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國時吳國政權後期發生了殺大臣,臣廢君導致吳國被滅亡,孫權是否負責
6
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可以和曹操、劉備齊名的吳國君主,雖比前二位年少,但卻是連曹操都讚歎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人物。

    年輕時的孫權,可以說,比曹、劉都懂得制衡下屬,可以說靠著傑出的才能,讓吳國走上巔峰。

    但是到了晚年,孫權卻屢出昏招,吳國的滅亡,晚年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感情用事導致兒子失和

    孫權寵愛王夫人,為他生下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二人。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作為帝王,是萬萬不可感情用事的,可孫權就這麼做了:

    他讓孫霸享受和太子一樣的禮遇,甚至連儀仗和俸祿都和太子孫和一樣。

    是做到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卻助長了孫霸的野心,直到兩人已經水火不容時,孫權又命令二人不得相見,加深了彼此的成見。

    廢長立幼導致連環人倫慘案

    孫權生病,太子孫和去太廟為父親祈福,順便去了躺自己的叔父家,這讓本來想絆倒太子的孫魯班看在眼裡,於是向孫權告狀,說太子可能趁他生病,行不軌之事。

    昏聵的孫權竟然信以為真,廢了太子,並立下七歲的孫亮為太子。

    不久,孫權病重逝世,太子孫亮年幼,被廢掉,而後孫休又誅殺孫綝,自立為帝。

    孫休30歲也死了,他的兒子孫皓繼位,卻是個殘暴無道,殺人如麻的混蛋角色,最終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對於孫權廢長立幼,《三國志》作者陳壽都尖銳的批評道:“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不僅如此,這一些裡的宮廷政變,還導致了陸遜等一批忠誠、正直,且能力出眾的一干大臣死亡,導致了吳國後期人才凋敝,也是導致吳國最後大廈傾覆的原因之一。

    晚年的孫權,一席昏招毀掉了他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可以說,吳國的覆滅,說孫權就是罪魁禍首並不為過。

  • 2 # 八弓塬

    責任都在孫皓身上,和孫權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孫皓是個著名的暴君,他的罪行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孫皓即位後,首先逼死了太后,接下來又殺了先帝的兩個兒子。更無恥的是,他還把立他做皇帝的兩個大臣也殺了。據史書記載,他在位期間,殺死的忠臣有四十多位,採用的刑法及其殘酷,比如,剝人皮、挖眼睛等等。

    孫皓的罪行劣跡斑斑,比如說,當時他規定所有二千石以上的大臣,凡有年滿十五歲以上的女兒,都要送到皇宮裡面,由他挑選。孫皓的後宮嬪妃、宮女有五千多人,他的好色比之劉阿斗有過之而無不及。

    孫皓還有一個罪行,當時吳國的首都在江蘇建業,皇宮也是金碧輝煌,但他還不滿意,要興建更好更壯麗的皇宮,於是遷都到現在的湖北武昌。修建皇宮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又下了一道荒誕的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統統上山去伐木,長江下游的百姓,全都到武昌去當苦工,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東吳政權經過孫權、孫亮、孫休三代皇帝的經營,國家相當富裕,但經過孫皓十幾年的折騰,東吳倉庫連一年的糧食都拿不出來了。

    當時西晉伐吳,共出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

    當西晉的戰船出現在長江之上的時候,孫皓方才夢醒,命令將軍張象率領一萬水兵抵擋。張象來到長江邊上一看,江面上都是西晉的艦隊,浩浩蕩蕩,旌旗飄揚,心想這怎麼打得過?乾脆就溜之大吉了。

    孫皓又命令將軍陶睿帶兩萬人去抵禦,士兵們不願意去送死了,晚上,這兩萬人跑了個淨光。

    這下孫皓還有什麼辦法?

    這個混蛋皇帝雖然殺人不眨眼,但實際上是個色厲內荏的膽小鬼。史書上有記載,說他"肉袒面縛,銜璧牽羊"。這句話是說,他把自己的衣服解開來,打著赤膀,叫人把自己的雙手反綁上,牽著羊,抬著棺材,率領東吳的文武百官跑到了晉軍營前,請求寬恕投降。

    吳國就這樣滅亡了。

  • 3 # 以史為鑑

    魏國的問題是繼承人曹丕、曹睿都活得太短。

    蜀國的問題是繼承人劉禪活得太傻。

    而吳國的問題就是創始人孫權活的太長。

    孫策被刺客刺殺後,臨終託孤,告誡弟弟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此時孫權十八歲。

    隨後孫權排除異己,鞏固權力,終於坐穩了半壁江山,先後靠自己長壽耗死了曹操(病逝於220年)、曹丕(病逝於226年)、劉備(病逝於223年)等同期梟雄。

    等到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立孫登為皇太子。開始了三國最長壽君主的統治。

    孫登這位太子據記載是個不錯的統治者,孫權對其也基於厚望,可惜孫登於赤烏四年(241年)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

    而孫權的二兒子孫慮,自幼聰慧,多才多藝,深得孫權器重。黃武七年(228年)的時候就封建昌侯。後任鎮軍大將軍,結果僅僅過了四年,到嘉禾元年(232年),孫慮就去世,時年二十歲。

    在太子孫登死後,孫權開始了瘋狂的換立繼承人之路。

    赤烏五年(242年)春正月,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大赦,改禾興為嘉興。八月,立四子孫霸為魯王。

    太子孫和和自家姐妹全公主不和,這個全公主曾經舉報過孫和母子。全公主一看孫和成太子了,等孫和繼位,自己肯定藥丸。

    孫霸覺的自己的魯王也不比孫和差,於是糾集黨羽陷害太子及其支持者,史稱“兩宮之爭”。

    全公主看孫權疼愛年輕的潘妃,也非常喜歡年幼的兒子孫亮。於是使出渾身解數,成功誣陷孫和母子對當時病倒的孫權幸災樂禍。

    孫和在兩面夾擊之下,最終失敗,被年老昏聵的孫權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廢除太子,流放到長沙。另一個爭權奪利的魯王孫霸更慘,直接被賜死。

    十一月,孫權決定立子孫亮為太子。並且把搗亂的全公主嫁給孫亮,為太子妃。

    東吳政權繼承問題貌似安定下來了。但是孫權以及老了,繼承人還不到十歲。這樣的東吳能長久嗎?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春正月,孫權臨死前不知道想起啥,又立故太子第三子孫和為南陽王,居長沙;第五子孫奮為齊王,居武昌;第六子子孫休為琅邪王,居虎林。

    等到十歲的孫亮繼位為皇帝。東吳的政權一直控制在諸葛恪、孫峻、孫綝等多個權臣手裡,由此東吳陷入了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的局面。

    孫亮當了六年皇帝,就被權臣孫綝所廢為會稽王。孫休繼位後聽到有人說孫亮還有重新復起的可能,就殺了孫亮。

    但是孫休也沒能長壽,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時年二十九歲。

    孫休死後正好趕上蜀國滅亡,再加上交阯發生叛亂,東吳國內大為震驚。孫休兒子年幼,吳國大臣又想起孫亮在位時的恐怖。於是一致推薦想廢太子孫和長子的孫皓為帝。結果沒想到孫昊更為殘暴,動不動就挖人眼睛砍了手腳,那就是後話了。

  • 4 # 臥散人

    我個人認為孫權對於吳國的滅亡應該負有很大的責任。吳國曆經孫策稱霸江東,孫策被人刺殺後,孫權繼位,繼位後的孫權,沒有采取積極的開疆拓土宏偉志向,偏安於江東,雖說對於江東的治理效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對後期的吳國埋下了一些禍根。

    第一個禍根,繼承人制度混亂。縱觀歷史,皇帝接班人制度不明確,制度不完善,必然會導致子嗣骨肉相殘,內鬥不止,遠的不說,就說三國中,袁紹北方霸主,兵多將廣,佔據地理優勢,與相對弱小而且外敵環飼的曹操爭霸,官渡之戰雖大傷元氣,但不至於速亡,他犯了致命性的政治錯誤,繼承人立幼袁尚不立長袁譚,袁紹死後,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不和,導致北方分裂,給了曹操可乘之機,最終滅袁氏,統一了北方。荊州的劉表也同樣犯了立幼不立長的政治錯誤,導致內部分裂,最終也滅亡。孫權在繼承人問題上,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導致子嗣爭權奪利,派系鬥爭,本來吳國就派系林立,參與奪權內耗不止,吳國後期人才凋敝,孫權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一個國家的興衰主要看人才多寡以及是否人盡其才,沒了人才國家的衰敗滅亡也就不遠了。

    第二個禍根,吳蜀爭奪荊州。荊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魏蜀吳都極力爭奪,魏蜀吳赤壁之戰後,魏國佔據了荊州的北部,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吳國佔據江夏,三家瓜了荊州。劉備依託荊州襲取西川,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際上是一超兩弱,魏國佔據了富庶繁華的中原,兵精糧足,反觀蜀和吳 ,蜀國偏僻,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吳國地疏,民風不化,家族林立,統治面臨著內部不穩的威脅,吳蜀結盟和平相處才是對抗最大敵人魏國的根本。反觀孫權卻極力從蜀國奪取荊州,呂蒙雖奪取荊州導致兩國互相殘殺,吳國損兵折將,蜀國元氣大傷,蜀國從此只能偏居一隅,國力見衰,最終滅國,蜀國既滅,吳國也失去了西邊的屏障,地理優勢也就不存在了,最終滅國。孫權的這個政治決策,不可謂短視,也為吳國滅亡埋下伏根。

    所以說,孫權應該為吳國的滅亡承擔重要責任。孫權作為一方諸侯長久立於江東並建國,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華和統治本領。江東父老鄉親也享受了一段和平時光,人無完人,孫權還是一位值得學習的。

  • 5 # 風逍逍兮易水寒

    三國時期,吳國與魏國、蜀國鼎足而立,開國君主孫權也由此成為三巨頭之一。但是吳國也只傳承了幾十年就滅亡了,那麼,作為開國君主的孫權是否應該對吳國滅亡負責呢?

    孫權,字仲謀,三國中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其人外貌不凡,吳夫人懷孫權時曾夢見太陽入懷,孫堅斷言是富貴的象徵。可惜孫權父兄早亡,年僅18歲的他就從兄長孫策手上接過了江東的大權。孫權早期善於用人,有勇有謀,又善納諫言。以18歲的身軀接過江東的重擔,非但沒有給父兄丟臉,反而青出於藍。在孫權當政期間,東吳民生恢復,孫家與東吳世家的關係也有所緩和,世家子弟紛紛投入孫權麾下,為東吳的發展建言獻策,一時間,東吳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之後,孫權放下父仇與荊州聯手,在赤壁大敗曹操,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周瑜、魯肅、呂蒙先後亡故的情況下,孫權有提拔與兄長孫策有極深矛盾的陸遜為東吳的繼任大都督,使東吳在夷陵大敗劉備,杜絕了東吳一場戰禍。由此可見,孫權在早期是難得的雄主,識人善用人,軍政能力都不錯。在他的經營下,江東本土幾乎沒有遭受戰火,成為三國時期難得的一片“淨土”。連曹操都不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可是,孫權建立吳國後,性情大變,開始變得多疑、暴躁、昏庸、猜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孫權晚年昏庸無道,大肆戕害大臣。最典型的就是對張昭和陸遜的態度上。張昭是孫策留給孫權的輔政大臣,有“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說法。孫權親政之初,也是張昭的全力輔佐才使少年孫權在執政過程中沒有出現大的紕漏,之後,張昭一直牢牢佔據江東文臣首輔的位置,不管軍隊的大都督是周瑜還是魯肅,張昭的地位始終沒變,孫權也極為倚重這位大臣。但是晚年孫權卻變得暴躁、小肚雞腸。有一次張昭因為孫權不聽他的勸告,非要派使者去遼東結好公孫淵,張昭一氣之下稱病不再上朝。孫權也賭氣派人用泥土砌成一堵牆堵在張昭的家門口,張昭更絕,在裡面也砌了一堵牆。最後還是孫權親自道歉才使這件事情了結。對待張昭算好的了,武將之首的陸遜可就沒這麼好的結局了。陸遜是孫權一手提拔的,為吳國的第四任大都督,掌握軍隊大權。孫權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覆無常,陸遜上書直言自己的看法,卻被孫權誤以為干涉自己的家事,直接將陸遜以牽涉黨爭問罪,導致陸遜憂傷過度,含恨而終。孫權晚年的昏庸直接導致了吳國官場的混亂,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清洗換牌。這與後來的主弱臣強有直接關係。

    第二,我們上面說到了孫權晚年在立太子之事上反覆無常。由於孫權活得夠久,他所立的太子孫登都因病去世了,孫權依然健在。孫登去世後,孫權就陷入了反覆立太子的舉動中。繼承人久久不能確定,東吳臣子紛紛站隊,孫權的反覆無常在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太子之爭導致了吳國朝政的混亂,多年的內訌使吳國的國力遭到了極大的損害,在太子之爭中,許多大臣都以各種罪名被問罪,大批的忠臣良將被誣陷,導致了吳國的棟樑紛紛折斷,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自此,吳國的國力衰退,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之中。

    第三,孫權晚年不僅反覆無常、昏庸暴躁,而且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他的貪圖享樂不在任何一位昏君之下,而且孫權極好神仙術,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斷派人前往海外尋找神仙。造成了吳國國力被白白消耗,賦稅沉重,民不聊生。最為荒唐的是,孫權晚年愛上了殘酷的刑罰,並以處罰他人為樂,陸遜等大臣上書建議減輕賦稅、放款刑罰,孫權卻為酷刑辯解,賦稅反而越徵越高,這與早期愛民如子、體恤臣民的東吳雄主有天壤之別。

    以上都是孫權晚年所犯的錯誤,吳國的滅亡,孫權肯定要負相當一部分責任,但不應全部推到他身上,畢竟吳國不是在孫權手上滅亡的。吳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歷史潮流的推動,天下歷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漢末軍閥割據以來,中華大地分裂已有近百年之久,統一的歷史趨勢不可阻擋,蜀國不行,吳國同樣也不行。而且吳國的地理位置善於防守,但不利於進取,根本沒有爭霸天下的可能,被滅亡也是情理之中。

  • 6 # 每日趣評

    俗話說:國之滅,必有內鬥。吳國被滅亡就屬於這種情況,那麼到底是誰導致了吳國被滅?孫權有責任嗎?我覺得是有的。為什麼呢?

    吳國是三國中堅持時間最長的,蜀國於公元263年被鄧艾所滅,魏國於公元266年被晉所替代,而吳國則堅持到了公元280年被西晉王濬所滅。吳國能堅持這麼久,孫權的功勞最大,但同時吳國的滅亡也跟孫權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吳國滅亡的過程猶如多骨諾米牌的倒下,而起點則是孫權引起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晚年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與大臣爭鬥。一般英明的君主都喜歡平衡兩派大臣的爭鬥,從而達到朝局平衡的目的。孫權晚年不這樣,他選擇了與所有大臣對抗。為什麼這樣講呢?

    孫權立大兒子孫登為太子,但是卻不立皇后。究其原因是因為孫權想立美貌且不嫉的步練師為皇后,但太子孫登之母為徐夫人(養母),因此眾大臣上奏應該立徐夫人為皇后。孫權就此與大臣們展開拖延戰,整整十年使皇后之位空缺。

    後來,步練師和太子孫登都相繼死去,孫權於是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二兒子孫慮早死),但是仍然沒有立皇后。不但如此,皇子們漸漸長大,孫權也沒有立這些皇子為藩王的打算。於是孫權與大臣們之間再起爭執。

    孫霸因此怨恨太子孫和以及太子黨的大臣們,孫霸聯合全公主一起陷害太子孫和。大臣們也參與到了兩宮爭鬥之中,紛紛選擇一方作為政治賭注。孫權看到兩宮爭鬥愈演愈烈,於是大怒,罷免及處死了一些參與爭鬥的大臣,將太子孫和廢黜,魯王孫霸處死。

    接下來孫權的表現更讓人摸不著頭腦,按照順序應該是第五子孫奮當太子,然而孫權卻直接封最小的兒子(第七子)孫亮為太子,當年孫亮年僅7歲,兩年後孫權病逝,孫亮繼承為帝,年僅9歲,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更大的隱患是孫權為孫亮選的託孤大臣為諸葛恪和孫峻,為什麼這樣講呢?

    一般情況下的託孤,為了相互剋制,會選擇一文一武、一親一疏來輔佐將來的帝王,一親一疏這個條件孫權考慮到了,孫俊為孫氏家族成員,算是親。一疏為諸葛恪,外來之臣。但是一文一武這一條卻沒有做到,諸葛恪和孫峻皆為武將,算是兩武,於是巨大的隱患被孫權埋下,他死後不久便出事了,多骨諾米牌的倒下正式開啟。

    諸葛恪在東興大捷後驕傲自大,舉重兵征討曹魏,沒有想到大敗而歸。自此之後,諸葛恪逐漸變得猜忌和多疑,對詆譭自己的人大加殘害。於是孫峻聯合皇帝孫亮設宴暗殺了諸葛恪。諸葛恪死後孫峻獨權,孫峻又變得和諸葛恪一樣,禍亂朝綱,殘害大臣。

    孫峻死後,將大權交給堂弟孫綝。此時孫亮已經長大,開始親政。但是大權卻掌握在孫綝手中,於是大臣們紛紛上奏彈劾孫綝,要求罷免孫綝。孫綝設計打擊對自己不滿的大臣,同時開始謀劃廢黜孫亮。

    公元258年,孫綝強行廢黜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孫權第六子(孫亮的哥哥)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為了穩住孫綝,加封孫綝為丞相大將軍兼領荊州牧,並給他所有的親室都封了高官。後孫休用張布和丁奉之計,在臘祭之日設宴款待臘孫綝,在宴會之中斬殺了孫綝,再次上演當年孫亮宴會暗殺諸葛恪一幕。

    孫休為帝后,吳國度過為期7年的安穩時期,沒有想到孫休如同當年的曹丕一樣,是個短命的皇帝。公元264年,孫休暴斃,年僅30歲。孫休臨終前將太子託付給丞相濮陽興,然而這個太子當年只有十歲。為了穩固江東基業,丞相濮陽興和太后商量改立二十三歲的孫皓為皇帝。

    孫皓是孫權第三子孫和(廢太子)的兒子,多骨諾米牌進行到孫皓這一張算是最後一張了,雖然孫皓理政初期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很快他就露出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殘忍、弒殺。吳國在他的暴政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於是西晉在司馬炎當政時期,由羊沽規劃,杜預領兵,六路大軍伐吳,終於由王濬攻迫降金陵城,東吳滅亡。

    其實總體來說東吳後期的朝政並不複雜,主基調是臣強主弱,臣廢君,君殺臣。孫亮殺諸葛恪,孫綝廢孫亮。孫休殺孫綝,濮陽興廢孫休之子。最後孫皓自誤,吳國滅亡。這一系列多骨諾米牌的倒下,終其原因就是從孫權突然立孫亮為太子開始的。

    孫權立孫亮為太子,直接造成了主弱臣強的尷尬局面,而且孫亮被兩位虎將所輔佐,哪一個都很強勢,因此,從那時起,東吳的政局就開始陷入極其不穩定的局面,接下來的種種動亂皆由此而來,你難道能說孫權沒有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濟是如何增長的?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經濟發展怎麼執行,會出現貨幣貶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