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彩繽紛006

    歷史上是康熙傳位給雍正,不要看本小說就胡說胡說話。當時雍正剛成為各個其他皇子和其黨羽,不服就編出這樣的故事來誣陷雍正皇帝,所以說我們現在看見就是這麼寫滴字呀,亂七八糟的一些版本。雍正早就想傳給雍正皇帝,且不說遺詔是按照三種語言寫的,根本就沒有辦法修改,就說雍正如果真有意把皇位傳給14,就根本不會把他派到邊疆打仗,放在肯定會放在身邊,培養與康熙的老道,怎麼會讓自己的繼承人出半點差錯?二皇子當太子也是處理朝政內務,什麼時候去邊疆受那苦做那奴才的活兒沒有吧?也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他自己會讓自己的繼承人跑這麼遠,想想就不會了,不召回難道真的是朝中沒有大將了嗎?那麼遠是為了皇四子能順利繼位,把老14派那麼遠,是為了怕看到骨肉相殘的場面罷了所以說。

  • 2 # 穆安雜記

    不要信電視劇說的!不要信電視劇說的!不要信電視劇說的!胤禛是真正康熙的繼承人,傳位的聖旨是一共有3份的,滿文,漢文,蒙文,一樣一份!不可能被更改。電視劇說:傳位十四阿哥,雍正給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雍正把十改成了於!不肯能的!!!那時候的人是用繁體字的,繁體字和現在簡化字的差別相當的大,不可能更改!

  • 3 # 楊角風發作

    以上回答都不夠具體,我楊角風給你好好講一下四皇子胤禛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吧:

    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不算前面夭折的皇子),他要想登上皇位,首先第一步就是康熙帝要傳位給他,不僅口頭傳位,還需要有傳位詔書。

    顯然,第一條他是具備的,康熙帝傳位給了他。

    第二步,則是給康熙帝辦葬禮,這裡講究孝道,也就是四皇子胤禛(雍正帝)要大哭,最好哭暈過去,哭的越厲害,說明越孝順,在《清世宗實錄》中記載:

    “上哀痛號呼,擗踴不已。”

    康熙帝穿壽衣的時候(小殮),要哭;康熙帝放入棺材的時候(大殮),要大哭;康熙帝的棺材下葬的時候,更要哭的震天動地:

    “上號泣不止......聲震林木。”

    送走了舊皇帝,新皇帝才能登基。

    但是四皇子胤禛要想登上皇位,還需要以下程式:

    首先就是準備登基大典,這需要趕製龍袍,提前組織好禮儀隊,護衛隊,樂隊等人員和需要到的物品。

    隨後,由禮部尚書奏請四皇子胤禛即位。在乾清宮正門要垂簾,表示康熙帝的喪事暫停。

    這些準備工作做好後,就是正式的登基大典了。

    在《如懿傳》中皇帝即位走的是丹陛石,大臣們走兩邊,這種走法是完全錯誤的。如果這樣走,即位的皇帝要走龍雕,坑坑窪窪地,一不下心還會扭傷到“龍腳”,萬一跌下去,還會傷到“龍頭”,這登基大典就變流血事件了。

    《大清會典》記載的很清楚,皇帝登基要從乾清門出發,乘輿,經中和殿暫歇,然後到太和殿接受朝拜。

    上臺階的時候,也是乘坐著龍輿上去,兩邊是抬轎輦的轎伕,皇帝坐在中間,凌空在丹陛石上上去。

    在中和殿是要接受文武百官行禮的,禮畢,禮部尚書再奏請四皇子胤禛即皇帝位,胤禛再起身乘輿至太和殿即皇帝位。

    這時候丹陛下需要鳴鞭三次,我們在《雍正王朝》中見到的太監甩鞭子,那就是靜鞭,跟這個大同小異。響鞭結束,群臣行三跪九叩禮。

    這些完畢之後,四皇子胤禛就拿出康熙帝的傳位詔書,宣讀自己即皇帝位是名正言順,同時也順應天意。

    宣佈自己成為真命天子之後,他的皇帝位置就確定了,當然後面還有一系列繁瑣的事情,不過那是他即位之後的事了。

    大典結束後,依舊乘輿,由人抬著原路回到乾清門。

    以上就是四皇子胤禛登上皇帝位的全部經過。

  • 4 # 很紅的望天紅

    太子二度被廢之後,儲位爭奪更加激烈,胤禛也感到焦慮,這時候他的舉動有點不可思議。他完全拋開爭權奪利那些煩心事,而是選擇禮佛參禪。胤禛這麼做是因為他深深地感覺到,爭儲弄不好會鬧出人命來的,還是明哲保身比較好。

    胤禛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想當皇帝的,即使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他也沒那想法。太子第二次被廢后,胤禛的思想發生了動搖。要知道胤禛是四皇子,上面除了太子,就兩個哥哥,大哥很快就被關進牢裡,比自己年長的只剩下三阿哥了。

    胤禛本人能力也不差,如果說沒想過太子之位是不太可能的,但大哥的悲慘遭遇讓他明白,覬覦太子之位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為了幫助胤禛奪儲成功,戴鐸給他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建議:第一,搞好父子關係和兄弟關係;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員的關係;第三,培養人馬,收攏人心,壯大自己的實力。

    怎麼處理好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呢?戴鐸給出了四字箴言:孝、誠、和、忍。只有這樣才能左右逢源,各方不得罪。

    自此以後,胤禛就開始秘密結黨營私,一方面處心積慮網路人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康熙發覺,竭力給人中正的感覺。

    事實上,自從激發了對皇位的興趣,胤禛的野心越來越大了,但他從不表露出來。康熙五十五年,戴鐸被派往福建擔任知府,戴鐸相當於胤禛的私人密探,他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全都用密信的方式告訴胤禛。

    其中,有一次戴鐸告訴胤禛,他在武夷山看到一個奇異的道人,戴鐸想為主子祈福問卦,道人測了一個萬字,萬是福氣多多的意思,跟胤禛的名字以真祈福正好應合。胤禛聽了非常愉悅,認為自己離皇位又進了一步。

    康熙六十年,戴鐸從知府升到道員,後來因為生病想回京,他首先請示胤禛。胤禛給他回信說,你不要這麼沒出息,你要一直待下去,做到總督和巡撫,相信我。

    胤禛雖然對康熙服侍得挺周到,但康熙好像始終跟他隔著一道牆一樣,很長時間他都沒有把這個兒子跟太子之位聯絡在一起。胤禛曾經為廢太子說話,還讓人拿下廢太子身上的鎖鏈,給康熙留下了仁慈的印象。康熙病重的時候,胤禛親自端藥送水,比其他阿哥表現得要真誠殷勤。

    胤禛在處理兄弟關係上也很有一套,他很清楚眾阿哥們私下裡鬥得死去活來,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但他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依舊跟所有阿哥正常往來。

    在當時的眾阿哥當中,會玩關係、會察言觀色這方面只有八阿哥胤禩跟胤禛有得一比,但是胤禩的城府和韜晦不及胤禛。

    讀完上面的文章你應該明白胤禛能夠登上帝位也不是偶然的,這靠的是他的會察言觀色和韜光養晦。

  • 5 # 大老腐在草原

    胤禛如何當上皇帝的?首先要從康熙在位中後期說起。康熙遺詔早在康熙五十四年就已撰寫好,所差的只是沒有將繼位人名寫上去,且其也曾多次說與諸臣工知:“定擇一堅固可託之人”,所以很難相信康熙臨終前沒有選定繼位人、沒有安排好身後事。康熙生前遲遲沒有宣佈繼位人,相信一方面是從做父親的角度出發,不希望在生前見到“停屍不顧、束甲相爭”的人倫悲劇;另一方面則是更多地從皇帝的角度出發,生前平衡多股政治勢力,希望可以穩定政局,不會因此而導致天下大亂。而且康熙特別注重教育,因此他的孩子都非常優秀。但是因為康熙的態度,遲遲不定接班人最終爆發了九龍奪嫡的事件。當上皇帝的理由有幾種猜測。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麼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這麼大的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鐘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御榻前面,康熙向他們宣佈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後關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說話,但是為什麼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麼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佈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佈。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制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麼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面,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面,宣佈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第五,康熙死了之後。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裡弔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後,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弔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麼答覆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後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第七,雍正死了之後,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麼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後,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面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後,把幫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現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麼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282年。在這裡面我附帶交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雍正奪嫡說,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繼承沒有采取嫡長制,康熙晚年,特別是他故去之前,也沒有立嫡,沒有立嫡長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沒有嫡長制,康熙晚年也沒有立嫡,皇太子,那麼雍正何嫡之可奪呀?所以雍正奪嫡說就不成立了。第二,雍正篡位說。雍正篡位說,篡位必然有一個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繼承皇位,雍正把它奪過來,算篡位。那麼雍正篡位篡誰的位呀?現在找不出材料的,說康熙立了誰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誰做太子,立了誰?說誰繼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誰繼承皇位,到現在為止沒有材料,所以說雍正篡位說也還值得研究,他篡誰的位?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麼說。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麼說經不住推敲呢?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我們今天寫簡體字,繁體字與是這麼寫的,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的習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這是一點說明。還有一點說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說法,就說原來《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面那個禛是雍正的名字,一個“礻”一個真正的“真”,下面是他十四弟胤禎,這個字念“禎”,也念“禎”。這兩個字字形相似,讀音也相似,所以一種意見就說康熙傳位的時候,是傳給胤禛的,他們倆差不多,康熙就傳位給他了,這時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撫遠大將軍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這兩個字差不多,雍正就讓他的弟弟改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深究,但是這個事情也不能證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證明這一點。所以這282年一來,幾種意見交錯,互不相讓,誰也不服。不能一定於一尊,還有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第一是遺詔繼位說。第二是改詔篡位說,第三無詔奪位說就是那一種意見說是有康熙的詔書,那一種意見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說真的,第一歷史檔案館有,有遺詔的檔案,但是疑點百出,很多漏洞。你說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證據。所以就產生了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難說,明確有遺詔,沒有明確,那麼這個皇位誰繼承呢?也沒有明確,那兄弟之間爭奪,當時主要是十二個兒子,從老大到老十四,中間故去了兩個,還有九個人,九個皇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強勝弱敗,優勝劣汰。雍親王在他兄弟35個之間,經過長期的鬥爭,最後奪取了皇位。怎麼算合法?怎麼算不合法?都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誰做了皇帝,對他兄弟這個集團可能有利,另外一個集團可能不利,但是,對於整個滿族來說,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歷史發展來說,主要看誰做了皇帝之後,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貢獻

  • 6 # 歷史的歲月如歌

    第一點,雍正多次外出巡視,又是替康熙祭天,又替康熙微服私訪,外出辦理政務,瞭解民事,考察了不少的地方行政和吏治,使雍正的治國能力不斷的上漲,康熙也因此對雍正有了好感。

    第二點,在眾多皇子都在費盡心思得爭奪皇位時,只有雍正一個人懂得韜光養晦,每天閒雲野鶴的生活,沒事參參佛道,和眾位皇子的關係都保持很好,見到自己的兒子一個一個都明爭暗鬥,不顧及一點手足之情,非常的生氣,當然對雍正有好感了。

    第三點,當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只有雍正每天都去看望太子,其他皇子都避之不及,雍正上演了一出手足情深的好戲,這些康熙都看在了眼裡。

    第四點,懂得養精蓄銳,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來往密切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勢力。

    第五點,也是雍正下手最猛的一點,就是打親情牌,在康熙晚年的時候,雍正每天都去康熙床前盡孝,康熙實際上非常害怕他的兒子們為了皇位不折手段,殺兄弒父,康熙在這時的心靈是非常的脆弱的,這時,雍正就向康熙展現了他的孝道,當眾位皇子都忙著奪皇位時,只有雍正照顧康熙。

    雍正的計劃一步一步的進行,最終奪得了皇位。

  • 7 # 向敬之

    雍正即位,是一大迷案,眾說紛紜。

    一、康熙相中皇四子胤禛。

    《清聖祖實錄》和《清世宗實錄》,都稱康熙臨終前有傳位遺詔,認為胤禛“深肖朕躬”,故而傳位於他。實錄還安排了胤祉、胤禩等年長皇子及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在場做見證。宣示遺詔後,老四才匆匆趕到。這顯示了康熙傳位,出乎以“天下第一閒人”自許的胤禛的意料。雍正即位後,一再強調康熙一言定大計,付託自己江山之重,並推翻了康熙後期暗定儲君老十四胤禎的說法,甚至稱康熙擔心老十四壞事,故將其授任撫遠大將軍,予以調離京師。

    二、康熙擇嗣看孫輩。

    北韓《李朝實錄》稱康熙最後選擇胤禛是有條件的,其中之一,就是要同時冊立次子(四子)弘曆為皇太子,認為他有英雄氣象。《清史稿·高宗本紀》以及生於乾隆四十一年的第八代禮親王昭槤的《嘯亭雜錄》,都提到康熙對弘曆很是看重,認為他是理想的繼承者。言下之意,康熙因為要傳位給弘曆,而不得不選擇弘曆之父胤禛做過渡。

    三、雍正偽造遺詔篡位。

    這是頗有支援度的說法。原因至少有四:一是康熙在驅準保藏的關鍵性戰爭中,選擇老十四胤禎為撫遠大將軍王,是要樹立其威信和功績,賦予了暗定儲君的撫軍大權。二是康熙突感風寒,引發肺炎和心腦血管疾病,處在模糊狀態,不可能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地在臨終之日御制遺詔。三是對雍正承統極口頌揚的《永憲錄》記載,遺詔是康熙駕崩後的第三天宣讀的,宣讀者為隆科多,期間諸皇子迫於隆科多的武力,不得擅自進入康熙寢宮,給胤禛和隆科多偽造遺詔創造了機會。四是最後宣讀的康熙遺詔,與康熙五十六年十一年頒發的《面諭》內容大致相同,而且先讀滿文版,後來才有漢文版,證明雍正透過康熙重臣兼近臣隆科多宣讀的遺詔,是臨時抄襲而來,甚至來不及翻譯。

    至於傳聞胤禛給康熙送去一碗人參湯,結果康熙駕了崩,那是站不住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是茶葉買家,您最想了解茶葉的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