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楷書13

    我上學時,以前的課文大都記不得了,可是讀初中時的《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一文卻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李月華其實就是所謂的“赤腳醫生”,她面對的是平民百姓,因此力求全科學習,力爭當“萬金油”,這是一種使命感,其心火熱;從醫就是服務,可是服務的了層次是考驗的試金石。因為暴雨之夜沒能及時聽到呼叫,於是養了一隻狗。這真是典型人物典型環境之下的典型事例,李月華的“人民”性得以凸現。

  • 2 # 潤育桃李劉老師

    我把語文課分為四等,由高到低是:好看且有用——不好看但有用——好看但沒用——不好看又沒有用。好看且有用的語文課又分低中高三等境界。第三等境界的語文課如盆景,模仿自然而成,很雅緻,不凡俗,但太小。第二等境界的語文課如園林,雖亦模仿自然,但比盆景大。缺點是匠氣太重。第一等境界的語文課是山水,真的自然山水,完全自然,大氣,有活力,是盆景、園林比不了的。我追求第一等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那麼,好語文課有哪些標準呢?

    首先,好語文課是目中有人的語文課。

    這裡的“人”首先指學生,要以學定教。語文教學尤須尊重學生的“原初格局”。學習新知需在原有的基礎上,不能憑空而得。小孩子和天文學家對天的印象儲備是很不同的。拿跟天文學家講天文的話跟小孩子講,是不行的,因為小孩子不懂。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裡海中的老祖母給小海公主講陸地上人類的故事時是這樣講的:人們看到的在樹間游來游去的魚兒會唱得那麼清脆動聽,叫人非常愉快。其實,老祖母所說的“魚”是小鳥。如果老祖母不去這樣說,小海公主就聽不懂這個故事,因為她不知道小鳥是什麼。老祖母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她是在小海公主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施教,這就叫尊重“原初格局”。

    這裡的“人”除了學生,還應包括古人、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甚至還包括教者自己。講古代詩文,要回到古人的生活世界,做一番知識考古、情感考古、文化考古,這樣做,學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比如講《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裡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尊卑位次圖。古代在室內、軍營裡以坐西朝東(東向)的位置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南向),再次是坐南朝北(北向),最後是坐東朝西(西向)。司馬遷寫項羽自己坐在尊位,是在表現項羽的性格,他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把方位文化講清楚了,學生才更好地認識到項羽的性格,才懂得司馬遷不惜筆墨寫座次的用意。

    還要回到作者的生活世界。魯迅的散文詩《秋夜》寫道:“院子裡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如果換成”院子裡有兩株棗樹”多簡練啊。但味兒就沒了。魯迅先生故意藉助冗長的筆墨,傳達單調、無聊、乏味之感,而這正是先生思想苦悶的真實寫照。

    還要回到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世界。在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一般人認為:這是孔乙己在偷書被抓狡辯時的“經典語錄”。 這只是孔乙己的蒼白辯解而已,實際上竊書當然算偷的一種。“竊書不算偷”只是孔乙己對自己的辯護,是自我安慰,希望以此來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目的就是為了把自己和賊劃清界限。其實,竊就是偷,一個“竊”字成不了遮羞布,更無法把自己和竊賊劃清界限。如此迂腐、可笑的怪論,只能貽笑大方,給後人留下笑柄。

    但孔乙己畢竟讀過書,有文化,他的辯解就一點道理沒有嗎?《說文解字》說:“盜自中出曰竊。”又說:“偷,苟且也。”“偷”一作“媮”。偷東西叫“竊”,偷情叫“偷”。孔乙己說,我拿人家書,這和搞破鞋能混為一談嗎?當我們走進孔乙己的生活世界,我們發現,他的辯解不是毫無道理。懂得這一點,我們會對孔乙己報以更深刻的同情。也要回到語文老師自己的生活世界。教別人的作品要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教。福州一中語文特級教師陳日亮先生說“我即語文”,我深為贊同。人和課合一,你是怎樣的人,你就上出怎樣的課。好的語文課需要老師人生閱歷的積澱。語文上的許多事情是要等到教學多年以後才能悟到的。比如《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教了許多回,但這兩句話中的“學”和“思”卻是在教書、讀書多年才忽有所悟的:“學”說的是“是什麼”和“如何做”,即“what”和“how”,而“思”說的是“為什麼”,即“why”。這兩句話是說:整天在那裡死記硬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人家怎麼說,你就盲目地跟著做,不用長在自己肩上的屬於自己的頭腦思考,孔子認為這樣會“罔”,即被欺騙;而整天苦苦思索“為什麼”,卻不去記“是什麼”,不去跟別人學,不去行動,孔子認為這樣會“殆”,即有危險,走火入魔。只有把“學”和“思”結合,把客觀考察與主觀冥想結合,把實踐與理論結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有所得。

    其次,好的語文課是富有深度的語文課。

    如果課堂上只有笑聲和掌聲,只有音樂和畫面,就是沒有深度,那就是虛假繁榮,是不值得提倡的。深度語文課堂才是具有持久魅力的課堂。我曾聽到一個高三的學生說:“現在的語文課我從來不聽,因為他(指他的語文老師)講的我都會,我不會的他也不會。”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我們的語文課堂缺乏深度。

    什麼叫有深度?除了指教授的知識深,更應指教授的問題在思想認識、思維方法、審美判斷上有啟迪作用。比如古詩詞中一般都說“西樓”,如“無言獨上西樓”“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基本不說“東樓”,為什麼?因為“西樓”是思念者所居之地,日月都是東昇西落,“西”有走向落寞、走向盡頭、走向悲傷、走向生命的黃昏之意。這就給人以啟發。講《歸去來兮辭》的自我實現、精神還鄉,這就叫有深度,講《赤壁賦》表現出的自我救贖,這就叫有深度,講《老人與海》表現出的重壓之下的優雅風度、現代人自我角色價值不能實現的困境,這就叫有深度。講深度語文,有的老師擔心,學生接受不了怎麼辦?我給出的方法是:讓理性以感性呈現。這是語文教學(其實也是一切學科教學)的奧妙所在。理性是語文的一翼,感性則是語文不可或缺的另一翼,而且要讓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只說“一清二白”,使人知而未見,屬理性;如曰“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則令人如見。“小蔥拌豆腐”即是感性,讓“一清二白”以“小蔥拌豆腐”的方式呈現,這就是讓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現。《易繫辭上》說“立象以盡意”,就是說當“言不盡意”,即一般言辭無法充分表達深邃的思想時,就使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展示思想。“立象以盡意”,甚合我見。比如在古文中遇到學生不認識的“壙”字,如果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字讀“kuàng”,“墓穴”的意思,學生印象不深,記不牢。我是這樣教的:我小的時候,鄰家有老人死去,大人們拿著鐵鍬、鎬頭去挖墓穴(當時農村都是土葬),他們說是去“打壙子”。當時我不懂,後來認識了“壙”字,才恍然大悟,“打壙子”就是給死人挖墓穴。——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把“壙”的知識嵌在裡邊了,這就是讓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現。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策略。

    再次,好的語文課是富有美感的語文課。

    在語文教學科學化理念指導下,一些老師講課文時重視科學分析,但是忽視了審美沉醉。如果以純粹的科學方法來分析文學課文,就會使優美的文學作品帶上工廠熔爐的煙火氣,會煞風景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白璧德曾擔心對科學的過度崇拜會損害人文學科。同理,對教學科學化的過度崇拜也會戕害語文教學的。語文教學科學化必須輔之以藝術化才能富有生命。看來,語文教學應該回歸審美了,語文教學應該“回孃家”了,審美是語文最親切的“孃家”。迴歸審美,是對當下語文教學的一種矯正。

    迴歸審美,首先要求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要舞蹈起來。語文老師是用自己的語言影響學生的語言,所以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除了準確、規範、深刻以外,還應該富有美感、幽默感。在語文課堂上,一女生一臉迷惑地問了一個非常天真的問題,別的學生表示不以為然,而語文老師則評價道:“多麼輕盈的迷惑啊!”這就是富有美感的語言。我在講《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在易水畔唱的兩句悲歌時,是這樣總結的:“這兩句詩穿越了時空,表現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大家想一想,雖然你不是壯士,但是假如你置身於一條寒冷的水邊,置身在瑟瑟的秋風中,雖然你不是壯士,你也必有壯士的情懷。所以這兩句詩不僅屬於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在易水畔唱的兩句悲歌時,是這樣總結的:“這兩句詩穿越了時空,表現了人類普遍的情感。大家想一想,雖然你不是壯士,但是假如你置身於一條寒冷的水邊,置身在瑟瑟的秋風中,雖然你不是壯士,你也必有壯士的情懷。所以這兩句詩不僅屬於荊軻,它還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它表達了人類永久的、普遍的情感。這也是‘易水送別’能夠在歷史上那麼有名,成為千古一別的重要原因。”這種教學語言,體現了一種理性之美的追求。

    其次,迴歸審美,還要重視課文的藝術性。課文不只是哲學和科學的容器,不總是意識形態的載體,課文作為語言的藝術品,自有其偉大之處,自有其不可小覷的藝術性。所以,課文的藝術問題是課文教學的重要問題,絕不比課文的文化內容分量輕。對課文文化內容的過度關注會轉移對課文美學判斷的注意力。如果只顧挖掘課文的認識價值而忽視作者形式上的努力,那就枉費了作者的巧思妙構。告訴學生課文的認識價值,只是在向學生灌輸觀點,而告訴學生作品好在哪裡,尤其是引導學生領略作品更幽深處的風景,則是在培養學生的藝術感覺。作品的社會價值或許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會因為症狀的消失而變得沒有意義,但審美價值卻是永恆的。所以,課文教學既要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更要追求其審美形式。課文的藝術性,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追求。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心語180711814

    也許是從小就喜歡閱讀的原因吧,我對語文書中的內容沒有側重點的都喜歡!

    在我們上學的那個階段,語文課本中前半部分是現代文部分,課文內容選擇的都是一些近現代知名作家的經典文章,不僅時代氣息濃郁,而且或積極向上,或親情濃濃,或感情豐富,或愛國情懷躍然紙上,每讀完一篇文章都能讓我感觸多多感慨萬千,佩服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看著文字都能讓我眼前浮現出形象生動畫面……讀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我由衷的欽佩作者博大的政治胸懷和深沉的愛國熱情;讀到朱自清的《背影》,當時體會不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深切的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不易和艱辛,眼前時常晃動的是母親蹣跚的步履;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彷彿自己也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無憂無慮上樹爬山,捉蟲摸魚;讀到邱少雲、黃繼光的故事,讓我懂得了革命先輩的努力和付出……

    課本後半部分是文言文、古詩詞,記得那時的語文老師要求苛刻,通篇背誦每篇文章是常有的事,而且必須流利不結巴!老師的嚴格造就瞭如今四十多歲的我依然能口若懸河的背誦《黔之驢》、《木蘭詞》、《敕勒歌》等等很多文言文名篇,而很多流傳千年的古詩詞更是張口即來,出口成誦……每個單元小結都是一些重要的語法知識,例如,寫作的基礎,標點符號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學習等等等等,為我後來的寫作和愛上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儲備知識……

    現在小學生的語文課本,在原來主體格局不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國學知識板塊的學習,宣揚祖國文化,宣傳中華文明的理念正在語文課本上體現著!女兒初中到高中的語文課本我都完整的儲存著,閒時隨手拿來讀一讀,看一看,每一次閱讀都能讓我有一次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對我的整體認知都是一次新的提升!我喜歡語文課本不單純是對語文知識的熱愛,讓我體會更加深刻的是,因為對語文的學習,開拓了我的思維,提升了我的理解能力,判斷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更加促進了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毫不誇張的說一句,語文學的好,其他學科學習起來駕輕就熟,越學越快樂!當下的一句流行語‘得語文者得考試’不無道理啊!!

  • 4 # 牛虻1962

    我上學時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除了記得有毛主席的文章、詩詞,魯迅的文章外,其餘的記不清了。但幾年前八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估計這輩子也忘了,此文名曰“斑羚飛渡”。我曾致信人民教育出版社索取作者的聯絡方式,欲與其進行論辯,無果,當然找也能理解,人教社怎會理會我這無名小卒。但幾年後,此文已從八年級語文課本中剔除。

  • 5 # 我是昊哥

    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當年,這句話出自五年制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寒號鳥》,相信不少人仍有印象,現在仍是小學課本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內容。

    初讀《寒號鳥》,一隻愚蠢而懶惰又可悲的寒號鳥形象躍然紙上,而勤勞又聰明的喜鵲則是正面形象的代表。風和日麗,歲月靜好時,喜鵲便未雨綢繆,銜枝搭窩,寒號鳥則是不慌不忙,一副安逸享受的模樣。寒風初起,喜鵲再勸寒號鳥抓緊做窩以備嚴寒,寒號鳥早已忘記昨夜的不堪,再次選擇安逸,錯過了為自己建立保障的最後機會。最終,在一個北風肆虐,天寒地凍的夜晚,寒號鳥再次發出“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的哀嚎,可是老天已不再給它機會,寒號鳥被凍死在冰冷的巖縫裡。

    再讀《寒號鳥》,分明感覺到原來自己就是那寒號鳥啊,真是初讀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啊!最初時候,同行者都在積極進取,踴躍爭先,自己總感覺日月還長,等等再說。幾年磨礪,初嘗挫折,也想過奮起直追,可還是免不了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直到青春不再,容顏暗淡,才知錯過的那些光陰是上天多麼寶貴的饋贈!

    不過還好,我們大部分人都還擁有自我反思的機會和能力,前有寒號鳥作為反面教材,後當盡力避免寒號鳥的悲慘命運。從現在起,做一個努力深耕的人;從現在起,做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從現在起,做一個未雨綢繆的人!因為我們不知下一場嚴寒將會何時到來,為保證不被凍死,唯有在此時為自己、為家人、為國家添磚加瓦而不遺餘力。

    望最終,你我都是那喜鵲!

  • 6 # 語文思維

    一、難在何處。

    1.自讀課文難自讀。比如: 這是第一單元的自讀課文《散文兩篇》的閱讀提示,也就是初中的第一篇自讀課文。其中出現了六個概念:散文詩、物像寄託感情、想象、現實與聯想、兒童視角、作品風格風格。

    才初一的第一單元就出現這麼多文學的術語,學生連這個閱讀提示都讀不懂,怎麼去自讀課文呀? 這是第二單元自讀課文《再塑生命的人》的閱讀提示。我編番號中的照應、抒情或議論、單句獨立成段的知識,也還沒講。真是不知道怎樣引導孩子們去自讀。

    2.要求太多消化不了。

    下面以我正在教學的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來闡述: 這一單元的要求是學習想象和快速閱讀。單元要求裡也講了方法。給的四篇課文,分別是童話、神話、寓言、詩歌。 這些選文除了2篇文言文,還是挺適合訓練快速閱讀的。

    但是文後思考、練習、拓展,除了課文理解、揣摩語言外,《皇帝的新裝》作業還有:複述、討論關於說真話的話題、有條件的班級可嘗試改編為課本劇並表演;《天上的街市》的作業還有:用自己的語言描寫詩中的理想世界,拓展的是杜牧的《秋夕》、李商隱的《七夕》、秦觀的《鵲橋仙》,選擇一個天體(如星星、月亮),發揮聯想和想象,寫一首小詩。 《寓言四則》選了四篇文章,2篇現代文,2篇古文。作業還有:選擇《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或以前讀過的寓言(如《塞翁失馬》《智子疑鄰》),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容量之大、要求之高、訓練之豐富,在有限的時間裡,真是很難辦到。

    3.整本書的閱讀成擺設。

    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是《朝花夕拾》《西遊記》。兩本書的內涵都不是初一學生能夠理解的,《西遊記》的語言關都過不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我不知道怎樣利用這兩部書來激發。

    4.時間不夠。

    每週只有6節語文課,2節自習課,如上分析,單篇閱讀內容的豐富,決定了它的耗時多,時間不夠用。學生的很多能力得不到訓練,整本書基本上抽不出時間讀。

    二、部編教材編寫意圖與具體實施的差距:

    部編教材語文教材,相對於傳統任何一個版本都有巨大的進步。教目標明確,還有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老師拿到這套教材知道怎樣教,學生拿到這套教材,知道該怎樣學。

    但是,如上分析,我們一線老師在實施過程中,還是困難重重。

    二、以七上第六單元為例,簡介我的教學探索。

    1.我用群文教學的思維來完成第六單元的現代文閱讀部分。即:《皇帝的新裝》《女媧造人》《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與獅子》同時上下來。用2課時。第1課時閱讀,抓住關鍵詞句讀懂主題、練習複述。第二課時,作業,選擇其中一課的改寫作業進行練習。

    2.用單篇閱讀教學完成《天上的街市》及三首古詩積累,兩篇古文的教學,每篇1課時共用3課時。

    這樣,5課時完成新課的教學,2節早自習用於背誦課文。再用1課時時間複習,查缺補漏。一週完成教學。

    三、徵求意見:

    請讀到我寫這個問答的朋友,多多交流你們的意見。讓部編教材透過我們一線老師的課堂,真正切實地落實編者意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釘釘為何在bilibili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