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狗的輕武

    1935年左右,德國陸軍武器部門開始考慮用什麼樣的坦克組成裝甲部隊,由於當時市面上主流的坦克都是諸如毛子T26之類的脆皮,亦或者是英法那種“步兵坦克”的思路,因此德華人當時認為對付這些廢材,只需一臺15噸級,用37mm反坦克炮,機動性上能吊打步兵坦克,火力和裝甲上能虐巡洋坦克的主力戰車就行。所以三號坦克就當時而言沒問題。

    然後問題來了,在當時而言,37mm炮拆裝甲確實問題不大,但拆工事、拆掩體就弱了點,畢竟彈頭戰鬥部就那麼點大,如果塞高爆彈頭的話裝藥量不夠,想要工事拆的爽,得上75mm的炮才行

    所以,德華人又設計了一種比三號更重(25噸級),使用75mm榴彈炮,用以支援步兵的四號坦克

    從當時來看,這兩款坦克的思路還是離不開“巡洋坦克”“步兵坦克”的理論框架,但效用上勉強夠用。

    直到德華人在進攻法國時遇到了厚皮Char B1,才發現他們的三號、四號的穿透都太孱弱。從這會兒開始,德華人開始認真的考慮將高倍徑、大口徑反坦克火炮用於坦克上

    再等到遭遇英國的瑪蒂爾達2,蘇聯KV1,T34之後,德華人發現撐死只能上50mm反坦克炮的三號坦克底盤和車體冗餘太小,完全是個廢柴,但四號勉強可以上48倍徑的75mm炮。

    最後大家都知道了,四號老驥伏櫪打滿全場,三號只能拆炮塔變身三號突擊車,要不改短75炮充當步兵支援坦克....

  • 2 # 紙上的宣仔

    三號和四號體現了坦克戰術從一戰思路轉變的過程

    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都是二戰之前,30年代開發的中型坦克。德國同時研製這兩種坦克體現了陸軍從一戰作戰思路向裝甲叢集作戰思路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中對已有理念即“坦克是用於步兵支援”的並沒有完全捨棄,因此同時開發兩種坦克是一種折中方案。三號和四號是在陸軍武器署統籌下開發的兩個型號,三號用於裝甲叢集作戰,而四號則用於步兵支援。所以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配屬的主炮區別相當大。前者配的是一門46.5北徑37mm高初速的加農炮,用於摧毀敵方裝甲單位,而後者剛開始配發的是一門區區23倍徑的短管75mm炮,初速僅385m/s,相當於一門會動的野戰炮。這種情況也不是德國獨有,美華人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也非常強調步兵支援能力,使用的也是一款倍徑較小的75mm火炮。

    三號和四號

    三號和四號由兩個團隊分別開發完成。三號是戴姆勒·賓士,MAN和亨舍爾合作研發,四號是克虜伯,沃瑪格、尼伯龍根合作研發。噸位都在19~20噸左右,配備300匹左右的汽油發動機,最大公路速度也都差不多,都是42公里/小時左右。甚至二者的價格也相差不大,都在10萬帝國馬克左右,四號稍貴一點。所以二者主要差距就在以上所說的作戰場景導致的主武器的差別。

    主戰變支援,支援變主戰

    當然隨著蘇德戰場戰爭烈度的與日俱增,加上三號四號坦克產量實在太小,德華人發現摧毀敵方裝甲單位的能力還是要擺在第一位。所以三號和四號坦克的主炮都朝著較大口徑和較大長徑比的方向發展。早在佔領法國期間德國就發現了三號坦克的37mm炮非常廢,於是後面大量換裝了50mm炮。但50mm火炮在後面的作戰中很難摧毀T-34、M4謝爾曼這樣的中型坦克。由於對火炮的升級需求評估不足,三號坦克的炮塔空間不夠,導致在50mm火炮後就沒辦法再升級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了。所以到後面反而給部分三號裝上了短管75mm炮用於步兵支援,而四號坦克在23倍徑75mm炮基礎上一路升級到48倍徑75mm炮,成了不折不扣的作戰型坦克,噸位也躍升到25噸。所以三號和四號坦克的地位相當於易位了。

    四號坦克的演化

    三號坦克的演化

    外觀區別

    二者的在外觀上還是很好區分的。如果見到細長炮管不帶炮口制退器的,肯定是三號坦克。如果是帶炮口制退器的長75炮,那一定是4號坦克。唯一不好辨認起來難一點的就是都配短管75炮的三號和四號。沒了火炮這個特徵,二者看起來相當不好區分。但是從炮盾上還是可以辨別的,三號使用的是幾乎覆蓋住整個炮塔正面的弧形外炮盾,而四號只有在火炮周圍有一圈較小的炮盾。此外三號和四號二者負重輪數量不同。三號坦克只有6對負重輪,四號則有8對,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辨認方法。

    這種無制退器的細炮管+弧形大炮盾的肯定是三號

    長管75炮的都是四號,三號沒有裝過

    裝備短管75炮的三號坦克

    配75炮的三號坦克側面,可以看外炮盾相當突出

    裝備短管75炮的四號坦克,炮盾較小

  • 3 # 陶式防務評論

    三號、四號坦克是德國同時發展的,從策略上看是一段彎路。

    事實上,四號坦克是作為火力支援坦克研製的,並不打算用來打坦克用,配備的是短管75毫米炮。理論上,早期的四號坦克更像是一種“75毫米自行火炮”,用於清除敵方工事,以少數四號來配合數量佔多數的三號坦克。兩者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火炮,看著炮管粗的就是四號,細細的都是三號。

    三號坦克,本來是古德里安“閃電戰”思想中的主力坦克,配備較長身管的50毫米炮,具備很強反坦克能力(早期水平的)。不過,由於長管50毫米炮一直不過關,所以三號坦克最初只是37毫米炮,1940年才換裝42倍口徑的50毫米炮。

    但即使是50毫米炮,在T-34出現後也迅速過時了。這時候,三號坦克只能緊急更換更長身管的60倍口徑50毫米炮,但從效能上看只有75毫米以上口徑才能對T-34造成實質性威脅。

    在這個時候,三號坦克就很尷尬了。因為75毫米炮要求炮塔座圈直徑更大,三號坦克根本裝不下。所以,只能讓原先當支援坦克的四號坦克轉變為主力坦克,三號系列開始向突擊炮方向發展。由此可見,三號坦克在研製之初就決定了它缺乏升級的潛力,只好用四號改進型勉強過渡,但事實上四號卻成了長期的主力。

    從1942年開始,四號坦克開始出現裝43倍口徑75毫米炮的四號F2型和G型,1943年出現的四號H型才有了48倍口徑75毫米炮。

    從數量上看,一直到1943年初都是三號坦克產量佔優勢(1942年四號產量不到1000輛),庫爾斯克戰役後四號坦克才在地位上真正超過了三號坦克。(陶慕劍)

  • 4 # 鍋蓋頭司令

    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火炮上,裝備的火炮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優勢不同,它們執行的任務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1934年1月11日,古德里安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一項坦克規格需求方案,主要戰鬥由兩種坦克搭配:主戰坦克配備高初速炮,而支援型坦克則搭配大口徑炮,三號坦克就是屬於前者,四號坦克就是屬於後者。

    在資料中我們都能看到,三號坦克裝備的是三十七毫米或者五十毫米口徑的火炮,而四號坦克裝備的是七十五毫米口徑火炮,前者的炮管細長,後者的炮管短粗。火炮的炮管長度越長,炮彈在炮管中得到加速度的時間就越長,初速自然就越大,初速度大就有利於穿透裝甲更厚的目標,就像練武的人進行擊破,你的拳頭力量越大掄的越快你能砸碎的磚頭和木板就越厚,而且還不疼。

    四號坦克的火炮短粗,它主要是支援步兵作戰的,用來轟炸對方的陣地,就是當移動的火炮使,既然是支援肯定火炮的威力越大越好。四號坦克火炮口徑比三號坦克粗了好幾圈,炮彈的裝藥肯定就多,那威力自然就小不了。

    打坦克的炮彈需要更大的初速,它需要生鑽進去,支援火炮要的是威力,藥裝的越多越好。所以火炮這個東西不是像很多人理解那樣炮管子越粗越好,不同的火炮作用是不同的。為什麼諾門坎戰役日本的裝甲部隊被蘇聯的摩托化部隊打得啥也不是,雖然蘇聯調過去的是輕坦克,但是炮管是細長的反坦克炮,日本人的坦克炮管是短粗的,因為日本人造坦克本身就不是為了打坦克戰。

    三號坦克是德軍閃擊戰的主力,它是負責走在最前面突擊的,四號坦克是對進行突擊的三號坦克和步兵進行火力支援的。

  • 5 # 紅色手電筒

    德國的三號和四號基本上是同時開發的坦克,兩者的用途是有一定區分,3號坦克是用來執行縱深任務,而4號坦克是執行支援步兵突破堅固設防陣地用的。4號坦克最開始用的75炮都是短身換榴彈炮,打坦克都費勁,當初用4號坦克打T-34,4號這個榴彈炮這一炮得打到T34的發動機蓋上,這個難度有點大。3號坦克主要是識別特徵是有6個負重輪,炮塔上的車長指揮塔顯得比較大,炮管比較細。四號坦克有8個負重輪,炮管比較粗一點,而車長指揮塔顯得沒有那麼大。到了後期,無論是3號還是4號都是加裝了裙板,來增加防護能力,以便和T34作戰。

    3號坦克在設計時候,是考慮到了和對方的坦克進行坦克戰,當初3號用的就是萊茵金屬的那門37反坦克炮,在古德里安的堅持下,3號坦克是在炮塔座圈和懸掛系統想都做了冗餘,可以使用50毫米的反坦克炮。

    但是,等德國開始和蘇聯開打以後,無論是37還是50都已經是幹不動T-34/KV這種玩意了,最開始德華人只能是放平88炮來對付蘇聯的坦克,然後就是加長75炮的管子,而3號坦克由於炮塔裝不下75炮,這種情況下,原來支援步兵的4號坦克就挑了大梁了。而3號坦克則是去掉了炮塔,改成了突擊炮。3突是二戰中德國最成功的突擊炮。

  • 6 # 兵器世界

    可以考證的資料顯示,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是同時出現的!古德里安將軍按照30年代主流的裝甲作戰思路,要求開發兩款裝備不同火炮的坦克,重量被限制在24噸左右!裝備大口徑火炮的四號坦克當作步兵的支援武器,而裝備小口徑的三號坦克作為裝甲對決的主戰裝備。

    很多人不理解!依照德國有限的工業規模,集中力量生產一種坦克不更好嗎?但是請不要忘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也是同時量產的,這說明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主戰坦克沒有誕生之前,多種坦克分工協作是很有必要的。

    古德里安認為,裝備長身管50毫米炮的三號坦克,能有效擊穿任何裝甲目標,而配備短身管炮的四號坦克只需要對付步兵就可以了!說到這裡不難發現,德國開發四號坦克的目的之一是配合步兵作戰!也因此它的前裝甲最開始只有30毫米!一些反坦克槍就能威脅它,英國在非洲戰役中繳獲了完整的四號坦克,測試中發現它的裝甲脆弱、焊縫質量差,這充分說明早期版本的四號並不適合裝甲作戰。

    但是,德國也很快認識到,三號坦克的起點過低,它狹小的車體難以深度改裝,當50毫米的主炮倍徑增大到60之後,基本沒有火力上的潛力可挖了!而四號坦克的車體足夠大,足夠容納更大口徑的火炮和更大馬力的發動機,於是德國技術人員花大力氣升級四號坦克,比如它的前裝甲增強到80毫米,額外還有5釐米厚的側裙板加強防禦力,75毫米火炮的倍徑也從24猛增到48,足夠應對盟軍的T-34和謝爾曼了!諷刺的是,原本設計用作主力的三號坦克淪為二流裝備,除了偵查用之外,還裝上原本四號坦克使用的24倍徑75毫米炮,去執行反步兵任務。

    最後,要區分三號、四號坦克是很容易的,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負重輪,三號坦克只有6個輪子,而四號坦克多達8個,如下圖所示:

    四號坦克的輪子每兩個一組,導輪的數量最後被簡化到兩個!對比上下圖,是很容易區分三號、四號坦克的。側檢視還能看出來一個細微的差別,四號坦克的炮塔更靠近車體後部,給人一種炮塔後置的錯覺!而三號坦克的炮塔就在中間。

    四號坦克的炮塔之所以向後靠,是因為克虜伯公司充分考慮到了成員的生存性,或者說是人性化,它在炮塔前方設定了兩個艙蓋,方便駕駛員和通訊兵上下車,如下圖所示:

    四號坦克車體前部的兩個艙口有效提升了駕駛員和通訊兵的逃生速度,儘管在炮塔轉動過程中開啟艙門探出頭是很危險的。戴姆勒賓士公司就沒考慮到這個問題,三號坦克車內有五名成員,但卻只有三個上下車的艙門,如下圖所示:這成了區分兩者的最簡單途徑。

    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兩款坦克的炮盾也不一樣,小口徑的50毫米炮炮盾複雜,而75毫米口徑的四號坦克擁有一個簡潔的炮盾。儘管看上去兩者的炮塔很相似,其實也是不一樣的!三號坦克的設計師曾嘗試換用四號坦克的炮塔,以便容納更大口徑和倍徑的火炮,但沒有如願以償。

  • 7 # 麥田軍事觀察

    德華人在上世紀三十年,同時開發兩款坦克,它們在各方面的差別是很大的,主要原因與德華人的戰術思想有關的,當時德華人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坦克使用理念,幾乎是憑藉想象來,構劃坦克作戰理念,關於坦克技術的想法也有點原始了,當時就是想使用三號坦克作為主力裝備,以攻擊對方的步兵,四號坦克的任務是進行支援,與三號配合使用,

    它們兩個的任務是完全不同,屬於協作關係,而不是替代性,只不過的在實際發展中的過程中,發現它們兩個形成了一個協作關係,變成了替代性的關係。

    原來的三號坦克衝鋒在前期還可以使用,可是中後期就不行了,於是被四號代替。這屬於一個想象與現實出現差別的問題。德國在戰前沒有預想到情況的變化,實戰情況完全不一樣,這才出現這種差異很大的情況。

  • 8 # 漩渦鳴人yy

    其實德華人在實戰之中開發閃電站對於坦克他未來戰場之上所佔據的地位有著深刻的認知,所以坦克效能的高低即將決定的德國閃電站的成功與否。

    但是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德國工業底子實在是太薄了,只能夠說是趕鴨子上架吧,所以出現了類似於一號坦克和二號坦克的蘿莉型坦克,這幾號坦克不僅火力小,而且裝甲包載重能力差,打仗根本就沒有辦法正面硬碰硬,所以為了讓這兩號坦克有一定武力值的保障,同時也為了滿足德國閃電站在未來遇到敵方坦克所需要的一些處置性措施,所以德華人開發出了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

    從道理上來講,德華人開發三號和四號坦克,也是因為當時德國沒有辦法開發出一款完美坦克,既能夠在火力上面完美壓制敵方坦克,並且在絕對坦克戰爭中戰勝敵人坦克,同時也能夠支援步兵給步兵以強大的火力支援,這一點直到虎式坦克為主的主戰坦克橫空出世之後才開始有所改變,但此時德華人還是得用底子薄三個字來形容。

    所以不由得德國就開始走了,其他國家的老路也就是主戰坦克分為主戰坦克,而止步兵支援坦克則被分為步兵支援坦克。

    你比如說當時美國的主戰坦克,謝爾曼坦克,也就是著名的步兵支援坦克,而如果遇到敵方的坦克則需要去找自家的坦克殲擊車才能夠完成作戰任務。

    三號坦克配備的是長生管的37mm口徑的反彈的胖,其實從設計之初便已決定了這一款坦克就是用來作為反坦克或者是絕對坦克戰的主角。

    四號坦克則是配備了23倍口徑75mm的火炮,這種火炮呢生管比較短,但是口徑比較大,很適合用來轟炸敵人的陣地,所以這一款坦克也是專門用來支援步兵的步兵支援坦克。

    坦克的分類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各國比較主流的一種坦克的使用概念坦克,畢竟當時坦克的馬力以及火力設計仍然還是停留在一戰,那個時候一戰的坦克就是分為雌雄兩種坦克。

    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出現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後來到第五號坦克和第六號坦克的虎式豹式坦克的時候,此時德華人絕對坦克戰理念才開始漸漸成型,並且有了實踐的物件。

    等到法國拿到手之後,德華人資源充足了,如果人轉手就把自家的坦克身為中坦兄弟混,並且使用了奢侈的表面滲碳技術,但是遇到前蘇聯的t34坦克之後,這一切全部都改變了。三號坦克開始大規模的進行換裝,並且改裝成為了突擊炮兒四號坦克由於擁有更大的空間和炮塔,所以四號坦克不停地被生產。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華人的四號坦克是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一共生產。兩萬多了,被稱為德意志的軍馬。

  • 9 # 森林狼6

    以外觀上分辨出三號或四號坦克,三號火力不足以對抗蘇聯重型坦克,而且蘇聯坦克以數量著稱,所以開發四號改進型。

    三號坦克火力不突出優勢,其身管37mm和50mm口徑火炮,以現代眼光去它們外型像是兒童玩具,實際上它們在當時環境,能勝任被生產出來,已是很先進。(三號坦克,其炮管像防空炮管)

    四號坦克有分早期設和後期設計,四號初期坦克可支援步兵,釆75mm短管火炮,再次升級為H型,妖化後是用長管75炮。炮管略小是三號,炮管又粗又壯是四號。(四號坦克,其炮管粗大)

    還有側面分辨三號和四號坦克,以角度去識別它們,數它輪子,三號有5個尺寸一樣鋼鐵專業小輪,BCD型有個8鋼小輪,四號坦克也有8個專業小輪,四號坦克轉正後E型用6個小輪,三號負重輪相比四號負重輪略粗。(三號)(四號)

    四號單側負重輪8個,釆用普通懸掛系統彈簧式,有4組。

    三號坦克ABCD型37mmkwk35/36型主炮、E/F型初期是37mm主炮、後來改裝50mmkwk38 L/42型主炮、G/H/J型後來也升級到50mmkwk39 L/60型主炮、有部分改裝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N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

    四號坦克初期ABCDE型使用75mmkwk37 L/24型主炮、F1型使用75mmkwk40 L/24型主炮、F2/G型使用75mmkwk40 L/43型主炮、H/J型使用75mmkwk40 L/48型主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命中註定還是自我設限?為何說巴西註定無法成為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