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浸淫之辭
-
2 # 陳廣逵
孔子見老子的考證
根據《史記》提供的間接資訊,老子應該出生在比孔子稍早的魯襄公年間,他至少應該比孔子大十歲以上。大致應該生於魯襄公元年(公元前572年,周簡王十四年)至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周靈王十年)之間。
如果《史記》記錄的準確,孔子大概與老子見過兩次面,一次是孔子在魯國巷黨助葬時,孔子“師老子”說的當是這次;一次就應該是魯定公元年後南宮适與孔子適周,老子送孔子的話應該是這次相見時。《莊子·天運》說:“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孔子五十一歲時大致是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孔子與南宮适適周可能是此時。
《禮記·曾子問》涉及的一個孔子見老子的史實
《禮記·曾子問》透過曾子問、孔子答,傳遞了孔子曾經向老聃問禮的事,記載了老聃回答孔子的四個問題。其中有一處回答可以找到時間的佐證:“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gèng,道路),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diàn 臨近)患。’吾聞諸老聃雲。”
這次孔子與老子相見可不是幾個小時,說不準要多長時間,這個階段孔子或許經常和老子在一起。
《左傳·昭公七年》記載了《禮記·曾子問》中提到的日食:“夏四月,日有食之。” 是年為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孔子十九歲。這也與“老陽子”適時不在周王室暗合。
《左傳·昭公十二年》: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過將去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賂劉獻公。丙申,殺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孫鰍。丁酉,殺獻太子之傅庾皮之子過,殺瑕辛於市,反(原本為“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
高亨先生考據,認為老子即是《左傳·昭公十二年》中的老陽子。魯昭公十二年,孔子二十四歲,老子大致在三十四歲至四十四歲之間,如果老陽子正是老子,這是他顛沛流離後被召回國都,此前的魯昭公七年的老子正被排斥在外之時。
順便在此提及一下,按《禮記·曾子問》的記載,老子相當知禮,而且看不出老子否定禮。
《左傳》中間接涉及的孔子見老子的一個史實
這裡透過對《左傳》相關內容的考證證明孔子適周見老子的準確時間,並證明老子是時應該在周王都。
這裡要拐個大彎先考證孔子的一名學生南宮适的父親孟僖子——仲孫玃。
一、孟僖子病不能相禮
《左傳·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
三月,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
……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餘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
魯昭公七年孔子十九歲,正是他師老子之時。孔子此時本身是“學生”,還未當老師,而且孟懿子和南宮适連人影子都還沒出現呢。
這裡不能不談到《左傳》究竟是誰寫的這樁公案。初執筆者為左丘明,孔子是主要和重要的修訂、補充、續寫者。實際上孔子的修訂《春秋》,包括修訂《左傳》,而且修訂《左傳》恰恰是為了充分解說《春秋》。孔子死後,孔子弟子或者孔子的孫子子思續寫了哀公十六年到哀公二十七年的《左傳》。
孟僖子“不能相儀”,“不能答郊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他的年齡不大,直到四年後,昭公十一年他才與仲孫何忌(孟懿子)、南宮适的母親泉丘人結合,這個事件可以間接證明這一點。
再談《左傳》中的另一樁公案,即為什麼要把孟僖子臨死前的事提前記在了這裡。孟僖子故於魯昭公二十四年,是年“經”有記而傳未有記,故將“屬說與何忌於夫子”書於此。這也是孔子為提升自己張目。
二、孟僖子“為孔子打造學生”南宮适
《左傳·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
經:仲孫玃會邾子,盟於祲祥。
傳:孟僖子會邾莊公,盟於祲祥,修好,禮也。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盟於清丘之社,曰:“有子,無相棄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於薳氏,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這是發生在孟僖子“病不能相禮”四年後,時年孔子二十二歲。
民間有俗語叫“親顧”,孔子與孟僖子實際是兒女親家。所以孔子晚年把孟僖子婚育私事也補入了《左傳》——當然,這裡涉及到孔子的侄女婿南宮适的身世問題,與孔子的另一學生孟懿子也有關係。“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這個補充內容應該是孔子晚年加入的。
昭公十一年孟僖子與泉丘人開始“打造”孟懿子,應該在五月後,孟懿子出生至少應該在昭公十二年;按當時哺乳期不同房的禮法,南宮适大體至少應該在兩年後的昭公十四年出生。假定南宮适在魯昭公十四年出生。
三、孟僖子死之年《左傳》之“傳”未記錄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
經:春王三月丙戌,仲孫玃卒。
是年孔子三十六歲,南宮适只有十歲,孟懿子也只有十二歲。孔子一般只招收大學生,這時的孟懿子和南宮适即使師從孔子也是以“童子”面目出現的。
這一年的《左傳》傳的內容沒有記錄孟僖子之死的相關內容,也確實沒有記錄孟僖子“屬說與何忌於夫子”等相關內容的切入點。大概已經補記到《左傳·昭公七年》的緣故,孔子沒有在這裡再多記一筆。
四、魯昭公流亡,魯國八年無君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
是年孔子三十七歲。
魯昭公九月開始流亡,直到昭公三十二年昭公逝世。魯昭公的流亡,是叔孫家、孟氏家幫助了季氏,這個事件雖然也涉及到孟懿子,但他是年只有十三歲,沒有決策能力,應該是其家人決策的。在這八年中,一是南宮适年齡小,二是無君可請示。
五、南宮适“與孔子適周”應在定公之時
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
是年孔子四十五歲。這時的南宮适十九歲,因他的父親早故,他的成人禮可能提前完成了。南宮适向魯君請示車馬“與孔子適周”最早應該是本年。《莊子·天運》說的“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恰與我這個推算吻合。
如果《史記》孔子見老子的記載是真實的,此時老子可能在五十四至六十四歲之間,是時周王室已經無籍可守,所以老子滿足不了孔子閱讀典籍的要求。
按《史記》,老子作為周王朝的守藏史,當屬貴族階層,這些貴族階層多與殷、周有遠祖有親緣關係。高亨的考證和判斷是有道理的,老子大致就是老陽子,只是他的考證中關於孔子適周的年代有問題,這就是我上面對《左傳》及對南宮适出生時間考證的意義。
孔子整理《左傳》為什麼沒有訂正“老陽子”?這段史實很可能被他忽略了,可能他也沒有想到“老陽子”就是老子。
以上是我幾年前寫的考據,這幾年隨著研究範圍逐漸擴大,我對《史記》說的越來越不相信。孔子與老子相見之事除了《禮記·曾子問》記錄的這件真實可信外,連莊子的《莊子·天運》都不可信,因為莊子是說故事。故事是可以編造的,但它不是史實。況且《史記》說的老子本身就模稜兩可,什麼老聃、老萊子一大堆,到底誰是老子;孔子五十一歲即使有見老子一說,那他見的是哪個老子,是不是他十九歲時見到的老聃也難說。
-
3 # 文刀沐子
世界上有很多彌天大謊,但最大的欺天大謊就是孔子見老子。這個故事純粹是巫儒神漢們在漢初胡亂編出來的。
老子和孔子嚴格說來都是圖騰級半神話人物,完整的個體根本不存在。儘管如此,仍可以尋到原型人物的某些蛛絲馬跡。
孔子的原型人物生活在春秋未期的前551到479年之間,屬於春秋晚期人物。老子原型的生卒不詳,但,最早早不過公元前三百年,屬於戰國晚期的人物。也就是說,老子至少比孔子小二百多歲,若想孔老二子見面,比關公戰秦瓊還不靠譜,若見,也只能在陰槽地府裡面!也只有靠裝神弄鬼為業的巫儒神漢們能腦洞大開,杜撰出孔老二子見面這種荒腔走板的故事來!
事實證明,秦始皇根本沒有坑儒,反而是巫儒門人坑死了秦始皇。秦亡,秦博士巫儒叔孫通先後投過一百多個主子,都不得志,最後帶一幫人轉投劉邦,並奉命為高祖做簡化禮儀,人手不夠,於是在全國網羅巫儒之徒,最後在曲阜找了百十號人共同作禮。禮儀成,劉邦封了叔孫大官,叔孫得官併為眾儒求得官職,還將高祖所賜五百斤金分給大家,眾儒欣狂,登時封叔孫通為聖人,巫儒之禍從此死灰復燃,尤其是在曲阜。
但好景不長,待到文帝即位,出了個大儒新垣平,這個傢伙繼承秦儒徐福、盧生之類的衣缽,用巫儒看家的讖緯巫蠱、長生不老之術,和當年徐福之流蒙秦始皇一樣,把文漢帝騙的五迷三道。但文帝是個開明人,不像秦皇那樣專制,許多大臣向他進言揭露新垣平。更幸運的是文帝有個好皇后竇猗房女士,她早就看穿巫儒把戲,不斷給文帝吹風。內後外臣夾擊,終於使文帝對新垣平產生了懷疑。派人一查,不得了,這個新垣平竟然是個無惡不作,惡貫滿盈的大騙子。文帝大怒,下令誅殺了新垣平三族,並自此推崇黃老之術,嚴格禁儒,巫儒之術受到毀滅性打擊!
文帝死後,竇猗房女士以太后身份掌權,尤其崇尚黃老之,而對巫儒之術大加撻伐,敢有宣揚儒術者,非殺即押!.
應該指出的是,漢之前諸子百家的界限並不像現在這樣涇渭分明,儒道界限更是含混不清。皇家尊道滅儒,巫儒門徒為了生存下去,紛紛拋棄聖人叔孫通儒術,而把此前並不太出名的孔子之術抬了出來一一因為這時巫儒之徒,多來自曲阜孔門,抬舉孔儒就是抬舉自己。而若使孔儒存活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它改換門庭,投到黃老道教門下。
於是孔子問道於老子,孔子師承老子,孔老二子見面的故事便應運而生了。不僅如此,孔儒還對叔儒教義大加篡改,加入了大量道家元素,偽造了許多聖蹟聖言,造成孔儒是黃老分支的假象,以適應嚴峻形勢,求得一息生存。
這就是孔老″見面"故事的產生背景。
但現代研究和考古資料證明,孔老不是
-
4 # 風流浪子之心飄萬里
老子與孔子見幾次面浪子不關心,浪子是在尋找各文化中的錯誤理念,很多文化沒有重視人性,這是嚴重的錯誤,,,
伏羲神農是親愛民眾的。不過,浪子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連山》《歸藏》,可是,浪子卻讀過了《神農本草》和伏羲為民分憂解難與民同樂的歷史情形,,,
《易經》,道生陰陽,陰陽合而不分!!!
頭部,左腦和右腦。左右腦力同向善進行思維,叫心思合一。也叫抱元歸一!!!元:頭部。
總之,絕對不能運用邪惡的思維!!!
在這樣的理念教育中,如果這個世界還不能逐步走向美好的話,那麼,就不屬於浪子教育的錯誤了,,,
在浪子從教的路上,也是在吃苦中對天下人進行教育的,因為,浪子從根本就不想失去做人的根本,,,
浪子希望:所有工作人員要懂得浪子的苦心栽培啊,,,
-
5 # 漢玉
老子屬神級人物,孔子屬於後來統治者封的聖人,嚴格意義上當時不在一個級別上,孔子在世時諸侯紛爭,他的理論並不被統治者所接受他也沒有大作為,漢武帝時才被大一統的漢朝所重視,到清朝時發展到高峰,就象今天的大學生丶研究生,用你是文憑,不用你啥都不是,當今中國歷史發展,人的思想空前活躍,再用老框框不適用了。
-
6 # 手機使用者62364108981
道不同不相謀,好象只有一次,也算不歡而散,拿了逝者如斯夫這句話,也沒真正地去領悟其意義,倒用到別的地方去了,呵呵,孔子算是沒悟性的人,到老了才明白這一句話的真諦。
-
7 # 楊朱學派
孔子曾經有一次求學於老子。
進入正題前,先看《莊子·天運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至沛見老聃。此記言是否可信?莊子在《寓言》篇中已經言明: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而論之。
《莊子》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的寓言確實佔“十分之九”。另外十分之一,則是以史實為基礎,經過加工和修飾,具有寓言的性質。完全符合史實的故事是零篇。故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之說,不足為信。
正史《史記》中,有《老子韓非列傳》和《孔子世家》中。均有孔子師學於老子的記載。正史與《莊子》等諸子經典的最大不同是,後者可以虛構寓言故事。而前者必須以史實為據。但《史記》中並沒有孔子入周時的具體年齡。
考證孔子入周確切年份的要紐,在《禮記·曾子問》中,此篇記載了孔子跟隨老子主持喪禮一事: 孔子助喪於老子,出現日食。老子命孔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日食過後,才繼續前進。孔子不解,問其故。老子曰:“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
依《禮記》記載,孔子求學老子當年,曾出現日食。在各種史料典籍中,《左傳》對日食的記載最為詳盡。但孔子在世時,曾多次遇到日食。究竟是哪年出現日食,孔子入周的呢?
且看一則佐證。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之後是“魯昭公二十年,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再後是“孔子年三十五……” 透過《史記》可知,孔子入周的年齡,是在其三十歲即魯昭公二十年之前。孔子從洛陽回到魯國後不久,齊景公與晏子聘於魯。 在魯昭公二十年之前,最近的一次日食出現在魯昭公十七年。
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即公元前525年,周曆六月初一。 孔子應當是在魯昭公十七年三五月份入周,師學於老子。期間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在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
有一點需要言明,周曆雖然也是農曆,但與今天農曆不同。周曆六月初一則是今天的農曆四月初一。 孔子的誕辰是農曆八月二十七。
結合《史記》、《禮記》和《左傳》中的史料可知。孔子在公元前525年,即魯昭公十七年周曆三五月份入周,求學於老子。當時,孔子虛歲二十七,實際年齡二十五歲半。在求學期間,曾協助老子主持喪禮。六月初一出殯當天,出現日食。此時,孔子的實際年齡是二十五歲零七個月零二十六天。幾個月後,拜別老子,回到魯國。
在史料中有據可查的。孔子與老子一生只有這一次會面。
-
8 # 銀五公子
孔子小老子20歲,兩人算是同時代的人,並且都是當時名人。孔子又四處遊歷,拜訪名人,因此孔子拜見老子在客觀上是十分可能的。事實上,在《禮記》、《莊子》、《史記》中,均記載有兩人見面的故事。考古發現的漢代畫像磚上,也有不少以此為題材的圖畫。可見,從春秋末期到漢代,孔子見老子的故事流傳得相當廣。
根據孔子的一些言行記錄,應該可以相信,這兩位中國兩大文化流派的創始人是見過面的。只是由於各種文獻中記載的細節有出入,人們對於兩人見面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見面的次數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兩人只見過一次面,即孔子“適周問禮”的那次;另一種觀點認為,孔子與老子的會面至少三次,甚至三次以上。
據《禮記》記載,孔子曾經跟隨老子在巷黨這個地方辦理喪事,期間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訴他該如何看待此事。這次見面的背景是老子在周王朝丟了官,來到魯國,以辦理喪事謀生,孔子跟隨老子學習喪禮。另一次提到孔子與老子見面的是《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記載孔子與南宮敬叔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陽訪問,孔子藉此拜訪了時任用王朝守藏史的老子,向老子求教有關周禮的問題。
對於此次會面的可信度,多數學者都表示支援,並對此次見面的時間多有考證。一種說法是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此年孔子25歲,老子45歲;另一種說法則是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孔子當時31歲,老子51歲。多數人傾向於第二種說法。而這次會面也是持兩人只見過一次面觀點的學者認同的唯一一次會面。
另外,《莊子》中記載,老聃晚年預測到天下將大亂,辭去了周守藏史的職務,回到了故鄉宋國沛地相邑。時年51歲的孔子與弟子前往沛地相邑拜見老子,二人討論了天道的問題。除以上三次有文獻記載的之外,有學者還認為兩人還有兩次交往,即兩人會面次數在五次以上。總之,孔子和老子這兩位文化巨人應該是見過面的
回覆列表
有智慧的人,要學會獨立思考,把空洞的語言放到實踐中去思考。誰見誰幾次不用要,哪種思想正確才是關鍵。只有思想本身有問題,才會走上個人崇拜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