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秋名師堂學校

    首先,一定要有界限意識,有了心理界限的意識,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的基礎。

    什麼是界限意識呢? 好比動物界的地盤劃、國家的疆界劃分。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的——界限意識即,我的事我說了算,你的事你說了算,我們共同的事,我們公平博弈協商,達成協議後,遵守共同協議。然而,我的事,不需要和你達成協議。

    第一招:界限意識是要說no,如果你影響我,我要拒絕你。

    在對你不合理,或者你不願意的情況下,要學會拒絕。例如在公司同事希望你幫忙做事,如果你不願意,可以說不好意思我現在也很忙,你看你自己做一下可以嗎。

    第二,尊重事實,駁回情緒。

    第一層,理性事實。第二層,表達情緒。如果情緒是好的,可以接過來,情緒是垃圾的時候,必須駁回去。

    我有一個好朋友,在企業中做老闆秘書,有一天老闆突然對他說:你愛誰誰呀,我一天掙的比你一年都多。我朋友愣了一下,同時,他說,老闆你說的很對,我一輩子都掙不了你一年的錢,但是你很累,我不想這樣。

    第三,直擊命門。

    共生絞殺中,有一個根本,我把事情弄得那麼複雜,其實就是,“你為什麼不聽我的呢,為什麼不按照我的來”

    我們把事情說得很複雜,其實就是為了控制對方,讓對方按照自己的來,說的再複雜,就是想讓對方聽你的。你可以這樣說:你沒有專家懂得多吧,能不能聽專家的。

    有些人說:我比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還是我的事情,還得我說了算。例如,一點小事,就上升到你愛我還是不愛我的高度。這其實是打著愛的名義要入侵對方。所以談的不是愛,而是“你聽我還是不聽我的”。

    愛 其實是幌子,是為了讓對方無條件聽你的,按照你得來。有人說:天哪,武老師,我感覺每個女孩有時都有這樣的極端一面吧。其實,男朋友未必是百依百順才是好的。

    第四,讓對方疼

    當各種方法都不行時,就來這個。關我屁事,關你屁事。可能是心理疼,可能是身體疼。

    一個的故事:家裡有一個“皇太后”媽媽,全家人都以媽媽為尊。媽媽最在意的就是,家裡塑膠袋怎麼放。母親來孩子的家裡住了一陣,藉著“塑膠袋”這個事,一直跟媽媽抗衡。懟了媽媽三個月後,媽媽突然變結實變幽默了。這就是攻擊性的一個功能,就是讓對方疼,讓對方知道,我不是你想象的,我不會按照你希望的來。

    有人覺得:我發出指令,別人就得按照我的來。如果你被這樣的人侵犯了,你得告訴他,我會讓你疼,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樣,我會讓你付出代價。以此來樹立自己的界限。

    人和人也是一樣的,攻擊和恨都是在樹立界限。我愛你你愛我,就是拉近連結。恨就是切斷連線。這是第五招,可能比較狠,但也是一種方式。

  • 2 # 南枝向暖

    看到這個提問,我想到了下面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

    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在別人的評價中判斷自己的狀況,情緒受別人影響;

    總是取悅別人,遷就別人,常常放棄自己的想法,替別人辦很多事,有時費盡心力還不落好;

    有人要求你做這做那,你總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耽誤了自己的事情;

    做父母的常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對孩子好,結果孩子常常不領情……

    你有遇到過嗎, 其實這些情景與人的心理界限不清有關。

    什麼是心理界限?

    界限指的是事物之間的分界,心理界限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邊界,透過這些邊界可以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是可接受的,當別人越過這些界限時,自己該如何應對。清晰的心理界限是一個人自信、成熟的體現。

    心理層面的邊界,主要是在信仰、想法和觀念等方面不受他人影響。這能夠保護人的自尊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有了心理界限,人們就知道在人際相處中,有哪些行為是適合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怎麼正確劃分心理界限呢?

    1.瞭解心理界限形成的兩個關鍵期,不斷學習明確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的心理邊界是從小和重要他人的關係中逐漸建立的。4-5個月之前的幼兒,只要媽媽在身邊就有安全感,餓了媽媽會哺乳,哭了媽媽會哄他,媽媽一旦不在眼前,他就會不安,只要媽媽在身邊就有安全感,這時候的幼兒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共生的,還沒有形成心理界限。隨著幼兒逐漸長大,幼兒會發現外面還有新奇的世界,開始把眼光投向媽媽之外的人和事,開始嘗試探索世界,進入邊界建立的練習期。漸漸地有了“自我”的概念,變得不聽話,想自己說了算,把自己和不喜歡的事分開。玩具不讓別人動,別人玩具想佔為己有,這是歸屬意識的啟蒙期。

    到了青春期,隨著孩子身體快速成長和心理的漸漸成熟,更加逆反,追求獨立和自主,學習和父母分離是這時期的主要任務。

    童年期和青春期,是人的心理邊界建立的兩個關鍵時期。這兩個時期孩子的“逆反”表現,就是將“自我”與“他人”進行區分,建立界限、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如果這時孩子表現自我的行為能夠被成人寬容對待,他就會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和界限意識。反之則會導致人格的不完善和心理邊界模糊。在這孩子人格成長的兩個關鍵期,父母需要具備這個時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知識,還應具備愛和尊重等能力,父母自身要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不過度干涉和控制孩子。只有這樣父母和孩子心理邊界才能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起來。

    如果小時候因父母的疏忽和錯誤引導,沒能建立個人清晰的心理界限,就要在成長中不斷地學習正確劃分心理界限,這需要長時間的大量地學習、要練習自我覺察力。如當你情緒很不好或者很好的時候,去感受和覺察自己的情緒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在哪些情況下,哪些行為會明顯地觸及到你的內心底線。長此以往,你自己的心理界限就越來越清晰了,知道了自己的可承受範圍。

    同時在你的心目中,應該有一個最低底限,任何人不得逾越,那就是你最核心的信念和價值觀。透過不斷地學習,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不斷提升了個人素質,從而也及時修補了兩個關鍵期末劃分好的心理界限的“漏洞”。

    2.清晰地區分自己的事與別人的事 ,明確自己的心理界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有尊嚴的、平等的個體。每個人首先應該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到底;尊重別人的心理界限,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不包辦代替別人的事情,這才是健康的心理界限。生活中好多人心理界限不清晰,比如:

    孩子的學習、事業、婚姻問題都得他自己去面對,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做父母的只需為他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務,把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適當的建議給他就好,不要過多介入、包辦和控制孩子的生活。父母與孩子最好像兩個面積相交又有獨自空間的圓,讓個性部分的圓圈面積大些,共性部分的面積小;不要像“同心圓“彼此委曲求全,都會感到壓抑窒息。

    教育孩子主要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隔輩老人可以適當幫忙照顧孩子,但過多幹涉孩子的教育或溺愛孩子,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三代人家庭矛盾也會增多。夫妻之間的事情,應該由夫妻雙方自己解決,不要把孩子或父母拉進來,免得造成家庭功能的混亂。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真是不勝列舉,像生活中人們常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擾,如自卑、恐懼、害羞、嫉妒、焦慮、沮喪、攀比、狹隘、自傲、自私、逆反等等,好多都和自我心理界限不清有關。不能清晰地區分自己的事與別人的事,就會經常被他人越界侵犯,或無意中越界侵犯了別人。正確劃分心理界限對每個人來說都太重要。

    3.學會拒絕,敢於表達自己的權利

    當個人邊界被冒犯時,生氣是我們最常見的本能的反應。這時候你就要採取行動,委婉或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決策。你有權保護自己的隱私,有權拒絕自己不喜歡、不舒服的事。這樣的拒絕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利,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讓自己過得更舒服。有很多人不敢拒絕他人,不會表達拒絕,擔心拒絕他人會讓人際關係受到損害。這種不敢拒絕的人往往自我價值感不高、不自信,常會討好別人,沒有自我,渴望從他人那兒獲得認同感。所以,要先學著肯定自己,提高自我價值感,尤其學會拒絕。只有自己建立清晰而堅定的心理界限,別人才會尊重你,適當拒絕他人不但不會損害人際關係,還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常言說親疏有別,是指對朋友,對領導,對同事的心理界限肯定是不完全一樣,這是由交往的性質決定的。 現在的世界變化得太快了,意味著心理界限不能過於僵化和固定不變,人們的心理界限過度緊繃,會造成彼此的關係太過疏離,完全沒有親密與聯結;過度糾結也會讓彼此的互動太過混亂,會缺乏自主性,太過依賴。要與時俱進地依據不同的情況適當調整心理界限。

    總之,世界上只有三種事: 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尊重別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在人際關係中劃分好適中的心理界限,會讓人們對關係有歸屬感,既能和諧相處,又保有個人的獨立,使每個人都在各自舒服的狀態中,過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 3 # 社交心理資訊

    一、何謂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逼迫的感覺。正因為有了這個界限,我們就會知道大家應該如何相處,哪些事務該由誰負責,哪些行為只存在於某一個次系統中,不適合放到其他關係裡。

    心理界限往往存在於親密關係中,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也不會介入其中,也許就是“關心則亂”吧,任何事情都要留有空間和時間,哪怕是再親密的兩個人,都需要各自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懂得分寸和尺度才能保持最合理、最長久的關係。

    心理界限的具體表現也就是我們對人情事物的區分界限,比如討厭類的人或事,喜歡的人或事,關注與不關注的,以及自我隔絕外界的屏障,比如環境,父母,社會等,有些父母過多關愛孩子,打著“都是為你好”的讓人無法拒絕的旗號,讓孩子感覺到的是一種逼迫和窒息。

    二、心理界限的重要性

    學會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您也許自認為與他人界限不明是一件好事,這樣一來大家能隨心所欲地相處,而且相互之間也不用激烈地討價還價。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它的不利之處在於,別人經常傷害了您的感情而您卻不自知。您必須明白什麼是別人可以和不可以對您做的。當別人侵犯了您的心理界限,告訴他,以求得改正。如果總是劃不清心理界限,那麼您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的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控制情緒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回到一般的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心理界限,所有要求都答應,您就得花費許多力氣去適應周遭的期望,且長久過度委屈的情況下,終有一天受不了,讓人做出極端的事。相反地,完全不與人接觸,不關心外在的事物,感覺好像比較省事,可是離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會大幅減少,生活會變成一潭死水、索然無味,失去對生命的盼望。

    因為真正讓我們感覺受傷的,並非肉體的疼痛,而是情緒的衝擊。保持界限適中,這會讓人對關係有歸屬感,同時又保有個人的獨立。每個人都在各自舒服的狀態中,不需要透過各種儀式或活動,來試探彼此的忠誠。

    三、如何建立心理界限

    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年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裡,我們需要學習明確區分開自己與原生家庭的所有物的範圍,清晰什麼是自己,什麼是父母。當然,這不是說要跟原生家庭決裂,或者跟父母鬧翻。而是,要面對自己已經成年的事實,承擔起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學習真正而完全的對自己負責,因為一個仰賴於父母生存的孩子是無法建立起屬於成年人的自我心理界限的。

    在年輕人中,比較普遍的存在“啃老”的現象,這個問題包括經濟和心理兩個層面。一方面,孩子在經濟上常常會享受父母的照顧和幫助,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討厭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而常常陷入在糾結和苦惱裡。同時,有些父母也會習慣性的用“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要怎樣怎樣”這樣的語言來綁架孩子的意志,一如他們年輕時所經歷的一般。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如果在經濟上是不獨立的,那麼就很難是真正的獨立。在父母面前,因經濟的仰賴,也會更加傳遞出“我是個孩子”的資訊,而常常令父母覺得子女尚需要“照顧”,需要“被管理”,因而無法以對待成年人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從而會加重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的一面”,而模糊了彼此的界限。

    其次,把別人的責任,交還給他們。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常常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與他人分開來看待,另一個層面的表現就是過度的承擔了別人的責任,而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舉一個例子在年輕人中很常見的例子。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父母希望的?堅持找到自己心儀的伴侶再結婚,還是按照父母的想法,抓緊在合適的時間段裡找一個相對合適的人結婚生子?常常,有些年輕人會說,結婚是因為年齡到了,或是乾脆就是為了父母催促而結。還有些人,生小孩也是同樣的原因,或者再加一個,是為了給父母找點事情做。很顯然,這種對婚姻和孩子的態度本身,都是不夠成熟理智和尊重的。也有些年輕人,陷在自己不喜歡卻穩定的工作中,不敢輕易做出改變,後面都常常跟著一句,我害怕萬一自己選錯了,父母為我付出很多,我不能對不起他們。

    一個明確自己界限的人,不會因為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而對他人感覺到愧疚和抱歉。而我們常常抱著的這些想法則是說,我們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對父母的感受負責任。總結出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這裡面存在一個序位的錯位。當孩子企圖為父母的感受負責的時候,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凌駕於父母之上,或者說,在心理上變成了父母的父母了。而很顯然,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因而,把別人的責任還給他們,是建立自我心理界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明確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從我們幼年開始,從原生家庭中,常常就沒有學會什麼是界限,那麼擴充套件到其他社會關係裡,自然也會界限不明。而明確界限,是確定自己的心理邊界,確定自己的所有物和所有權的過程,這是一個成年人獨立生存的基礎。 舉個例子,D是一個公司的中層,他的問題是工作壓力過大,不堪重負。深入瞭解得知,D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大家族裡。他從小就看到父親支撐著整個家庭,包括自己的祖父母和叔叔姑姑等等家的事情,似乎都要父親出面解決才行。在父親眼裡似乎不需區分什麼是自己家的事情,什麼是別人家的事情,而長大的D也繼承了父親的習性,他無法分清工作中,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不是,而如果自己不去分擔別人的事情,他會感覺到這是“錯誤”的。因而,夜以繼日的工作,加班加點,結果自己勞心勞力,苦不堪言,無力支撐。 誠然,付出和給予,是美德,然而,量力而行,卻是智慧。明確自己的可承受範圍,就是清晰自己的感受。作為一個人,我們無法無限的給予,予取予求,我們必須明確什麼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什麼不是。明確了這一點,自我邊界才能進一步清晰。

    所以,跟原生家庭say goodbye,是一個成年禮,也是明確自己心理界限的前提。在自己的心理,跟父母完成“分離”,才能順利進入到成年人的角色。而作為孩子的分離,恰恰也是與父母關係發展的必經一步,有了這個分離,才有我們作為成年人彼此尊重和相愛的進一步昇華。 那麼,要進一步在生活裡落實上述這三個步驟,我們還需要經歷自我界限建立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到自己界限問題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增強自己的界限意識。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界限問題的人,並不是不存在界限問題,而是會後知後覺的憤怒或者抱怨。那麼去注意到,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感覺界限被侵犯,並看到這些情況,及時認出它們就尤為重要了。

    第二階段,認清自己界限模糊的原因所在。當感覺自己界限不清的時候,來回頭看一下,是哪個層面出了問題。是自己不能獨立的承擔自己的責任?還是,自己過度的承擔了他人的責任?或者是從原生家庭習得的錯誤的界限模式,讓自己的承擔超過了自己的極限?開始看到了問題,就開始了轉變的途徑。

    第三階段,看到界限問題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我們潛意識的一個本能是趨利避害,如果我們總是違背自己的界限去做事,那麼必然說明,這背後有我們內心需要被滿足的層面。比如上面講到的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也比如,渴望父母的認同和讚美等等。當然,也包括這些擴充套件到社會其他層面的方面。

    第四階段,發展內在與外在自我滿足的能力。看到這些隱藏在我們內心的需要被滿足的“坑洞”之後,就需要去面對和自我療愈了。比如,學會經濟獨立,這是外在的獨立的重要步驟,也是建立自我心理界限的重要環節。比如,真正看到自己生而為人的神聖價值,來照料和滋養內心那個渴望父母認同的內在小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求去面對的,自我成長和完善的部分。

    第五階段,明確和實踐你的自我界限。自我界限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實踐的階段。而這個過程,也常常會因受到打擊,而退回到自己的舒適區。所以,這個實踐,需要逐步的擴充套件。從較小範圍的和較能夠配合的人群開始,建立自己的信心,然後,一步一步的擴充套件開來,逐步的形成穩固的自我邊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電視牆中間用瓷磚,大理石邊框,中間裝光帶,大家還有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