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意在筆先和胸有成竹是不是一回事?怎樣才能訓練出來?
10
回覆列表
  • 1 # 吳下不才

    意在筆先說白了就是落筆寫之前對單字結體和章法佈局要了然於胸,這首先要求就是臨的多,字型筆法非常熟悉,章法佈局很瞭解,起碼要能做到背臨。除此之外,還要多用時間讀帖,現在科技資訊發達,開啟手機就可以讀,毛筆字寫到一定水平後,讀帖比寫更重要,尤其是章法佈局這一塊,看的多非常有用。

  • 2 # 漢韻書舍

    他說:剛開始解牛時,眼裡看到的是一整頭牛,三年過去後,解牛時眼裡看到的是牛的肌理和筋骨,所見非全牛也。現在我在解牛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憑的是感覺,而不是眼看。

    這個道理運用到書法創作中,我們就會感嘆,為什麼做不到意在筆先,原因是基本功太差。

    如何提高?我認為沒有速成法,還得認認真真練習,臨摹。不斷積累書法理論知識,提高自己對書法的領悟。還得有個正確的學習方法,堅持持久,習慣成自然,幾十年過去,你可能就是庖丁在世。

  • 3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其實若把用毛筆寫一幅法書作品,當一回事做,精心而為,恭敬從事,無不是"意在筆先"的表現。而曲別於草率從事,無意趣,無構想,信手塗鴉。

    當然,行為的表象狀態,與心理意識活動,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契合,是不可量化測度的。書法作品最終是以藝術效果作結示人的,一切創作活動的起始終了之隱性顯性過程,都是不留痕跡,無法再現於以證實的。所謂"意在筆先″,是無可追述言表的,是輕功踏雪的無痕效果,但的確又是"作繭自縛丶破繭出蛾"的心神精力消耗付出的勞動過程。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始終懸心,談何輕易。

    說來話長,一法即是萬法。一個書法人,一件書法品,所體現的是系統修養,是系列因素的綜合效果。書法雖是小道,但具大道之體性。是技而道,須厚德以載,以聖心悅眾。非雜耍邪術。孔子列六藝而有其一。古賢焚香沐手而後作。

    書法的載體是文字,詩詞文賦而尚雅。美文義蘊,雅麗筆致,相得益彰,乃古人追求之意趣。殊非輕率庸俗淺薄隨意所可為。

    書法人平素之養成應全面,德丶能兼備,情操不俗,雅正清和之人品,乃書藝高潔之準備。人有修養,文心雕龍,焉有隨便之作?欲其無感而發,無意輕為而不能也。

    "意在筆先",並非"刻意"而為。預置經營,還須隨機應變。揮灑自如是厚積之功力,頓挫節奏,縱橫捭闔,雄姿英發,決非預排之機械。

    預審文義,方能胸有成竹。度量尺幅,經營位置,非無用之功。雖卑迎合他意,莫不抒己之情,焉輕"意在筆先″?

    難在"狗馬"難騙人,欺世盜名畫鬼神,吼書亂書再射書,何用費力求精準?

  • 4 # 子衿書法

    意在筆先和成竹在胸不盡相同。

    成竹在胸,表示對所做之事有十足的把握,並不指其意先行。而意在筆先,你不但要有成竹在胸的構思,還要在行筆前把存於胸中的東西整理出清晰的線路來,疾澀枯潤,肥短瘦長,避讓向背……把你要寫的東西在腦海中預先構築出來,然後下筆。

    意在筆先,包含了成竹在胸。成竹在胸並不代表著意在筆先。意在筆先,在於平時的積累和訓練。是眼心手的配合。透過眼睛的觀察,大腦的分析與儲存,然後把揮手去運筆。心居其中,負責調配。要做到成竹在胸,就要在臨習時儘可能多的把一個字的結構特徵和運筆方法記牢。下筆以後,就不要再去看字帖,把眼睛的注視轉到筆尖上,觀察鋒毫的執行,讓儲存在大腦裡的字跡釋放在筆鋒下。逐步的減少對字帖的依賴,漸漸的就能形成牢固的記憶。當你把所臨字帖中的所有細節爛熟於心之時,就是你利用它們創造的時候了。

    學習書法的過程,是由生到熟,再由熟轉生。開始的生,是生疏。是能力不足的生。熟練後的生,是在熟悉的基礎上產生出新的東西,生出新意來。不是重新返回到生疏去。要生出新意,意必先於筆。若筆先於意,便是在重蹈窠臼,不能出新。

    有的人在理解由熟轉生的這點上,出現了偏差,理解成回到生疏的方向去。以致於多年用功卻不能得善果,徒費其時。如果我們學習書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生疏,那還有什麼必要學習呢?豈不是不學之人都是書法家啦!書法只能是越練越精熟。別信所謂的熟即是俗。這種言論是在誤導人。在沒有悟道以前,腳踏實地的練精練熟。才是正道。

  • 5 #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創作書法作怎樣才能做到意在筆先的境界?有哪些訓練方法?” 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意在筆先者勝,意在筆後者敗。” 我認為,意在筆先不僅要體現在書法創作上,如果只在書法創作時才想到意在筆先,那就晚了。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到意在筆先呢,我的觀點是應從臨帖時就開始做到意在筆先。

    (上圖為李剛田老師的篆書作品。李剛田老師就是意在筆先的典範)

    意在筆先,是一種意識。

    真正做到意在筆先,其實並不難,關鍵是要多臨帖,深入臨帖,把帖臨熟練了,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叫水到渠成,這叫順其自然。如果在初學書法時沒有意識到這一層,只等書法創作時才注重這一層,這種作法是極為不妥的,也是錯誤的。所以說,意在筆先的訓練不是在書法創作時,而是在臨帖時。

    在臨帖前,我為什麼一直提倡先讀帖,後下筆臨寫啊?讀帖的目的是什麼?怎樣讀帖?讀帖讀什麼?這些,都在意在筆先的範圍。有不少學習書法者往往忽視讀帖,拿起毛筆就寫,結果呢?總是寫不好,即便把有的字寫得形似了,但神韻卻始終寫不出來,拐過頭,還得去讀帖,去領悟。

    (上圖為劉文華老師的隸書作品。劉文華老師也是“意在筆先”典範)

    一個學習書法者,如果只埋頭臨帖,不讀帖,不認真領悟書法精神,意在筆先就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創作出好的書法作品了。

  • 6 # 不二齋

    書法裡的意在筆先和國畫裡的胸有成竹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指的在藝術家創作之前心中已經設計好了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書寫或者畫起來非常的輕鬆,信手拈來,後來也用來形容作家寫文章。

    北宋有一位畫竹子非常厲害的畫家叫文同,文同非常痴迷於畫竹子,為了能夠畫好各種各樣的竹子,她無論颳風下雨都去竹林裡去觀察竹子,即使非常熱的夏天,別人都跑到竹子地下乘涼了,他卻要站在向陽的一面觀察竹子,看竹子在Sunny下的形狀。

    有一次,突然下起了大雨,別人都急急忙忙跑著回家,有的跑到有遮蔽的地方避雨,他卻為了能夠看到雨中的竹子,被淋成了落湯雞。

    由於他的勤奮觀察,他畫的竹子微妙微翹,當時的一個著名的文人晁補之稱讚他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別人誇讚他時,他也說我只是把胸中早已成熟的竹子畫出來罷了。。

    可見,要想做到胸有成竹或者意在筆先,要對所要表達的內容非常的熟悉,對於書法來說,首先要對於字帖非常熟悉,能夠準確的的對臨和背臨,我之前帶書法藝考生的時候也是這樣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把自己的主帖做到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背寫下來,只有這樣才能熟練的去創作。

    書法的學習和創作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不斷的刻苦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意在筆先、信手拈來。

  • 7 # 麓風軒
    創作書法作品時,如何做到“意在筆先”?對於這個問題,王羲之等人說得非常透徹:

    1、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到:“夫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看,在提筆創作之前,從大到謀篇佈局,小到一筆一畫基本上都設想好了,這就是“意在筆先”。

    2、唐代的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則說的更加通俗直白:“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從容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為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古人把方法說得很清楚了。無須再費口舌。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 8 # 無技大師詩書畫

    其實這是一個理解與表現的問題。意,也就是書家心裡的東西,他想表現,能表現的東西,所以這個是內容上,思想層面上的事物,所以比較抽象。這個自然是與書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緊密相連的。小學生要寫一篇作文,老師都要求他們要先理解,構思,醞釀,謀篇佈局,更不要說我們的書法創作。既然講到意,我認為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可是經常習慣性的被忽略不計,那就是創作的內容。形式與內容,應該相得益彰,內容更能夠充分表現出書家內心深處的意趣,有許多人,經常就寫幾個字,寫別人的一首古詩,就說是創作,就說是意在筆先,感覺理解太一般化,太膚淺鄙陋。

  • 9 # 萍風竹雨123

    對於“意在筆先",我的理解就是在書寫之前已經有了對作品的整體把握,比如書體選擇,筆墨濃淡,行氣結構,如何落款等已經胸有成竹。

    對書法造詣深厚者,意在筆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如果平時注意訓練,平常水平的書家也不是不可以。

    訓練方法:

    一,多讀帖。讀帖是指對字帖的一種意臨。當然,這裡的“字帖"是書法原帖。透過讀貼,不但可以使學習者對字的結構有了整體把握,還會對文章的行文結構,行氣脈絡,字跡的大小錯落,輕重緩急等都有一定了解。積累多了,自然胸有成竹。

    讀帖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揣摩,越細越好,力爭做到每一點都要其所以然。古人讀帖時,為了把握作品神韻,不進了解作品的作者,書寫者,甚至把與書法作品的相關故事都瞭解得一清二楚,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做到了。

    二,多通臨。僅僅心裡有數還是不夠的,那樣頂多算是個眼力不錯,但真正下筆時還是瞻前不顧後,顧此失彼,真想做到"下筆如有神”,還需要對書法作品進行通臨。

    通臨的過程,也是把我們讀貼所得來的內容進行實踐的過程,在通臨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臨摹作品的結字,還要臨摹作品的內涵神韻,體會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情感,傳達出來的思緒。想象著自己置身於類似的情境中,這樣臨摹出來的作品才會神形畢肖。

    三,多創作。如果讀帖,通臨的功夫到家,見多識廣,在創作過程中就不由的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不同情境,賦予不同情緒,自然筆法,行氣,神韻也千姿百態,各有特色了。

    當然,剛創作的時候,一切還不純熟,作品會比較生硬死板,但是隨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次數增多,一切都會大幅提升。堅持不懈,不但意自然而然就在筆先,而且“筆"猶有神助,筆走龍蛇,龍飛鳳舞,不在話下矣。。

  • 10 # 千年蘭亭

    創作前的藝術構思,古人稱為“意在筆先”。

    即在寫一件作品前,先要對書寫的內容熟讀幾遍,如其中有難寫之字可先練習,選擇與內容相符合的書體。

    另對紙張的大小,大約寫幾行,每行寫多少字,以及落款的位置等做到心中有數,這是第一步。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便要“養興”,即培養創作的興致和激情。“養興”的方法每個人不一樣,或靜坐,或散步,或品茗,或小酌,以待神機。

    一旦書興偶動,技癢意發,則抻紙命筆,隨機生髮,水到渠成。

    但“意在筆先”有個前提,即技法稔熟於心,心能指揮手,手上要能表達心中所想,否則,只能眼高手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飼料蛋雞當土雞養殖下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