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學書法
-
2 # 何必丶傷心113392811
確實是這樣的,就拿春節來說……
親戚們來往也少了,都是拿著手機,祝福在手機發,壓歲錢轉個帳就能完成,朋友之間春節祝福,看似富麗堂皇,長篇大論,指不定就是手機上覆制貼上又群發的。
感覺春節是越過越沒有意思了。
-
3 # 秦寶海9
你的說法很是贊同,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手機已成了人們出行和生活的必需品了。
以前人們交流感情都是書信來往,遠方有事了電報加急,或是特快信件。自從有了手機,這一切都成為了歷史,從一開始的手機簡訊,到後來的影片通話,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可方便的同時,卻也有很多不和諧的東西隨之進入了我們的生活裡。最明顯的就是謊言,如你明明在甲地,你卻可以說自己在乙地,明明你是在約小三,你卻可以說你在開車,等等等等。
我們不能否認手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可它的負面效應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以前過春節了,親人從一開始的書信到後來的簡訊,直至微信,不見面就把年拜了。現在買東西也是一個電話送到家,我們村裡三四個超市,只要你買啥,大件或小件,一斤或是二斤,雞蛋還是蔬菜,打完電話一會兒就給你送到家,這也就間接的使人們養成了懶惰,打麻將沒時間做飯了,一個電話外賣就送你餐桌上,,,,,所以,手機不光讓人們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衍生了人們的惰性。
-
4 # 米婭兒情感
確實有這方面的影響,但也不是完全如此。
你想打車,拿起手機就能完成!
你想和遠方的他面對面,手機也能幫你完成心願。!
孩子獨自在家裡不放心,怎麼辦,裝個攝像頭,也是手機的事!
人總會遇到點不好的事,沒關係,保留現場。怎麼做到呢?手機拍攝呀!
做父母的,總想留住孩子的童真童趣,手機再一次閃高登場!
老朋友也是如此,大家各有各的事,見面的機會不多。所以,日常大部分都是手機維繫。如果手機都無話可說的話,相信,這情感已經淡如水了。
手機帶來的好,簡直是數之不盡。它不但打開了新世界的篇章、方便了生活。還給我們帶來學習、旅遊、交友等等。
一句話: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做不到的!
-
5 # 熊鷹展翅
它玩走了我們的真實世界,讓人們沉湎於一個虛擬的網路。 它玩走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一天到晚跟著東南西北風亂轉。 它玩走了我們的平靜心情,讓我們一天到晚神經都高度緊繃。 它玩走了我們的親情,讓我們無暇給予和接受關愛。 它玩走了我們的自由,讓每個人都成了手機癮君子。 它玩走了我們的健康,讓很多人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學習。 它玩走了我們的金錢,讓人們的錢袋子漏洞百出。 它玩走了我們孩子的童年,讓他們過早地成熟了。
手機帶來了便捷的通訊、辦公、娛樂體驗!同時也帶來了謊言與欺騙!還帶來了輻射以及對環境的汙染!當然還帶來了財富、很多就業機會!
今年過年,手機搶紅包活動掀起了浪潮,億萬人沉迷其中。這就像《終結者》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說的:環顧四周,多少人低頭彎腰看著手裡的機器。機器已經贏了,只不過不是以《終結者》裡的方式。
壹
春節6天,
現在手機不再是簡單的通訊裝置了,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習俗要說是最頑固的了,然而在手機面前則變得不堪一擊。
新春佳節,向親友派發紅包是傳遞祝福與關愛的民俗傳統。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讓派發紅包從線下走到線上,一些遠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時空為彼此送上一份心意。今年網路商家推出了搶紅包活動,給人們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歡樂。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當紅包變成電子的,送紅包變成了搶紅包,表達親情變成了全民瘋狂搶奪,由大人給小孩的壓歲錢變成了男女老少齊上陣,見面“新年好”變成了“搶了多少紅包”,從前的走親訪友變成了一天到晚埋頭在手機世界裡。
據統計,除夕至初五(共六日),微信紅包收發總量為32.7億次,其中除夕當日收發總數達到10.1億次,創下了歷史新高。紅包收發最高峰出現在年初一(2月19日)00:00-00:02,峰值達到每分鐘有55萬個紅包被髮出、165萬個紅包被拆開。這就是2015年中國春節的一景。
美國科幻電影中,碩大的機器人擁有智慧,操縱奴役人類,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然而巴掌大的智慧手機則正在控制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主宰了人們的生活,使得人們不知不覺變成了躲在手機背後那些人的玩偶,這一天已經悄悄來臨。
貳
從文藝作品看
手機帶給我們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但是卻很難有一個可以交換手機的人,因為每個人的手機裡邊都隱藏著一個“任性的你”。
手機生活給新時期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最近這些年,從電影大片到小品相聲,有很多精品是以手機生活為題材的。人們由此可以管窺手機給我們到底帶來了什麼。
2004年的賀歲片就是馮小剛的電影《手機》,它從多側面刻畫了這小小的玩意兒是如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手機讓人們交際方便了,可是猜疑也多了,說謊多了,感情出軌多了,家庭破裂多了。最後,男主角嚴守一終於認識到都是手機惹的禍,就無怨無悔地把手機扔進了火爐,因為他還願意做個好人。
其後,馮小剛在《非誠勿擾》中繼續演繹手機的故事。在豪華遊輪上,美女笑笑決定接納秦奮的求愛時,她第一個動作就是把秦奮的手機扔進大海,那意思就是,你既然愛我,就不再需要這玩意兒了,免得在外邊拈花惹草,順便也把秦奮的花心史一併扔掉,兩個人開始新的生活。
2013年,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講《歷史的底牌》,也不忘記拿社會流傳的手機段子來增加趣味。他說,以前的人結婚是交換戒指,現在的人結婚則是交換自己所用的手機。在莊嚴的教堂裡,牧師的最後一道程式就是宣佈“現在男女雙方可以交換手機”。一個新郎官是否有這樣的勇氣說:“親愛的,給,這是我的手機。”估計這麼乖的小夥子不會很多。
手機弄得人一天到晚神經都繃得很緊。馮鞏的小品《愛的代駕》裡,美女何達達一見面就對馮鞏拳打腳踢,嘴裡責怪道:“你死哪了?電話也不接,簡訊也不回,網路也不上。”處於戀愛關係的男女,一方不要說幾天不回話,就是幾個小時沒反應,問題就很嚴重,就會成為可疑物件,就得把問題交代清楚。現在人們已經失去了“清靜的權利”,得始終緊張地關注著手機。一個人關了手機就等於“失聯”,這期間戀人會疑心,親人會牽掛,朋友會好奇。安靜幾個小時的代價就是事後說也說不清的麻煩。
郭冬臨的小品《一句話的事兒》講出了手機的另一個重要特性,你獨處時手機是“私器”,可是有別人在場時它就成了“公器”,手機的一切都傳遞著豐富的資訊。郭冬臨跟太太麗麗正在親熱,突然郭冬臨的手機響起,他一下子驚跳起來:接吧,擔心是女士打來的,怕引起誤會;不接吧,問題就更大了。兩害相權選其輕,郭冬臨只好硬著頭皮開啟手機,一聽是哥們兒打來的,情不自禁地叫道“是男的”,這才逃過一劫。當今,不少男士都有類似郭冬臨這樣的歷險記。
郭冬臨的小品也講了這麼一個道理,手機常逼著人說謊。一個人開啟手機,對方的第一句話往往是“現在你在哪兒”或者“現在你在幹什麼”。如果你不想告訴對方真情怎麼辦?總不能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兒”吧。一個從來不說假話的人,可能在手機的逼迫下開始說謊給自己編故事。
跟酒癮、煙癮、賭癮、毒癮這些形形色色的病症相比,“手機癮”是傳染速度最快、感染面最大、最難控制的一種現代病。網際網路讓很多人出現了網癮,然而網癮畢竟受空間和裝置限制,人一天到晚總不能揹著電腦到處走吧。可是自打智慧手機普及以來,你走哪兒手機就跟哪兒,連睡覺都還陪伴在你枕邊,所以別的癮都是離散性的,唯獨手機癮是連續性的。今年北京春晚有個小品叫《開會請關機》,老闆開會講今年的效益顯著下滑的問題,可是四個男職員卻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裡,沒有一個人理老闆的茬兒。老闆無奈散會,自己卻情不自禁地拿起一個平板電腦來排憂解悶。這恐怕也是當今不少單位部門的真實寫照,如果一個公司里人人都活在手機世界裡,後果可想而知。
手機使人們的交往方便了,朋友似乎多了,但是同時也沖淡了友情親情。2014年春晚有一首歌叫《群發的我不回》,唱的是你收到的漂亮動情的手機祝福背後可能就是沒心沒肺,有的是去年的陳詞,有的是別人轉發的。這樣靠手機維繫的友情就變得沒有任何人情味,成了彈指一揮間的例行公事了。
任何現代發明都有利有弊,那麼,手機的利弊到底應該是三七開還是五五開,關鍵看你怎麼對待它了。
叄
美國課堂禁止手機拍教學內容
現在的手機也是相機,很多人就用手機代替手寫,把它作為一種記錄資訊的工具。看起來手機的“記錄功能”準確無誤,而實際上則嚴重威脅學習成效。下面就以學生課堂用手機代替記筆記來談談這個問題。
手寫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學習方法,可是這種方法正受到嚴重的威脅。自從有了電腦以後,人們用手寫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現在不少學生課堂上用手機拍攝教學內容,不想用筆記。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學有明確規定,課堂上禁止用手機拍攝教學內容。
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系雄冠全球,學校位於世界IT行業的心臟——矽谷,蘋果公司的總部就設立在這裡。學校教室的現代化教學裝置也是應有盡有。然而大學很多學科的教學完全不用電腦,仍然堅持傳統的教授方式,就是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板書,學生記筆記。在一些課上,老師明確規定,只能以手寫方式記筆記,不能用膝上型電腦記錄,更不允許手機拍照。我於2011年在斯坦福訪學期間,旁聽了數學系的、統計系的、心理學系的、計算機系的和物理學系的十幾門課程,除了心理學系的課程用PPT外,其他課程全部都是採用100%傳統的教學方式。
斯坦福的老師為什麼要堅守傳統?這是由學科的性質決定的。像數學這種課程,要使用大量的抽象符號,而且內容大都是定理公式證明推導,如果老師只展示事先準備好的PPT,學生就沒有機會領悟推導過程,再加上自己不動手抄寫,上課內容成了過眼雲煙,腦子裡留下的印象會很淺,結果根本無法掌握好這些學科。
老師過度依賴PPT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黑板板書也強迫老師不能偷懶,每次上課都要認真備課,如此才能溫故而知新。我非常佩服斯坦福的教授,他們大都能把教學內容爛熟於心,一堂課50分鐘,要寫十幾個黑板的板書,很多老師常常是不看一眼教案。斯坦福教室的黑板也設計獨特,通常是多層的,還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便於這種傳統式的教學。試想一下,假如老師用PPT,只用準備一次,然後年復一年地用,老師自己是輕鬆省事了,結果可能不是熟能生巧,而是與教學內容越來越隔膜、越來越陌生。
學生要體驗“學而時習之”的快樂,必須放棄手機拍照而手寫。老師要做到“溫故而知新”,也要少用PPT而多板書。
肆
國外如何預防孩子淪為“屏奴”
大量事實證明,孩子一旦沉迷於手機,就將大量分散學習的興奮點和注意力,對學習的興趣、熱情降低,勢必影響其成績;此外,還會影響其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導致視力下降。目前,國內並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學生用手機作出規範,但國外不少國家已出臺了相關法規。
英國政府曾給全國所有中小學寄出一封警示信,指出“兒童大腦16歲前一直處於發育階段,任何來自輻射的危險都很容易對其造成傷害”。英國教育大臣督促所有中小學校校長,嚴格限制16歲以下的學生使用行動電話,除非遇到緊急情況。
芬蘭法院決定,禁止芬蘭無線通訊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銷手機入網等行動通訊服務。違反這一禁令者,將被處以最高10萬歐元的罰款。
義大利頒佈命令,禁止學生在教室裡使用手機,目的是為了避免手機鈴聲擾亂課堂秩序,並防止學生使用攝像頭胡亂拍照。規定還要求學校懲罰那些不聽勸阻、堅持在課堂使用手機的學生,具體措施包括沒收手機和期末考試不予透過等。
2009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致函全國各中小學,要求禁止學生攜帶手機上學,並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的規定。而一些私立學校則由學校統一購置學生定製手機,上課期間統一關機。
早在2000年,美國各州的學區紛紛制訂規則,完全取締在校學生使用傳呼機和手機。2007年1月29日,美國200多所公立學校聯合禁止學生使用手機。目前美國大部分學校不允許學生使用手機。
鑑於南韓青少年日益高漲的手機費用已成為眾多家長頭痛的問題,南韓政府不得不頒佈法律,限制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手機。法律規定,南韓青少年手機使用者要簽訂一份單獨合約,要求他們和父母一起參加手機費用封頂計劃。該計劃控制青少年手機使用者每月使用的手機費用不能超過40美元。
伍
誰躲在手機背後操縱著我們?
手機是種昂貴的時尚消費品,人們在手機上的投資遠超任何珠寶,而且手機又跟金銀首飾不一樣,更新換代特別快,每一兩年都要換一代,所以大家都被手機商牽著鼻子跑。報紙上有報道說,有些年輕人賣腎買iPhone,這也只能保鮮一兩年,總不能把兩顆腎都賣了吧?
手機是個巨大的市場,使得全世界的經濟格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把國家劃分為兩個陣營:智慧財產權收費國和消費使用國。美國是最大的智慧財產權收費國,因為它擁有最大最多的設計手機軟體和製造手機晶片的公司,其他國家都得向美國年年交手機使用費用。現在手機執行的軟體不外乎蘋果、谷歌的安卓和微軟,它們都是美國公司設計的;手機所用的晶片也幾乎被美國公司壟斷。很多人不大明白這個事實:不論是三星、蘋果還是國內生產的手機,所使用的核心智慧財產權都屬於美國的,每銷售一臺手機,不論什麼品牌,美國公司都要提一部分利潤。就是說,手機使用者都得為美國做貢獻。
在國內的手機市場上,三星和蘋果佔統治地位,其次才是國內生產的各種品牌。每次手機換代,那些手機研發公司自然要吃大頭,賺取大部分的利潤。研發商和產品生產之間還有一個生產代理商,就是中國臺灣的郭臺銘這類商人,他們也要賺取中間的利潤,主要是透過壓低生產成本來獲利。第三層才是生產手機的工廠,車間裡的組裝工人是體力勞動者,他們賺的是自己的血汗錢,所得到的是這個利潤鏈的蠅頭小利。據說,中國有上百萬的工人從事這種國際品牌的手機生產。
現在各種商家看準了世界大趨勢,什麼樣的經濟活動都想方設法與手機掛鉤,不僅利用手機來宣傳產品,很多交易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大眾擁有了手機,也為許多商家創造了很多新的商機。諸如電子貨幣、虛擬商店應運而生,網上購物成了生活。一個人在手機上花費一塊兩塊沒有感覺,很多商人就是利用這種集體無意識而斂財暴富的。很多商人躲在背後,用手機把大眾的錢袋子捅出一個一個的小窟窿,大眾的錢在不知不覺中流走了。
陸
到底是我們在玩手機,
還是手機在玩我們?
雖然手機的發明權不屬於華人,然而它似乎是專門為華人而發明的。根據谷歌的一項調查,用手機購物的比例,中國臺灣以高達54%居全球第一。根據谷歌的另一項調查,世界上最愛用手機上網的國家或地區的前五名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南韓、新加坡。這還沒有統計用手機的頻度和時間,華人一定在這些方面遙遙領先世界。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華人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間,遠遠超過美華人。前兩年我到斯坦福大學訪學一年,經常到醫學院的可容納三百人的大餐廳吃飯,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都沒有見過有人在吃飯時接聽手機,更沒見過有人在玩手機遊戲。在美國一年中,我見到美華人用手機的次數也非常有限,不管走到哪裡,很難聽到有人用手機與人大聲聊天。要知道,斯坦福大學與蘋果公司緊鄰,那裡是研發各種新款手機的基地。
可在中國,不論什麼場合,不論在家裡還是在外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見到用手機的情況。就拿坐地鐵這種公眾場合為例吧,我最近幾年常去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大城市,坐地鐵的時候,抬眼望去,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低頭看手機是常事。也見到不少年輕的情侶,似乎相互之間沒有什麼話要講,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自己的手機。手機可以讓情侶之間都無話可說,它對人情感交流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歐美人在這種場合是見不到這種“集體操作手機”現象的,大多人還是選擇讀書、看報或者靜靜坐著沉思。
今天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到底是我們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我們?如果是手機玩我們,它玩走了我們的什麼?它又給了我們什麼?
回覆列表
很認同你的說法,現實生話中的確如此,現在的家庭聚會不是聊家常的,有時候可以說是無話可聊,只是人人拿著手機玩自己的。在家裡媽媽在大廳,孩子在房間,媽媽找孩子需打電話才行,想想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