-
1 # 芃序
-
2 # 草莓木木君
現在的年輕人不光不愛走親戚,連出門都怕費勁呢。因為他們不值得我洗頭!
我就不愛走親戚,當然說還要看這個“親戚”指的是一年也見不上幾次的那種。
另外去了不能光坐著,還要想和對方聊什麼,本來平時就不經常見,賊尷尬。而且一般親戚都是長輩,見到了不是問學習成績,就是問有沒有物件,不是問結沒結婚,就是問每月月薪多少,不是問有沒有孩子,就是問換沒換房子。反正都是那種噁心的問題,所以就不想去。
作為一個年輕人,我覺得走親戚一點用都沒有,純純扯淡,遠親不如近鄰真是沒錯。真朋友哪怕N年不見,有事一個電話,在美國也能立馬飛回來到位。有的親戚幾個月不見,就要走一次,也許有些親戚間確實有真情,而有些就是“單相思”了。
-
3 # 貝貝南瓜供應鏈
現在的年輕人願意走親戚的不多了。現在手機太有癮了。很多人都排斥現實中的交往,也許還有老輩們的東問西問吧。關鍵他們除了這些也沒的問啊,哈哈
-
4 # 追尋之路
我覺得這個要分已婚年輕人和未婚年輕人。
已婚年輕人是二個家庭的事,對於過年去拜訪男女雙方的長輩,那是不想去也得去,這是禮節,是習俗。
未婚年輕人則怕走親戚,怕別人問起工作,問起女朋友了的事。一個人待在親戚家也是百無聊賴,度時如年。
-
5 # 追熱點分享熱點
太虛偽,太煩人,總是話裡有話,懶得猜。 在外面奮鬥已經夠累了。在家裡,家,是想放鬆自己。而不是還要去繼續勾心鬥角,還繼續去猜別人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太累!不像家。
-
6 # 暖果心語
正兒八經的親戚是有親情在的,別說過年去探望,平時出門要是路過親戚家也會去串個門,說說話。
不想走的親戚,那是平常也沒有往來交集,陌生到不行的親戚。自己的交集圈和別人也不一樣,聊個天也想不出什麼共同話題。無非扯得就是還上學嗎?在哪工作?有沒有物件?這種客套話,實在假惺惺。
另外20來歲也是個令人尷尬的歲數,還沒成家,卻也不是小孩子。壓歲錢早就沒大人給了,碰到小孩兒,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的叫著自己,自己也沒賺錢壓歲錢也給不出手,那些個堂哥堂姐表哥表姐倒是說沒事,可這孩子,嗯,你沒給個紅包還要白叫你一聲,怎麼想怎麼膈應的慌。
廚房裡是結了婚後的媳婦們的事兒,客廳裡是男人們互相聊事業的事兒,你在旁邊除了嗑嗑瓜子呵呵傻笑還能幹什麼?
唉~這過年走親戚就是場令年輕人尷尬的習俗。
-
7 # Yy春秋
因為沒什麼卵用。
不能給自己帶來財富劇增,感情歸宿,更多的是打探你的隱私、你的不如意,走親戚你總不能兩手空空吧,還要給親戚的熊孩子壓歲錢。
有時候很反感,自己就像進宮給老佛爺拜佛一樣。
長輩總有理由認為,你不怎麼怎麼樣就是沒禮貌。殊不知我只是礙於父母面子,有些親戚還不如避而遠之。
對於刻薄的阿姨嫂嫂,真是一張嘴如利劍,哪怕人前誇你誇得天花亂墜,轉眼人一走,背後依然要講點風涼話。
借用經常說的一句話,大人,時代變了!
-
8 # 野敗66
還是經濟社會重新塑造社會形態的問題。近代社會最本質的變化就是從農業社會進去工業化社會。
農業社會,整體產出少,靠天吃飯,受天災人禍影響巨大。人必須以家族為單位聚集生活從事農業為主勞動,共同爭奪並維護土地、水利等資源,災荒年代互相接濟過日子。所以家族很重要,親戚很重要,這直接影響你獲取生存必須資源的能力。權利義務永遠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享受了家族親戚的好處,相應的就要讓渡一部分權利交由宗族共同決策。
而工業社會,社會勞動組織形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再也不需要宗族的組織和保障。最主要的還是整體社會效率和產出有了質的飛躍,讓每個人每個小家庭可以單獨在工業社會生存,不用再依靠宗族力量在社會立足。這是一種社會基本勞動形態打散重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個人能力、公司單位、社會公共服務和秩序都變得非常重要,而家族和大家庭不再是利益關係的繫結和支撐關係,很多原來宗族作用,被社會公共部門統一提供支撐,產出變多,夫妻小家庭可以單獨支撐生活。這在根本上解構了中國兩千年農業社會形成的宗族和親戚關係。
宗族的解構、親戚的疏遠不管演變了多久,最後以什麼形式表現出來,最終還是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不用過分感傷和不捨,這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而且隨著新的工業革命引領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必將繼續更加深刻的影響社會結構和社會上每一個人。祝願大家能夠快速適應新環境,積極擁抱新變化、新常態。
-
9 # 玩家哥哥
改革開放前,交通不便,新聞資訊閉塞,只有透過走親戚來了解知道外面的新鮮事物。而現在科技發達,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沒有什麼新聞能夠吸引年輕人了,加之現在年輕人與老一輩的的代溝!
-
10 # 騎著蝸牛去旅行的我
1.手機電腦就是最好的“親戚”
2.大部分90後都是獨苗一個,很少與之前70、80後一樣有很多堂、表兄弟姐
3.手機上發紅包,省事兒很多
-
11 # 講故事的明月2v6s
先說說“無根一代”是如何產生的吧!
上個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員流動開始逐步加快。
農村的人口往城市流動,天南海北,隨著工作機會而動。
再後來大學擴招,農村和小城市的學子紛紛走向大城市求學,然後留在大城市工作,結婚生子。
不同地域的人在大城市成了新某某人,他們的人雖然在城裡安家了。但社會關係還留在小城市甚至農村。
大城市裡工作繁忙,房貸車貸的壓力大,整日裡奔波於生計,對於老家的親戚疏於走動,慢慢的陌生起來。
越是陌生,就越懶得維護。時間長了還會給自己找些藉口來,說那些親戚事多,喜歡七嘴八舌的亂問,還會催婚催育,煩他們,不聯絡更好。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在大城市生活,也越來越遠離他們在老家的親戚們。
越是不走動就越不想走動。
慢慢的親戚們只是父輩在聯絡,而自己不過是從父母的談話裡聽到關於親戚的隻言片語。
個人預測未來中國的人口中心理疾病的機率恐怕會遠高於上世紀的人們。
親戚們互相的走動其實就是親密關係建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的交流加深,情感的傾訴會自然而然發生,心理疾病在這種熱鬧和溫馨的氣氛中能起到緩解的作用。
-
12 # 綏格格
答:手機是他們的命!
當今年輕人,
不管走哪裡,
雙目盯手機,
無心顧及人。
-
13 # 阿呆9678
首先當然是社會發展了(社會發展,不一定是進步,今不如昔的事也多見)。城市化、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人的時間、空間距離增加,逢年過節要聚在一起都難,別說平時了。而缺乏走動,必然導致陌生,唯剩的血緣牽連(非至親)未必堅持得過兩代。以我自己家而言父母養我們姐弟三個,分處三地(二姐夫甘肅我們在四川,二姐孩子在馬來西亞),外地的子侄們以後能認識我都難。至於我自己,我的叔伯家的兄弟姐妹大抵如此,好幾個已經不認識了別說他們的孩子。
其次,就是很現實的問題,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了,不用多說。
所以我很珍惜和家人尤其孩子的相處時光:零零後以及更後面的人,他們會走多遠?只有時間知道。
-
14 # 拾年創意設計
七大姑八大姨有時候在一起說話做事很拘束,總是被拿來比較。平常也不在一起突然聚在一起就會很尷尬,也沒有共同話題。
-
15 # 深秋的問候
首先遠親不如近鄰,不說幫忙不來添亂就不錯了;其次親戚就見不得別人比你過的好,比完自己,比兒女,比完兒女,比孫輩,心累;最後親戚太愛面子,說話要說對胃的,幹啥都要講排場,活的太累了。總之就是一個字假,兩個字太假。
回覆列表
應該說現在的人確實不如以前那樣愛走親戚了!而且我自己就是個死宅!個人拙見有這些原因:
1,現在的親戚少了,獨生子女原因姑舅親戚少了!原來的七大姑八大姨沒概念了,要說親戚無非就是這樣的關係比較願意走動啊!再遠一些的恐怕也是禮貌性的來往了吧
2,尤其是年輕孩子走親戚沒有玩伴,去了很無聊,所以索性不去
3,現在走親戚受拘束而且沒什麼福利了,像我們小時候走親戚有好吃的,肯定願意去啊!可以改善伙食,現在生活好了,不用走親戚吃好的了,自然不樂意去了!
4,現在的溝通渠道多元化,而且更方便直接了,影片電話都能及時瞭解,不用巴巴的跑去了,自然走動又少了!
5,而且現在大家都很忙,生活節奏快多了,平時上班做生意很忙,有點時間還想陪陪家人,很難抽出時間走親戚了!
當然還有很多別的原因!總而言之時代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