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在南昌
-
2 # 玉樹臨風66475186
謝邀。首先我們分析下留學生的幾種情況,個人認為一是成績優異,公派出國留學;二是自費留學,當然需要透過各種的考試,這種留學時間短,取得文憑的效率高。那麼留學生的未來在哪呢,我認為在中國!原因有這幾個:一是中國目前的發展全球最快,就業領域寬闊;二是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高科技研發的地方,學有所成的留學生,在自己研究的科技領域有用武之地;三是薪酬待遇方面國家有成熟的體系,對國家或某領域出色的人才,有專項的獎勵,而且留學生在中國需求還是很大,待遇不會低。
-
3 # 凱銀留學出國
我們為什麼選擇去美國留學?
為了更好的教育,為了工作前景?
畢業後,我們又該往哪裡去?
以下是Swathmore College前輩校友的文章,除了詳細分析留學的利弊外,更從5年,10年,20年各個階段來探討的留學對我們人生的意義。
留學美國的“付出”不僅僅是高昂的學費
美國大學一年讀8個月的書,大概30周的課。當我們把每年高昂的學費除以30,再除以每週五天的上課時間之後,那每天高達千元的學費忽然間就變得如此怵目驚心。可是,這遠遠不是我們所付出的全部。
在我們踏上托福考場,寫下第一篇申請文書,遞交第一份Application的時候起,我們已註定遠行,遠離父母,獨在異鄉。“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天下沒有一位父母願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雖然他們毅然決然,為了孩子心中的未來。我依然記得母親6年前機場送別之時的淚眼朦朧,那種“父母漸漸老去,而吾等卻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無力感,我想也是這條路上我們需要承擔的吧。
而大學生活中,因為口語很爛無法融入上課討論,或者因為文化差異聽不懂周圍人的笑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類似的無奈和尷尬。但是,我更願意把這些挫折歸類到“收穫”中去,雖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學會微笑地去擁抱失敗,讓每一次挑戰和痛苦成為自我蛻變的最好見證,難道不也是一種收穫嗎?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留學美國的“收穫”:快樂求知,包容差異,自我選擇
1)讓我們找回對知識最純粹的熱愛
在此,請允許我分享一個可以說曾啟迪了我人生的經歷。那是我在Swat sophomore year的一個普通的週五晚上凌晨11:30,當大多數Swatties都加入到了校園各處的party中把酒言歡的時候,我在我們圖書館lounge碰到了一個我物理課上同學,David。他正橫躺在沙發上,很專注地閱讀柏拉圖的《The Republic》。因為我知道這哥們沒有在上任何哲學課,而且又是工程專業的,所以我很疑惑地問:你為什麼要讀這個?
然後David回答我說,”Why CAN"T I read this?" (我為什麼不能讀這個?)
誇張的說,那個時刻,David的頭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聖光---這是對知識最本質的熱愛,求知僅僅是因為喜歡,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 在當下“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礎學科(如物理 歷史)因為缺乏直接的社會應用從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時候,我想我會感謝是Swat,確切說是那些我周圍的Swatties,是他們用實際行動和那無法掩蓋的,從內心深處散發出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喜愛,讓我找回對知識最純粹的熱愛。
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 一個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微積分和統計正態分佈?因為我們想透過歷史瞭解社會的變遷,透過數學感受嚴密推理的樂趣,不為更高的GPA,不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滿足一個“人”對於瞭解自身和周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2)包容差異,擁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diversity,一直是幾乎所有美國大學都在宣揚和堅持的價值感。也就是因為對於多元化的推崇,這才給了像我們中國學生這些國際學生前去就讀的機會。
從表面意義上分析,如果一個大學的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和個人興趣,來自不同的社會階級和文化群體,甚至擁有多樣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每一個個體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的心態,博採眾長,開闊視野。
但我覺得從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層面,大學希望每一個學生能夠學會包容差異,去容忍,接受,從而欣賞和你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人生態度。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
比如說我自己可能不喜歡夜夜笙歌,每週末都去Party,但我又是否可以接受並嘗試著去理解我三任美國室友每週五的盡情愉悅?我的理解是每一個人的娛樂放鬆方式不一樣,這取決於個性和文化,或許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歡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動感。兩者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爾泰所說的一樣,“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當我們可以學著去包容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學會去欣賞我們的對手或敵人的時候,我們就真正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寬容。回顧人類文明過往千年的程序,無不都是在對立和矛盾中尋求合作,透過妥協,透過找到類似於經濟學上所謂的“帕累託改進”,共生,共贏,共進。
Don"t be judgmental, since you only see one side of the picture.
3) 選擇決定人生,獲得真正的自由
個人選擇的自由,我想,是美國大學給予每一個求學者最最寶貴的財富了吧。如果沒有自由,又怎麼會有入學時的“沒有專業”? 如果沒有自由,又怎麼會有大學的自由選課和free curriculum?這種學術自由的背後,是對於個人選擇的尊重和推崇。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幸福的定義也應該是個人化的。
說實話,這個關於人生選擇,定義屬於自我的幸福的終極命題,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問我自己的。可能等我過完了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適合的,但是至少我希望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也曾未人云亦云過,也曾因為不喜歡Banking的bureaucracy和rigidity而選擇放棄, 也休過學,也創過業,睡過一個月的辦公室地板,哭過,感動過......
留學後:未來在哪裡?
是的,我們總歸是要離開“學生時代的象牙塔“的,總會有我們踏入社會,勇敢面對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學,學弟學妹都本科畢業了,我也瞭解了一些他們的未來去向,很多極具代表性。
總結起來,請允許我實話實話,我們留學生的職業選擇並沒有想象中的多,因為語言文化上的劣勢,以及很多工作擺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視,最後我們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來的cover letter+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之後,才發現原來夢想總是如此美麗而虛幻,而骨感的現實卻殘酷的不留情面。
畢業去向一: Finance & Investment Banking
雖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認: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環,百裡挑一的錄取率,一畢業就可以參與世界級公司的財務事務的機會,以及那世俗但卻實用的,動不動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學生所不能抗拒的誘惑。
目前來看,能去這些行業的,包括頂尖外資投資銀行的IBD, Sales & Trading, Research,和 Asset Management在紐約,香港或者北京辦公室的,和一些低調但卻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 hedge fund & 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需要來自美國最頂尖的大學。(美國有一個target school list)
畢業去向2:Management Consulting
“去諮詢吧,你可以參與到不同行業,幾個甚至幾十個公司的戰略研究和問題解決中!” 圈子裡挺多留學生朋友都非常熱衷這個行業,一個是因為它確實比較有意思,另一個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樣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 麥肯錫,BCG, Bain,Monitor,確實這是一個值得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擺在留學生面前的現實是,我們進退兩難。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競爭難度絲毫不低於Banking,然後我們很難在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歐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
為什麼?你覺得讓一個印度人來告訴你“上海小籠包”的口味該如何改進,該如何贏得市場時,你覺得這靠譜嗎?你會為他的”idea”買單嗎?那麼退而求其次,這些公司在HK的辦公室相對來說我們的機會就大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我們同時瞭解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優勢就可以發揮出來了。可是很遺憾,HK是一個financial hub,那兒的consulting demand真的不大。
畢業去向3: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從周圍朋友那邊道聽途說了。感覺如果是在美國讀工科的話,學校的檔次和名聲,比如華人很重視的排名,差別很小。除了MIT, CIT, Stanford, 或加上其他幾個工程很棒的大學,他們的reputation會給學生一些優勢以外,絕大多數的情況是,無論你畢業於什麼學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
工科絕對是美國最辛苦,最難熬的專業之一,每個學校都一樣。比如說,每個學生一學期都要上4門課,你很有可能這4門課除了正常的上課外,還會每門課額外有一個每週的實驗和非常複雜的實驗報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實你就是差不多8門課的工作量了。相信這樣你就理解為什麼很多工科男經常神龍見首不見尾了吧,他們也不想的,可是他們的熱情和青春都和外賣的漢堡一起,留給實驗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時候都是公平的。因為engineering的強度是最高的,所以他畢業後的就業也是最穩定的,這兩年特別是計算機CS畢業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頂級的。這很公平,不是嗎?
10年後,20年後,我們的未來又該在哪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馬拉松,大學四年以及之後幾年的工作就僅僅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個人成就的巔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後,當我們從“三十而立”中越發成長,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讓知識,閱歷,人脈,甚至是運氣疊加在一起,鑄就我們一生的價值。過去的一年,為了人生髮展方向的選擇,有幸向很多30-40歲的前輩們進行了學習,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和他們所給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1)80%以上的人都會在5年之內離開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100+小時的工作強度,會在你對這份工作的新鮮感逐步消失,並且高額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時候,成為你的噩夢。我在夏天特別忙的時候,也經歷一段類似的每天凌晨2點睡,8點開會,每週出差3個城市,平均每6小時blackberry就會有超過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種疲勞感和因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體驗過才會明白。按照我Goldman & KKR的學長的說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style. 如此的精闢。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歡,可以是喜歡所謂的“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或是喜歡這個光環和收入(人的虛榮心和對物質的追求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否則你一般都會選擇離開,去讀MBA,去諮詢公司,去世界五百強的財務部門,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歡的人,20%的比例已經不低了。
2)“如果你想過個好生活,留在美國;但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儘早回國。”
我一輩子都記得當我媽的一個朋友,在他矽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點手拿喝完的青島啤酒,和我說出上面這句話的神情。從那個40多歲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讀出的了“不甘”,但也讀出了“滿足”。“不甘”在於讀完了 Berkeley的博士後定居美國而沒有回國闖蕩,“滿足”在於他給了她女兒一個溫馨的別墅,一個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
是的,雖然在美國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國物價合理,20萬美元可以買一別墅,沃爾瑪裡的幾美元的東西,按照一個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來說,簡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國呢,房價綁架經濟,2012年CPI“官方資料”都有6%,然後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過單位換了換。所以,生活的難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國就業上的瓶頸(文化+語言+客觀制度),使得我們至始至終很難有主人翁的精神,畢竟這不是我們的土地。我在UBS實習的時候,就一直會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感覺我沒法“感同身受“,而在國內的這幾年裡,哪怕有時候一天吃三頓盒飯,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覺一切都很踏實。而且,從實用主義價值來判斷,套用我一個經濟學教授Golub的一句話,“全世界都瞄著中國這個迅速發展的消費者市場,美華人都想去,你們為什麼不去?”,就是國內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3) 尋找人生職業發展的的"Golden Track"
我推薦一本書“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 斯坦福大學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華,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認為,很多人生建議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這個其實是有瑕疵的。比如說,你最大的熱愛是打籃球,但是你身高註定只有170cm,你想成為一個職業球星的難度就打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們還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d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 比如你是一個science nerd,愛好程式設計創造各種軟體,同時你又非常擅長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麼你就擁有了上述兩者了。
但最後還有一點卻恰恰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就是市場需求,就是說你所熱愛的和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這個世界需要的。比方說,如果你很喜歡雕刻,也很擅長,但是這個世界對於雕刻藝術作品的需求是遠遠低於對於會計師或者律師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執著於雕刻的話,除非你成為整個中國最有名的雕刻藝術家,否則你的生活其實也挺艱難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20年內,儘可能的找到屬於自己的Golden Track。最好的情況是,你甚至不敢相信這個世界居然還有人願意支付報酬來讓你做這個事情。而其中,我依然認為“興趣”是核心驅動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論壇上,一位媒體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歡的,你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們比你有熱情,所以會比你更有靈感,更加具有效率”。
“Only Paranoid Survived(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回覆列表
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留學生被貶低,回國就說千里投毒,所以導致一些留學生感覺未來渺茫,其實不用擔心,上海、深圳呀等一線城市都出臺了很多留學生的優惠政策,只要真正地學到了本領,回國發展不用擔心,而且如果留在國外鍛鍊幾年的話,回國就更吃香了。當然前提是你去的學校是比較好的,而且你拿到了一等畢業證書。如果你只是去混,就真有可能回來找不到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