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卡羅拉行車記錄

    哲學家們寫了很多書,討論康德的信念,即我們內心有一種道德法則,當我們反思它時,會產生敬畏或尊重的感覺。他們對他的信念沒有多少可說的,他認為,對天上的星星進行反思也會產生這樣的感覺。然而,今年4月,第一張黑洞的圖片讓我想起了康德那句名言的那個方面。

    我們對當代科學對宇宙的理解思考得越多,我們的欽佩和敬畏也就越多。這幅黑洞的影象讓人想起愛因斯坦的工作,他的工作暗示著一個世紀前存在這樣的物體。與此同時,我們現在對浩瀚宇宙的瞭解繼續挑戰著我們的理解。

    4月10日,一個直徑約為地球直徑300萬倍、距我們約5500萬光年的黑洞的圖片令那些對物理學瞭解有限的人感到震驚。

    就像康德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一樣,黑洞的影象迫使我們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這張黑洞的圖片與1968年阿波羅8號任務中威廉·安德斯拍攝的著名的“地出”照片相似。這張地球從月球表面升起的照片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照片”。“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星球在太空中是一個球體,被虛無包圍,在我們冒險進入軌道之前,這是一個看不見的視角。”

    1990年,“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在黑洞形成之前和離地之後從很遠的地方拍攝了地球,用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話來說,它看起來就像“一個淡藍色的點”。”“在這裡。這是家。這是我們。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曾經的人,都在上面度過了他們的一生。”這是否意味著地球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存在?

    就在地球對黑洞的圖片驚歎不已的同一周,以色列的一個私人月球探測器Beresheet發生了技術故障,撞到了月球表面。它對太空的探索讓我們回到了康德的名言“道德法則”,並提出了人類探索和利用地球以外的宇宙的倫理問題。星星點點的天空現在是否對每個人開放,讓他們去殖民?那麼我們送入軌道的所有物體呢?

    已經有大量的碎片環繞著地球。空間監視網路正在跟蹤22 300個實體,歐洲航天局估計,大約有90萬個大於1釐米的物體和1.29億個大於1毫米的物體。2007年,一個事件——中國為了測試反衛星火箭而故意摧毀自己的一顆衛星——增加了3400個新的可跟蹤實體,兩年後,兩顆衛星的意外碰撞又創造了2300個。

    在低軌道水平大部分的碎片在哪裡,我們可以預測物件越多,碰撞就會越多,碰撞越多,碎片越多,建立一個惡性迴圈,最終將使佔領常用軌道危險的地方。這些碎片還可能對地球和月球,或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交通構成威脅,一些人認為,未來幾十年,這種情況可能會顯著增加。

    歐洲航天局對空間碎片感到擔憂,因為“現代生活依賴於空間基礎設施的不間斷可用性”,而這些設施正被碎片的碰撞所摧毀。地面上的人再次進入太空實體也有風險。這些擔憂足以成為避免產生更多太空碎片的理由,它們還表明,清除一些已經在軌道上的垃圾是一項道義上的當務之急,儘管這並不容易。

    太空碎片所帶來的風險暗示著亂扔垃圾的行為是有問題的。在有關環境倫理學的爭論中,人們常常會把兩種人區分開,一種人認為保護環境之所以重要僅僅是因為它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另一種人認為保護荒野本身就很重要。類似的區別也適用於地外環境。我們是否應該保護它,因為這樣做會造福人類?還是說,保護地球以外的地方,就像它們在人類與它們接觸之前那樣,具有某種內在的價值?

    安德烈加利和安德烈洛施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討論了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至太空的意義。要做到這一點,符合以人類為中心的倫理框架,其中一種方法是認識到,有一天,人類能夠生存下來,只是因為它已擴充套件到地球以外。這種想法是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旨在開拓火星)和傑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背後的原因。前者設想有一天,地球的資源將不足以維持人類生存,我們將需要利用月球或太空中的其他物體。

    但是,如果我們對太空的闖入對我們軌道之外的生命構成威脅——甚至可能是有知覺的生命——會怎樣呢?對外星環境的生物汙染可能比在太空中亂扔金屬或塑膠碎片更令人擔憂。畢竟,歐洲人在汙染他們殖民的地區方面有著糟糕的記錄,不僅帶來了疾病,還帶來了永遠改變了澳洲和紐西蘭等以前與世隔絕地區生態環境的動植物。當我們探索太空時,我們會重複同樣的錯誤嗎?

    工業革命及其後的一切,包括我們日益增長的人口,無疑破壞了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汙染了大氣層。事實上,我們用來書寫這些文字的電流使夜晚變得不那麼黑暗,使星星變得黯淡。對康德來說,我們頭頂上的天空一定更令人印象深刻。

    儘管如此,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最終,當我們面對浩瀚的宇宙時所感受到的敬畏,其本身並不是反對在我們能夠到達的空間中留下痕跡的一個令人信服的倫理論點。

    然而,即使不把價值歸於星星本身,我們也應該努力避免把太空的一角僅僅看作是採石場、垃圾場和無法無天的邊界,這是有很多好的理由的。在這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關鍵。

    我們可以從關心我們自己的安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開始。我們可以透過認識到我們不應該忽視子孫後代的利益來延長這一程序,他們似乎至少有可能去我們更近的星球旅行。我們也不能排除在我們的軌道之外存在其他有知覺或有智慧的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尊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非凡而神秘的宇宙,那麼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後代,或者其他生命形式,會為這個失敗而後悔,就像我們現在為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傷害而後悔一樣。

  • 2 # 小宇堂

    太空殖民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太空殖民觀有這麼幾種:

    現實主義:有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在殖民太空上花費金錢、時間和資源,因為地球上仍然存在我們尚未解決的問題;

    恐懼主義:而另一些人認為,透過殖民其他星球只會給地球帶來麻煩,例如外星人入侵,霍金都警告了。

    極限主義:但還有人認為,定居在另一個星球上到時不錯,但人類沒有能力實現(人類在實現之前可能就滅絕了),因此不用費力去做了。

    理想主義:勇敢地探索未知是有意義的,人類的未來一片光明。

    上圖:你心裡的太空殖民地是什麼樣子的?

    太空殖民有難度

    關於空間探索,人們通常會假設即使我們成功地定居了一個星球,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都可以保持在同一水平。但實際上不是的,殖民地的條件以及殖民者的文明水平都會造成殖民地生活狀態的巨大差異,有一些甚至是無法預料的。

    到達外星的“殖民者們”仍然會遇到存在於母星地球上的難題:例如貧困、飢餓、疾病、經濟增長緩慢、戰爭、氣候變化。我們有理由擔心,殖民者們將把這些問題帶到其他世界上。太空殖民是一項非常複雜和棘手的工程,不是說把人運到一個星球上就完了,它要求我們彙集人類所有的智力和物質資源。

    人類天生是殖民者

    快速瀏覽一下人類殖民的歷史會發現人類似乎天生就是殖民者:

    人類遠古只在一個大陸上進化,但是現在我們幾乎遍佈全球所有的陸地。早期的遷徙確保了我們這個物種的發展,這也使得人類獲得了更多的多樣性,不僅是基因上的而且還包括文化、文明上的。當歐洲人在憧憬海洋那邊的新世界時,他們看到了機遇,並抓住了機遇。殖民是我們的自然特徵。我們似乎骨子裡具有探險的基因。

    上圖:終有一日火星上的殖民點會不會如“雨後春筍”般誕生?

    探索恐懼不過是一種本能防禦心理,而冒險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

    至於星際殖民可能為我們的母星世界帶來的災難,科幻片描述得足夠多了,但這種恐懼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人類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尋找火星上生命的痕跡,但仍然一無所獲。這樣沒有根據的恐懼是人類自然進化而成的本性,不會輕易磨滅。但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提出的在整個宇宙中傳播意識的想法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動機,或許這種“更高”的動機,是人類能夠倖存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太空殖民讓人浮想聯翩。自1800年代以來,科幻小說作家們就一直在猜測和構思地球以外的世界的樣子。電影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形象地展現了前往這些世界的旅程。但是到目前為止,地球人只成功的派出了幾隊代表造訪沒有嫦娥姐姐和玉兔居住的月球,雖然有一些無人駕駛的探測器飛到了太陽系的遙遠的邊緣。這些努力都值得嗎?我們是否應該真正嘗試殖民太空?

    為什麼我們要殖民太空?——下面列出一些具體的原因:

    我們應該為科學和技術定居其他星球

    那些擔心太空殖民會消耗社會遇到的麻煩的人應該回顧一下:二十世紀的技術進步很大程度上歸功於60年代的太空競賽。充滿挑戰性難題的科學家的好奇心比閒適的哲學家要強烈許多。技術進步需要外部刺激,因為它總是出於實用性考慮而進行的。

    想一想殖民地維持基本生存條件的巨大困難,更不用說在更遠的行星世界的惡劣現實中蓬勃發展了。光是想想火星殖民,就存在著食物、水、能源、輻射防護、藥物、通訊、居住規劃、可持續性和人體工程學材料的使用等各種問題。更不用說要對太陽系中這顆條件最好的行星進行改造了。那將面臨更多挑戰,例如建造地下的巨型結構以維持人類生存,改變火星空氣的化學組成,啟動火星磁場、克服低重力和低壓力等等。上圖:在火星生活的挑戰。重力、氣溫、晝夜節律……

    但,嘗試使火星變得更宜居的所有舉措和技術發明成果實際上也可能推動地球上許多難題的解決。例如,要為火星殖民地提供食物,我們需要考慮新的食物生產方法。火星沒有原生的動植物,我們要考慮引入地球的動植物。 而農業需要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因此,第一批“火星人”很可能不得不考慮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因此,我們確保殖民地能夠運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研究農業以及加工和儲存食物的新方法,這些方法的成本要足夠低,使其可以在另一個星球上實施。而同時,在地球上使用這些新技術也會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提升地球人類的生活水平。

    對於醫學也是如此。人類進化為適應了地球的環境,但即使在這裡,我們也容易患疾病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而在遙遠的外星,一個患有傳染病的人就可以威脅到整個殖民任務。在低重力和高輻射的情況下,人們將不得不面對地球上從未有過的健康問題,他們可能將不得不迅速處理這些問題。預防醫學、疾病的早期發現以及醫學AI的使用對於航天員和人類來說都將成為現實。

    上圖:人體在太空會有什麼生理反應?

    空間殖民會為科技開闢了許多新的前景。包括工程、設計、礦物冶煉、化學、植物學、農業、醫學和護理、心理學、教育學等等,未來會還可能會有星際貿易學。

    我們應該殖民其他星球來發展我們的文明

    儘管人們常常抱怨我們用盡了地球資源,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消耗化石燃料的速度超過了地球所能替代的速度,但是隨著我們技術的進步,我們將能夠擺脫這些化石燃料,並利用更清潔,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燃料來源。風能和太陽能已經成為非常有前途的能源。

    但是,我們正在用盡地球上所有可定居的土地。儘管我們可能將撒哈拉沙漠和澳洲西部等廣大沙漠地區轉變為綠色土地(自然力曾恩澤這些現在荒蕪的土地),但我們仍難以確定何時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殖民貧瘠的太空或者別的行星將使我們有動力去解決環境和生存的可持續問題。透過將生命和知識帶到其他星球,我們將能夠繼續發展我們的文明。儘管有些人大膽猜測人類會在幾千年內遍佈銀河系,但目前這種前景似乎非常不現實。但是,只要我們的這種探索的慾望仍然存在,我們就有希望在銀河系中成長,就像人類從非洲的一個小族群,經過幾百萬年遍佈了地球幾乎所有大陸一樣。

    上圖:在外星殖民使用的都是最高大上的科技。

    我們應該為冒險而殖民其他世界

    每一代人都會冒險,想要離開人群聚居地去探索荒野中的自然。但是,地球上自然之地急劇縮小,使人類無處可“逃”。而太空殖民提供了人類釋放“冒險”本能的新領域。

    很多人都有從上自然和返璞歸真的願望,因而有不少人會希望探索新的環境,例如在原始森林中漫步、在新的湖泊和河流中游泳,在天然的海灘上觀賞落日,這些都是人類最純真和高尚的願望。當地球變得越來越擁擠和被人為改造,我們的後代不再能夠了解自然的原始力量,而太空將是廣闊的“處女地”供人類尋求並追逐自己本性的召喚。

    我們應該殖民其他星球以確保我們的生存

    人類文化與許多大型動物的滅亡密切相關。即使在今天,人類導致物種滅絕的速度超過了自然界進化出新物種的速度。透過將生態系統運送到其他世界,我們將能夠為地球上的物種提供更多自然演化的空間。我們可以重現古老的環境,使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動物在哪裡大批繁殖。

    同時我們也將確保地球生命能夠免受天災人禍的影響,在另一個世界留下“備份”。我們無法瞭解何時就會有另一顆類似團滅恐龍的小行星會撞上地球,至少到目前我位置我們仍然沒有辦法保護地球免受這種威脅。此外,還有許多人擔心發生全球核戰爭的可能,一旦發生,幾乎不可能有人能在這樣的戰爭中倖存下來。

    上圖:人家NASA都確認了,地球會很快被巨大的小行星看(zhuang)上……

    透過將生態系統和人類文明傳播到太空中的其他世界,我們增加了人類倖存的機率,恐龍就是前車之鑑。

    殖民太空的一些現實問題

    列了那麼多理由,但人類到今天仍然沒有實現太空殖民的技術。至少在未來100年內,殖民火星和金星都不是十分現實。或許我們還可能遇到一些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啟動火星的磁場。地球的核心由於熔融金屬的旋轉產生了磁場,而火星的核心非常小,以至於它已經完全冷卻了,無法旋轉產生磁場。科學家們認為,失去磁場是火星幾乎沒有大氣層的原因。磁場的強度不足以使太陽風偏轉,使得太陽風“吹走”了火星的大氣。明白原理是一回事,要實現原理的應用則是另一回事了。而金星仍然有一個融化的核心,但是我們又會遇到將其大氣轉換成讓人類和其他地球生物感到舒適的與地球類似的環境呢?目前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僅僅存在於科幻小說當中。

    上圖:火星使我們可以定居的一個地方……

    殖民太空的可行方案

    想來想去,殖民太空最現實的方案似乎是人為製造一個人、植物和動物可以生活的大型空間站,或稱為“太空棲息地”,這種空間站可繞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或其他行星執行,或甚至可以繞太陽公轉。這種方案要比去改造一顆荒涼的行星要現實許多。

    要建立這樣的棲息地,只需將今天的技術進行一定的升級即可。除此之外,人類還需要某種可靠且經濟的太空運輸系統,而且最好是不依賴危險化學或核燃料的運輸系統。而且我們還需要能夠為這些大型空間站地提供原材料(包括大氣),以便它們能夠自我修復並生長,形成一定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上圖:太空棲息地想象圖。

    太空棲息地將需要創造自己的人工重力,這從技術上可以是透過旋轉來實現的。這些棲息地的形狀可能是巨大的輪子或螺旋形,它們在太空中可以較慢的速度旋轉,在產生足夠重力的情況下,還可以以模擬24小時的運轉節律。

    如果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能夠迴圈空氣、水和食物的太空棲息地,那麼我們只需要向其不斷運送新的技術資源而非物質資源,如此,這些棲息地將成為人類可以使用數千年的自我維持的小世界,直到我們準備好登入新的行星。到那個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掌握並實踐了所有需要在太空生存的技術,殖民一顆新的行星就指日可待了。

    總結

    生命的進化,包括人活著本無目的和意義,但是人類的意識和好奇心以及冒險精神,讓“活著”擁有了無窮的意義。這就是我們要殖民太空的原因。

  • 3 # 科學日記

    我們應該殖民到太空去嗎?現在來看真的是有點杞人憂天,在地球上生活的好好的,為什麼要作死殖民太空,太空充滿了各種未知的危險。其實我覺得人類遲早要殖民太空,地球不可能一直是人類的家園,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它也滿足不了人類對各種資源的需求,而且隨著人口增長,環境的惡化,殖民太空是必走之路。現在談殖民太空只能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有幻想才有將來。

    可能大多數人覺得,我每天在地球上生活的那麼自在,安安定定,為什麼要殖民太空,其實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實際上每天都有很多小行星從地球周圍飛過,也有一部分小行星直接進入大氣層後燒燬。目前我們已知直徑大於4公里的近地小行星就有上百個,而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就有成千上萬,這些小行星如果與地球相撞那肯定會造成大範圍的傷亡,所以你敢說地球上就一定非常安全?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口的快速增長,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還有人類對於各種資源的需求肯定會逐漸增大,像地球上的化石資源,還有未來用於核聚變的資源以及各種礦產資源消耗的速度肯定會越來越快,也肯定是越來越少,但是這類資源的話在太空中肯定是非常豐富,那麼這時候人類就有必要殖民太空。

    所以在未來,人類要想讓文明延續以及獲得更好的發展,那麼走向太空是必然的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明知養廉銀不能“養廉”為何還要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