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文鸞竹
李鴻章為滿清歷史上第一個享有“三眼花翎”的漢人。在晚清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四十多年,是具有舉足輕重和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鴻章骨子裡透著傲氣呢?先看他的老師曾國藩的評語:“才大心細、靜氣內斂”。首先李鴻章自幼天賦極高,六歲讀經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詩詞歌賦樣樣具精,更是八股文的名家和寫作高手。他的文章博採眾長,能舉一反三,興起落筆,文采飛揚。二十四歲一舉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其次李鴻章胸懷大志,常自比諸葛孔明,文蹈武略,善計謀。前期因持才自傲、在官場受挫,後仰慕曾國藩的才氣和權勢,幾次投書想見一下曾國藩都遭到拒絕。後來堅持求見,使曾感動,見面後,李鴻章獻上他對剿滅太平軍的策略,曾國藩大為賞識其才華,本來李鴻章要求領兵打仗,但曾把他留在身邊做機要秘書,凡是軍務大事、都與其商量,李鴻章都在關健處提出獨到的見解,幾次使曾國藩在權力爭奪中化險為宜。再次,李鴻章的傲骨來源於他非凡的洞查力和視野。他曾支援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但是國運衰弱、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加上外國列強侵略欺壓、慈禧專權跋扈,與列強談判的重任只有靠李鴻章支撐。李鴻章有威有嚴,他的傲氣在外國列強面前從沒卑躬屈膝,簽定的“賣國條約”,他一個人是阻擋不了的,只能在條件上抗爭一下,其實就是滿清政府的替罪羊。
-
3 # 亮羽飛雲99
李鴻章傲慢個啥?虛偽而已,權大了,各方有求他。
屬下有求他升官,送他禮,可傲。
洋大人有求他,訂個好合同,他吃回扣,假傲心虛。
慈禧老女人,宮鬥尚可,軍事政事糊塗蛋一個,指望他糊糊裱裱,他假忠(修頤和園),實貪。
不然,何來白銀4000萬兩。為什麼洋大人指名道姓要與他籤合同?吃回扣籤大單啊!
-
4 # 眾森淼
李鴻章確實是骨子裡透著傲慢,這一點很明確。因為就國外的勢力而言,他們對於李鴻章的印象一貫如此,即使是在一些局勢很微妙的時候。
他為什麼可以如此自信,這或許就是要歸功於天朝上國的一種源自骨子裡面的那種東西了。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晚清時期,時局動盪,而且屢次遭受來自外界的威脅。但是清朝的國土,財富還有人口等等都是世界上前列的,即使是衰敗了的情況下。而且要說復興的話,又怎麼會沒有希望呢?
實際上,單獨將北洋水師拉出來,不過幾年時光,就可以讓其他國家深感忌憚,何況其他。
這種自信確實是源自於實力。
尤其是前面上千年的歷史,告訴更是在骨子裡培養了一種傲氣。其實在大清滅亡後確實是低沉了很長的時間。但是這種傲氣,這些年其實或多或少已經開始出來了。而且作為大國的自信也快回來了。
這個東西很頑強,不容易消失。尤其是在李鴻章這樣的有著民族認可的人物身上。原因很簡單,即使會有很多的失敗,但是亡這一件事絕無可能。
-
5 # Prussia
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就北洋艦隊出訪日本發生的‘’長崎事件‘’的表態真可謂傲慢:一番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之言讓倭人深受震懾。
一八八六年,清廷為防止日俄合謀染指滿清的蕃屬國北韓,遂令南洋水師北上,與北洋水師六艘重型鐵甲主力艦匯合,在北韓半島海域聯合巡航,並進行作戰演習,以展示大清海軍實力而震懾日俄。演習結束後,南洋水師返回福建,北洋水師留兩艦駐防海參崴,其餘四艦則出訪日本長崎,順便在長崎港船塢進行維護保養。當時日本海軍遠不及北洋海軍,故對到訪的北洋艦隊自然不敢怠慢,遂邀北洋艦隊官兵登岸觀光遊覽。孰料北洋海軍官兵因瑣事與長崎警察發生爭執,進而演變為暴力械鬥。事件發生後,北洋艦隊官兵群情激奮:停泊長崎的四艦重型主力鐵甲艦前主炮已經褪去炮衣昂起炮口,裝填好炮彈對準了長崎市區。李鴻章聞訊後令北洋艦隊保持克制,同時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語氣強硬地警告說:“欲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即泊於貴國,堅船利炮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八年後日本海軍迅速崛起,故步自封而不思進取的滿清終於嚐到了苦頭。滿清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充當了滿清的‘’背鍋俠‘’----他在歷史上一直是腐敗、懦弱,甚至是‘’賣國‘’的形象。用老先生自己的話說:他就是‘’滿清這幢破房子的裱糊匠‘’。由此可見李中堂老先生對滿清的失望和無奈。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後,清廷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已經七十多歲的李鴻章在赴日談判時竟遭詭異倭人槍擊,其面部被槍彈貫穿。經送醫簡單處理後,創面包著染血紗布的老先生出現在談判現場。倭人面面相覷自知理虧,遂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只得將原定賠償三億兩白銀降為兩億。之後,李鴻章作為甲午戰敗的替罪羊被革職。直至一八九六年才再度被啟用,作為滿清使臣出訪俄國參加俄皇的加冕慶典,並順道出訪歐美諸國。
李鴻章的外交風格,曾被稱為“痞子外交”。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總是一副不屑一顧、不以為然的傲慢心態。而正是靠著這一點,李鴻章才能在討價還價的外交談判中佔據優勢。實事求是的說,如果不是因為滿清的昏庸腐敗,李鴻章在歷史上本該是另一種形象。由於李鴻章一貫藐視‘’洋人‘’的心態,從而在出訪歐美時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一、李鴻章抵達德國時,在與其首相脾斯麥會談之餘吃水果之際,居然將一碗泡著玫瑰花瓣的洗手水端起來一飲而盡。俾斯麥首相為了不使李鴻章丟面子,於是也將自己的洗手水端起來一飲而盡。見此情形,其他在場的賓客也只得忍笑奉陪。
二、李鴻章抵達美國時,在參觀美國國會圖書館之際,由於李鴻章支氣管炎突發而一口痰啐於紅地毯上。美方侍員見狀心生不悅,遂要求中方陪同人員進行清理方能離開,孰料卻遭執拗任性的李鴻章一口拒絕。雙方僵持之下,最終美方只得讓步作罷。
三、李鴻章抵達英國時,在出席王室貴族舉行的宴會上,李鴻章因有痰而尋找痰盂。當發現旁邊和桌子底下並沒有痰盂時,李鴻章公然大模大樣地拿起面前的一個盛放葡萄酒的高腳杯,直接把一口痰吐進了酒杯裡,王室貴族們見狀只得佯裝沒看見。
四、李鴻章在覲見英國女王,並參加女王舉行的宴會時,臉上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顯現出明顯的男尊女卑意識。孰料李鴻章在不經意間,居然還放了一個令人驚愕的響屁,弄得全場所有人不知所措。英國女王設御宴款待李鴻章後上熱咖啡時,李鴻章居然將咖啡倒在小碟內,旁若無人的從容啜飲,在場賓客無不掩口竊笑。英國女王見狀也將咖啡倒入小碟內和李鴻章同飲……。
-
6 # 有姚
歷史也給了李鴻章一扇精彩的窗戶,這扇窗戶就是他晚年遊歷歐美。傲慢的李鴻章旅遊到英國,對英國的一架縫紉機都能著迷,並不惜重金給慈禧太后購回一臺,但卻忽略了最不應該忽略的一件東西——他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議院旁聽了議員們的辯論後,覺得那是一窩蜂似的吵架,說:“無甚可觀。”畢竟是大清的棟樑,李鴻章骨子裡到底還是傲慢的。
-
7 # 微史春秋
李鴻章的確有一些傲慢,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何有這股傲慢。
一、天朝上國心態並沒有因為變局而完全消失,對洋人傲慢就這一點來說,不單是李鴻章,當時很多華人,無論是官員、士紳還是普通人都有這股傲慢。
中國一貫自詡為“天朝上國”,沉迷於華夷朝貢體系,打心底是看不起洋人的。
雖然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處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打破了中國的尊嚴,但是華人在心理還是存在高高在上的上國者心態的。
不李鴻章這樣經常和洋人打交道,算是熟知各國情況的人都如此心態,那些保守頑固派更是絲毫瞧不上外國的一切。
二、李鴻章執掌淮軍,長期居於高位,對自己人也是傲慢這是高位者上位者一貫的德性。
李鴻章的高位是因為他自身實力夠硬,手握淮軍,地位鮮有人可以動搖,這支撐他常年居於高位,更有資格傲慢。
當然在皇權面前,他是不敢傲慢的。
三、還與傳統士大夫的狂傲以及個性有關我們知道,中國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有恃才傲物的特性。
輕狂,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這是傳統文人的風骨,也可以說是弊病。
李鴻章或多或少也有這樣的毛病。
傲慢並不是李鴻章一個人有的,也並不李鴻章的錯。
作為大清的裱糊匠,他極力維持的大清局勢,是難得可貴的,換個人更是難以做到他那樣地步的。
從國家角度而言,有國力支撐的傲慢才是高層次的傲慢。倚仗個人實力,倚仗才華的傲慢終究不如國力下傲慢痛快。儘管傲慢並不值得稱道。
-
8 # 何偉讀史
如果要以晚清為時代背景,拍一出青春偶像劇的話,李鴻章應該是擔綱男主角的不錯人選。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候。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笑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上面這首詩,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僅21歲的李鴻章在進京準備科考路上寫的。
如果我們不是知道李鴻章後來的功業成就,恐怕也會訕笑他的年少輕狂。事實上,李鴻章的氣質,的確與一般學子不同,他一點也不“中庸”。
人家唐朝的孟郊老前輩,40多歲考中進士,才敢稍微得瑟一下,吟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而你李鴻章還只是個小小的秀才,怎麼就敢放出大話,預言自己日後必會封侯拜相、名垂青史呢?
以詩品人,李鴻章從小,骨子裡就有一股顧盼自雄的傲氣。
四年之後,李鴻章高中進士,後又入仕翰林,成為一名文官。但以李鴻章的性格,是絕對不想在故紙堆中了卻一生的。因此在太平天國興起時,他便主動請纓,“手把吳鉤”投筆從戎去了。
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時,李鴻章初入曾國藩的幕府。據他自稱,在湘軍中受曾帥教導,研究《挺經》,耳濡目染之下,性格大有收斂。
然而有趣的是,直到十多年後,曾國藩寫信給弟弟曾國荃時,還著重提到李鴻章“氣焰頗大”。看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用在李鴻章身上倒也是非常適合。
另外,根據晚清時期英華人濮蘭德的描述,李鴻章還是一個身材高大的人。他身高6英尺,算下來超過了1米8,而且看上去強健有力、精力旺盛。像李鴻章這樣一位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學業優異,又略帶些江湖痞氣的年輕人,放在今日,想必也是許多少女理想中白馬王子的型別。
一個人的性格,是會決定他的辦事風格的。像這種有任俠氣質的人,一般“賭性”比較重,不喜歡循規蹈矩,往往不按套路出牌。
李鴻章早期帶兵時,就常常被人說“專以浪戰為能”。意思就是李鴻章打仗很浪,不懂得步步為營,勝負輕於一擲。不過在愛浪的人當中,李鴻章屬於運氣比較好的,別人浪一浪可能就浪死了,但他卻每次都能以奇招制勝,化險為夷。
只是這種殺伐果決的作風,既是一種優點,也有它的缺陷。
當機立斷的素質,是成大事之人所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李鴻章能夠在功業上超過他的恩師曾國藩,乃至被慈禧稱為大清的“再造玄黃之人”的原因。但行事過於不講規則,孤注一擲,就容易冒天下之大不韙。
比如在足球場上,你飛身鏟裁判,立馬會被紅牌罰下場,甚至終身禁賽。
而李鴻章在戰場上,為了擴大戰功,就幹過類似於足球場上鏟裁判的事。然後他也差點就因此被紅牌罰下場,險些賠上自己一生的政治前途。
這件事情,叫做“蘇州殺降”。
蘇州殺降事件,發生在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經歷了內部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後,此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只困守著幾座孤城。其中,蘇州是太平軍手中除南京外最主要的重鎮之一。
在這一年的11月,李鴻章率領的淮軍與戈登率領的“常勝軍”洋槍隊,水陸並進圍攻蘇州。淮軍與常勝軍一方佔據優勢,但城中仍有太平軍數萬,若其負隅頑抗,則勝敗未期。
此時,恰逢蘇州城內人心思變,以納王郜雲官為首的四王四天將認為太平天國大勢已去,於是私下聯絡淮軍將領程學啟,準備殺掉守城的慕王譚紹光,向清兵獻城投降。
由於雙方談不上互相信任,都擔心對方會出爾反爾,於是洋槍隊隊長戈登自願作為中間的擔保人,成功促成了李鴻章與郜雲官之間的投降協議。
以最小的犧牲,結束了蘇州的戰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入城的第3天,李鴻章就向八位降王擺下鴻門宴,席間埋伏刀斧手,酒過三巡後,便將八人一起誅殺。同時就戮的,還有八王的部下士兵2000餘人。剩餘數萬太平軍降兵,或言被遣散,或言一起被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殺降不祥”的說法。古時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結果無罪賜死;項羽活埋秦軍將士二十萬,終遭四面楚歌。數千年來,殺降作為戰場上殘暴無道的代名詞,在感情上是不被人們所接受的。
被殺的郜雲官嚥氣前,應該會大惑不解道:我以為只有項羽那種不讀書的人才會殺降,沒想到你個濃眉大眼的翰林學士李鴻章,也叛變革命……不,也殺降了!
李鴻章如此破格的舉動,不出意外地,引得朝野物議沸騰。朝中官員彈劾李鴻章,說他殺降舉動將使朝廷失去信譽,讓原本打算放下武器的太平軍作困守之鬥,延長戰事,徒增傷亡。
其中最為氣憤的,莫過於當時做了清軍擔保人的戈登,因為這位西方人很講信譽,而李鴻章卻重重打了他的臉,讓他名譽掃地。
戈登在致英國駐華公使的信中說,“兩個人(李鴻章和程學啟)的奸詐行為使這次蘇州的陷落全然無足稱道,惟有抱憾而已。”並在寫給母親的家書中抱怨道,“李鴻章殘忍成性,我渴望他受到審判,並處以死刑。”
為了審判李鴻章,戈登先是帶上一把手槍,要求和他一對一決鬥。不過狡猾的李鴻章事先收到風聲,躲了起來,戈登只好將他的辦公椅打得稀爛洩憤。
因無法找到李鴻章,戈登便威脅清廷立刻解除李鴻章的官職,否則他將率領常勝軍與淮軍作戰,將攻克城池還給太平軍,以保全他的清名。
面對朝廷的責問,李鴻章倒是覺得自己一點都沒有做錯。他向太后陳述說,“諸王未剃髮,叛跡顯然”、“挾制要求,不肯散其眾,硬請保為總兵副將官職”、“降眾多達20萬,難以安置”等,來表明自己對局勢的判斷,說明殺降的理由。
和戈登一樣,李鴻章也就此事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媽媽,解釋說“此事雖太不仁,然攸關大局,又不得不為。”
後來,李鴻章也覺得接下來還要繼續借助洋槍隊的兵力來平叛,不好和戈登鬧得太僵。於是李鴻章一方面登報發表公告,說蘇州殺降是他李鴻章自己的決定,並非戈登出爾反爾;一方面又向朝廷表奏常勝軍功勞,請求封賞。
最終,戈登接受了清朝賞賜的提督稱號和黃馬褂,同意平息這次事件,但拒絕了另賜的一萬兩白銀,以示對李鴻章的不滿。而李鴻章雖然儘量討好挽回戈登,卻並未就此事件認錯,仍然堅持自己殺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觀點。
如果當時戈登堅持要李鴻章革職方肯作罷,按照清政府做事的一貫風格,必定會犧牲李鴻章,來討好洋人。不過最後戈登為了大局,沒有讓個人情緒所左右,選擇了和解,讓李鴻章躲過一劫。不得不說,李鴻章的運氣確實很好。
同時,透過這次事件也可以看出,只要是李鴻章認定了是正確的事情,不論遭受怎樣的毀謗,他都會當機立斷,並且一往無前地堅持下去。這種個性,伴隨了他的一身。
後來甲午議和、辛丑定約,都讓李鴻章招致天下罵名,只是他自己認為兩害相權取其輕,便對謾罵不以為忤。是故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曰:
“有人於此,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譽之者達其極點,毀之者亦達其極點;今之所毀,適足與前之所譽相消,他之所譽,亦足與此之所毀相償;若此者何如人乎?
曰是可謂非常人矣。”
回覆列表
因為李鴻章有傲的資本。他是大清歷史上第一個在外交舞臺上與“鬼”周旋的人,是大清第一個外交家。李鴻章近一米八的個頭、堂堂的儀表,站到外夷面前一點兒也不遜色。他的外交生涯讓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國有一個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他的才情,他的不卑不亢甚至略顯傲慢的大員風範,引起了諸多歐美人士的好感。
雖然李鴻章的傲也表現在對內方面,但更多表現在對待外夷方面。1896年6月27日,李鴻章在德國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乍見面時,兩個人著實互相客氣了一番,可是當俾斯麥說出“我聽說有稱閣下為‘東方俾斯麥’者”時,李鴻章當即脫口而出:“噫!我只聽說過有位‘西方李鴻章’,可是閣下嗎?”
1871年,日本大藏伊達宗城與柳原前光又來了,說:“貴國已同意我們通商。我們這次來,是要建立一個友好條約。”李鴻章說:“就來兩個人?是不是太無禮了?”日人曰:“李中堂大人,大清華人口眾多,大大的;我們日本是大清國的孩子,小小的。我們來這裡,是小孩找大人,來的人不應該太多的。”李鴻章大笑說:“小小的。”同時伸出小拇指對著他們。
關於他傲慢的故事很多!做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不論身份地位還是外表形象他都有傲的資本!
在於日本人的談判中沒少讓日本人受氣!
晚清重臣、洋務領袖、中國開放第一人!他的一生也是跌宕的一生!功與過留給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