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囂張一隻貓

    《雍正王朝》一劇的基本主張是“擔道義”,這既是其價值觀,也是劇中主角四爺的鬥爭策略。

    康熙皇帝頗得人心,卻也面臨著沉重的積弊,他想改革,卻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更讓他頭疼的,是該在眾位皇子中選擇誰做接班人。他在物色一個挑得起擔子的皇子。“挑得起擔子”的意思是重大局、有責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這些都是做一個優秀皇帝必備的素質,其中尤以“得罪人”這三個字為本劇的關鍵詞。“奪嫡”的兩大重要競爭者四爺和八爺,在這點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四爺的選擇是“去做事,哪怕得罪人”,八爺的選擇則是“讓他去做,讓他去得罪人”。

    劇裡的前三件大案,依次是籌錢賑災、追討欠債、追查頂替死囚案,這三件任務,無一例外全要傷害一大批官員的利益(劇中後半部分雍正即位後的改革措施攤丁入畝、一體納糧、旗人自耕自種,同樣全要傷害到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這“怨氣”積累之多,甚至讓蟄伏多年的八爺都自認有“九成勝算”而搞出“八王議政”了),可見當時大清帝國,積弊甚多,亟需改革,而改革,就必須拿既得利益者開刀,必須“得罪人”。看清了這一點,就知道八爺的鬥爭策略,完全不對頭,佟國維所謂“民意”“天心”的二分判斷,完全走了眼,彼時彼地,作為儲位競爭者,得“天心”是加分項,而得“官意”(八王黨和佟國維都沒分清“民意”和“官意”的區別)實際是減分項——康熙需要的是“孤臣”,是以帝國大局為重、哪怕把全部官員得罪光也義無反顧的實幹家,是勇於擔當道義、面對地雷陣也一往無前的改革者,只有這樣的皇子,才能得到康熙大帝的“天心”——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鄔先生才獻出了他那振聾發聵的“出山第一計”,即“做一個為皇帝分憂的兒子”的謀斷!

    相比之下,佟國維及八王黨對“官意”的看重,則是典型的落了下乘的“為者敗之”之舉。他們所謂的“民意”,實際上是“官意”,八爺一輩子的隱忍自持,換來了賢名和在官員中廣泛的好感,但這好感一旦累積過度,就立刻成為任何皇帝都斷不能容忍的“結黨”行為,而且,在帝國需要改革的時候,不肯得罪官僚系統的“仁德”王子,只能在事實上成為改革的擋路者的角色,劇裡四爺在奪嫡大戰中將八爺黨打得七零八落,藉助的最大力量就是康熙皇帝改革的決心。被鄔先生點破這一層之後,我們看到四爺但凡遇見興利除弊任務,從來都勇往直前、奮不顧身,失去再多“官意”也在所不惜,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是“能為皇上分憂的兒子”,能最大程度地收穫“天心”!

    佟國維在發現自己“重視官意”的判斷出錯了之後,一招“兩面下注”,一面借勢自退,一面頂起了隆科多,在奪嫡的最後時刻他更對隆科多下了“只聽皇帝一個人的”的指示,不愧是官場老狐狸,即使一時失著,也能迅速修正。其實隆科多本來也無師自通,在十四爺“進獻死鷹”,康熙震怒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都不要動,只聽皇帝指示”的正確判斷,但到全劇最後的“八王議政”章節裡,竟然利令智昏,站到了“八王黨”的一邊,讓人大跌眼鏡。除了“天下第一巡撫”諾敏害得隆科多失寵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應當還是雍正的強力改革,使得“官意”跌破了臨界點的緣故(八爺嘲笑:除了一個狀元兩個老臣,還有誰為你說話?)。如果不是十三爺神兵天降、力挽狂瀾,雍正帝將不免以“剛愎自用”的“獨夫”形象而留名史冊了。

    劇裡八爺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搞錯了對“天心”“民意”的認識,他總是以“官僚利益的同情者”的形象出現,這使他在“改革大勢”面前,成為了“攔路虎”,按說這只是“政見問題”,八爺也不是什麼“窮兇極惡”之輩,但在封建時代,一個王爺對百官百般籠絡、一件得罪他們的事都不肯做,臉上再“養氣”得“面如平湖”,“司馬昭之心”也“昭然若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八爺機關算盡,偏漏算了對肖國興的“誘供”會傳到康熙的耳朵中。“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扳倒太子者,怎能全身而退?鄔先生的神機妙算再次中的,可憐身邊沒有這等智囊的八爺,長期以一人的智商,帶著“毒蛇老九”和“草包老十”奮鬥,這次終於著了“冷麵四爺”的道兒。

    這次四爺之智竟然比鄔先生還計高一招,實因鄔先生雖然陰謀奇計百出,終究還是心懷仁義(原本也是考功名之人),對政治家的傷己(如雍正)傷人(如年羹堯)的“狠勁”估計過低,在坎兒慘遭毒殺的夜晚,鄔先生是有所觸動的(倒是攙著他的年秋月更平靜些),這位多智近妖、算無遺策的頂級權謀家,追求的是施展“平生所學”的“自我實現”,“痛下辣手”的果決反而不如雍正、年羹堯等“強人”。推弘曆、保太子、燒行述、薦十四,鄔先生這些所獻的計策,竟是以成全、維護為主要形式,這些策略能博得仁愛的康熙的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四爺的暴戾之氣。當聖祖大行、先生遠去,四爺漸趨猜忌刻薄,連張廷玉、十三爺都要斟酌進言的時候,能讓雍正皇帝剋制的只有手裡的一串念珠了。八王議政、逼宮謀逆時,雍正孤獨地坐在臺階上面對群情洶洶,一定曾有過“若鄔先生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嘆。而當鄔先生對田文鏡對牛彈琴,他也一定會懷念那在四爺府中計謀甫一出口對方就心領神會的時光。“真吾主也”的感激和知遇,會讓每一個志在“為帝者師”的飽學之士心神激盪。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有這一次風雲際會即足以不枉此生,鳥盡弓藏,功成身退,這樣對大家都好。

    張良范蠡,激流勇退。而伍子胥孤屍浮海,劉伯溫倚柱吞金,他們也至少遇到過雄才大略的人,做出過驚天動地的事。而像劇裡的廢太子的王師傅,幾十年後,終於確定自己輔佐一生的學生是個庸才,這是何等的悲哀。這位王師傅可不是迂腐儒生,看他逼死鄭春華的果斷、最後時刻倒向四爺的明智,足見他前幾十年都沒有放棄二爺實在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可惜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惜了王師傅的一腔忠心和滿腹才學。四爺並沒有在朝中結交大臣,因此他這個“孤臣”笑到了最後,而力挺過八爺的佟國維和馬齊都受到了康熙的敲打。另一位“孤臣”是張廷玉,這個絕頂聰明的政治家,長期屹立於風雨飄搖中,卻從未被打溼過衣裳,他只有一個盟友,就是康熙皇帝,除此之外無論是皇子還是百官,他都恰到好處地保持著“工作關係”的距離,他對“天心”的認識最深刻,因此他每次都能正確地選邊——說來也簡單,只要每次都選到皇帝那邊就行了,但這談何容易!沒有對朝廷局勢和皇帝內心的洞若觀火的瞭解,怎麼可能做到?

    對雍正皇帝而言,每次選邊都選他的人屈指可數,除十三爺、田文鏡、李衛之外,無非是張廷玉這種忠於“康熙遺志”的“舊臣”、劉墨林這種“躬逢天恩”的“新貴”、張五哥這種忠心耿耿的“勇士”,同樣是“舊臣”,隆科多是“腳踩兩隻船”的,同樣是“新貴”,孫嘉誠是“幫理不幫親”的,同樣是“勇士”,年羹堯是“得志便猖狂”的,更有八爺黨這種“舊仇”,被改革傷害到的大小官員和八旗子弟這種“新怨”。他是一個“有國無家”的改革者,他斥責李衛“多少人看著你哪”,其實這是他自己的心境寫照,他期待喬引娣的認可,因為只有仇人都認可了他,他才敢確定自己是對的,但喬引娣能真的懂他嗎?田文鏡、李衛能真的懂他嗎?鄔先生能懂他,但他已經走了,張廷玉能懂他,但他太有分寸了……能真正懂他,又敢於披肝瀝膽地說心裡話的,其實只有一個人。

    經過康熙的“苦心磨礪”,十年牢獄之災,當年的“拼命十三郎”染了痼疾,也有了暮氣,但也更加沉穩,更加老辣。十年後他第一次出山,在極短時間內就接管了兵營,掌握了局面,成功地幫助他的四哥身登九五。奇怪的是,無論四爺,還是鄔先生,似乎都堅信十三爺能夠做到這件事,這可是一個被囚禁了十年的人啊!更神奇的還是最後面,“八王議政”那天,上朝路上的他只聽了五阿哥的一句話,就看穿了八爺黨的陰謀,並立刻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當機立斷,以一己病軀,孤身破局。這次可沒有四爺,沒有鄔先生,沒有事前謀劃,沒有金牌令箭,甚至沒有了當年那年輕矯健的身體,他一個病人,在資訊極為有限、時間極為緊迫的情況之下,以自己的智慧、魄力、權力和威望,虎口拔牙,扭轉局面,這也許只能用“神蹟”來形容,畢竟這部劇不是完完全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康熙的箭袋、三甲的預言)。不妨把這理解成八爺口中“九成勝算、一成天意”中的“天意”吧。

    劇裡的四爺雍正皇帝,自始至終都奉行著“要做實事,不要怕得罪人”的宗旨。作為皇子,這讓他得了“天心”,作為皇帝,這讓他得了“民意”。他做了這麼多事,得罪了這麼多人,罵他的人自然會很多,包括那些確確實實從他的廢寢忘食的工作、奮不顧身的改革中獲益的人。自古以來,做清流總是容易的,既不用幹活,又不會犯錯,但總要有人挑起擔子來走,做事情,就難免會錯,不得罪人而能做成的,少之又少。只有經得起罵、敢於得罪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這也算是某種意義的“厚黑”了,但正如“厚黑先生”李宗吾所說,做不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可恥,做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光榮。這也是我對四爺和他的“厚黑教員”鄔先生的最終評價。

  • 2 # 月夜羽夕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是兩部經典之作,也是近年來清宮劇中的巔峰之作。任他時間推移,任其他清宮劇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但這兩部電視劇可謂是經久不衰,並沒有泯然眾人矣,反而成為大眾心中的經典之作,時不時的重新觀看懷念一番。

    今天宋安之來只談劇,不說史。說說很多觀眾心中的疑惑,因為兩部講述的是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所以有很多人物重疊,但也有些重要人物卻沒有重疊,諸如《康熙王朝》中見不到佟國維,《雍正王朝》中見不到索額圖和納蘭明珠。

    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其實這種情況很正常,因為這類電視劇並非歷史還原劇,不可能當時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不漏的帶上,更何況兩部電視劇的側重點不同。

    而且經典的電視劇講究的是乾淨利落,不像今天那些動輒好幾十集,帶有注水水分的電視劇一般。像這種電視劇,往往是圍繞主題而進行精彩的演繹,不會絲毫拖泥帶水的。

    諸如雍正王朝的九子奪嫡劇情,康熙有24個兒子活到成年,結果電視劇不只是沒有描述那些年幼的阿哥,就連年長的五阿哥、七阿哥、十二阿哥等都沒有描述,只描述了九位奪嫡的阿哥,也就是康熙駕崩當晚,其他阿哥露了個臉而已,何其的乾淨利落呢?

    正因為這份恰到好處的乾淨利落,所以電視劇並沒有出現注水情況,演繹的相當之精彩,使人是看了還想看。

    當然說完大方向的因素以外,還有其他細節原因的。

    首先《康熙王朝》以順治朝末期的一些事兒作為鋪墊,重點描述的是康熙的一生。諸如索額圖、納蘭明珠這種曾經權傾一時的重臣,是肯定跳不過的。

    而《雍正王朝》重點描述的是雍正,當然因為九子奪嫡實在精彩,加之需要九子奪嫡進行一定程度的劇情鋪墊,所以全劇44集,有20集屬於是九子奪嫡的劇情,不得不說還真是精彩。

    雍正王朝的九子奪嫡劇情重點在於剛開始幾方勢力的大博弈,然後是老八的八爺黨成為最大反派勢力,鬥倒太子又與老四鬥,所以老八的支持者佟國維這個人物是必不可少的。

    相對來說,胤礽的太子黨與大阿哥胤禔的大阿哥黨的激烈鬥爭,並沒有重點描述。所以太子的支持者索額圖,還有大阿哥的支持者納蘭明珠,這兩個人自然沒有加入進去。

    而且畢竟雍正王朝開局是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太子胤礽初次被廢的前一年。當時早已不是索額圖和納蘭明珠的時代,像索額圖死於康熙四十二年,納蘭明珠死於康熙四十七年,在康熙四十六年,這二位已經不是重要人物了。

    所以《雍正王朝》中沒有這兩位自然很正常。

    而《康熙王朝》中為什麼沒有佟國維呢?

    這其實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看看兩部電視劇上映的時間,可能很多人下意識認為《康熙王朝》上映的早,其實《雍正王朝》上映的早。因為《雍正王朝》上映於1999年,《康熙王朝》上映於2001年。

    《雍正王朝》上映的時候是相當火爆,可以說是萬人空巷。正因為如此《康熙王朝》沒間隔多久就上映了。

    正所謂揚長避短,宋安之個人推測,並非權威說法,大家且聽故事聽一聽就好。

    因為《雍正王朝》將九子奪嫡演繹的太好了,要精彩有精彩,要深度更有深度,可以說達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所以《康熙王朝》並沒有在九子奪嫡劇情上進行太多描述,同時因為《雍正王朝》並沒有重點描述太子黨與大阿哥黨的鬥爭,加之太子黨背後是索額圖,大阿哥背後是納蘭明珠,是一個很好的題材,所以重點描述了太子與大阿哥的鬥爭。

    正因為康熙王朝關於九子奪嫡的劇情側重點在於太子和大阿哥,所以自然沒有佟國維這個老八支持者了,而且相對來說,佟國維雖然也是重臣,但並不像索額圖和納蘭明珠那般重要。

  • 3 # A守著陽光守著你A

    焦晃老先生是一位演技非常好的實力派演員。而一個演員可以演什麼樣的角色,適合演什麼樣的角色,除了演員自身的實力之外,還要看這個角色與演員之間有沒有契合度,而像那種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實在是少之又少,我們不能奢望每個演員都有如此的功力。

    焦晃老先生自身的演技實力是過硬的,不過從角色本身來看,雍正王朝裡的康熙,顯然比乾隆王朝裡的乾隆更適合焦晃。首先從電視劇的劇情來看,雍正王朝的故事情節要比乾隆王朝來的精彩,熱度也比乾隆王朝的高。因此焦晃的康熙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也讓他的演技在大眾面前有所展現。

    其次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民間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焦晃在雍正王朝中把康熙的威嚴,智慧,運籌帷幄的帝王形象演繹的栩栩如生,

    觀眾們代入感很強,到了乾隆皇帝之中,觀眾們就很難在適應焦晃演的另一個皇帝的形象了,就像張鐵林演過很多皇帝之後,再看他演的別的角色,就會感覺很奇怪是一個道理。

  • 4 # 人生來不及走心

    《雍正王朝》裡的人物命運真實得讓你感同身受,每一個角色都有著各自的不得已。別說那芸芸百姓苦,即便是皇帝,孤家寡人的背影也著實令人唏噓,眾生皆苦啊!從藝術角度,影響力都受到關眾的好評!

  • 5 # 南襄先生

    個人觀點認為這部劇不火是沒道理的。你看《雍正王朝》唐國強老師把雍正的狠辣,算計,情感表現的更人性化,而且和中央的反貪行動相映襯,有了現實意義。

    這裡面的雍正有帝王的形象和責任,而且更人性化,當結尾雍正把弘時賜死時,平靜的悲傷不動聲色的表現出來,離開後圖裡什揹著雍正離開,感覺這個堅強倔強狠辣的帝王一下子老了十幾歲的樣子,從來不肯在任何人面前表露的脆弱再也無法掩飾,那是我看到最感動的地方。

    劇中的康熙作為千古一帝,演繹的霸氣十足,乾坤獨斷。康熙作為一個少年繼位的皇帝,一生中做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哪一件不是名垂青史的大事。作為父親,慈父演繹的有血有肉,感情非常飽滿細膩。劇裡的焦晃老師讓慈愛與霸氣完美的在一位帝王身上體現出來,這需要的是對角色的理解和高超的演技,二者缺一不可。讓我深深感動,百看不厭。

    望君採納

  • 6 # 西紗窗下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剛一播出就吸引了很多文史愛好者和廣大影視觀眾的喜愛,有些人幾乎一集不落地全部看完(有漏看的後來補看),更有些人(多為男人)看了兩三遍,且好評如潮。主要原因:1,原著好。《雍正王朝》劇本來自於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這本原著本身就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名著,由《九王奪嫡》、《雕弓天狼》、《恨水東逝》三部分組成。故事從雍正外出辦差展開,圍繞宮廷生活、阿哥黨爭、兄弟相殘、險勝登基、勵精圖治、艱難改革等重大事件和情節,直至神秘終了一生,開篇後往往使讀者拿得起放不下。2,劇本改編好。劇本基本按照原著的脈絡及故事情節把握,主題鮮明,情節曲折,環節莫測,步步驚險,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在突出主要人物的同時,對其他相關人物的描寫更加具體、形象、生動(如張廷玉、年羹堯、李衛、孫嘉誠等),這些人物的巧妙處理時時處處都能抓住觀眾的心理。3,演員選得好。以公認的演繹高超的老戲骨焦晃、唐國強擔綱;以杜雨露、杜志國、蔡鴻翔、王繪春、徐敏等老演員及其他中青年實力派演員加入的強大陣容,使這部劇成功的基礎有了保證。4,演員演得好。所有演員理解人物透徹,把握角色準確、處理適當,每個角色基本能夠演繹到極致,很少有表演給人看的痕跡,似乎每場戲、每個角色都是主場和主角,能把觀眾帶入戲中並覺得過癮。5,電視劇《雍正王朝》焦晃扮演的康熙最成功。展現了康熙皇帝的威嚴、正義、大氣、遠見、仁慈、審時度勢、知人善任;晚年得過且過,政寬事省,過一天算一天。焦晃把康熙演得自然、鬆弛,把握準確;眼神、表情、神態入戲十分到位;臺詞的節奏、起伏、音調、語氣、頓挫自然生動,娓娓道來如人物再現;肢體語言配合得順其自然恰如其分,更加真實、具體、形象入木三分且一氣呵成,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

  • 7 # 一帆風順jxh

    《雍正王朝》是改編於二月河老師的小說,由著名的導演胡玫老師,雍正的扮演者唐國強老師,把雍正拿捏得有血有肉,羽羽如生。44集環環相扣跌巖起伏,20年了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康熙帝,名愛新覺羅,玄燁(順治)一生節儉,即使登基後,仍然清心寡慾。而這部電視劇把我們引入古代時期,那個年代人情,人心,人意。也真真實實的展現了人物各自的命運,堪稱是一部經典的教科書,如同一股清流,一下子改變了華人對雍正的偏見。唐國強老師精彩的表演狠毒,大雅,算計等,劇場也氣勢磅薄,整個電視劇充滿了人生智慧,創出了99年收視第一的業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亞速海衝突,很快就會平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