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青萌物
-
2 # 趣解囧說
赤壁之戰誰的功勞最大,如果從戰略層面而言,絕對是魯肅的功勞最大,如果從戰術層面來說,周瑜當之無愧。
其一、魯肅力主抵抗堅定孫權抗曹決心。在孫權陣營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占上鋒,力主孫權降曹,孫權處在一種左右為難、上下搖擺的時候,魯肅力主抗曹,對孫權說:我們可以降曹操,還可以得到一官半職,為曹操所用;但主公您投降了,曹操會怎樣對待您呢?孫權疑慮頓消,說:張昭他們太讓我失望了。於是斬下桌上一角,並說:誰再言降,如同此案!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
其二、力舉聯劉制定抗曹方略。歷史上是魯肅親自到荊州想聯合荊州軍一起抵抗曹軍的,魯肅到荊州時,荊州劉琮已投降曹操,魯肅立馬轉到江夏去見劉備,說明了聯合抵抗曹軍的方略,並邀諸葛亮到江東面見孫權,增強孫權抗曹信心。
其三、力薦周瑜統軍抗曹。當時周瑜正在鄱陽練兵,魯肅又跑到鄱陽與周瑜商量對策,兩人明確了抗曹大計後,周瑜回來面見孫權,周瑜與魯肅向孫權分析曹軍的弱點,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馬超、韓遂在關西,曹操的後方不穩。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荊州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就這樣堅定了孫權信心,並確定以周瑜為大都督,正式啟動抗曹大計。
透過以上分析得知,不正是魯肅力主抗曹、不正是魯肅聯劉策略,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嗎?功勞不是他最大還有誰啊?
當然,在實際的赤壁之戰的戰術,周瑜做為大都督、統帥者,透過黃蓋的苦肉計取得曹營信任,用火攻的辦法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肯定是功不可沒,所以說在戰術上,周瑜取得絕對成功,也居功至偉的。
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逃回北方為結局,促使曹營數十年無力南下,奠定了曹孫劉三分天下的雛形,劉備利用佔據荊州的有利條件,西進攻取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權立足江東,成功建立東吳。讓三分天下割劇了好幾十年,最後由東晉司馬炎統一三國,中國短暫歸於一統。如果說赤壁之戰以曹操勝出,根本就不存在蜀漢、東吳這兩個割據政權,曹操早就一舉統一全國了。
-
3 # 紅色星河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破曹軍而取勝,功勞最大者,東吳方面是魯肅,劉備方面是諸葛亮。總體而言,功勞最大者當是諸葛亮。
公元208年夏,在曹軍大舉南下、席捲荊州之際,東吳方面張昭等眾多人物主張向曹操投降,孫權惶恐不安、舉棋不定。關鍵時刻,魯肅反對投降,驚醒了孫權,使得孫權決定抗曹。
劉備方面,諸葛亮早在公元207年冬出山之時的《隆中對》中就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策略,此外長坂坡之戰後諸葛亮親自渡江,智激孫權,堅定孫權抗曹決心,並得以締結孫劉聯盟、組建孫劉聯軍。
當時,單靠孫權或者劉備,各自勢力均不足以對抗強大的曹軍。只有孫劉締結聯盟,組建聯軍,才有可能擊敗曹操。孫劉聯盟與孫劉聯軍是赤壁之戰得以擊敗曹軍的政治基礎與軍事基礎。
由此,公元208年秋冬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破曹軍而取勝,功勞最大者,東吳方面是魯肅,劉備方面是諸葛亮。總體上而言,功勞最大者當屬諸葛亮。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根據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赤壁之戰中,與曹操作戰的平級對手是劉備,並非周瑜。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這段記載中說的很清楚“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即周瑜、程普、魯肅及其統領的三萬吳軍都歸劉備使用,顯然劉備是聯軍統帥。
【《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根據上面這一段記載可知,赤壁之戰時,周瑜只是吳軍的兩部督之一,統領一萬人;吳軍的另一個部督是程普,也統領一萬人。周瑜跟程普平級,連程普都指揮不了,怎麼能夠統領孫劉聯軍?那個時候劉備是漢左將軍、豫州牧,名滿天下,而周瑜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部督,連偏將軍都不是,劉備的名望、地位及官職都比周瑜大的多。
另外還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赤壁之戰中提出並實施“詐降火攻”之策的既非周瑜亦非諸葛亮,而是黃蓋。
-
4 # 木説歷史
個人觀點赤壁之戰的功勞,周瑜、諸葛亮、魯肅、黃蓋都有功勞,但是都稱不上最大,赤壁戰爭功勞最大的那隻能說孫吳之主,孫權。
理由其實很簡單,如果孫權決定不抗曹那麼周瑜、魯肅、黃蓋也就打不了曹操,畢竟孫權是東吳之主沒有他力排眾議堅持抗曹東吳很可能望風而降。東吳抗曹與諸葛亮的關係大不大,個人覺得並不重要,首先任憑諸葛亮說的天花亂墜最後東吳集團投降的思想依然佔據主流,最後力排眾議的是孫權,其次劉備在赤壁之戰中的力量一般(劉備兵力只有兩萬,關羽、劉琦各一萬還不能全部投入),對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因此赤壁之戰孫權的決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結果,赤壁之戰究竟是孫劉大勝還是曹操小敗現在歷史上還有爭議,但是無論如何曹操此戰之後暫緩對南方的攻擊給予了孫劉兩家特別是劉備發展的時機,是三國鼎立的重要前提與基礎。
-
5 # 亭殿閣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把劉備、曹操當成三國主角,而孫權則被當成一個陪襯存在。然而歷史上,真的是曹操與劉備爭霸,孫權只是配角麼?其實不是的,如果不是孫權替劉備吸引火力,劉備根本發展不起來。
赤壁之戰——周公瑾才是主角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
真實的赤壁之戰,沒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更沒有玄幻的借東風,沒有龐統的連環計,沒有關羽的華容道上義釋曹操,沒有黃蓋的苦肉計,有的只有那場赤壁大火,有的只有曹軍的疾病。當時雖然號稱孫劉聯盟,劉備其實兵微將寡,根本沒起到多大作用,赤壁之戰,即使沒有劉備,也註定是江東的勝利,這場戰爭,周公瑾才是主角。曹操敗退以後,孫權的做法與劉備的做法截然不同,當時曹操讓曹仁留守南郡,徑自北歸,周瑜繼續率軍與曹軍作戰,進攻江陵城,劉備卻把目光瞄準了一塊打蛋糕——荊南四郡,由於荊南四郡在南郡的南邊,與曹操的聯絡已經被吳軍斷絕,加之荊州牧劉表的大公子劉琦又在劉備手上,荊南四郡太守沒有多少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周瑜率領吳軍與曹軍浴血奮戰一年多,才拿下半個南郡,而劉備卻趁虛而入,奪取荊南,這樣真的厚道麼?之後劉備又向孫權借得南郡,至此,赤壁之戰的成果,全都被劉備竊取。江東將士浴血赤壁、南郡,勝利成果卻歸於劉備,也為之後孫劉反目留下禍根,如果沒有東吳的抵抗,曹操在有生之年,甚至可以統一天下。
濡須之戰——生子當如孫仲謀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三國志
當劉備在謀取益州,駐軍葭蒙關之時,曹操沒有去為難劉備,而是把兵峰指向了孫權,曹操自從赤壁之戰以後,根本沒有主動進攻過劉備,相反,卻是老是打孫權,可見,即使曹操,也認為劉備不足為懼,能夠阻止他統一天下的只有孫權。公元213年、公元217年、公元223年、公元252年,曹軍與吳軍共計發生了四次濡須大戰。之前2次大戰,曹操都沒有佔到便宜,第三次大戰,則是建安18年(公元213)年。這一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號稱四十萬大軍,聲勢浩大,雖然40萬大軍只是號稱,集體兵力不詳但是實際兵力也不會低於十五萬。因為孫權這次可謂嚴陣以待,出動了7萬大軍進駐濡須,這場戰役雙方出動的兵力規模不低於當年的赤壁大戰。
有一天,孫權趁著大霧,乘船去曹營探查,曹軍用弓箭射孫權的戰船,孫權的戰船受箭太多,船身傾斜,於是孫權下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也同樣受箭,於是船平衡起來,孫權得以安全返航,所謂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即出於此。孫權之後想要效仿當日之事,曹操被孫權搞怕了,再也不肯射箭了,曹操見孫權身先士卒親自督軍,吳軍軍紀嚴明隊伍整齊,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經過多日對峙,曹軍雖眾,始終無法突破濡須防線,只好撤退,劉備集團的歲月靜好,只不過是孫權集團在為他負重前行,如果不是孫權承擔了絕大多數防守曹操的壓力,替他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劉備集團如何能夠得到迅速發展?即使是關羽北伐,也是孫權進攻合肥,迫使曹操東線主力無暇東顧。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6 # 敘三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中,孫劉聯合是戰勝曹軍的基石,按這個思路來分析,除兩位大佬孫權和劉備,其實他倆大佬決心不聯盟,那魯肅、諸葛亮再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濟於事,非得要排名的話,應該魯肅功勞第一,諸葛亮其次,具體看一下。
一、交戰雙方對比
《曹軍關鍵引數》
總司令:曹操
敵前總指揮:曹操
主要參謀:?(程昱,荀攸)
主要戰將:曹仁
軍隊數量: 80萬(自報),實22~24萬(聯軍估計)
《孫劉聯軍關鍵引數》
總司令:孫權、劉備(雙領導)
敵前總指揮:周瑜
主要參謀:諸葛亮,魯肅
主要戰將:黃蓋
軍隊數量:劉軍 2萬+孫軍 3萬=共5萬
兩軍比較:1、 總司令:曹軍領袖曹操的領導水平按當時是NO.1,孫權和劉備單個比曹操較差一些,但此時狀況兩位領導肯定團結在一起,互補,互相敦促,互相監督下,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與曹操旗鼓相當。
2、 敵前總指揮:此時54歲的曹操親自掛帥,正屬遲暮之年,老謀深算、經驗豐富;周瑜34歲正當壯年,長江後浪推前浪,周瑜有股衝勁、果斷、膽略過人,雙方不相上下。他倆是實際戰術的決策者。
3、 參謀:
-當時,曹操手下有四位頂級謀士,荀彧、荀攸、程昱、賈詡。但史書記載上無四位赤壁之戰中活動記錄。
①曹操南征之前徵求過荀彧意見,《三國志·魏書》記載,荀彧說:
“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說明他同意南征,但沒有隨軍出征。
②《三國志·魏書》記載: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可知,奪取荊州之後賈詡是反對再南下征討江東,若曹操採取其建議,則不會發生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無賈詡相關記錄,是不是他留在荊州?
可知,赤壁戰爭中這些頂級謀士未出徵或者未出徵至赤壁或者他們提的建議未被曹操採納,所以此戰爭中曹操既當統帥又當謀士,基本上獨自一個人拿定了主意,由此埋下戰敗伏筆。
聯軍謀士:魯肅和諸葛亮合力,說服兩位主公,促成孫劉軍事聯盟,共同抵抗曹軍。聯盟是取得赤壁之戰勝利的基石,因此諸葛亮與魯肅在戰略上功勞最大。
4、 主要戰將:曹仁是曹操從弟,第一宗親將領,深得曹操信任,有勇有謀;黃蓋是孫堅四大將之一,且跟隨孫策定奪江東的功臣,是勇猛善戰的老將。可看出兩軍將領方面無懸殊差距。
5、軍隊數量:曹操稱有80萬大軍,其實是嚇唬聯軍的可能性大,準確性來講22~24萬更接近事實,聯軍5萬。從此推算曹軍是聯軍的4~16倍,這差距很懸殊。
二、孫劉聯合形成
▲諸葛亮與魯肅,劉孫聯合功臣
首先,荊州劉表去世之後,魯肅就建議於孫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部眾,共同抵抗曹操。孫權同意並派遣魯肅去荊州。魯肅到達夏口,聽說曹操大軍已向荊州進發,便日夜兼程前往,等他到達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已經向南撤退。魯肅在當陽的長坂與劉備相會。
魯肅傳達孫權與劉備討論天下大事的意圖及對劉備的誠懇關心。魯肅勸說劉備,孫權目前已佔有六郡土地,兵精糧多,足以成就一番事業,若您派遣心腹之人到江東孫權聯絡,則可以共建大業。劉備採納魯肅建議派諸葛亮去東吳。之後,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動身到柴桑說服孫權,才形成孫劉聯盟。
從而看出,最先倡導並親自實施孫劉聯合的人是魯肅,從《隆中對》中也看出,諸葛亮早已孫劉聯合抗擊曹操想法,但他在行動上慢了魯肅半拍,之所以認為赤壁之戰中魯肅功勞最大。
▲周瑜,實際戰術實施者
另外,是周瑜力排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分析當時敵我狀況,挺身而出領兵五萬抗擊曹軍,(實際上孫權給了三萬精兵),他的這種行為,增加孫權抗擊曹軍的信心。實際打仗是周瑜統帥的,是戰術實施者,你說他的功勞大不大呢?
還有,不費一兵一卒取得荊州之後,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不顧賈詡勸導,繼續南下而發生赤壁之戰,若採取賈詡建議,還不一定促成三國鼎立。因此,曹操錯誤決定也是勝利要素之一。
三、赤壁之戰結果
劉備佔據荊州南方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南郡北部和江夏一部分,孫權佔據南郡南部外加江夏一部分。曹操、劉備、孫堅三分而割據荊州,從此就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
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赤壁大戰的勝利魯肅功勞最大?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這場戰役立頭功的是孔明,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諸葛亮借到東風,周瑜的火攻就不能實施。還有人說是黃蓋的功勞,他用苦肉計騙取曹操信任,充當先鋒火燒曹操戰船。當然也有人講這是周瑜指揮有方,才擊敗曹操。而從史料上來看,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人物,他在赤壁之戰前後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就是魯肅魯子敬。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的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有數倍與孫劉聯軍的大軍的曹操沒想到剛到赤壁就首戰不利,有因為軍中有瘟疫和當時風向不好等原因燒船退兵。曹操此戰,雖有人數上的優勢,但弱勢也不少。周瑜和孔明抓住曹操的弱點,擊敗了曹操,自然功勞不少。但看看當時的情況:曹操帶兵南下,劉表病死,他兒子投降,劉備拔腿就跑。在此危急時刻,劉備的軍隊幾乎不能和曹操抗衡,所以孔明“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在此關鍵時刻,與魯肅會面,去見孫權。曹操的五千騎兵把劉備打得一塌糊塗,眼看江南將歸曹操所有,但孫權這邊,一班文臣勸孫權投降。那時孫權很年輕,要是聽信張昭等人的話,曹操將一統天下。有是在這時,魯肅站了出來,要求要和曹操戰。並和諸葛亮講明戰和的利害,幫助孫權樹立起與曹操交戰的信心。
魯肅對孫權說:“我們可以降於曹操,還可以得個一官半職,為曹操所用;但主公您投降了,曹操會怎樣對待您呢?”孫權疑慮頓消,說:“張昭他們太讓我失望了。”於是斬下桌上一角,並說:“誰再言降,如同此案!!”然後馬上與劉備聯合抗曹。孫權在此生死存亡時的果斷與曹操的戰略意圖不明(曹操沒有搞清楚是打劉備,還是打孫權,或者兩個一起打,錯失了時機。)起了對比。
赤壁之戰的結果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告終,強大的曹操再也不能一統天下,而劉備孫權得以生存。孫劉聯盟在此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魯肅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被《三國演義》描述成老實迂腐的魯肅,其實是一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這裡只能說“他被埋沒了。”
-
8 # 麗醬每日分享
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上爭議比較多的一場戰役,有人說沒有諸葛亮借東風,赤壁之戰就不會贏,首功應該歸屬諸葛亮;也有人說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根本就沒有出現,調兵遣將、戰略部署全都是周瑜,所以實際上是周瑜打贏了曹操。
甚至在一些野史中,乾脆說赤壁之戰根本就不存在,而是曹軍水土不服、疫情嚴重,曹操自己燒了戰船撤軍而已,和周瑜諸葛亮都沒有關係,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赤壁之戰開始前,調兵遣將和各種部署都是周瑜一手操辦,這一點沒有疑問。周瑜曾領兵駐紮於三江口,先和曹操打了一場遭遇戰並取得了勝利。首戰告捷,周瑜開始摸清曹操的實際情況,用計除掉了他的水軍都督蔡瑁,又計劃使用火攻。
於是經過多方面的安排,黃蓋獻苦肉計、欺騙蔡和 蔡中上當、龐統獻連環計讓曹操連鎖戰船、闞澤 甘寧假意和曹操派去詐降的蔡中蔡和傳遞詐降訊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是真的沒有出一兵一馬,在東南風起時,諸葛亮也回夏口見劉備去了。
真刀實槍和曹操打仗的是周瑜,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則是聯盟成功並借得東風。當然兩人都想到了使用火攻,所以赤壁之戰取得勝利,如果從誰出力多來看,首功非周瑜莫屬,如果從謀略來看,諸葛亮借來的東風則是取勝關鍵。
所以赤壁之戰兩人各佔一半的功勞,這算是比較公平的說法。沒有周瑜,諸葛亮借得東風又能怎樣,沒有東風,周瑜再厲害又能怎樣,其實這場戰役離開了誰都不可能成功,諸葛亮和周瑜是相輔相成的。
回覆列表
許多人在看完三國演義時,想著赤壁之戰中最大的功臣無非就是諸葛亮借東風又或者是黃蓋上演的苦肉計了,不然就是周瑜指揮有方,孫劉聯盟才能擊敗曹軍。但是在這幾個人中除外還有一名可以說是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就是魯肅。
當時劉表死了,他兒子又投降了,劉備只能撤退了,因為此時的劉軍是抗衡不了曹軍的。孫權眼看著江南就要被曹操打下了,孫權一方的文臣紛紛讓孫權投降,但是這時魯肅站出來了,諫言孫權繼續和曹操戰下去。
因為魯肅這一句話,如果向曹操投降了這些文臣武將有可能得個官職當,但是孫權的下場又會是怎麼樣呢?於是孫權恍然大悟馬上和劉備聯盟抵抗曹軍,最後贏得了勝利。
雖然在這場戰役之中各個大將都有很大的功勞,但是在這關鍵時刻魯肅沒有站出來,或許三國已經被曹操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