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涵先生

    首先很榮幸能夠回答到您的問題,先簡單介紹一下姚崇,本命元崇,字元之。河南陝縣人,祖籍浙江湖州。姚崇歷經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五個皇帝,在其中三朝當過宰相,可謂權傾一時。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雖然履歷很豐富多彩,但是他的仕途卻並不順利,他當宰相的時候,三次被免職,又三次復職,也算是歷經坎坷了。

    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入相是在武則天時期。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很重視人才,頗有點貞觀遺風。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勢危急。武則天讓朝臣上書,提應對策略。武則天在閱讀群臣上書中,發現姚崇對問題剖析周密,論理精到,驚奇之下,破格提升姚崇為夏官(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躋身朝廷重臣之列。但姚崇並不因受到武則天賞識器重,就一味“唯上”。例如,他對武則天鼓勵告密、互相攻訐、重用酷吏、濫施刑罰、殺戮無辜等行為始終不滿。對姚崇批評自己的這些做法,武則天頗有肚量,不但不怪罪,反而高興地說:“聞卿所言,甚合朕心”,並賞賜姚崇白銀1000兩。姚崇為官正直,不畏權勢,官聲很好。兩年後(698年),武則天任命姚崇為夏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姚崇成為武朝後期的宰相,輔佐武則天處理軍政事務,受到信任。

    武則天曾有不少“面首”(注:男妾),晚年最受寵的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張氏兄弟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親自為之找來的。這二人不僅“年少、美姿容”,而且“善音律”。兄弟倆入宮後,依仗武則天的信任,飛揚跋扈,連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等權貴勳戚都讓其三分,分別稱這兄弟倆為“五郎、六郎”。郎是當時門生、家奴對其主人的稱呼,猶如後世喊爺。由此可見張氏兄弟的權勢。然而,姚崇卻不買賬,張氏兄弟對他懷恨在心。在張氏兄弟的中傷蠱惑下,武則天終於對姚崇失去了耐心。長安四年(704 年),姚崇被外放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後又改任靈武道安撫大使。雖然姚崇還保留著鳳閣鸞臺三品,但遠離京城,不參與政務處理,只是一個享受三品俸祿待遇的空頭銜而已。好在武則天不是一個昏庸之主,在姚崇離京時,讓其推薦一位能任宰相的人,姚崇力薦了張柬之,認為張柬之沉穩有謀,處事講原則,能斷大事。

    武則天遂任命張柬之為秋官(刑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繼姚崇離京後擔任了宰相。這年張柬之已80歲了。令人玩味的是,武則天最後就是栽在姚崇推薦的這位80老翁張柬之手中。姚崇離京後,朝中形成兩派,矛盾越來越尖銳。張氏兄弟弄權,朝廷中依附張氏兄弟的官員也越來越多。隨著這股勢力的擴張,他們為所欲為,貪贓枉法,引發另一方朝臣的反擊,雙方劍拔弩張。姚崇離京後,張易之兄弟五人貪贓枉法之事敗露,五人一起下獄。御史大夫李承嘉和司刑少卿桓彥範奏免張昌宗,武則天卻藉口張昌宗合藥有功,赦免其罪,並令其復職。這樁貪汙案在武則天的包庇下,最後不了了之。這下,張易之兄弟膽子更大了,覺得這麼多大臣包括宰相都拿他們沒辦法,愈是肆無忌憚。就在這年12月,張昌宗引術士佔相,被告發下獄。御史中丞宋璟等人以張昌宗“圖天分,是為逆臣”,堅持問罪,可武則天卻三次下敕,讓宋璟赴外差。宋璟以“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為由不走。武則天不得已,只好責令對張昌宗審訊議罪。可是,定罪後,武則天又一次下令特赦。武則天的做法徹底激怒了群臣。次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聯合桓彥範、崔玄暐、敬暉、袁恕己,趁武則天病重之際,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擁戴唐中宗復辟。後來,張柬之五人因功封王,此事被稱之為“五王政變”。

    姚崇雖不在五王之列,卻是這場政變的重要幕後人。政變前夕,姚崇從靈武返京,張柬之等人十分興奮,認為姚崇一來,大功即可告成。經姚崇與張柬之等的密謀策劃,張柬之等人率羽林軍500餘人,衝進玄武門,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斬於刀下。武則天不得已,將帝位讓於太子李顯,即唐中宗。姚崇因定策有功,封為梁縣侯,食邑200戶。

    然而,唐中宗是個昏庸無能的皇帝,無法控制局勢,朝政為武三思和韋后專斷,皇帝成為傀儡。於是,太子李重俊在景龍元年(707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矯發羽林軍,殺死武三思及其餘黨。可昏庸的唐中宗反而在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的唆使下,發兵殺了太子李重俊。韋后與安樂公主欲學武則天,臨朝稱制,母女二人合謀毒死了唐中宗,朝中大權盡落其手。武則天的四子相王李旦的兒子李隆基見勢不妙,先下手為強,突然發動宮廷政變,一舉消滅了韋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援下,恢復帝位,這就是唐睿宗。李旦復位,立李隆基為太子。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入相。但唐睿宗與其兄唐中宗一樣,也是一個昏庸無能之君。其妹太平公主因助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而權勢膨脹,睿宗對其言聽計從,由此引發了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李隆基地位受到擠壓,姚崇與宋璟秘密上疏睿宗,請求把太平公主與駙馬安置洛陽,收回岐王、薛王統領的羽林軍。不料,此事為太平公主所知,遭到公主一派勢力的強烈反彈。當時,七個宰相,有四個是太平公主同黨。糊塗的睿宗在太平公主的壓力下,將姚、宋二人外放地方任刺史。然而,太平公主並不罷休,試圖進一步除掉李隆基。情勢危急,李隆基決心伺機動手。先天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準備發動政變,不料為玄宗偵知,提前出動羽林軍,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接著賜死了太平公主。

    此後,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從貞觀初年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政局基本穩定,但此後八年多時間,各種形式與性質的政變有七次之多。到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後,唐朝進入開元時期,政局趨向穩定。

    由此可以看出姚崇此人不光有忠肝義膽,更是聰明絕頂!這也是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 2 # 陝北劉萬福

    先從姚崇的身世和其所處時代背景看

    姚崇(公元651—721年),陝州硤石縣人,字元之,原名姚元崇,曾在武則天、唐睿宗和唐玄宗時出任宰相,常兼兵部尚書。他博學多才,精通吏治,善應變成務,革除舊弊,心懷民眾,倡廉自廉,為穩定國家政局,推動社會進步,開創“開元盛世”起到了關鍵作用,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賢相,深受後人敬仰。

    (一)家世顯赫 文韜武略

    姚崇出生在陝州一個官宦世家。北魏時,其先祖步兵校尉、秘書監姚仲和自江南吳興遷居陝州崤縣(唐貞觀年間改為硤石縣),遂為陝郡姚氏起家之祖,至姚崇時已歷八代(見姚崇五代孫《姚勖墓誌》)。姚崇的高祖姚宣業、曾祖姚安仁、祖父姚祥各個都有文韜武略,均被朝廷重用。其父姚懿文武雙全,18歲便任隋朝陝州崤縣縣令。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伐隋,渡過黃河,姚懿投奔李唐,遂為高祖器重,直至73歲殉職於嶲州都督府。故後葬於硤石安陽之原(墓在今陝州區菜園鄉南陽村東)。唐開元三年,朝廷為追念姚懿功勳,又贈吏部尚書,諡號文獻。姚崇在故里(今陝州區張茅鄉西崖村)為父親建衣冠冢,豎神道碑,又置旌賢寺保護、管理墓地。1983年,因隴海鐵路修建電氣化複線,姚懿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姚懿神道碑遷至陝縣高陽山劉秀峰,此處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姚懿神道碑額篆為“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姚府君之碑”。

    少年時代的姚崇繼承了祖輩們的尚武遺風,每日習武,經常同鄉裡少年一起射獵。十數年堅持不懈的鍛鍊,使他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無畏的精神。姚崇20歲時,在著名相學家張憬藏的點化下潛心修文、刻苦攻讀,以“文華著名”中制舉而步入政壇。《新唐書·張憬藏傳》有載,“姚崇,李迥秀、杜景佺從之(張憬藏)遊,憬藏曰:‘三人者皆宰相,然姚崇最貴。’”如此可見,姚崇不但得到張憬藏的指導,還結交李迥秀、杜景佺等青年才俊之士,為他日後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礎。

    (二)宦海沉浮 三居相位

    公元675年,姚崇以蔭補孝敬輓郎入仕。而後,在動盪的李唐江山皇位更迭中,姚崇的命運也隨之起起伏伏,在紛亂中歷經宦海沉浮,五朝為官,三居相位,多次被貶,又屢被重用。但他始終心懷天下、忠心輔政,不論是政治才能、政治節操還是政治謀略都非常人所能及。

    姚崇初步政壇任濮州司倉參軍,掌管一州的財政收支、錢糧保管、租賦徵收、修繕建造、集市商賈、度量標準等政事,敬業勤勉,任勞任怨。《舊唐書·職官二》稱其:“謹於蓋藏,明於處納,市廛弗擾,奸濫不行,公平可稱。”後又調任鄭州司倉參軍,在濮、鄭任職13年,接觸瞭解到群眾生活的疾苦,體會到吏治和制度的利弊得失,為日後輔政打下良好的基礎。

    天授年間,武則天登上皇位,啟用一批新人,姚崇作了京官。武則天為鞏固其統治,重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唐宗室和公卿大臣不少人被無辜殺害,冤假錯案數不勝數,大臣每次上朝都心驚膽戰。姚崇初任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後,持法公正,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為規戒時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寫了一篇《口箴》作為座右銘。這篇《口箴》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極大影響。

    之後,姚崇因在平定契丹叛亂中才華顯露,被破格提拔為夏官侍郎,又在狄仁傑的推薦下位列宰相。他整頓國防,抵禦外侵;整理鹽務,發展生產;和詩女皇,繁榮文化;忠心耿耿,輔弼朝政,成為武周政權不可或缺的棟樑。

    到了武則天晚年,姚崇因剛直不阿得罪內寵張易之、張昌宗,被貶黜,出任靈武道安撫大使。臨行時,武則天讓姚崇推薦宰相,他從大局出發,舉薦良臣張柬之。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姚崇從邊關返京,參加了以張柬之為首的逼武則天退位助太子李顯繼位的政變謀劃,復辟了李唐江山。不久,唐中宗復位後出於孝道,率文武百官看望其母,眾大臣行拜見之禮不過略盡禮數,唯獨姚崇出於君臣之情,同情武氏而流涕不止,遂惹中宗不滿,當日便被貶出朝廷,任亳州刺史,後又歷任宋州、常州、越州等地方官。

    中宗朝初,武三思和韋后勾結,禍亂朝廷。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同其姑母太平公主聯手發動政變,清繳韋后及其黨羽,擁立相王繼位,是為唐睿宗。睿宗繼位後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任中書令。其時,姚崇與宋璟共同輔政,革除前朝弊政,堅持任人唯賢,進用忠良,賞罰分明,整肅綱紀,一度恢復了貞觀、永徽之風。

    孰料此時的太平公主一心想效仿其母,掌握大權。姚崇和宋璟上書唐睿宗“安儲三策”,建議將太平公主安置洛陽,諸王派往各州,確保東宮李隆基之位。糊塗的睿宗將這一策略轉告太平公主,太平大怒。李隆基為爭取主動,聲言是姚崇、宋璟挑撥了姑侄關係。唐睿宗只好把姚崇貶為申州刺史。

    武則天時期,姚崇擔任宰相長達6年,這在當時實為罕見,足以證明武則天對姚崇能力的認可。姚崇的政治才能和見識對武周後期的政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他推動司法公正、結束酷吏政治、撥亂反正,以及與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為李唐復辟產生了重要影響。

    姚崇出任地方刺史時,由於為官清廉,執政有方,深受百姓愛戴。《越中雜識》記載:“姚崇,字元之……景龍中,出典越郡,治尚簡肅,不樹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錢塘江干者,望崇遠去,皆號泣而返。”五代人王仁裕撰寫文章,記載了姚崇離職揚州時的情景:告別的那天,全城的官史、百姓都來送行,痛哭流涕地簇擁著他的馬頭,不讓他離去。姚崇所用的馬鞭和馬鐙被百姓留下,永作紀念。後來,“截鐙留鞭”廣為流傳,表達百姓對離職官員的不捨之情。

    (三)“十事要說” 奠定盛基

    唐玄宗勵精圖治,一心要振興唐朝大業,他之所以起用姚崇,不僅僅因為熟諳姚崇“吏道敏捷”“善應變成務”的傑出才幹,還因為姚崇有豐富的經驗,德高望重,具有遠見卓識。當時,姚崇任同州刺史。玄宗為了見他,專門到渭川打獵。面對皇帝的一片赤誠,姚崇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說”。玄宗深受感動,一一準應。當即,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恢復了宰相職位。後來又被任命為紫微令(即中書令),作了首輔宰相,晉封為梁國公。君臣二人從此和衷共濟,治理天下。

    “十事要說”最初記錄在唐朝史官吳兢所寫的《昇平源》中,後來又被《新唐書》引用,成為一段佳話,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點。其一,加強皇權,穩定政局。具體來說,就是不允許皇親、國戚、悻臣、宦官等非正統的政治勢力參與朝政,保證皇帝的權力不受干擾,同時實行仁政穩定社會秩序。其二,整頓吏治。不允許任何人透過非正常途徑擔任官職,並且尊重大臣,賞罰分明。其三,關注民生,改善國家財政狀況。包括不求邊功,減少軍費開支;禁止濫建寺觀,避免勞民傷財;禁止正常賦稅以外的貢獻,減輕百姓負擔等。

    其實,姚崇提出的這十條建議,就是他的施政綱領,是從武則天晚年以來的弊政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所以條條切中要害。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節慾戒奢,大力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玄宗對姚崇器重有加,同時又深信不疑,每次殿見,玄宗必起立相迎;告別時又臨軒相送,這是其他宰相未曾受到的禮遇。因此,姚崇輔佐玄宗也竭智盡力,擔任宰相雖然只有3年多,卻頗有成就,被稱為“救時宰相”。即便是在姚崇罷相之後,玄宗仍命其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五日一朝,依然入閣參與朝議,恩遇愈加優厚,遇有重要的軍國之事,依然要諮詢姚崇,後授官太子少保。

    公元716年,山東地區連續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滿朝文武也是長吁短嘆,一籌莫展。這時,姚崇力排眾議,說服玄宗下令滅蝗。他捕蝗的勇氣、決心和才幹,直至今天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歷代政治家都重視興修水利,姚崇也不例外。在他的建議下,玄宗修復、建造了許多陡塘、堤堰,擴大灌溉面積,洩洪抗災,成效卓著。

    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盛讚姚崇為唐朝的四大賢相之一,“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澤東在閱讀了《新唐書·姚崇傳》之後,批註道:“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評價可謂高矣。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當得知唐肅宗任命房琯為將時,他傷感地說,若姚崇還在,此賊(安祿山)不足滅!這時離姚崇離世已30多年。人活著,掌握權力被人誇讚不難。離世30多年還能被君王懷念,實為難能可貴。

    (四)相星隕落 流芳千古

    開元九年九月,姚崇去世,享年71歲。開元十年二月,姚崇被安葬於伊闕萬安山之南原(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追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文貞”。開元十七年朝廷又追贈他為太子太保。

    姚崇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清正廉潔直至生命盡頭。開元九年姚崇病卒時,國家經濟狀況比較好,官吏中厚葬成風。姚崇對這一風氣極為反感,寫下《遺令戒子孫文》,勸誡子孫不要厚葬他,並嚴禁為他“追福”而大量揮霍糜費財物。

    姚崇以顯赫的政績被載入史冊,其倡廉自廉的美德流傳後世,並著有《撲滿賦》《口箴》《五誡》和《遺令誡子孫文》等,以勸誡當時的官吏和後代。

    《持秤誡》《彈琴誡》《持鏡誡》《辭金誡》和《冰壺誡》合稱《五誡》,表明了姚崇的做人、為官之道。《持秤誡》中,他要求官吏像持秤一般,為政以公,不差毫釐。《彈琴誡》中,他以彈琴喻治國,倡導“治國之道,大急小緩”。《執鏡誡》中,諄諄告誡在位者要經常照照鏡子,明鏡在心,便可勤政廉政。《辭金誡》中,他告誡官吏貪贓受賄必將暴露,“欲人不知,莫若勿為”。《冰壺誡》中,他規勸官吏“在位祿厚官尊,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冰壺是對,炯誡猶存”。

    姚崇信奉“與其濁富,寧比清貧”的人生價值觀。開元三年十月,65歲的姚崇回陝州故里,揮筆手書“藩籬”二字,視為家規,刻於石匾。該石匾長85釐米、寬53釐米、厚12釐米,現藏於三門峽市博物館。

  • 3 # 研究生報考指南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姚崇對於李唐江山復立的作用,一是姚崇對於李唐江山振興的作用。

    (一)姚崇對於李唐江山復立的作用。

    姚崇,並不是唐玄宗時才有的治國能臣,他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官至尚書令,直至武周宰相,在神龍元年,與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李顯為帝,唐朝得以延續。除此之外,在唐睿宗李旦繼位後,太平公主幹擾朝政,手握兵權,企圖謀得帝位,直接威脅到皇太子李隆基,姚崇為李隆基出謀劃策,雖然以失敗告終,並受到報復,但是在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之後,率先啟用的便是姚崇,直接登臨宰輔之位。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姚崇隨為武周宰相,但是內心還是心繫李唐江山,併為李唐的復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姚崇對於李唐江山振興的作用。

    姚崇,在李隆基登基後,姚崇拜相,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晚年的姚崇極受恩寵,雖然受不成才兒子的牽連,但是罷相之後,唐玄宗仍然事事徵詢姚崇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槿惠三案等身,韓國人會給首位女總統臺階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