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沈漁瑜

    李廣:飛將軍李廣是西漢的名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大家肯定也知道,而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過倒黴的是在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 2 # 人文哲思坊

    南北朝時期,東魏的慕容紹宗.此人用兵如神,繼承了他祖先優秀的基因,他曾教授侯景兵法,導致侯景後來將南朝梁局勢搗的一塌糊塗,並逼死了梁武帝蕭衍,使梁武帝一世英名付諸東流.

    慕容紹宗被他的主公高歡當作秘密武器,用來對付侯景。結果侯景以拖延戰術擊敗了他。

    他在高歡時代始終得不到重用。

    他本來如日中天,但在圍困敵人的孤城時,採取水淹戰術,視察敵情時居然不小心掉下水去淹死,可嘆可惜。

  • 3 # 老青年150563459

    應該先說一下什麼叫倒黴,如果兩軍交鋒,正面斯殺,或因實力不夠,或因枝不如人,或因棋差一著,而死於戰場的那就不能算倒黴。倒黴的應該是那些立下了汗馬功勞,卻沒有得到善終的功臣名將。古語云,飛鳥層,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他們或因功高震主,死於皇帝的猜忌;或因內部的政治鬥爭而於奸臣的陷害。這樣的人歷朝歷代都有,不過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最倒黴的名將中最著名的名莫過於漢朝的開國名將韓信,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明朝未年抵禦清軍,力保遼東,立有大功,最後卻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罪名而凌遲處死的袁崇煥。

  • 4 # 大無哥

    個人認為是韓信,大漢江山起碼有三分之二是他打下來的,在楚漢戰爭中他有多次機會自立為王。他身邊謀士也曾勸他自立為王,但被他拒絕了。韓信說漢王待我恩重如山我不能背棄他。漢建立後,劉邦多次削他兵權和領地時才想起反抗,最後被滿門抄斬。韓信和項羽其實是一樣的,軍事天才外加政治白痴。

  • 5 # 於左

    所謂倒黴,是指此人的能力很強,策略也很正確,雙方的實力對比也差不多,原本可以取得很好的戰績,卻因為不可控的因素干擾,最終落敗。

    我這裡要說的一個例子就是明末的孫傳庭。

    嚴格來說,明末的孫傳庭、盧象升等人都是文臣,不是純粹的武將。但明朝的軍制不斷演變,總兵官越來越成為巡撫、總督的附庸,失去戰場上的主導作用,給人的印象就是孫傳庭這樣的人物直接率軍打仗,成了武將。

    孫傳庭是山西代州人,萬曆年間進士,崇禎九年出任陝西巡撫,帶領官軍活捉了闖王高迎祥等人,大挫陝西、河南等地農民軍。

    孫傳庭的第一件倒黴事,三年牢獄之災:雖然在剿匪上大獲成功,把李自成打得逃進山中,但因為孫傳庭在具體政策上與大學士楊嗣昌分歧很大,受到了迫害,在牢獄中關了三年。

    崇禎十五年正月,崇禎皇帝從獄中放出孫傳庭,任命他為兵部右侍郎,率軍救援開封。

    孫傳庭的第二件倒黴事,柿園之役:崇禎十五年二月,陝西總督汪喬年死難,孫傳庭接任陝西總督,計斬賀人龍,大力整頓陝西軍務。

    同年九月,開封被淹之後,孫傳庭和高傑、白廣恩、牛成虎等人率軍東進,在郟城以東與李自成相遇。孫傳庭精心設計,把農民軍誘入官軍的伏擊圈。李自成大敗,逃向郟縣。關鍵時刻,羅汝才率軍趕到,官軍大敗。

    大戰期間一直陰雨連綿,官兵缺少軍糧,又冷又餓,只能採食柿園裡的青柿子充飢,所以此戰被稱為“柿園之役”。

    官軍功敗垂成,而李自成也遭受在河南最慘重的一次失敗,損失精兵八千多人,如果沒有羅汝才及時救援,難逃全軍覆沒。

    孫傳庭的第三件倒黴事,郯縣、潼關之敗:

    孫傳庭退回陝西,重整旗鼓,練兵、籌餉、精心打造火車營,崇禎皇帝任命他為兵部尚書,佩七省督師之印,賜尚方劍。

    孫傳庭原本想堅守陝西,但崇禎皇帝不斷催促他兵出潼關,於是被迫在崇禎十六年八月出關,在襄城、郯縣之間與李自成決戰。

    和一年前一樣,孫傳庭出關不久就遇到連雨天,道路泥濘,糧草運輸困難。缺糧、士卒疲憊、士氣低落。但孫傳庭堅持進軍,官軍在大雨當中取得最初的勝利,一天深夜突然崩潰,爭相奔逃。李自成乘勢追殺,一天奔出四百里。

    孫傳庭輾轉退入潼關,決心憑險據守。但潼關很快失守,孫傳庭準備退保渭南,結果死於亂軍之中,屍骨無存。

    孫傳庭是明末亂局中少有的棟樑之材,有能力、有決心、有機會改變大局,可惜運氣太差,狹隘的上級、剛愎的皇帝、只求自保的將領、頑強的對手、連綿的雨天等等,一起作用,讓他接連遭受挫敗,最終要了他的命。

  • 6 # 哥倫比亞火槍手

    個人以為是張輔,將門虎子,文韜武略,南平安南北伐蒙古,顧命大將世受皇恩,英雄了一輩子,最後被奸人所害,不明不白地就死在了土木堡

  • 7 # 歷史寶藏

    筆者選曾國藩。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湘軍的創立者,是清王朝鎮壓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但是這樣的一個人,筆者為什麼認為他倒黴呢?且聽我細細講來。

    奉命帶領淮軍鎮壓捻軍

    太平天國雖然被鎮壓了,但其餘部和捻軍則越來越壯大,清政府不得不派人鎮壓。此時,曾國藩剛裁撤湘軍主力精銳部隊(尤其是曾國荃部)。偏偏不巧的是,清王朝看重的依然是當時威望極高的曾國藩,但所統帥的部隊卻大部分是淮軍。這時,倒黴的事情接著發生了——淮軍不聽他的。沒辦法,曾國藩最後不得不讓自己的學生淮軍的創立者李鴻章來代替自己。

    處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當時在天津有人傳言傳教士拿幼童當藥引子,引起華人一片譁然,很多人鋌而走險,殺死十多位傳教士,法國派兵艦前來揚言開戰。對於這一件案子,解決者如果向著華人,容易得罪法華人導致開戰,如果向著外華人,得容易得罪華人,偏偏這種註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讓曾國藩給碰到了。結果,曾國藩的處理辦法讓華人給罵個狗血淋頭。

    如果綜合曾國藩的發展軌跡來看,此人也有很幸運的地方,比如剛好在家被任命組建團練武裝從此發跡,但是人不可能一直都是很幸運的,曾國藩也不例外,裁撤湘軍過後的曾國藩人生逐漸開始走向了下坡路,可能他倒黴之處比幸運之處還要多。

  • 8 # 凌煙閣論史

    絕對說史上誰是最倒黴的名將,恐怕很難。今天我們來看看時運不濟的李廣。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李廣幾乎家喻戶曉,但也把李廣的悲劇命運帶到了我們面前。李廣的先祖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後來秦始皇在李信和王翦之間選擇攻楚國將領,王翦說需要六十萬大軍,而李信說只要二十萬大軍即可。秦始皇當然選擇成本低的,就讓李信帶二十萬人去了,結果李信敗於項燕;最後秦始皇還是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才滅了楚國。前166年(漢文帝時期),李廣從軍抗擊匈奴,在蕭關斬殺匈奴首級很多,因功被任為漢中郎。李廣跟隨漢文帝出行途中,勇猛抵禦敵寇,還與猛獸搏鬥。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漢景帝時,李廣任上郡太守。當時一次與匈奴實力懸殊的遭遇戰,讓李廣名聲大噪。前144年六月,李廣率領一百名騎兵外出,卻遇到幾千匈奴騎兵。李廣所率部隊都很害怕,想逃跑。李廣制止說:“我們離大軍數十里遠,如果逃跑,匈奴人追殺射擊,我們馬上就完了。現在我們留在這裡,匈奴人必定把我們看成大軍的誘敵隊伍,一定不敢進攻我們。”李廣於是命令騎兵們前進,來到距離匈奴陣地約有二里的地方停下,並且全體下馬解鞍。李廣的意思是堅定敵人認為他們是誘敵部隊的想法。匈奴騎兵果然真的不敢進攻。一位匈奴將領出陣察看,李廣帶十多個騎兵向前射死了這個匈奴將領,返回來繼續下馬解鞍休息。這時已經黃昏,匈奴騎兵被李廣搞得摸不著頭腦,一直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軍隊撤走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李廣的軍事生涯就開啟了“黴運之旅”,每次都無法立功。一、馬邑之謀未遂前133年6月,漢武帝發動馬邑之謀,開始了數十年的對匈奴之戰。當時,任命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多路大軍,步騎共三十多萬人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派人引誘,等單于進入馬邑就揮大軍出擊。單于統率十萬騎兵越過邊塞,走到距離馬邑縣城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看見牲畜遍野,但是沒有一個放牧的人。單于感到奇怪,就進攻俘虜了雁門郡的尉史,得知了漢朝埋伏大軍的真相。匈奴立刻全軍撤回,漢軍也沒敢追擊。馬邑之謀沒成功,不能說是李廣的錯,但是沒有立功。【李廣無功】二、雁門出擊前129年冬,漢武帝大規模對匈奴用兵。派衛青從上谷郡出兵,公孫敖從代國出兵,公孫賀從雲中郡出兵,李廣從雁門郡出兵,各率一萬騎兵。結果,衛青進攻到龍城,大勝;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被匈奴打敗,損失了七千騎兵;李廣被匈奴打敗,並被匈奴人活捉。後來李廣逃了回來。按律李廣當斬,結果出錢贖罪成了平民。【李廣不但無功,反而有罪】三、固守右北平前128年秋季,匈奴用二萬騎兵入侵,殺死太守,擄走兩千多人,圍困韓安國的軍隊,又侵入漁陽郡和雁門郡。韓安國率君向東遷徙到北平,幾個月之後病死。到了當年12月,武帝起用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匈奴稱李廣為“漢朝的飛將軍”,畏避李廣,連續幾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李廣擅長防守】四、多次出擊塞北第一次出擊:在漢武帝持續的打擊下,匈奴主力不敢太靠近南部漢朝邊境。前123年2月,漢武帝再派大軍出塞進攻匈奴。當時大軍以衛青為主帥。幾路大軍的安排是這樣的:衛青自定襄出塞北擊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全都歸大將軍衛青統領。這次沒有找到匈奴主力,只斬殺了匈奴數千人。【李廣無功】第二次出擊:前121年4月,漢朝大軍多路進擊匈奴。霍去病與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兵同時從北地分兩路出擊匈奴,張騫、李廣也同時從右北平分路出擊。李廣率騎兵四千為先鋒,距大部隊約數百里,張騫率騎兵萬餘人殿後。李廣的壞運氣又發作。他的部隊遭遇了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被包圍了。李廣命部下列成圓形戰陣,堅決防守。匈奴兵猛攻了一天,漢軍陣亡過半,箭也快用盡。第二天,雙方再次激戰,漢軍雖然死亡大半,但消滅的敵人超過己方的損失。這時,張騫的大軍趕到,匈奴軍撤圍離去。漢軍也無力追擊,撤兵而還。此次用兵,按律:博望侯張騫貽誤軍機,應處死,贖身成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但是,此戰霍去病卻深入匈奴二千餘里,生擒匈奴二位王,俘虜二千五百人,斬殺三萬多人,俘獲小王七十餘人。【李廣無功】第三次出擊:到了前119年夏,漢武帝繼續派兵主動出擊。衛青為主帥,派李廣從東路進軍。李廣因東路繞遠,水草也少,想從中路正面與匈奴交鋒,他想當前鋒部隊。但是,衛青臨行前漢武帝就暗中告誡他說:“李廣年紀已老,運氣又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作戰,恐怕難以承擔擒獲單于的任務。”同時,衛青想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正面與單于作戰立功,以恢復爵位,所以將李廣調往東路。李廣得知這些內情後,堅決推辭走東路,但最終還是被衛青拒絕。結果,李廣因為心中惱怒,竟然未向大將軍衛青告辭就動身出發。進軍的路上,李廣軍隊迷路了,在路上打轉轉。等衛青勝利回師時,在半路上遇上李廣,就讓李廣到大將軍處聽候傳訊。李廣責怪衛青派他走東路,怨憤自殺。【李廣無功】小結:我們可以發現,李廣一生中隻立過一些小功勞,而在主要的對外戰爭---對匈奴戰爭中,沒有立過什麼功。不但無功,有時反而有過。因而李廣難以封侯。除此之外,李廣的性格和認識水平也達不到一流人才的水準。這裡有事例為證。李廣人生中的幾大汙點:一、挾私報復,擅殺下屬。

    前129年,李廣贖罪成為了平民。一次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酒勁呵斥李廣:“即使是將軍也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很生氣。但霸陵亭尉也算是秉公辦事。等李廣被漢武帝起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就把當初那個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隨後竟然藉故把他殺了!這是典型的挾私報復,缺德。

    二、殺降

    前121年,李廣諮詢星象家王朔,自己為什麼得不到封侯。

    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也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三、不識大體,私受藩王印信。在“七國之亂”時,李廣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大體,竟然接受了。劉武是想做皇帝,在收買人才,以備將來使用。李廣眼光如豆,分不清大是大非。竟然還把印信拿回京城炫耀一番。至此,我們知道李廣難封的緣由,不是外界原因,主要是他自身的存在的兩大問題。

    首先是能力有欠缺,沒有立功,沒有封侯的資格。其次是認識水平和性格上存在嚴重不足,心胸狹窄,缺乏長遠眼光和大局意識。

    總之,李廣雖然小有名氣,但是在對外戰爭中屢次戰敗,無功可言;難以封侯怨不得別人,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

  • 9 # 瘋言MAX

    大隋名將史萬歲,死於替部下討工錢。算不算倒黴?

    史萬歲幼年學藝,弓馬無敵。宇文邕征討北齊之時,其父史靜戰死,為了撫慰功臣,被拜為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

    楊堅專權期間,曾參與征討反對派尉遲迥的行動,這一次的站隊,保證了改朝換代之後,沒被淘汰出局,而且還撈了個上大將軍的職務。

    但人要是倒黴起來,喝涼水都塞牙。爾朱績謀反,此事牽連到了史萬歲。結果職務被一擼到底,發配敦煌當了一名戍卒。

    在這裡,史萬歲遇到了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貴人——敦煌戍主(抱歉,真查不到他的真實姓名了)。

    按照常見的指令碼,應該是:突厥南下,一幫戍邊的將士苦苦掙扎,然後突厥人大肆擄掠一番之後,志滿意得地揚長而去。

    但放到敦煌戍主這裡,劇情就完全變了:仗著自己一身的武藝,經常跑到突厥的地界,“幫”突厥老鄉放牧羊群,又怕突厥老鄉家裡人少,這麼多羊吃不完,就直接把羊群帶回敦煌據點。

    史萬歲也是個牛哄哄的人物,你能做到的,憑什麼我做不到?然後突厥老鄉家就多了兩個熱心的鄰居。

    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此時完全展現了牧民的熱情好客。看上了羊群,趕走!看上了那匹馬,牽走!反正是要什麼給什麼,誰讓咱們是好鄰居呢。

    在開皇三年(583年)年,楊堅發動了對突厥的總攻。打到最後,雙方提出要用鬥將的方式來解決爭端。靠著這兩年積攢的威名,史萬歲成為了隋軍的代表。

    一刀,只用了一刀,便砍下了突厥勇士的頭顱。突厥不敢再戰,請和而退。史萬歲也因此重新獲得進入朝堂的機會。

    要論起來,史萬歲最傳奇的戰爭,要算是參與剿滅原南陳故地的叛亂了:

    由於對隋朝限制政策的不滿,江南士族開始煽動叛亂。鶩州、越州、蘇州幾乎同時反叛,一時間烽煙遍佈江南。史萬歲受楊素的命令,進攻鶩州,所帶領的兵馬只有區區兩千。

    這位爺打仗有點意思,行軍不強調佇列,駐紮不強調營寨,任由士兵隨心所欲。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有我在就成了,你們怕個卵。”

    一路行軍數十天,轉戰千餘里,大小700餘戰,均獲全勝。等到打完仗,才發現自己跑得太快了,竟然連回去報捷,都找不到個認道的人。搞得朝廷還以為他全軍覆沒了呢。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也存在致命的缺點:

    就拿他討南蠻來說吧,見到一塊據說是諸葛武侯所留的石碑,上書“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史萬歲命令士卒直接推到石碑前進。

    仗是打勝了,但這副目中無人的態度確實是有些過了。這大概就是能力出眾者的通病吧。自然,這種態度會得罪很多人,比如說楊素:

    大斤山之戰,斬殺突厥騎兵數千人,深入漠北追擊數百里而還。這本是天大的功勞,但經過楊素的嘴一轉達,就變成了史萬歲挑起邊釁,斬殺數千牧民——瞬間功勞就變成罪過了。

    還好,楊堅不是糊塗人,哪有為了外族懲罰自己人的道理。最後的判決是不獎不罰!

    捨生忘死的打仗,為的無非就是榮華富貴,但楊素嘴皮子一碰,功勞徹底就沒有了。於是,數百將士在宮門前喊冤(這算不算第一起討薪事件?)

    史萬歲為了這幫兄弟們,闖宮見駕。期間和楊堅發生了爭執,結果一句"將士有功,卻被朝廷所抑制!"的話,徹底激怒了楊堅。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大隋朝是在故意坑害功臣嗎?

    可能當時楊堅也喝了點酒吧,一怒之下,直接將史萬歲杖殺於朝堂之上。

    一代戰神,就此隕落。死因是替部下討要應得的獎賞。足以讓人扼腕痛惜,這應該是最倒黴的名將了吧。

  • 10 # 歷史的星塵

    “李廣難封”相信很多不熟悉歷史的人都聽說過。

    “飛將軍”的知名度隨著無數膾炙人口的唐詩廣為流傳。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道“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一句話,道盡了懷才不遇的悲憤,尤其是其中的“李廣難封”,更是給後人留下了幾千年的遺憾。

    李廣出身將門世家。《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與匈奴大小交戰超過70餘次,並且在戰爭中也的確驍勇善戰、勇猛無比,但卻從未取得過較大功績,漠北之戰中李廣卻迷路,因不願受辱,遂引刀自盡。

    李廣的倒黴還在於他子孫,李廣長子李當戶,死的比李廣早,有一個遺腹子,即李陵,李陵也是一位悲情人物; 次子李椒,漢武帝時當過郎官,曾任代郡太守,也在李廣死之前去世了;李廣之幼子李敢。元狩四年李廣死時,李敢以校尉身份隨霍去病擊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甚多,被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李廣死第二年,廣弟李蔡因罪自殺。不久後李敢代李廣為郎中令。因懷恨父親之死而擊傷大將軍衛青,但衛青沒有聲張。後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宮狩獵,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

  • 11 # 度度狼gg

    黃埔一期學員中年齡最大的其實是李仙洲,生年為1894年6月,也就是說,當他從山東南下投考黃埔軍校時候的1924年,已經年滿30週歲虛數31了 。而範漢傑次之,以少將軍銜甘當一名軍校學生,那也是很有些魄力的,並且軍事生涯的開局也非常不錯。

    兩次東征期間,範漢傑累升至營長,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範漢傑再升第10師第29團上校團長,兩年時間就把軍銜恢復到上校,並且還是鐵軍第四軍的團長,前途可謂一片大好。北伐期間,範漢傑率部參加了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又參加了圍攻武昌城和激戰馬回嶺等戰役,很快晉升為副師長,所以就名氣、資歷和戰功來說,堪稱北伐名將。

    不過要注意,老範在進入黃埔之前,主要是在粵軍第1師服役,是李濟深、陳樞銘等粵軍大佬的舊部,再加上黃埔的身份,所以是橫跨中央軍和粵軍兩大系統的名將。範漢傑早年畢業於廣東測量學校,屬於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因此在黃埔軍校期間,又以學員的身份協助作為測量教學助理,所以對其他學員來說,幾乎是亦師亦同學的老大哥。

    這一點連周公對其印象都頗為深刻,建國以後在接見戰犯特赦人員時,還能記起當年比他這個政治部主任年紀還大的高個子學生範漢傑,說多年不見,還能認出來。1927年春,老蔣點名範漢傑出任改編過來的浙東警備師少將師長,成為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師長,力壓“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

    轉折來自於老蔣第一次下野期間,軍界內部混亂,範漢傑不得不投奔老長官李濟深,就任第八路軍(粵軍)總指揮部中將高參,李濟深也將其作為“重點培養物件”,不久出錢選送老範去日本考察軍事,然後再赴德國。不過在遠赴歐洲之前,老範確實有點猶豫了,這道理很明顯,去歐洲那就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遠離軍隊遠離國內戰場,極有可能耽誤自己的軍旅仕途。

    據說老範想起來早年間一個為他相面的算命先生的話:“如果有留洋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因此最終還是去了,結果這一去就是三年多,雖然學了不少東西,但是再回國時已經是1931年底,倒黴的是,他又趕上老蔣因為“九一八事變”第二次下野。無奈之下,範漢傑只能接受李濟深的推薦再回粵軍供職,被安排到駐上海的第十九路軍擔任副參謀長兼參謀處長。

    其實這個職務真心不高,一個上校最多一個少將銜的位置,而且也不是黃埔嫡系部隊,所以老範是很有些鬱悶的。第十九路軍的正副總指揮蔣光鼐、蔡廷鍇都是粵軍名將,也都出自粵軍第1師,從感情上說跟老範應該沒有問題,1932年初日軍挑起“一二八事變”,範漢傑跟隨部隊奮起抵抗,那得算在關內第一批打鬼子的抗日軍人。

    老蔣復職後不久,淞滬停戰協定簽署,根據屈辱的停戰協議,在上海把日本人揍疼了第十九路軍被迫遠調福建,範漢傑就這樣到了福州。而老蔣的對日妥協政策,加之在南京政府獨裁的作風,讓粵系將領很是不爽,終於爆發了1933年的“福建事變”。這一年11月3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場集會公開宣佈反蔣,成立了政府並公佈了對內對外政策。

    老蔣當然要出兵鎮壓,於是黃埔一期生範漢傑突然間跟黃埔系軍隊成為了對手,可謂是黴運連連。第十九路軍雖然擴編後號稱有5個軍10個師的人馬,其實不過60000餘人,而老蔣調動的“討逆軍”接近30萬眾,力量是非常懸殊的,初期接戰不力後,蔡廷鍇將軍決定跟蔣系東路軍總指揮蔣鼎文談判,接受改編從而儲存抗日實力,在談判代表的人選上,範漢傑無疑是最合適的。

    於是確定範漢傑先到廈門,然後再跟蔣鼎文進行接觸,臨行前蔡廷鍇特別囑咐老範:“此次去廈門,責任重大,我軍幾萬將士的存亡,繫於你一身,你見到蔣鼎文後,務必要向他把我們的條件精神清楚,我們不是怕死,而是要儲存實力,一致抗日”!範漢傑當即表態,請老長官放心,他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務。

    結果老範卻是一去杳無音信了,原來在廈門,特務處副處長鄭介民派出的密使黎恕,與範漢傑接上了頭,勸說其迴歸黃埔陣營,並代表老蔣允諾了一大堆好處,範漢傑彷徨之間,最終選擇了首鼠兩端。他沒有主動跟蔣鼎文就十九路軍改編的問題進行談判,也沒有公開宣告脫離福建政府和第十九路軍,但確實利用自己的關係,把第十九路軍內部的密電碼交給了特務處。

    (李濟深)

    最終福建事變被鎮壓,第十九路軍大部被收編,重新參加了圍剿蘇區的戰事,而蔡廷鍇、蔣光鼐等將領則被迫離隊出洋。後來,蔡廷鍇從一些途徑得知,範漢傑曾經跟特務處勾勾搭搭,蔣軍之所以瞭解第十九路軍的一切軍事行動,恐與範漢傑反水有關,於是大怒,非常難以原諒這個老部下。而範漢傑因在鎮壓福建事變中有功,不久調任胡宗南的第一軍副軍長。

    抗日戰爭期間老範還是比較盡心的,所部被稱為“太行屏障”,也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範希亮的部分原型。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陸軍副總司令、膠東兵團司令等職務,作戰尚屬努力,也深為老蔣所信任。1947年底,陳誠在東北始終撐不下去了,舉薦衛立煌接手東北戰局,老蔣攜範漢傑到瀋陽實地調研,在回去的路上問起老範對衛立煌的評價。

    (蔡廷鍇)

    範漢傑有點嘴欠了,回答的中心意思是就遠征軍的資歷來說,衛立煌主東北比較合適,但是抗戰期間衛與八路軍過從甚密也不可不防,老蔣當即表示,著範漢傑出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就地監視和制衡衛立煌。老範腸子都悔青了,連續請辭均遭拒絕,只好一萬個不情願地前往東北就職。期間範漢傑利用回南京開會的機會再次請辭,遭到老蔣嚴厲訓斥,1948年8月間硬著頭皮回到錦州,兩個月後即兵敗被俘。

    範漢傑被俘後,最初關押在東野後方的佳木斯戰俘管理所,全國解放後轉押至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本來根據他的表現,1959年第一批特赦時就應該列入名單,但是在徵求民主人士意見時,蔡廷鍇等將軍表示強烈反對,於是範漢傑的名字被勾掉了,這才是黴星高照了。周公瞭解情況後,後來親自找到蔡廷鍇等人做工作,說明當年第十九路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責怪範漢傑。

    在徵得蔡廷鍇同意後,周公再要求統戰部門把範漢傑在“閩變”中的一些不恰當材料撤掉,1960年11月28日,範漢傑終於在第二批被特赦。

  • 12 # 觀影侃史

    一個因迷路羞憤自刎,一個被于禁誤殺而亡,一個因不識字而身首異處,歷史從來都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今天要講的第一位主人公,便是被戲稱“迷路侯”的飛將軍李廣。

    作為一個戰功赫赫的歷史名將,他一直不得封侯,最後一次出征還自殺而亡,甚至子孫三代都遭遇不公,正如《滕王閣序》評價的那樣,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其實,要論歷史最倒黴慘的名將,這還真不好回答,畢竟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只能說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1. 飛將軍李廣—自刎而死,一生難封侯

    飛將軍李廣是名門之後,祖上是秦朝一代名將李信。在秦朝滅亡以後,李信的家族反倒更加昌盛繁榮,出了李廣,李蔡兩個名將(他們倆是堂兄弟)。漢文帝時期,這時候高祖時代的戰將基本都已經垂垂老矣,面對匈奴的威脅,必須培養和啟用年輕的將領了。此時的李廣恰好初露鋒芒,表現十分亮眼,很快就受到漢文帝的賞識。

    漢文帝曾經讚歎道: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與此同時,對李廣推崇備至還有一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了。作為李廣的好朋友,司馬遷對李廣有非常高的評價,形容他“用善騎射,殺首虜多”、“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是一個猛將。

    那時的李廣一時風頭無兩,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轉折來了。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曾參與平叛戰爭,取得了大功,本該有很大的封賞,可他卻做了件作死的事情。當時叛亂的梁王劉武給李廣授予將軍印,希望他能歸順自己。雖然李廣並沒有接受,但卻偏偏拿了軍印。

    就這一下,就不得不讓人猜忌了,雖無法坐實他叛變的罪名,但至少立場不堅定的印象,已經在皇帝心裡生根發芽。

    後來的一件事更是讓他前途盡毀,公元前129年,李廣追擊匈奴,結果卻全軍覆滅,自己也被敵軍俘虜。按照劇情正常的發展,一代名將應該就此隕落,可他偏偏就獨自一人逃了出來,而且是在成千上萬的追兵中逃出來的。這就讓人十分懷疑了,不過好在李廣人緣甚廣,最後沒有以私通叛國定罪,後面他還是回到了軍中繼續領兵打仗。

    結合軍印和敵軍逃脫兩件事,此時李廣在皇帝心中的信任度已經一落千丈了。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本意是隻派衛青和霍去病去的,可架不住李廣的一再請求,最後同意他帶兵共同前往,軍職是右將軍。

    漢軍出塞後不久,衛青便捉到匈奴兵,逼問之下得知了單于駐地,於是他按照漢武帝的意思,支開了李廣,讓李廣從東路側滿夾擊。

    東路迂迴繞遠,而且缺乏水草,李廣就請求衛青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大將軍卻命令我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至今才得到與匈奴對陣的一次機會,我願做前鋒,先與單于決戰。"

    可衛青哪敢答應,最後李廣悶悶不樂,不告而走,帶著軍隊從東路走了。結果李廣卻迷路了,跟不上衛青的隊伍。結果是衛青獨自和單于作戰,最後讓單于逃跑。

    後面衛青找李廣詢問情況,以便總結好之後上書漢武帝。李廣此時心灰意冷,然後對部下說:

    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汙辱。"

    說完便自刎而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實在可惜可嘆。就連漢武帝在警告衛青支,要其支開李廣的時候,心裡都是認為李廣命運不好。所以要說歷史倒黴的名將,李廣絕對排的上號。

    2. 李堪—反曹將軍,被于禁誤殺

    說起李堪,他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一身本領還沒施展多久,就被隊友一箭誤殺而死,故事是這樣的。

    李堪出生不詳,是東漢末年涼山崛起的地方軍閥之一,有部眾數千,當時也算是一個比較強悍的隊伍了。

    他曾經落魄過一段時間,建安二年的時候,李堪帶領部眾離開臨安,往長安尋求發展。最後居住在董卓之前的塢堡中,混得很慘。因為沒有糧食,軍隊只能以酸棗梨為食物;因為沒有足夠的衣物,只能挖舊墳取死人的。

    建安十六年的時候,李堪和馬超,韓遂等總共10個軍閥勢力,共同討伐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李堪是馬超的八將之一,後面反叛意欲降曹,被馬超追殺。曹操命令于禁射殺馬超,不料馬超技高一籌,輕易躲開射來的箭羽。結果悲摧的李堪因躲閃不及被射中,墜馬而死。

    3. 王君廓—唐初名將,因誤會而死

    王君廓是唐初一位名將,從小就不安分,很早就當了賊寇,並且拉攏一個上千人的隊伍。朝廷曾多次派軍隊想將其剿滅,可每次都失敗。結果就是王君廓被越剿越“肥”,隊伍愈發壯大。

    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反隋,曾派人招降王君廓,他表面答應後,結果轉身就投靠了李密的瓦崗軍。王君廓本以為加入瓦崗軍後,會大展才華,可李密根本不中用他。無奈之下,混了一年之後,他於第二年又投靠了李淵。李淵倒是不計較這些,封王君廓為上國柱,常山郡公,待遇比李密那邊好多了。

    不得不說,李淵的眼光確實好,王君廓在加入李淵隊伍之後,表現十分亮眼,為大唐的建立了不少功勞。

    王君廓在東征王世充時,曾率領13名騎兵擊退了上萬敵軍,李淵也因此封他為右武衛將軍,並稱贊其“”爾以十三人破賊萬,自古以少制眾,無有也!”

    後來在李世民時代,他因平叛廬江王有功,被封為左領軍大將軍,兼幽州都督,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可王君廓偏偏作死,在當了幽州都督之後,他經常不遵循朝廷禮法,長史李玄道因此經常勸誡於他,不過他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有一次,李世民讓王君廓入朝報告工作,李玄道就託他給房玄齡捎封書信。王君廓害怕李玄道藉此信彈劾他,於是就偷偷拆開此信。可他哪裡認識幾個字,根本看不懂,心裡更是確信這是一封彈劾信。

    在緊張的情緒中,他還哪敢去朝廷覆命,於是一狠心殺了驛站士兵準備投靠突厥,結果半路上就被鄉民給殺了。

    其實真的只是他想多了而已,若是李玄道真的要彈劾他,怎麼會託自己的手,私底下找個人快馬加鞭傳信才符合邏輯。

    在歷史上,如果按戰功來排位,食封1300戶的王君廓,甚至超過了食封700戶的程咬金和秦瓊。可就是這麼一個前途遠大的名將,就因為不識字誤會而慘死,也算是倒黴到家了。

    總結:

    歷史上倒黴的悲情人物有很多,名將自然也不會少。有些人一生命運多舛;有些人大起大落,晚年黴運纏身;有些人本前途無量,偏偏自己作死。。。

  • 13 # 蕭武

    黃埔六期畢業生廖耀湘一開始並不受重用,但從南京保衛戰中表現突出,就開始逐步晉升,很快就成了黃埔系將領中的新星、名將,先是在遠征軍中擔任新六軍軍長,之後調往東北,後來又擔任第九兵團司令官,但最後卻以非常戲劇化的方式兵敗遼西走廊,自己也變成了四期師兄林彪的俘虜。

    《大決戰》濃墨重彩地表現了遼瀋戰役,但基本上把重心放在了塔山之戰和錦州之戰上,甚至連打義縣這種外圍戰鬥都佔了很大篇幅,但是對於整個東北國軍唯一的機動兵團,也就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團的覆滅過程,卻交代得非常含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衛立煌到東北的時候,國軍還沒有開始編組兵團。但衛立煌很快就和常公就東北的前途問題發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常公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架空衛立煌,讓衛立煌在東北變成光桿司令,什麼都做不成。

    常公的第一個操作是增派範漢傑到東北擔任剿總副司令,並且擔任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主任,將遼西走廊地區的部隊交給範漢傑統一指揮,範漢傑把這個地區的部隊統一編組為四個軍,其中核心的實際上是兩個,一個是錦州城內的滇軍九十二軍,另一個是後來進攻塔山的六十二軍。範漢傑為了控制部隊,又將錦州的部隊編組為第六兵團,並且將滇軍九十二軍的軍長盧俊泉升任兵團司令,軍長由盛家興繼任。

    這樣,遼西部隊基本上就擺脫了衛立煌的指揮,而範漢傑是直接聽命於常公的。而衛立煌控制不了部隊,就在物資上下手。因為此時東北的物資都是從華北先運到瀋陽,再由瀋陽統一分發。範漢傑提出,物資先經過錦州運到瀋陽,再從瀋陽運回錦州,往返折騰,浪費時間,不如在經過錦州時直接截留一部分給錦州。

    衛立煌本來就掌握不了部隊,只能掌握物資了,自然堅決不肯,雙方為此鬧了矛盾,後來將錦州單獨劃為一個補給區,可以截留物資,但炮彈等武器裝備仍然需要從瀋陽運來。範漢傑再三要求瀋陽多運輸彈藥,加強錦州儲備,衛立煌推三阻四,就是不肯,說瀋陽是東北中心,也需要炮彈。如果錦州先發生戰爭,再運到錦州不遲。

    結果,解放軍先進攻錦州,關門打狗。並且,此時錦州到瀋陽的鐵路線也已經被切斷,瀋陽的炮彈運不過來,範漢傑連番呼救,衛立煌答應派飛機空運炮彈到錦州。但此時解放軍的大炮數量已達上千門,所以打起來之後,很快就用炮火封鎖了錦州機場,瀋陽來的飛機不敢降落,炮彈就無法繼續空運了。所以,在解放軍開始進攻錦州之後,僅僅打了四天,錦州城內的炮彈就沒了,完全被解放軍的炮火覆蓋。

    常公的另一個操作是,把在瀋陽的國軍部隊中能夠用於機動作戰的,全部編為一個大的機動作戰兵團,由廖耀湘擔任司令官,也就是第九兵團。廖耀湘是黃埔六期生,也是常公信任的學生,自然也直接聽命於常公。這樣一來,等於瀋陽的國軍部隊也基本上脫離了衛立煌的指揮,常公可以越過衛立煌直接進行微操。

    但常公沒想到的是,編組完成之後,廖耀湘並不願意按照常公和南京國防部的要求,出兵增援長春,接應長春鄭洞國所部突圍。確實,這時候林彪一直堅持先打長春,對長春圍而不攻,東野幾十萬大軍沿著鐵路線兩側擺開,張網以待,這就等於直鉤釣魚。所以,廖耀湘堅決反對增援長春,認為這是自投羅網,死路一條。與其如此,還不如和衛立煌保持一致,龜縮在瀋陽不動。

    等到解放軍開始進攻錦州,常公明面上要求廖耀湘兵團和侯鏡如兵團東西對進,和東野在錦州進行戰略決戰,一決雌雄,但實際上的打算是無論能不能把錦州救下來,起碼都可以讓廖耀湘兵團離開瀋陽,往華北地區靠近。如果錦州被攻破,則順勢退往華北,順理成章。但廖耀湘仍然堅持認為,攻錦州只是誘餌,林彪師兄的意圖還是釣魚,等著他去上鉤,所以拒絕。

    常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再三勸說,才終於讓廖耀湘同意西進。但從十月二日同意出兵西進,增援錦州,到部隊集結起來都已經八日了,磨磨蹭蹭,十日進佔彰武和新立屯之後,就止步不前,不敢繼續往前走了。本身這一帶就是河流縱橫的水網地帶,不利於廖耀湘兵團的重灌備運動,廖耀湘這時候又擔心自己掉進溝裡,不肯前進,就在這裡停下,和常公、衛立煌討論西進的方案。

    廖耀湘認為,遼西水網地帶不利於大兵團的重灌備運動,所以是死路一條。如果要堅持西進,那麼比較安全的辦法是先往南走,靠近營口,這個路線上沒有解放軍大部隊阻擊,可以比較順利地到達錦州。如果遇到不利的情況,還可以從營口直接撤退到華北。但錦州已經危在旦夕,常公只能再三要求廖耀湘不顧一切的西進。廖耀湘堅持不肯,提出的條件是,如果東進兵團能突破塔山,他就揮兵西進,結果塔山始終打不下來,就又僵持下來了。

    就這樣在僵持中磋商到十月十五日,錦州已經被解放軍攻破,廖耀湘認為繼續西進已經沒有意義,東北大勢已去,所以認為應該南下營口,準備撤退。但常公異想天開,認為要繼續東西對進,在錦州決戰。這其實已經只是一句空話,常公的真實意圖仍然是以此為藉口,讓廖耀湘兵團撤退到華北,穩定華北局面,因為他已經感覺到華北傅作義的態度比較曖昧。

    廖耀湘不明就裡,仍然堅持拒絕,認為如果西進一定是自投羅網,還是要南下營口。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常公子在上海打虎,傷及孔二小姐,常公不得已緊急趕回去處置,留下杜聿明相機處置。杜聿明親自趕到新立屯,和廖耀湘商量廖兵團的去向,才察覺廖耀湘既不肯西進,也不肯東回瀋陽,而是要南下營口。杜聿明為了減少損失,最終同意了這個方案,這已經是十月二十日。

    糟糕的是,既然廖耀湘一直堅持要南下營口,那麼部隊就應該早作準備,開啟南下通道,但卻一直在黑山大虎山一線駐足不前,沒有開啟南下通道。這個錯誤和黃百韜從新安鎮撤退時一樣,沒有預先在運河上架設浮橋,耽誤了時間。等到杜聿明同意之後,他才部署開啟南下通道,但又犯了錯誤,“以廖耀湘的指揮道德”,沒有派當時兵力和戰鬥力最強的新六軍打先鋒,而是讓七十一軍去進攻黑山,而讓新六軍充當預備隊。

    七十一軍打了兩天,發現情況不對,既然解放軍是在死守,那麼一定是在等待援軍。廖耀湘這才意識到危險,於是改為讓新六軍進攻。就在七十一軍和新六軍移交陣地的時候出現了誤會,戰線沒有劃分清楚,出現了一個空隙,解放軍一個小股部隊剛好就從這個空隙裡鑽過來了,進入了走廊地帶,當天夜裡就衝到了廖耀湘兵團指揮部附近,打掉了廖耀湘的指揮中樞。

    指揮中樞被打掉,廖耀湘兵團下屬各軍只能各自為戰。這時候才發現,從新立屯退回瀋陽的道路已經被解放軍堵住,南下的前進道路也已經被解放軍堵住,無論南下營口,還是原路退回營口,都已經沒有希望,只能往南繞路返回瀋陽。但這時候廖兵團的五個軍已經被截為幾段,後面的新一軍和新三軍已經被攔住,他只能交給新三軍軍長龍天武指揮,設法突圍,返回瀋陽,他自己企圖帶著新六軍、七十一軍和四十九軍從南路返回瀋陽。

    這時候東野各部不顧建制,猛打猛衝,廖兵團已經完全被打亂,兵團找不到軍,軍找不到師,師找不到團,完全亂作一團,廖耀湘本人則是在新編22師的保護下,和四十九軍先匯合,企圖一起返回瀋陽,但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兩次告訴廖耀湘,前面沒有發現解放軍部隊,實際上這時候出路已經完全被堵死了。廖耀湘和部隊失散,走到前面發現走不通,又往回走,路上就被俘虜了。

    錦州敗訊傳到瀋陽,瀋陽城裡也是人心惶惶,此時留在瀋陽的部隊只有五十三軍和青年軍207師的兩個旅,五十三軍是雜牌軍,長期被中央軍歧視,早已厭戰,師長王理寰也已經私下和瀋陽地下黨聯絡,準備起義。所以,解放軍還沒到瀋陽,瀋陽就已經準備起義了。最後反而不是西線圍殲廖耀湘兵團的解放軍部隊,而是解放長春的部隊先到了瀋陽,進行了接收。

    整個這個過程中,最有意思的,其實就是常公和衛立煌、廖耀湘、傅作義、範漢傑等人之間的博弈,尤其是作為東北國軍唯一機動兵團的廖耀湘兵團,能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全軍覆沒,更是出人意料。但《大決戰》的編劇和導演卻虎頭蛇尾,對塔山之戰和錦州之中極力描述,而對廖耀湘兵團的覆沒只是輕輕帶過,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 14 # 藍風破曉

    論倒黴,再沒有比李廣更倒黴的了。

    我們常說倒黴,會來上這麼一句:倒了八輩子血黴了!

    但這一般只是一句氣話。

    可是,放在李廣身上,那句話大部分就是真的,他們李家,真地倒了好幾輩子的黴運!

    1、倒黴的李廣

    李廣最初的發跡,是在漢文帝時期,因為在邊境和匈奴作戰,常常立功,被漢文帝看在眼裡,並說道:

    如果你生在我父親那個年代,你絕對是一個妥妥的萬戶侯!

    漢景帝時期,李廣跟隨周亞夫等人,參與平定了震驚華夏的“七王之亂”,因而名聲大振。

    按理來說,這次應該重重封賞,但是,因為漢景帝的弟弟梁王授給李廣將軍印,所以,朝廷並不待見他。

    關於梁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景帝並不喜歡他這個弟弟,因為母親竇太后讓他立弟弟為太子,把皇位傳給弟弟。豈有此理!

    母親,漢景帝不願意直接反抗,但對於梁王親近的人,漢景帝自然沒好臉色。

    這事,李廣其實沒有選擇的,皇帝他得罪不了,皇帝他弟也得罪不了,都是掉腦袋的事。

    即使如此,因為李廣確實有作戰能力,漢景帝仍然重用,曾經先後任命為七個郡的郡守,和匈奴作戰無數,被稱為“飛將軍”。

    那時候,李廣就是“英雄”的化身,常常能夠上演以小股部隊奇襲大批匈奴的故事。

    史官司馬遷,對李廣推崇備至,大書特書;後世的各路文人騷客,書寫了很多的詩文,用以讚美李廣;後來的俠客義士間,流傳下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關於李廣的故事。

    在李廣的前半生,最危險的一次,就是被俘虜。還好,李廣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途中完整逃回。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正如前面所說,李廣忠誠且有能力,但一生未獲得封侯,一生沒有當過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對於此事,李廣歸因為“曾經殺降”。

    不過,客觀看那段歷史,就會發現,李廣的性格和能力,導致他就是個優秀的先鋒官,而不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因為比起帝國雙子星衛青和霍去病,李廣的大局能力還是弱一些的。

    但李廣一直有一個執念,想打一次大仗,藉此翻身把侯爺當。

    當時的李廣已經60出頭了,漢武大帝不放心,因此,雖然同意了李廣的請求,但讓衛青安排李廣做輔助工作。

    衛青安排李廣從東邊迂迴,輔助攻打單于。

    但是,李廣倒黴悲催地,遇到不好的天氣,竟然迷路了。

    這下創下大禍了,沒有按時到位,靠衛青一人打退了單于,沒有達到所謂的俘虜單于等人的大目標。

    衛青也是個較真的人,李廣都一老漢了,呵呵一笑而過就行,非得派人來追查原因,追究責任。

    於是,飛將軍李廣先是說此事和手下無關,後來,在去接受詢問的途中自殺而死!

    這真是點背,不僅沒有得到功勳,獲得封侯,還把命搭上了!

    不值當啊!

    但,對李家人來說,黴運遠沒有結束!

    2、倒黴:李廣的兒子李敢被霍去病射殺

    李廣死了,不少軍中人為其惋惜,軍中對於李敢的死,私底下歸因為衛青心思太狹窄,有點故意的意思。

    此時,李廣三個兒子中,大兒子和二兒子已經過世,唯獨一個小兒子李敢還在世。

    這是個性情急躁的年輕人,殺父之仇,不可不報!

    雖然,李廣不是衛青所殺,但是間接的責任絕對難逃。於是,李敢惦記上了衛青,處心積慮想著報復。

    終於逮到機會了,李敢和衛青有了獨處的機會,李敢上去一頓老拳,把個衛青給揍了!

    說來,這李敢還是有數的,不是殺了衛青,而是揍了一頓出出氣!

    就這個事情,漢武大帝沒有追究責任,衛青本人也沒有追究責任,但霍去病看不下去了,因為衛青可是他親舅舅,而李敢是誰?曾經長期是他霍去病的手下。

    自己的下屬打自己的親舅舅,不僅僅是不給舅舅面子,也是不給自己面子,因此,霍去病準備痛下殺手。

    機會終於來了,在公元前118年的某一天,漢武大帝帶著霍去病、李敢等人一起狩獵,結果,李敢是在狩獵,而霍去病的目標在於人,在於李敢。

    在李敢未曾防備之時,霍去病射殺了李敢!

    就此,李廣三個兒子都報銷了,此時,李廣死去僅僅一年。

    對於此事,漢武大帝如何處理呢?

    當時,霍去病聖眷正隆,又是年輕的大將軍,因此,漢武大帝對外發布訊息:李敢涉獵過程中,被一頭鹿撞死了!

    多麼假的一個訊息啊!

    李敢算是白死了,父子二人太過倒黴!

    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還有第三代!

    3、倒黴: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被斬三族

    李廣去世的時候,長孫李陵已經15歲了,這也是個少年英雄。

    因為長期受爺爺、叔叔等人的薰陶,李陵非常擅長騎射,武力過人。

    父親和二叔病逝,爺爺自殺,叔叔被霍去病殺死,而霍去病第二年也病死,因此,李陵對朝廷也沒有大的意見了,繼續為朝廷效力!

    隨著不斷的成長,李陵的能力也漸漸增長,但因為漢武大帝的刻板印象,對李陵的重視程度一般。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被漢武大帝任命為大將軍,帶3萬人馬攻打匈奴右賢王。此時,漢武大帝召見了李陵,讓他給李廣利做後勤,押送糧草。

    在古代歷史中,有個簡單的鄙視鏈:一線作戰的瞧不起二線後勤支援的,因為二線不參與直接戰爭,而且升職很難。

    於是,李陵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陛下,我的部屬中,好武勇敢的人很多,請讓我單獨行動,不要讓我管後勤運輸!

    漢武大帝說道:“你這是不願意給李廣利當下屬,想單幹啊!我沒有馬匹給你配!”

    李陵繼續口出狂言:“不要馬匹,只要給我5千步兵,我就可以直搗單于王庭!”話已至此,漢武大帝不想阻攔了,就此同意了要求,他想看看,這個年輕人到底能不能創造奇蹟出來!

    李陵的部隊,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的大部隊,足足有三萬多騎兵,李陵的人馬經過浴血奮戰,損失慘重,還是不能突圍。

    他想戰死,被部下們勸住了,大概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意思,說漢武大帝會原諒一時的服軟的。

    後來,李陵和韓延年一起突圍時,韓延年身死,李陵不知怎麼地,就投降了!也許,他想模仿祖父李廣,中途逃脫吧!

    可是,哪有那麼容易呢,李陵被俘了。

    各種訊息不斷傳回到長安,當聽到李陵在給匈奴練兵時(其實,並不是真的),漢武大帝徹底怒了,斬殺李陵三族。並且,不再相信所謂的“李陵可能詐降”的言論。

    一句話,活了李陵,死了全家啊!

    真的是,李廣一家倒黴三輩子,李廣自殺,李敢被射殺,李陵有家不能回,家眷子女全部被殺。

    如此看來,李廣不就是那個最倒黴的將軍嗎?

    嗚呼!李家彷彿總是踏不對點子,一代比一代慘!

    難道真的是命中註定?

    誰知道!

  • 15 # 四川達州人

    關羽就是啊。

    本來,關羽選的北伐襄樊的時機在戰術與戰役層面是絕對合適的,最終卻在整個三方波詭雲譎的局勢下被做掉。

    而且,還是被自己人坑的。

    曹操見局勢危急,與孫權迅速勾結。而導致江東出兵的理由卻是——關羽準備多年的北伐計劃,因為于禁所部俘虜太多而沒有糧食安置,只能渡過湘江取走孫權方面的糧食,戰役後勤保障與提出這個建議的人都是吃白飯的嘛?

    劉備此時確實是無法支援,兩年多的漢中戰役已經抽乾了益州。可關羽最為信任的潘俊(蔣琬的表哥)卻不抵抗江東。糜芳傅式仁則直接不戰投降,甚至糜芳也不提前通知關羽。

    劉封孟達雖然不屬於荊州體系,不支援前線進攻作戰還說得通,後面就裝做不知道南郡被襲擊。

    關羽平時體恤士卒,可到了回軍爭奪荊州的時候,士兵顧念家庭,一鬨而散,導致關羽4萬軍隊剩下幾百親軍。反而是趙累等文官死戰到底。

    都是關羽被自己人坑,說管理與安撫不力是有道理的,但這麼多問題同時爆發也只能說——死得冤枉。

  • 16 # 正史漫談

    我感覺這位就挺倒黴的:

    他是十六國戰神慕容恪的子孫,真正的“大燕國”後裔;

    被梟雄高歡視為秘密武器,打敗“宇宙大將軍”侯景......

    他就是慕容紹宗。這位集各種光環於一身的傳奇名將,結果竟因遇上大風跳進水裡淹死。

    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慕容復那樣的人。十六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各大家族你方唱罷我登場已成常態;當家族建立的所有燕國陸續滅亡後,慕容氏子孫也只能接受現實、為最基本的生存權而奮鬥。

    以慕容恪的後人們為例,他們就投靠了北魏王朝,常年居住在代地(河北、山西一線),重操就業、投身軍旅,而且還混得挺不錯。慕容紹宗的祖、父兩代都擔任了北魏的刺史。由此可見,家族基因確實是可以遺傳的。

    至於慕容紹宗則更是青出於藍。他性格堅毅、沉默寡語,性格穩重、胸懷韜略。北魏末年爆發六鎮之亂後,慕容紹宗為了躲避戰禍,就攜家帶口前往晉陽、投奔了當時風頭正勁的遠房親戚爾朱榮。

    對南北朝有所瞭解的朋友,一定明白爾朱榮這個名字是多麼地如雷貫耳,這正是改變了其後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有這樣的親戚,慕容紹宗想要出人頭地並非難事。

    然而,那時的爾朱氏雖然對慕容紹宗極為尊敬,但雙方的理念並不吻合。

    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給了爾朱榮揮兵進京的大好藉口。在動身前,他曾嚮慕容紹宗透露,自己準備在進入洛陽後把那些驕侈淫逸的北魏百官全部誅殺。

    但慕容紹宗立即表示萬萬不可,在他看來,胡太后正是由於荒淫無道才攪得天怒人怨;爾朱榮想要成大事,就得跟她反著來,舉起忠義的大旗、籠絡人心方是上策。

    可惜的是,爾朱榮固執己見,於是有了接下來血腥慘烈的河陰之變。這雖然清除了北魏的舊貴族,但也把爾朱榮推向了皇室的對立面,導致他沒多過久死於孝莊帝元子攸之手。

    隨後,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繼承了家族事業的衣缽;慕容紹宗則繼續為其效力,並因功升為幷州刺史。期間,為了對付紇豆陵步藩,爾朱兆準備徵調高歡,但慕容紹宗敏銳地指出:高歡“才雄氣猛,英略蓋世”,絕不會居人之下,爾朱氏萬萬不可引狼入室。

    但爾朱兆同樣固執己見,隨後果真被反水的高歡打得節節敗退。此時爾朱兆才對慕容紹宗感慨:“如果當初聽了你的話,何至今日啊!”

    不過,縱觀高歡在位期間,慕容紹宗的職務基本上是在各地當刺史,雖然表現得較為出色,但一直沒有進入東魏的決策圈。但如果咱們就此認為高歡不欣賞他,那就大錯特錯了。

    公元546年,高歡臥病在床、氣息奄奄。他刻意交代兒子高澄:“我死之後,最擔心的就是侯景,此人絕非你能駕馭,現有的文武眾臣也都不是他的對手。但你別擔心,有一個人能制住侯景,那就是慕容紹宗。這些年我刻意沒有重用他,就是想留給你、由你把他培養成自己的親信。”

    每次看到這一場景,就讓人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彌留之際的安排:他故意毫無緣由地將李世勣貶斥,只是為了方便兒子將來收買人心。

    如高歡所料,自己剛死,侯景就在河南地區(黃河以南)悍然反叛。為了對付這位百戰驍將,高澄絲毫不敢怠慢,他迅速調兵遣將,並且遵從父親的遺囑任命為慕容紹宗為總指揮。

    當時的侯景是當之無愧的超一流統帥。因此,當聽說高澄派韓軌、高嶽等人領兵對付自己時,他哈哈大笑、自認為勝券在握;但隨後聽說是以往並未被重用的慕容紹宗擔任總指揮時,他才赫然變色:“誰教鮮卑小兒派紹宗來的?難道高王還沒死嗎?”(鮮卑小兒即高澄,高王即高歡)

    慕容紹宗率領十萬大軍南下,首先勢如破竹擊潰了前來協助侯景的南梁大軍、俘獲梁軍統帥——梁武帝蕭衍的侄子蕭淵明;隨後直逼渦陽,與侯景展開了巔峰對決。

    不得不說,侯景確實彪悍,面對東魏佔據絕對優勢的兵力,加上慕容紹宗、斛律光、段韶(這二人後來成為北齊頂樑柱)等一大批將領共同上陣,他在正面交鋒中仍不落下風。

    不過,慕容紹宗隨機改變戰略,他採取消耗戰+心理戰的模式,歷時幾個月,終於在公元548年初磨垮了侯景。有意思的是,當侯景帶著幾百人逃向南梁時,慕容紹宗刻意放了其一馬;後來的南邊發生的慘劇(侯景之亂)表明:他這極有可能是故意引禍水南下。

    解決了高澄的心腹大患,慕容紹宗的前景一片大好。但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年,他就以一種極為意外的方式謝幕。

    戰勝侯景的同年夏天,慕容紹宗以南道行臺的身份,連同太尉高嶽、大都督劉豐生等人率軍十萬圍攻西魏的潁川。但在防守怪物王思政的坐鎮下,佔據絕對優勢的東魏軍隊圍攻了一年,仍舊望城興嘆。

    根據劉豐生的建議,東魏在潁川城外修築堤壩,其後引來洧水灌城。這一招果然有用,城牆逐漸出現多處垮塌;同時,東魏還修了不少高大的艦船,安排了大量神射手往城內猛射。而宇文泰的援軍也被大水阻隔、無法前來,潁川城一時間岌岌可危。

    但在東魏形勢大好之時,卻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意外。

    公元549年4月,慕容紹宗、劉豐生乘船檢查堤壩,突然東北方塵土飛揚、狂風驟起,眾人只好進船躲避;隨後狂風席捲而至,他們的坐船被吹斷纜繩、飄向潁川城。城上的西魏軍自然不會客氣,他們一邊用長鉤拽住船,一邊弓弩亂髮。

    情急之下,慕容紹宗跳水逃生,但卻溺水而死,年僅四十九歲;至於水性更好的劉豐生,雖然成功游到了旁邊的土山,但也死於亂箭之下。

    雖然接下來攻下了潁川、俘獲王思政,但意外地失去了兩大將領,這讓高澄甚是鬱悶;尤其是慕容紹宗的英年早逝,讓正值用人之時的東魏上下都為之感傷。隨後,高澄命令追贈慕容紹宗為使持節、都督青兗等七州軍事、尚書令、太尉、青州刺史,諡號景惠。

    腦補一下,假如沒有這次意外,也許接下來東魏/北齊的招牌名將就不是段韶、斛律光、高長恭“三巨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母親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