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擼貓故事

    關鍵是身份證上只能用一個名字,如果身份證上有:“字”、“號”、“外號”、“別名”、“曾用名”這些的話,那每個人就都有了

  • 2 # 江湖流浪小天使

    因為以前家族文化的影響很重!姓是傳承來的,名是父母或其他長輩起的,而字要到成人禮的時候由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輩起,號是可以自己隨心起的,之所以沒有字,現在哪還有這種傳統了,年輕人忙的一年到頭恨不得過年都回不去!

  • 3 # 玖月長風903

    古人與姓、氏、名之外,尚有自、號之謂,有些人還有多個號。溯其根源,乃為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規。

    《禮記》有書:“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規定男女達規定年齡需行成人禮以示成人,而請族中”大賓“取字為”禮“之重要一部分。取字成年後,旁人不可再直呼其名,當以其字相稱以示尊重和親近。

    “號”是名、字之外的自稱。可以表達自己的志向意趣,或者與居住環境,生活、行事風格有關,相對於取字來說沒有什麼規定規則之類的要求,實為個人喜好而已。

    到了近代,面對國家羸弱,外強入侵,一批精英、學著,對於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反思,提出改良甚至廢除傳統文化和禮教,其中即包括”冠禮“、”取字”等文化習俗。加之社會發展,一些”便捷性”的考慮,例如戶籍登記的簡便等等,也使人逐漸放棄了取字號。

  • 4 # 疆域81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更是有其獨特的魅力,古代人有名,有字有號,現代人為什麼沒有字和號呢?按我說,今人的筆名及小名與古人的字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人以為“指名道姓”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所以除名以外,會給自己起上字和號。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由於古人取名注重名的內涵,所以取字一般是名內涵的延伸,意義或進或同,或相反或為補充。

    比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義相同。

    朱熹,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意義相反。

    趙雲,字子龍。《周易》曰:雲從龍,風從虎。是為名和字的補充。

    二、號一般是個人志趣的表達。取號靈活性很大,多是文人墨客有地位的人取用,相互之間稱呼。或以山水地名取號,或以性情愛好取號,或以官地取號。

    比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是因為他年幼隨父親遷居青蓮鄉,又常與採蓮之人交談,便於青蓮居士之號。

    唐伯虎號“六如居士”,原因按唐伯虎自己的說法是: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表達了他悲世的性情。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以被貶官後所居住地為號的。

    古人有名、有字有號,那麼今人也有小名和筆名。

    三、小名和古人的字有相通之處,大多很簡單,沒有古人的字那麼有內涵,但也與名有聯絡。長輩稱呼晚輩或平輩之間多有稱呼,比如取名字其中的一個字,重複讀出來就是小名。

    比如很常見的“霞霞、佳佳、一 一、樂樂、彤彤”,大多都是對名的前一個字或後一個字的重複,也體現出古人不能“指名道姓”的禮儀。

    四、筆名大多是作者發表作品隱去姓名所取的別名,和古人的號一樣,靈活性很大,由自己所取,或為隱藏真實姓名,或為表達自己的個性,或為體現自己的感情,或為體現文章的題材。筆名由於自己內心和外界環境的變化,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

    比如李堯棠就曾用過“巴一、巴三、巴五、巴七、比金、巴金“等筆名,就是為了隱藏真實姓名。

    謝婉瑩筆名”冰心“就是從”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詩句而來,以表達自己和當時的黑暗社會不同流合汙的性情。

    取名字號古今有差異,只不過是時代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內容相同,內涵有區別而已!

    當今人們也可以給自己取號和字,不像古人一樣有年齡限制,有些人取字號是實至名歸,有些人則是故作風雅!

  • 5 # 芷漢衣兮文化

    可能是你沒有發現吧,也許你也擁有“號”,只不過你還沒有意識到。

    古人擁有姓名字號,其實現代人一樣都擁有。古人的姓氏一般都是跟隨父姓的,而名則是出生之後取得,很多人還擁有一些小名,大多數沒有文化的家庭,在那些沒有受教育的年代,他們的姓名往往以張翠花、李二狗之類的名字稱呼,上戶口,那時候則是“戶籍譜”,而稍微讀過書的家庭呢,或者是一些大家族,他們的姓名還會涉及到一些排行。

    古代,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舉行加冠禮和及笄禮,長者賜字,號則是進入在自己的交際圈之後會有,像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他的號是根據他的不同階段有在改變的,號醉翁的原因是因為他愛好喝酒,他自己管自己叫醉翁,從《醉翁亭記》中可以看出來,“醉翁亭。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就是說他和賓客到山間喝酒,他一喝酒倒,而且年紀最大,所以管自己叫醉翁。 而歐陽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因此,“醉翁”就這樣成為歐陽修的號稱了。

    而六一居士呢,則從他的:“古籍一千卷、書一萬冊、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老頭子一個,故號‘六一居士’。”中可以看到,也是他自己對自己的寄託。

    而有的人的號呢,則是“江湖人稱”出來的。

    追根溯源,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多現代人都有號,比如你自己覺得自己是怎麼樣子的人,會希望別人那麼叫你,有的朋友會因為你的某些特性來喊你,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給人取外號,古人的號也就是他們的外號,所有其實現代人是有號的。這麼一說,你覺得你有沒有號呢?

  • 6 # 老莊君

    為什麼古人都有號,而現代人沒有了?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糾正一下,不是所有的古人都有號,事實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古人有號。朱元璋,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無號。

    其實在古代取名字是一種特權,與識字一樣都是一種特權。之所以我們覺得古人都是很有學問的樣子,是因為我們認識的古人都很有學問,或者但凡能在史書中留下名姓的人也都有其值得書寫的故事。李白說,惟有飲者留其名,這只是發牢騷的話,真正留名的更多的還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

    第一我們先來聊聊古人怎麼取名字呢?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古人的名和字是分開的。比如李白,白是名,太白是字。杜甫,甫是名,子美是子。名是名,字是字。

    其次要明白很多人只有名,沒有字。如販夫走卒或者農民佃戶,他們沒有那麼多講究,名姓不過是個“符號”(這或許就是名字最根本的作用)。最多不過是找村裡的教書先生看看八字可能就取上了。更多的就是隨緣了。怎麼隨緣呢?看見啥就算啥或者按排行。《洗冤集錄》中常出現的名字 “大牛”可能就是出生之前看見牛了(包括一些名人如孔子等也有類似的傳說),《水滸傳》中武大郎,就是典型的按排行。要是有錢人家那取名字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比如賈雨村,崔鶯鶯,李清照,這些名就非常好聽。

    再次要知道有名有字的人不多,往往是讀書人或者豪門世族,並且名與字直接是有關聯的。唐代杜甫,甫是名,子美是字。甫就是美男子的意思,名與字是一個意思。唐代李白,白是名,太白是字。太白就是更白的意思,字不僅僅是解釋名更有再上一層樓的意思。唐代韓愈,愈是名,退之是字。愈就是“越過”的意思,所以才有“退之”來相得益彰。宋代劉過,過是名,改之是字。有過就改之,這時候字與名的意思是相反的、互為補充。

    第二我們聊聊都是那些人才有號。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並不是所以有名字的人都有號,事實上有號的人還是少數。什麼人有號呢?在某一領域畢竟牛的人才有號!像我們知道的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等等吧,都是大牛人,才有號。

    其次要搞清楚他們的號怎麼來的。

    有的是自己取的,結合自己的興趣或境況自己取。李白,自號青蓮居士。為什麼呢?因為他喜歡修道,青蓮就是道家用語。王維,號摩詰居士(字也是摩詰),摩詰是佛家用語,因為他喜歡佛。歐陽修,號六一居士,一千卷、 一張琴、一盤棋、一壺酒和一個老頭子(他自己),這個有些自嘲。類似的又唐伯虎的號六如居士。

    有的是別人送的,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人送綽號。張先,人稱張三影,來自他的名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和“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還有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的號也是這麼來的。如果是皇帝給的號,那就是諡號。范仲淹,諡號“文正”,所以我們稱他為範文正。歐陽修,諡號“文忠”,也我們稱他歐陽文忠。

    還有一種就是後人紀念前人的尊稱。韋應物,稱韋蘇州;柳宗元,稱柳柳州。他們都在當地任職且有政績,這更多的是一種紀念。

    第三我們聊聊現代人有沒有號或者為什麼很少有人有號。

    首先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現代人都沒有號,有一部分現代人也是有號的。比如啟功,他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號是“苑北居士”。

    其次對於現代人很多沒有字的原因,個人認為無外乎四點。一是現代人有身份證號,名字就是一個符號,這串數字才是根本代表。二是社會公平的結果。現代人受教育是一種權利,既然大家都受教育了,就沒有必要特別區分了(古代的名字是有階級區分的功能的)。三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人做事講究效率,資訊有發達,並且是法治社會,名字多了就亂了。

    其實現代人沒有字,也可能與國學教育的不普及有關係,畢竟很多人連文言文都讀不明白。

     

  • 7 # 守護者84780757

    古人為什麼都有字或號,這個也不一定,所謂們有字或號的都是一些文人儒客,或者豪者富商,再者就是在朝為政者,那時候直呼各諱是不禮貌的,讓人難以接受,便產生了字或號。也許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習俗,也相當於現在的筆名,還有英文名等,也算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在古代平頭百姓有幾個有字或號的很少見,現在不也一樣嗎,小老百姓有幾個有筆名,英文名的,頂多有個小名而以。現代社會已不需要了,或者說淘態了。

  • 8 # 蟬的行囊SEC

    現在的人有號啊!!而且現在的人比古人的號多多了!可為一號(賬號)在手萬事不愁,無號寸步難行!哈哈

    去醫院還要掛號,排隊還要拿號………

  • 9 # 後青舂期哋詩

    我們在看一些古代名人的介紹時,除了姓名外,總會有“字”什麼什麼的說明,那麼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如今的我們為什麼沒有呢,這裡我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禮記.曲禮》上曾這樣寫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說無論男女,成年後都要取“字”,用來自己步入社會後方便他人稱呼。如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陶潛字淵明等等。

    至於為什麼說現代的我們沒有呢,那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為了簡化語言,方便記憶,去掉了這一繁瑣的程式,統一歸類為姓誰名誰。

  • 10 # 清歡且談

    在中國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直到近代,才歸類為「姓氏」和「名字」兩個單元。

    一、姓氏

    從最早的母系氏族說起,每個部族都有著共同的女祖先。這時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與其他氏族的同輩男子實行群婚。而男子則要前往外氏族,和別的女性生育後代。在這種社會關係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隨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這些都是族姓,「姓」是舊有的族號。

    隨著人口的擴大,一個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並且逐漸獨立。此時為了加以區分,每個支系會為自己設立另外的稱號,這就是「氏」的來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後來才分出殷、來、宋等氏。氏的來源多樣,可以來源自祖先的稱號,例如軒轅。可以來源於祖先的職業,例如巫、陶。此外還有很多來源,不再一一列舉。

    姓的歷史比氏悠久,並在社會變遷中逐漸被氏取代,並呈現出一定的階級特徵。《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例如「司馬、司徒」就是脫胎於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發源於祖先諡號的氏,「魯、楚、秦」是來自生活地點的氏,往往「氏」不是貧賤之人可以有的。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間,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則可以通婚。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廚子,公輸班叫「魯班」卻不姓「魯」,只是「魯國的班」。到了秦漢時期,姓與氏才逐漸統一成一個東西,發揮同樣的社會作用,也走入尋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稱呼。出嫁以後,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國名,比如「齊、秦、魯」。稱呼婦女的時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氏」字,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張氏、王氏、徐氏」。這類體制,後世多有演變,但在先秦時期業已形成。

    二、名字

    名和字的區別在很多文獻上寫得明白,如《禮記·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之後,會起名字,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則「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會了。《禮記·士冠禮》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成年之後,長輩們起的「名」就不適宜在社交場合直接稱呼了,得取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獨佔。《紅樓夢》第三回中,賈寶玉問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說了名字。但寶玉問「表字如何」的時候,林黛玉說「無字」。這是因為黛玉年齡未到十五歲,又沒有婚配,就沒有自己的「字」。《禮記·內則》中說「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這是說女子的成人禮在十五歲,之後就可以嫁人了。在這個時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謂的「待字閨中」,就是來源於此。

    「字」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兩個字,但以雙字者居多,更長的少見。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單字。岳飛,名飛字鵬舉,就是雙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與「名」有所關聯,《顏氏家訓·風操》有言「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義,也可以進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義相對,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贅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A-100預警機,新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