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公元234年,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謀士諸葛亮,最終因為勞累過度病逝在行軍途中。而就在他病逝之前,早就對自己身故之後的事情做了詳細的安排。就在此時,諸葛亮秘密的召見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並交代他們,在自己去世以後,楊儀務必率大軍現行撤退,而姜維則務必緊隨其後,於此同時他還讓魏延進行殿後。諸葛亮還說,如果魏延自己不肯撤兵,那就隨他去吧。

    然而就在諸葛亮病逝以後,果然如他所說,魏延果真是不願意退兵。但是大部隊已經都跟著楊儀撤退了,魏延在一氣之下,便與楊儀槓上了,兩人還相互上報朝廷,互稱對方想要謀逆造反。就在這之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惡化,最終還發展成了兵戎相見的態勢。而最終的結果是,魏延被殺,而且還是被滅了三族,而長史楊儀也因為不正當的言辭最終入獄,直到最後自盡而亡。

    有不少網友都覺得,魏延和楊儀之間的這種摩擦,全都是諸葛亮在去世以前設計好的一場陰謀,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是被故意安排的,而他的目的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借這楊儀的手去除掉魏延,並在之後設計幹掉楊儀。這樣一來,軍政大權便自然而安然的落到了費禕和蔣琬的手裡,而這兩人也是諸葛亮最為認可的二人,這樣一來荊州一派的利益也將得到最大的儲存。但是實際情況是,楊儀本來就是諸葛亮身邊的好幫手,而魏延本身也是支援北伐的大將,這二人並不會破壞荊州派系的利益。而且諸葛亮也不會因為這樣的私利,去除掉兩個非常有作為的人才,所以這二人之間的矛盾並不是諸葛亮造成的。

    那麼這二人之間之所以會有如此之大的矛盾,主要還是由於兩人都是心氣太高的人。就在北伐的這一過程裡,魏延就跟車騎將軍劉琰槓上了,而諸葛亮也是為了保住魏延的面子,還讓劉琰親自給魏延道歉並賠禮。而楊儀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一直都跟劉巴搞不好關係,後來還直接跟蔣琬唱起了對臺戲,所以也能看出楊儀也是一個不太好接觸的人。正因為兩個人都不好接觸,所以他們也就槓上了,所以才導致了後面的悲劇。

    即便是知道這兩人的關係不對付,但是因為諸葛亮也不知道自己的大限這麼快就到了,所以在他去世之前,只是隨隨便便交待了兩句,並沒有真正的考慮到兩人之後的矛盾會鬧得如此之大。也或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思考周全,所以在他去世之後,蜀漢之中再也沒有人能人可以壓得住二人,最終導致了慘案的發生。

  • 2 # 路遙lgy

    魏延腦後有“反骨”,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來了。這其實是美化諸葛亮罷了。古代的人都是長髮束冠,諸葛亮怎麼能看到魏延腦後的骨頭呢?諸葛亮也不會是火眼金睛吧?

    魏延是荊州戰役時棄明投暗,到了劉備的麾下。魏延不善言辭,作戰勇猛,辦事負責,頗的劉備欣賞。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裡說,劉備決定建都成都時,先委派關羽鎮守荊州以防東吳,又準備選拔大將鎮守漢中以防曹操。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備沒有選張飛,而是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為此“一軍盡驚”。

    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今萎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受命之際,豪言壯語,氣壯山河“如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大王吞之。”

    魏延一點也不催牛,他治軍嚴明,善待士兵,作為漢中太守,勤政撫民,關羽失荊州時,漢中依舊是固若金湯。

    魏延的軍事才能,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雖然沒有采用他的出兵子午谷的計策,但是北伐時,還是多用魏延做先鋒的。

    諸葛亮年輕時在襄陽一代生活,像馬良,馬謖,楊儀,尚朗,廖化等人都是襄陽人。在荊州或是劉備帶隊進入四川,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很明顯,這是諸葛亮對他們的偏愛,或是用起來放心。即使在蜀漢後期,諸葛亮依然在重用荊襄去的官員。

    楊儀是個文官,當然是能說會道,有些韜略,被諸葛亮提拔秘書長類似的官員,當然是年輕有為,自然會經常以諸葛亮的口氣下命令。

    魏延是老臣名將,自恃功高,當然不買楊儀的帳,對年輕人說話盛氣凌人,忽視人士關係的處理,自然導致楊儀的非議。

    魏延與楊儀交惡,使魏延揹負反叛之名被殺。《三國志》很明確說“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魏延是想除掉楊儀。

    楊儀見到魏延的人頭,“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部?隧夷延三族”。楊儀腳踏魏延人頭惡罵,典型的小人本性暴露無疑。而後,他回成都,不想蔣琬接替了諸葛亮的位置,楊儀惱怒,公開表示“往者丞相之歿之際,我若舉兵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以此可以說明,楊儀其實是有過投降魏國的想法的,只不過讓他猶豫的是,他可能接替諸葛亮蜀國的位置。楊儀最後自殺而死,也是咎由自取。

    “君子坦蕩蕩,小人悲慼戚”,君子識大體顧大局。小人投機取巧卻能得逞。魏延與楊儀之爭也是如此,楊儀費盡心思殺了魏延,卻也是自取滅亡。對與錯顯然易見,還是那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最好!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和大家聊聊魏延和楊儀這一對死對頭。

    其實,魏延和楊儀是同一種類型的人,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

    為什麼這樣說呢?他們都很自負,恃才傲物,和上級、同僚的關係都處理得不好,而和底層人員卻相處不錯。

    大家要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漢中之戰後,劉備進位漢中王,要讓魏延擔任漢中太守,獨領一軍呢?除了魏延本身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之外,還有其它什麼原因嗎?

    大家會發現,魏延這個性格與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很相似:驕矜,好功,輕士,善待士卒。

    做為君主,最忌諱邊關大將的哪一點呢?――結好朝中重臣。

    關羽和魏延的這種性格註定不可能和朝中其他重臣相處融洽,出現內外相結的問題,他們所能依憑的只有君主的信任和自己的功績。這樣用起來就比較放心。

    這就是劉備精明的政治手段,高超的馭人之術。

    魏延出身比較低微,他的進階全靠自己一刀一槍地拼殺出來,來不得虛的,所以魏延是個務實主義者。

    楊儀最初是在關羽手下做個小官,但我們可以想到,按照關羽的性格,楊儀在他的手下並不太順心。關羽有一次讓他給劉備彙報工作,劉備覺得楊儀是個人才,就把他帶到成都,直接統轄。

    楊儀這個人,比較狂傲,他瞧不起當時的上司劉巴,兩人互相瞧不對眼。

    劉備死後,楊儀就歸屬於諸葛亮的領導。北伐的時候,就隨軍出征,參與軍務。

    諸葛亮對魏延還是很倚重的,當時蜀國經過荊州之失、彝陵之敗、房陵之叛,人才損失特別慘重,蜀漢根基荊州派幾乎被一網打盡,剩下可堪使用的就沒有多少了,諸葛亮對這些人還是儘量提攜的。魏延的幾次提升都有諸葛亮的扶持,楊儀也逐步進入軍中的高層。

    魏延和楊儀他們倆一文一武,都很狂傲,都很自矜,瞧不起別人,到了一處,也相處不來。魏延在軍隊中資歷老、功績多、威望高,同僚們就儘量讓著他,但楊儀不慣著魏延,決不相讓,兩人一見面就爭執不休。

    魏延是個二桿子,一發怒就拔出劍來比劃,威脅楊儀。論打架,楊儀肯定不是對手,感到很委屈,就更加痛恨魏延。

    諸葛亮也沒有好的辦法,都是不可替代的人才,不能割捨。諸葛亮就在大面上偏袒魏延,而私下裡讓費禕居中說合,維持著軍中事務的正常運轉。

    諸葛亮很清楚,魏延雖然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但政治頭腦卻很幼稚。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前就特意囑咐,退軍事宜由楊儀、費禕主持,姜維斷後,魏延次之。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保護魏延,想用這種方式阻止魏延輕率地踏入殘酷的政鬥漩渦。

    如果魏延稍微聰明一點,按步就班依令回軍就可以了,安安穩穩回到成都,從此他就是蜀漢軍方的第一人,無論資歷、功績、威望還是前途,沒有任何人能與之相提並論。

    楊儀很狡猾,他讓費禕去通知魏延,讓魏延遵照諸葛亮遺命行事。楊儀這一招很陰險,不但激怒了魏延,還把費禕也推入到了險境。

    政治頭腦幼稚的魏延果然上了當,他扣留了費禕,並強迫費禕支援他統領軍隊。

    費禕腦袋瓜子很好使,假意答應,並提出要到各軍中去傳達,魏延相信了他,費禕脫身而去,匆忙逃走。

    魏延反應過來也晚了,追之不及,他就率兵燒燬棧道,並追截蜀軍主力。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魏延“作亂”這個性質就算是坐實了。

    要說反叛,魏延並沒有。他是為了爭權,洩私憤,要殺楊儀。但他確實太幼稚,被楊儀耍了。

    魏延和楊儀分別向朝廷上書,說對方叛亂,但朝廷眾臣紛紛支援楊儀,沒有人為魏延說話。

    這時候但凡有點腦子,都肯定不可能支援魏延。扶著諸葛亮靈柩回來的才是正義的一方,這個道理大家都清楚。

    蔣琬多麼聰明,得知魏延作亂,他迅速帶領著一支部隊向前方進發,但在半路上又傳來魏延被殺的訊息,蔣琬毫不猶豫,立即轉身回了成都。

    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魏延死了,軍隊中的擔憂已經消失,蔣琬立即著手對付楊儀。

    自以為得計的楊儀回到成都,志得意滿,以為他一躍而成為了諸葛亮事業上的繼承人,但諸葛亮其實根本就沒打算給他任何機會。後主劉禪給了楊儀一個空銜,剝奪了他的實權,把他架空了。

    楊儀發現情況不對也晚了。再發怨言,對他早有意見的費禕立即出賣了他。劉禪一怒之下,將他攆得遠遠的,反省罪過。

    但大家並不打算放過他,最終眾叛親離的楊儀再次獲罪,自殺而死。

    魏延和楊儀,互相爭鬥,彼此傷害,但都沒個好結果,終被漁翁得利了。

    功勞只屬於過去,信任只在乎當時,重用只因為時勢。一生不謹慎,大事必糊塗,過分的自矜,是魏延和楊儀兩人敗亡的共同原因。

  • 4 # Jack准將

    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揮師北伐,魏延被作為先鋒大將前去大戰,與此同時,諸葛亮由於勞心勞肺身體不適開始病重。所以諸葛亮秘密召見了楊儀、司馬費禕和姜維秘密討論撤軍之事。並命令魏延斷後!沒過幾日,諸葛亮就病故於五丈原,楊儀命令費禕前往魏延意圖。魏延回答後“對於丞相之死,深感悲痛,但是還有我魏延呢,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死,就荒廢了振興天下?”並且魏延也是瞧不起楊儀的。根本沒把楊儀的命令當回事,於是繼續一意孤行。但是畢竟丞相死前已下撤退的命令 大軍都跟隨和響應楊儀,魏延勃然大怒,率領自己的親兵與其對峙,隨後雙方都上奏指責對方造反,劉禪召集文武大臣商討誰才是造反的人,結果多數指責魏延,敗局已定。隨後王平率軍平叛魏延,王平用心理戰,導致魏延的部隊都無心再戰 支援魏延,隨後魏延突圍,逃到漢中陳,結果被馬岱斬首,將頭顱進獻給了楊儀。隨後魏延家人被趕盡殺絕了。

  • 5 # 隨風遠飃

    倆人脾氣不合,互相看不起,不尊重對方,魏延:心有韜略,作戰勇猛,善待士卒,但是對待士大夫官員等侍才傲慢,缺乏政治頭腦。楊儀書生意氣,略有才華,自認清高且心胸狹窄,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因此產生矛盾和越來越多的積怨,諸葛亮無法調和,卻利用二人矛盾相互制約。直到其身故,二人矛盾爆發互害,結果導致蜀漢勢力的進一步削弱啊!

  • 6 # 怪獸小火龍

    魏延和楊儀的恩怨不是一兩句能說的清楚。魏延獨鎮漢中時位高權重,又遠離蜀漢的政治舞臺,獨霸一方,加之他的性格養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的工作作風,對同事盛氣凌人,難得的是他對兵士還是很愛戴的,看到他很多人都避而躲之。楊儀原是荊州刺史傅群的部下,投奔關羽後深受劉備的賞識“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諸葛亮也很器重他,委任他為丞相府參軍。魏延居功自傲,桀驁不馴。而楊儀是諸葛亮後勤部長,掌管軍器糧谷等,深受諸葛亮信任。可楊儀這個人心胸狹隘,性情暴躁《三國志·楊儀傳》。兩人本應該同舟共濟輔助諸葛亮,可他們竟然勢如水火,矛盾甚至激化到魏延對楊儀拔刀相向的地步《三國志·費禕傳》有記載。

    諸葛亮北伐時,五虎將唯有年邁的趙雲,而魏延不僅是唯一可以信任的帥才,也是官爵僅次於諸葛亮的老臣,更重要的是他是當時公眾熱議的丞相繼承人“冀時論必當以代亮”……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要出謀劃策,可諸葛亮從來不納,魏延終於在沉默中爆發了,他牢騷滿腹,滿世界為自己叫屈,不分場合飢諷諸葛亮用兵膽小如鼠,感嘆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無用處施展,當然諸葛亮是知道的,為維護安定團結局面,不便與其計較,但隨諸葛亮北伐的文官集團中卻有一人挺身而出,與魏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就是魏延命中的剋星―楊儀。

    不知有人和我一樣嗎?看到,楊儀每次和魏延爭論,延舉刀,楊儀就哭,你既然惹不起人家,就像別的文官武將一樣躲得魏延遠遠的,可楊儀為什麼沒這麼做?還有人把魏延和楊儀不和,怪到諸葛亮身上,你看孫權是怎麼處理部將不和的。而諸葛又是怎麼處理魏延與楊儀的矛盾,事實是諸葛亮並沒有支援和反對一方,而是經常當眾極言自己無計可施和不偏不倚:“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能有所偏廢也”。據《華陽國志》載:“為了讓魏延和楊儀把手言歡,諸葛亮煞費苦心專門為他們寫了篇《甘戚論》,讓二人閱讀並交流學習心得,但二人積怨已深,根本無法調和”。孫權成功是因為部下沒有利益,只要化解仇恨一切水到渠成,而諸葛亮那兩位,正是因為權力而鬥爭,所以諸葛亮真的很危難。其實,諸葛亮心中的後繼人不是魏延,更加不是楊儀,這兩人可能到死都沒看得出來,有句話說的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爭的人最後笑到最後(費禕)。

    楊儀是諸葛亮的大管家,作為諸葛亮的心腹,明眼人都看得出,從諸葛亮否定魏延的計謀,又明升暗降,早已揣測出諸葛亮有意打壓魏延,以抬高他的地位,培養自己為“宜當代亮秉政”的接班人,正因為明白有諸葛亮的暗中支援,才敢明目張膽的與魏延做對,如果楊儀要接諸葛亮班,那麼必須扳倒魏延,這也是為什麼楊儀要緊緊抓住魏延不放的原因,而魏延對楊儀的不滿就太單純了,坦率的講魏延和很多人不和尤其是士大夫,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一直到了諸葛亮死後才有了分曉。為什麼魏延鬥不過楊儀,不是楊儀厲害,而是魏延性格已經把自己孤立了,在加上楊儀字丁啉,而嗎丁啉又專治(制)胃炎(魏延)。

  • 7 # 2許雲輝

    魏延與楊儀交惡,魏延跋扈有錯在先,楊儀挾私殺人在後。

    公元219年,從荊州隨劉備入蜀的魏延被任命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後受封與關羽比肩的“鎮北將軍”。劉禪繼位,魏延先受封都亭侯,又憑軍功“進封南鄭侯(爵位高於諸葛亮的武鄉侯)”,隱然成為諸葛亮接班人。

    首次北伐失利後,魏延對諸葛亮滿腹怨氣,四處譏諷罵娘,由此激怒了諸葛亮的粉絲楊儀。

    楊儀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但心胸狹窄。為了維護諸葛亮權威,他時常和“性矜高”的魏延針鋒相對,惹得魏延多次拔刀嚇唬。諸葛亮雖盡力調和,但暗中力挺楊儀。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線,遺命楊儀主持退兵事宜。魏延此時為前鋒,被楊儀改為斷後部隊,一怒之下“不從命”。楊儀命主為後撤,魏延怒火中燒,搶先回漢中,燒燬棧道阻止主力回撤,同時表奏朝廷真相。魏延“所過燒絕閣道”的弱智行為,被楊儀表奏為謀反。因高層“鹹保儀疑延”,劉禪選擇宣佈魏延叛逆。魏延兵微將寡,眾叛親離,兵敗被殺。楊儀公報私仇,將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滅絕。

    《三國志》定性為:魏楊事件是二人因“爭權不和”而導致“舉兵相攻”。

    次年,楊儀被政敵出賣,先免官,再流放,後被捕,終自殺,“其妻子還蜀。”

    綜上所述,魏楊二人,一武一文輔助諸葛亮,本應精誠合作青史留芳,雙方卻因性格和利益因素水火不相容,最終兩敗俱傷,令後人嘆惋!

  • 8 # 破乞

    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裡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

  • 9 # 餘好古

    魏延和楊儀一武一文,都很有能力。魏延善於治軍,驍勇善戰;楊儀精於籌劃,辦事幹練。二人如果不生齟齬,作為諸葛亮的左臂右膀,那還是很給力的,偏偏二人鬧得勢如水火,諸葛亮也沒辦法。

    究其原因,主要是二人各有缺點。魏延性情矜高,別人都讓步而楊儀偏不讓,兩個人互相不服氣,矛盾便不可避免。史書說二人勢如水火,每到一起便爭論不休,魏延有時甚至拔刀相向,楊儀便泣涕橫集,互相憎惡到了這樣的地步。

    諸葛亮北伐途中去世,安排楊儀節度退軍,魏延斷後。魏延不服,衝動之下帶兵單獨行動,授人以柄。魏延攻擊楊儀,士眾不肯用命而散走,被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死後楊儀腳踩魏延頭顱咒罵,又夷魏延三族,下手極為狠辣。

    諸葛亮在世時並未調和二人,不知道是出於權力制衡還是真沒辦法。而死前也是和楊儀、費褘、姜維商量後事,似乎也是防著魏延。而魏、楊二人在諸葛亮死後徹底交惡,互相上表指責對方叛逆,蜀漢朝中重要人物都支援楊儀,看來魏延矜高的性格確實得罪了不少人。

    不過事後來看,魏延並無反跡,反倒是楊儀因為野心沒有實現而心生怨望,甚至說出了後悔當初不投降魏國的言論,被免官流放。流放期間又上書誹謗,被收捕後自殺。

    魏延性格矜高,其實不算太害,卻很是得罪人。而楊儀權力慾太大而又心胸狹窄,對於二人不和的責任其實要更大。偏偏朝中諸人都不喜歡魏延,導致魏延走上絕路,蜀漢損失這樣的猛將,只怕也不啻於自毀長城,可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是2019年旗艦機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