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謝邀,“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好幾次。一次是董卓自封為相國時,一次是曹操擊敗馬超收復西北後回朝時,再一次是司馬師立新君曹髦時。這三次都是大臣權傾朝野,可以從情景中看出,這是一種位極人臣的極高待遇。操班師回都。獻帝排鑾駕出郭迎接。詔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漢相蕭何故事。自此威震中外。那麼這幾句話到底是何意思呢?我們一個個來了解。

    ✔“入朝不趨”。 古代臣子入朝必須小跑以示對帝王的恭敬,入朝不趨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殊遇,大臣可以正常自然行走,但也不是可以挺著個大肚子大搖大擺的走,當然董卓這種粗獷的漢子另算。

    ✔“贊拜不名”。古時大臣朝見皇帝時,旁邊的司儀官要報出大臣的官銜和名字,贊拜不名就是可以不喊名字。

    古時的稱呼時很講究的,上級對下級可以直呼名字,比如曹操下命令時可以直接喊“曹仁”,但是當以平輩相處時就得稱他的字,比如曹仁字子孝,曹操私下以平輩相處時可以稱呼“子孝”。而對尊敬的人要稱呼官銜和一些代表其高貴身份的稱呼,比如“曹丞相”“劉皇叔”。

    ✔“劍履上殿”。古代大臣上朝要脫掉鞋子、取下佩劍表示對帝王的尊敬,劍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子佩劍入宮殿。

    古時見面的禮儀中,地位低下者見地位高的人要赤腳,以示尊敬,相差沒有太大的人也可以穿上襪子略有表示。就比如我們跟人握手時一般要把手套取下來,打招呼時也要把帽子取下來,見面時要把墨鏡摘下來,聽人說話時要把耳機摘下來一樣。(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能做到這樣?)佩劍入宮就更不要說了,也是極高的優遇。

  • 2 # 唱歌的劉郎

    入朝不趨是臣子覲見皇帝不用小步快走,而沒有這種待遇的就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贊拜不名是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

    劍履上殿就是可以佩劍,穿鞋子上殿。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是古代帝王給予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比如說曹操、曹真、董卓、司馬懿、蕭何就擁有此種特權,擁有這種特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極其信任和賞識的人,另外一種是強臣或者說權臣。

  • 3 # 古今通史

    這種特殊禮遇,不止曹操有,董卓、司馬懿、曹真、也有,能有這樣的特權就不可能是尋常臣子,要麼皇帝愛的不行,要麼獲此殊榮的就必定是個非常強勢的權臣。

    贊拜不名

    按照當時的禮儀,臣子覲見皇上的時候,司儀官會稱呼:職位+姓名。

    曹操無特權則:“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曹操,參見皇上”

    曹操有特權則:“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參見皇上”

    不報出性命意味著什麼呢:尊重。古時候只有上司或長輩才能直呼其名,在打招呼方面,君主變相的降低了些姿態,同時也捧高了擁有這項特殊禮遇的人,以示看重。

    入朝不趨

    趨(趨)cù古同“促”,催促;急速。小步快走,以此表示對君主的恭敬。入朝不趨就是說你不必那麼急,正常走路就可以了您吶。可不是大搖大擺地走,可以受寵,可不能犯渾,自取禍端。

    劍履上殿

    穿鞋、佩劍上殿。卑者見尊者一定要脫鞋,地位高的能還配穿雙襪子,地位低的就只能光著腳丫了。古禮,武器是不能帶進宮殿的,進宮門之前就要把配劍解下來交給侍衛。

    曹操的形象

    曹操穿著暖和的襪子,高檔鞋子,腰間斜挎著倚天劍,大搖大擺就上殿面君了。

  • 4 # 潘不安講究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不來作答,因為我們現代人沒有直觀的概念,即使解釋了也很難明白其中的含義。就比如同是三國的事,劉封和孟達相爭時,奪走了他的鼓樂隊,結果孟達就背叛蜀漢直接向曹魏投降了。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就很難理解了,感覺這怎麼和小孩子吵架一樣,不就是奪了鼓樂隊嗎,就反叛了?

    所以,我就先向大家解釋,“禮”在古代究竟有多麼重要。

    “禮”的概念,最早是由周公旦建立的,後來經過孔子的整理和宣揚,成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一直影響華夏文化到今天。

    而周公為什麼要制定禮呢?《禮記》中有一句話“昔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意思是說,當年殷紂王亂天下,將鬼候做成肉醬用來宴請諸侯。

    一般人看到這段話可能是覺得紂王的殘暴,但是我看到的是商朝滅亡和禮建立的原因。鬼候做為一個諸侯,竟然會被做成肉醬,還用來宴請諸侯,這已經不是暴君的問題了,這是權利徹底失去了約束。

    商朝的滅亡正是因為,王可以隨意的殺諸侯,強大的諸侯可以隨意的吞併弱小的諸侯,甚至向王權挑戰;小諸侯又欺壓士人,士人欺壓平民、平民欺壓奴隸。整個社會向著無序混亂髮展,本應該正面引導的紂王,卻自己先迷失在其中。

    這才有了武王伐紂的機會,周公正是看到了這點,建立了一套稱為禮的制度,約束人的獸性慾望,如果用一句有逼格的話來說,周公立華夏民族之人道。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禮”就是華夏民族古代的憲法。

    總之,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的執行都是建立了禮的基礎上,每一個王朝的更迭,都是從禮被破壞開始。

    它規定了人和天地神鬼之間的道統關係,確立了天子的權利和義務,劃分了人之間的等級制度,每個等級的人可以享有怎麼樣的權利,但要負有哪些責任,禁止強大的人利用自己的力量隨意的欺壓弱小。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禮樂行為標準,甚至透過規定走路應該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來將禮的概念深深的銘刻進人們的靈魂。

    這樣大家是否是稍微明白了一點,看似簡單的禮,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憲法一樣重要,而對禮的破壞,更是和破壞憲法一樣嚴重。

    而再回過頭來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份待遇最早開始於蕭何,當年評定功績,蕭何排為第一,特賜“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而後來外戚梁冀又加上了贊拜不名。而這三個待遇具體的含義是:

    入朝不趨:大家有沒有關注過古裝劇中太監是怎麼走路的?就是那種低著頭的小碎步,每步邁的很小,但是頻率很快的小碎步,是不是覺得很難看。實際上大臣上朝是要這麼走的,用來表示恭敬。

    而入朝不趨就是可以不用這樣而以一種正常的步伐走路。這表明了皇帝對大臣的一種尊重。

    劍履上殿:古代大臣上朝時是不能佩戴劍等任何武器的,同時在殿外要把鞋子脫掉,就穿著襪子。

    如果被賜予劍履上殿就表明了皇帝對大臣的絕對信任,至少你不敢讓一個可能殺你的人帶劍來見你吧,除非你連這個權利都已經沒有了。

    贊拜不名:同樣看古裝劇,大臣上朝的時候,皇帝身邊的太監(贊禮官)就會喊如“費亭侯,司空,曹操上朝覲見!”但實際上在古代直呼名字是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的行為,否則就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但贊拜不名後,贊禮官就不能再喊名字,而是前面那一長串爵位管名了。同樣的這種行為一般平輩之間也比較少,大多是晚輩或下級對上的稱呼,比如三國中大家一般稱劉備為劉豫州。

    如果說前面兩點雖然也有逾越禮制,但是實際上情況都不嚴重,只能稱為位極人臣的待遇,還是有擦邊球可以打的。但是贊拜不名實際上是嚴重多了,你的地位比皇帝都還高,實際上有挑釁和試探的成分在裡面了。

    所以實際上,前兩者還可以說是待遇,如最早的蕭何也只享有兩項。但是贊拜不名開始,我認為就是篡位三部曲的開始了:

    “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其中一個或兩個都有,表明了皇帝對你的尊重和信任了,相當於百官之首,帝師,多朝元老這種待遇。

    “贊拜不名”:相當於開始違憲了,挑戰皇帝的地位和權威了。

    “賜九錫”:這就相當於將皇帝的權利賜予你,只是差個名分了,自古加九錫的基本上就沒有不篡位的。這就像普京為了連任總統,修改憲法了。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名詞解釋:

    1、入朝不趨:趨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表示對皇帝的恭敬。入朝不趨的意思就是上朝面見皇帝的時侯,不用小步快走的表示恭敬。

    2、贊拜不名:名是姓名的意思。贊拜不名的意思就是面見皇帝時,禮儀官只稱呼大臣的官職,不叫名字,以示尊敬。

    3、劍履上殿:劍是寶劍,履是鞋子。劍履上殿的意思就是可以佩戴寶劍、穿著鞋子上殿見皇帝。

    擁有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大臣,可以說是位極人臣,相反一般的大臣,或者說絕大部分大臣是沒有這種待遇,這種待遇是誰給的呢?只能是皇帝,這裡有兩種情況:

    1、皇帝是明君,能掌握朝政。這時皇帝給大臣這種待遇是出自皇帝本意,這是皇帝對於功勞特別大的大臣一種特殊待遇,是皇帝為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如西漢三傑之一的蕭何。

    2、皇帝不能掌握朝政,或者皇帝是傀儡。這個時侯大臣獲得這種待遇基本上不是皇帝的本意,是大臣透過威逼或其它非常規手段,以皇帝的名義下旨給的待遇,如東漢末年的曹操。

    回到問題來,曹操為何要獲得這種待遇?

    我們來看曹操在去世前的十年間做了哪些事:

    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廢,自稱丞相,獨攬大權。

    公元212年,曹操受封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待遇。

    公元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都城鄴城,設百官。

    公元216年,曹操受爵魏王,行天子禮儀。

    公元219年,曹操去世。

    與其說曹操受封的是什麼待遇?不如直接說曹操想幹什麼?

    只有一個答案:曹操想篡位稱帝。哪怕在自己手上完不成整個流程,也要為子孫後代打好基礎。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只是曹操稱帝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 6 # 九州歷史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三種待遇是給予個別大臣的,這三項特權,一般的大臣是沒有的。獲得這些特權的,要麼是皇帝特別寵愛的人,要麼是權臣,比如曹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王導、恆溫、爾朱榮、高歡、宇文泰、李淵、朱溫、郭子儀等。

    先來看看這三項特權是什麼意思。

    贊拜不名。古代臣子要求見皇上,需要先在宮門外等候,司儀官報告皇上“丞相曹操求見!”皇上同意後,司儀再喊:“宣曹操覲見!”但是享受“贊拜不名”的特權就不一樣了,皇上無需直接喊董卓名字,只報官銜,表示皇帝對董卓這個大臣非常尊重。古代極重禮儀,直接喊人名字非常不禮貌,一般喊官銜或者字(比如喊曹操“孟德兄”),但是皇帝對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喊名字。

    入朝不趨。古代大臣拜見皇上,不能直起腰大搖大擺走路,只能彎著腰小步快走,這個動作就叫做“趨”。享受“入朝不趨”特權後,就可以直起腰正常走路,但並不是允許他大搖大擺、目中無人。

    劍履上殿。古代大臣進宮或者拜見長者,不僅要小步快走,還得脫掉鞋子、更不準攜帶兵器。脫掉鞋去拜見,地位高一些的穿襪子、地位低的只能赤腳(稱為“跣足”)。

    可以想象曹操的待遇,走到宮門口,直接進去了,也不脫鞋,腰裡還掛著劍。

    一般或者這種特權的大臣,都有篡逆之心了。他們不僅個人享有這些特權,而且在官位上已經達到極限。比如曹操,封魏王,是漢末唯一的異姓王;然後加九錫,享受的儀仗跟天子一樣;另外,他的官位、特權可以世襲。這些特權加起來就很清楚了,曹操就是事實上的皇帝,就差一個稱號了。所以,曹操加九錫以後,荀彧等漢朝忠臣就受不了了。

  • 7 # 陳陳說歷史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從《三國演義》中曹操當時的政治地位開始。此時曹操貴為魏王加封九錫,同時己開府。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這裡我解釋一下什麼是開府和九錫: 《後漢書·袁紹傳》注引《禮含文嘉》曰:“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之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九錫(cì,通“賜”)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開府又什麼呢? 三國 魏 阮籍 《辭蔣太尉辟命記》:“開府之日,人人自以為掾屬。” 開府治事。開府,就是建立府署,自闢僚屬,也就是建立屬於官員自己的、相對獨立的辦事機構和官僚體系。

    曹操己位極人臣,漢獻帝己經沒有什麼可封給他了,只能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已經是古代帝王給予大臣的最高一種特殊禮遇。

  • 8 # 沅汰

    正常的大臣謁見皇帝應該是上殿時脫屢只著韤(襪),並急趨(小步快走)以示對皇帝的謹慎恭敬,當然劍這樣的武器也是不能帶上殿的。拜見行禮時有唱贊司儀的官員在旁邊說出他的官職及姓名。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從表面上的意思來看是這個大臣見皇帝時可以穿著鞋帶著劍,正常地走進去,並且在拜見皇帝時,唱贊司儀只要說出他的官職不用再直呼其名就好了。實際上能有這個待遇的是一種極高的寵遇,表示的是地位的尊崇。

    古人很講究容色儀表,講究在不同的場合或是對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恰如其分。比如孔子說在自己家鄉,就要“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很恭順的樣子好像並不能言善道的樣子。在宗廟朝廷就要“便便言,唯謹爾”,在工作的場合就要善於辭令。在上朝的時候和下大夫說話“侃侃如也”很溫和很和樂融融。和上大夫說話“誾誾如也”恭敬直言。要是在國君面前,“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恭敬謹慎,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顯得輕慢。

    曹操作為臣子,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實際上臣子沒有在皇帝面前的應有儀態,是曹操地位的提升、漢獻帝地位的下降、皇權統治的衰落。這三種待遇都具備除了曹操,歷史上也有不少權臣,比如前有梁冀,後有侯景,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待遇。

  • 9 # 三觀重新整理事務所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可以稱為“亂臣賊子專享特權”

    第一個享有這些特權的人,有記載的,是西漢的蕭何。當時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是漢興第一功臣,所以給了他“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寵(《史記·蕭相國世家》:“於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所以每次提到這些特權,都要在後面加一句,“如蕭何故事”,就是像蕭何一樣。(有觀點認為,西周姜尚早就獲得了這三項特權,存疑)

    後來,這三項特權被很多權臣,比如董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王導、恆溫、高歡、宇文泰、李淵、朱溫等人獲得,所以又可稱為“亂臣賊子專享特權。”

    曹操作為著名權臣,當然不會放過這三項特權了。《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 蕭何故事。”

    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三項特權。

    贊拜不名

    古代臣子要求見皇上,需要先在宮門外等候,等皇上有空了,同意見面了,司儀官會喊:“宣xx覲見”(喊的內容可能不一樣,大抵如此)。比如曹操要見漢獻帝,司儀官就喊:“宣曹操覲見。”這個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見。

    但如果有了“贊拜不名”的特權,司儀官就不會喊曹操的名字,而是隻報官銜,喊“曹丞相覲見”之類。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名,只有長輩才能稱呼,同輩一般都稱呼“字”,稱名是為“失禮”。所以,“贊拜不名”,不稱人的名字,是一種皇帝對大臣的尊重。

    入朝不趨

    古代臣子見皇帝時,不能直著腰板正常走路,而是要低下頭,彎著腰,小步快走,這個儀態稱為“趨”,表示對皇帝的尊敬。

    有了“入朝不趨”的特權後,就可以直起腰板,正常走路了。有些大臣,比如董卓,不但直起腰板,而且大搖大擺,旁若無人地走路,真正地哈士奇變狼。

    劍履上殿

    古代臣子上殿時,不允許攜帶兵器(所以荊軻刺秦王時,大臣們束手無策,只能跳著腳喊秦王拔劍,因為大臣們都是不帶劍的)。不但不許帶兵器,還要在殿前臺階下脫掉鞋子,地位高的可以穿襪子,地位低的只能光腳,稱為“跣足 ”(也不嫌腳臭)。

    允許大臣“劍履上殿”,上殿時就可以穿著鞋,跨著劍進去了。

    歷史上,除了這三項特權,權臣通常還有另外幾種特殊待遇。

    加九錫

    天子將自己使用的九種器物賜給大臣中,表示最高的禮遇。“九錫”為天子使用之物,一旦為人臣所用,幾乎便成“篡逆”的代名詞。

    按照《禮記》的標準,九錫包括:

    1.車馬,即金車大輅和兵車戎輅,由玄牡二駟(黑馬八匹)來拉車;

    2.衣服,即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一雙;

    3.樂縣,即定音、校音的器具;

    4.朱戶,即紅漆大門;

    5.納陛,即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

    6.虎賁,護衛,人數大約在300人左右;

    7.弓矢,即專用的弓與箭,彤弓矢百、玄弓矢千;

    8.斧鉞,斧鉞在古代為軍權的象徵;

    9.秬鬯,供祭禮用的香酒,由罕見的黑黍和鬱金草釀成。

    出警入蹕

    即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來往。“出警入蹕”本為帝王專有的待遇,人臣一旦獲得,嗯,就差個皇帝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清曦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