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狐筆

    宋朝的軟弱,與檀淵之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客觀上,是因為石敬瑭割讓幽雲一十六州,讓北方地區無險可守,宋朝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守比其他朝代更為吃力。主觀上,趙家天下得自後周,靠武力脅迫孤兒寡母篡位,趙匡胤有鑑於中唐以來武將藩鎮割據,威脅中央之教訓,下意識地防備武將,有步驟地偃武修文。無戰時,武將不能調動一兵一卒,有戰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樣做確實杜絕了武將威脅中央,卻同時也削弱了國家有限的國防力量。所以雖然宋朝經濟繁榮,完全有發展強大國防的能力,卻一直處於捱打狀態。宋朝官家寧願經常挨外族的打,也絕不允許岳飛這樣的武將坐大。

  • 2 # 鋤揚軒

    本來就是不能類比的兩件事。

    渭水之盟是在被乘人之危的情況下,主動為之。

    澶淵之盟是主動攻敵而不破的情況下,被迫為之。

    再說,渭水之盟與唐朝強大也沒有什麼必然聯絡,澶淵之盟與宋朝軟弱似乎有些聯絡,可以說是壓死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3 # 局座大人567

    第一,渭水之盟發生於唐朝建國初期,國力彭勃之時,而李世民雄才大略,懂得隱忍積蓄國力之後一舉滅亡東實厥。而澶淵之盟發於宋真宗之時,君庸而臣暗,文官貪腐武將怕死非唐初君明臣賢,猛將如芸所能比擬

    笫二 宋朝的地緣政治上天生有缺陷,幽雲十六州被石敬塘獻於遼成於為宋國永遠的傷痛,也使其失去了抵禦外族的屏障和進取的資本。再則遼國為大統一的國家,這與唐時的突厥的部落聯盟奠長民族也有很大的區別

  • 4 # 歷史春秋網

    這與君王的性格和國家的政策有關係。

    就如一個人,給他恥辱,可以促其上進,也可以令人頹廢。韓信受胯下之辱,但他終成漢朝的大將軍;但更多的人,受了這樣的恥辱,就只能借酒消愁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戰場中的英雄,在滅隋興唐的過程,他親臨前線,箭法超群,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軍閥都敗在他的腳下,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的存在。就是面對自己兄長和弟弟的威脅,他也能狠下心來,發動玄武門之變,消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樣的英雄,卻遭遇了突厥頡利可汗的威脅,不得不用財物金銀賄賂其退兵,對於李世民來說,這是男人的奇恥大辱;對於唐朝來說,這是國家的奇恥大辱。所以這個仇,不得不報。渭水之盟僅僅過了三年,李世民就發動了復仇之戰,將頡利可汗生擒到長安,揚了大唐國威。大唐天子李世民被尊民天可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再一次透過戰爭的勝利得到體現。

    而宋朝的皇帝宋真宗趙恆,是個軟弱的皇帝,他御駕親征,還是寇準強烈要求去的。打了勝仗,他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勇氣,而渴望以戰促和。這與宋朝抑武揚文的國策有關。宋朝是陳橋兵變取的天下,所以對武這個字很忌憚,對武將很防範。宋朝的皇帝,除了開國的趙匡胤和趙光義,沒有幾個有武功的。用金錢買和平,是宋朝的國策。所以簽定了澶淵之盟,換來了宋朝的百年和平,令北宋更放鬆了武備,直到滅亡。

  • 5 # 靜夜史

    這和唐宋面臨的內外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渭水之盟: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東突厥頡利可汗部以為唐朝內亂,遂率20萬大軍南下,直抵長安北部40裡的涇陽,兵鋒直指長安,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城內兵力空虛,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率房玄齡、高士廉等6個隨從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喊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的行徑。隨後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突利二可汗結“渭水之盟”,而後突厥兵退去。

    澶淵之盟: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20萬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北宋軍隊避其鋒芒,導致遼軍一路進攻到了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京師震動。宋真宗趙恆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御駕親征,隨後宋遼形成對峙。1005年1月,宋遼締結“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都很恥辱!這是兩個盟約的唯一共同點。然而,經歷了“渭水之盟”的唐朝很快就消滅了東突厥,而經歷了了“澶淵之盟”的宋朝卻安於現狀,最後被新生的金國消滅。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很多:

    1、內部環境:唐朝以盟約為恥,而宋朝以盟約為榮

    “渭水之盟”雖然避免了唐朝與強悍的突厥軍隊的衝突,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但這個盟約深深刺痛了唐太宗李世民,突厥退兵後,唐太宗勵精圖治,唐朝國力迅速恢復。另一方面,暗中支援反對東突厥頡利可汗的薛延陀等部,分化東突厥。

    隨後,趁著雪災讓東突厥陷入困境的大好時機,唐軍迅速北上,629年,唐軍在白道擊敗突厥軍隊。630年,唐將李靖進攻定襄,大破突厥,頡利可汗孤身逃走。隨後李靖再敗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十多萬突厥人。此外,李勣率領另一支唐軍俘獲五萬多突厥人。頡利可汗騎千里馬想要逃到吐谷渾,被唐朝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隨後押解長安。至此,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張到貝加爾湖以北。

    而宋朝就不一樣了。

    一直以來,宋朝都被遼國壓著一頭,自從宋太宗北伐遼國失敗後,北宋對遼中國產生了深深的畏懼,再加上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自我閹割,軍隊戰鬥力每況愈下。此時的北宋朝堂不僅沒有想過恢復故土,甚至因遼國可能的南下而擔驚受怕。

    而“澶淵之盟”對北宋而言可謂是雪中送炭,雖然是主場作戰,且佔據了較大的優勢,但是宋真宗仍然決定見好就收,與遼國簽訂盟約。盟約的簽訂,使得宋遼在實現了邊境的和平,從此遼國再也沒有主動南下進攻北宋,北宋上下也從此解除了擔憂。雖然是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但是這些錢對於真宗而言實在是不足掛齒,能換來和平就是最大的收穫。

    所以,以此為榮的宋朝根本就不可能奮發圖強,再加上唐朝尚武,而宋朝重文,北宋更不可能像唐朝那樣消滅遼國。

    2、外部環境:突厥終歸是部落聯盟,而遼國已經是封建帝國

    突厥作為北方威脅中原王朝的強大存在,卻一直是一個部落制的政權,這讓它和唐朝比起來,在政治制度上就明顯落後。

    要知道,沒有強大完善的政治制度,即使軍事力量在強大,也不會長久,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在隋文帝的策劃下, 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兩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突厥趁機壯大,尤其是東突厥極端強盛,“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於突厥,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屬於突厥。此時的東突厥可汗想當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

    但這樣的強盛隨著唐朝的建立而逐漸消弭了,唐朝起兵時,也稱臣於突厥,但是唐軍不斷消滅建德、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政權,導致突厥在內地的勢力大為削弱,基本斷絕了南下入主中原的可能。“渭水之盟”後,根據突厥部落制度的特點,唐太宗挑撥了各部落之間的關係,導致東突厥內部開始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同時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

    透過分化瓦解,東突厥的勢力大大削弱,再加上天災的幫助,唐軍最終一舉蕩平東突厥,報了“渭水之盟”的恥辱。

    而宋朝面對的遼國,早在907年就建立了封建制的政權,而此時的中原,唐朝剛剛滅亡,中原大地進入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936年,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於遼國,遼國勢力開始越過長城,染指中原。藉助燕雲十六州,遼國完成了封建化的程序,成為一個強大的封建制國家。所以,當960年北宋建立時,面對的遼國不僅歲數比北宋大,而且制度也和北宋不相上下,這樣的政權,北宋不僅難以消滅,甚至都難以打敗。

    所以,唐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同,這也是二者在結盟後走向不同方向的重要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 6 # 書劍漂零

    是抗擊外侮重要,還是防止內亂重要,古代的皇帝,比今天的鍵盤戰略家計算的要清楚的多

    軍隊既能保護皇權,也能顛覆皇權,唐朝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大宋建立,軍隊對皇權威脅歷歷在目,宋太祖時期,就開始採取多種措施限制軍權,到了太宗時期更是如此,打仗的陣形怎麼擺都得根據皇帝指定的來,到了後代,君主的軍事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軍隊在自己身邊更容易控制,訓練一枝精銳大軍,出去北伐,重演一下太祖的故事

    軍隊不強,與北方遼寧簽訂和平條約,自己能過點小日子,軍隊強了,造起反來,腦袋說不定沒了,你要是皇帝,你選擇哪一項呢

  • 7 # 坐古談今

    有些人把“澶淵之盟”“渭水之盟”放在一起,作為宋朝“妥協換平安”的掩護詞。然而,雙方是沒有可對比的地方。

    (1)在弱勢時,“花錢買太平”當然正常,唐朝也是如此。但“買”的時候,心想的應該是如何自強而不是心想“這回可以保住江山了”

    宋朝在“澶淵之盟”後,一心搞經濟,為的不是宋朝實力強大、百姓生活富足。而是為了保住江山,不斷地用物質收買各式精英人才、對貪腐不僅是漠視更是鼓勵。哪有什麼收回“幽雲十六州”的勇氣,其後,以強勢態勢又丟失對西夏地區地控制。

    內容參見“宋遼簽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這一回答。

    (2)“渭水之盟”是唐太宗在軍事實力準備完畢前的最後一次妥協:是以十年的“隱忍”換來三年後的奮起

    李淵建國時,為防止突厥政權幫助隋朝,命劉文靜送禮始畢可汗,雙方共滅隋朝,唐朝得土地、突厥得財帛金寶。之後,又用卑微的詞語、優厚的財富換取突厥對唐朝政權的承認。

    與此同時,唐朝政權對內盡力平滅內亂和發展民生。隋朝的義成公主(先後嫁給啟民、始畢、處羅、頡利父子四人)在頡利可汗繼位過程中,與其達成“復隋”的共識。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繼位。這時,頡利可汗率十餘萬大軍進犯長安。

    唐太宗率六騎到渭水後指責頡利可汗背信棄義,頡利以為李世民在玩“空城計”。其後,唐軍大軍果然趕到,頡利可汗更不敢與之交戰,隨後便與唐太宗殺白馬結盟,締結合約。

    突厥退兵後,李世民勵精圖治,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便於630年,李靖便擒獲頡利可汗,殺義成公主。

    (3)宋帝與唐太宗真的沒法兒比

    唐朝的“渭水之盟”在極端危險情況下,李世民以驚人的才智和勇氣嚇得東突厥10萬大軍竟畏縮不前。

    這一勇氣是宋朝任何皇帝都做不到的。

    宋徽宗及其手下面對金軍只會不問將軍問鬼神;不講百姓求神棍。宋真宗、宋仁宗更是隻求“帝位保住”,在強勢情況下,寧可丟掉二三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幾百萬人民也不去恢復,丟掉了兩千年的漢政權歷史責任!

  • 8 # 卍摩訶迦羅卍

    君王性格不同。象李世民那種君王,你指望他向別人低頭?那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和漢武帝都是有恨必報的人,低頭一世,報仇是永久 !!

    但宋朝的皇帝都是垃圾,只要有一口飯吃,有美女的大奶玩,他們就不管了。。送錢,送人,送土地保平安。

  • 9 # 歲七夸父

    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崇尚武功還是文治,君王是否只想偏安一偶,過個苟且的君王,對一個國家有很大的影響。(李世民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面對東突厥的頡利、突利兩位大汗進攻長安,迫於無奈,採用疑兵的計策,退去敵人,最後結成和平同盟,渭水之盟。

    但李世民,武人出生,對東突厥兵臨城下的大事,引以為恥,決心有招一日,一定要剷除這些蠻族,解除唐朝邊疆大患。(突厥可汗)

    於是,李世民積極與東突厥交流,發現他們並非鐵板一塊,便逐漸拉攏突利可汗,同時挑撥突厥內部的關係,最終突厥內亂,國力大衰。

    而此時的唐朝,經過李世民的勵精圖治,國力大盛,隨後引兵大戰突厥,取得了一系列勝軍事利。

    最終,李世民一血渭水之盟的恥辱,成為天下四野尊稱的“天可汗”。

    而後世的宋真宗呢?可就太軟弱了,只想做個苟且君王。

    宋朝定下文治的國策,做文官比做當兵、當將軍要強太多。雖然如此一來,君王是容易控制老百姓,但國家軍事力量太弱了。而且時間久了,作為國家統治者的君王,也是柔弱不堪,只想得過且過。(宋真宗劇照)

    說白了,就是跪久了、舔久了,人也就變了,習慣跪舔別人,宋真宗就是個好例子。

    遼軍大舉進攻宋朝,丞相寇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力主抗遼,讓宋真宗親征。

    其實,宋真宗根本就不想去,自己只想在京師安逸的過著小日子,但耐不住寇準的請求,只好御駕親征。(寇準劇照)

    在寇準的大力支援下,宋軍大勝遼軍,隨後準備乘勝追擊,但宋真宗自認為遼軍太強,不要太得意了,看好就收,大家和議吧。

    寇準十分不願意,執意力戰,但宋真宗這時候擺出了君王的樣子,逼迫寇準要和議。

    無奈,最後寇準和遼國和議,達成檀淵之盟。

    本來這是宋朝贏了,最差也應該是個平等條約吧,但宋真宗也是跪習慣了 ,竟然同意向遼國供奉絲綢、歲幣,實在是一副奴才像啊,卻偏偏做了君王,實在是天亡宋朝啊。

    簽了合約的宋真宗,就開心的走了,繼續去做這江南水鄉的國主了,接著求仙問道了。

    終其宋一朝,始終是文弱不堪,君王沒有骨氣,就連打勝仗了,還要跪著和別人和議,實在是丟臉,一個民族的勇氣、自豪感都被丟光了。

  • 10 # 94310417小云

    大唐王朝開國不久,百廢待興,有經厲了玄武門之變,國力很弱,人民需要休養生息,但碩利可汗也欺人太甚,稱人之危,動用二十多萬大軍圍困長安,陏大唐有那麼多開國猛將悍將,唐太宗李世民權衡三思而謀定,令城頭上大張旗鼓,錦旗招展,有親自來到渭水橋頭,與侵略者,曉以大義,言天下勤王大軍以紛擁而來,大汗不過需要錢糧絲綢,有殺白馬盟誓,願為兄弟,侵略者大喜過望,得百萬糧草資重而歸,太宗忍辱負重,歷精圖治,使國家恢復了生機和實力,在第三年,碩利可汗的南部族,天降大雪,災難深重,唐太宗令李靖為行軍道大總管,分兵六路,風捲殘雲消滅弱化了它們的勢力,可謂臥辛償膽令人稱奇,,,,而大宋王朝抑武尚文,是一群不知死活,苟延殘喘的主兒,宋真宗在寇準力主下打了那仗,以小勝大利之勢,鑑了條約以弟自稱,每年給敵國,眾多錢糧布匹,陏無戰事,確相當恥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廠招工都拒絕年齡大的,那麼越來越多的大齡農民工應該如何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