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夢小同學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 2 # 音悅心靈魂

    三字經全文譯文:

    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於善,只是由於後來所受社會的習染不同才有了千差萬別。

    如果從小不進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兒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選擇鄰居而搬家。一次,兒子逃學回來,孟母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以此告誡孟子學習不可半途而廢。

    竇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個孩子,都學有所成,名揚四海。生養子女卻不給予良好的教育,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沒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做老師的失職。

    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如果少年時不努力讀書學習,長大以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呢?一塊沒有經過雕琢過的玉石,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一個人若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

    為人子弟,在年輕的時候,應當多多親近良師益友,從他們那裡學習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孝乃百善之首。“孝”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東漢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為父母溫暖枕蓆。孝敬父母,這是每個做兒女的應該做的事。

    孔融四歲,就能讓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培養這種謙恭禮讓的優良品質,培養自己的愛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同樣也會獲得別人友善的回報。

    兒童、少年的啟蒙教育,第一是讓他們知道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傳統美德。其次才是要學習看到或聽到的知識。

    為孝悌打好基礎,有堅實的品德做後盾,然後學知識,長進才華。並要懂得計算數目,認識文字,學習文理。“知某數”,講的是中國的 數字,中國的計數方式採用十進位制,一到十看來簡單,但卻有無窮無盡的變化。

    數字從一開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數字,十個十就是一百,十個一百就是一千,十個一 千就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兒童時期,要從知數、識文開始,知數簡單,識文就比較複雜了。

    文字包括的內容很多,如文字、文學、歷史等,是難以窮其究竟的。 對於兒童要從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入手。某數是較簡單的,所以教育孩子先從識數開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學的時候,都是從阿拉伯數字開始的。為父母的 要先教他“知數”,父母是兒童最早的數學教師。

    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萬物、芸芸眾生。

    天、地、人之所以為三才,因為:天,指 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浩渺蒼穹,運轉不息,四季交替,風霜雨雪應時而生;地,是萬物藉以生存的地理條件,人類的一切物質供給都取於“大地”。大地用它的胸 懷和滋養孕育著人類和其它生靈;人,有浩大的能力,是萬物之靈。

    三綱是指君臣之間有忠愛之義,父子之間要慈孝相親,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古代封建社會有“三綱五常”的社會原則,其“三綱”要求臣服從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從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妻服從夫,丈夫對妻子擁有支配權。但是,今天的社會,再也不是封建專制社會了,三綱自然就不復存在了。一年之中有四個季節,叫春、夏、秋、冬,這是四時(季)。四時迴圈交替,執行不止,永無盡頭。

    南、北、西、東是四面的方位,這四個方位對應存在,是與中央點相對應而確立的。水火木金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即人們常說的五行。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代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仁愛、公正、禮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準則。這五條準則要努力去實行,不容許出現紊亂。稻子、穀子、豆類、麥子、黃米、高粱叫做六穀。這六種糧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動物叫六畜,是人類所飼養的用來吃肉和供使用的禽獸。高興、生氣、憂傷、害怕、傾慕、憎惡、嗜好,是人生來就具備的七種感情。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屬、絲絃、竹管等八種材料製成的八種樂器,稱為八音。

    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輩分排列的長幼順序。從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兒子,兒子到孫子,再到曾孫、玄孫。教導剛入學的兒童,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作為一個讀書求學的人,必須有個良好的開端。先把《小學》讀完,再學習《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論語》這部書共分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傳弟子們記錄下來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義的言論。

    《孟子》這部書是孟軻寫的,共七篇,內容是有關講述道德、宣傳仁義等優良品行的言論。《中庸》這本書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大學》這本書的作者是曾子。《大學》主要講述從提高自身修養、管理家庭到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讀熟四書,才可以讀像六經這樣比較深奧的書。《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樂經》號稱六經,其中《樂經》已失傳,其餘的都儲存至今。

    《連山》、《歸臧》和《周易》,這三部書合稱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陰陽概念來說明宇宙萬事萬物迴圈變化的道理的書,它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故後人廣為研究,影響深遠。

    《尚書》上所記載的,都是虞、夏、商、週四代的政論。一篇名為典,是帝王立國的原則。一篇名為謨,是大臣治國的策略。一篇名為訓,是大臣對君 主的訓誨,如伊訓。一篇名為誥,是國君的通告。一篇名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為命,是國君的命令。

    《詩經》分為《國風》、《大雅》、《小雅》、《頌》四個部分,合稱為四詩。(詩經中的詩內容豐富,感情深切)是我們應當誦讀吟詠的。

    《周禮》中記載著當時六官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儀禮》中禮儀大綱分為八種,共十七篇。戴德和戴聖都曾彙編《禮記》並作註釋,記述了聖人的言論,完備地記錄下了上古的禮樂制度。

    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跟著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善惡行為的認識辨別。

    公羊高著的《公羊傳》,左丘明著的《左傳》和轂梁赤著的《轂梁傳》,合稱為三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書全部讀熟了,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子書種類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取重要的部分來讀,記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後果。

    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楊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通曉經書和子書後,再讀各種史書。從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系統,瞭解歷史興衰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在讀史中吸取教訓。

    從伏羲、神農,到軒轅,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他們是遠古時代的名君。(另一種傳說:軒轅、顓頊[音“專須”、帝嚳[音“酷”、堯、舜為五帝時代,他們在公元前26—前22世紀。)

    唐堯、虞舜二帝先後興起,堯把帝位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在兩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夏代(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開國君主是禹,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約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後世稱為“三王”。

    從夏禹王開始,將君位傳給兒子,從此天下被一家統治。夏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後被湯滅亡。湯王討伐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經歷了600多年,到商紂王就滅亡了。

    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滅掉商朝,誅殺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從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建都鎬京(今西安),史稱西周。從公元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今洛陽西),到公元前被秦所滅,史稱東周。周朝前後延續約800年,統治最長久。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義,周厲王逃出,即由共伯和執掌王事,達14年,歷史上號稱共和,將這一年稱共和元年,中國古代的歷史紀 年也就從這一年開始。

    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 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中國的歷史的紀年即從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後,經歷了厲王、宣王兩代國王后, 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從鎬京向東遷都到洛陽,歷史進入東周。

    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後,東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各個諸侯國之間時常相互攻伐,政客們也紛紛向掌權者遊說自己的政治主張。東周分為 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五霸逞強。

    戰國時代則有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爭雄。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傳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時候,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

    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基業。漢朝的皇位傳延了兩百多年,到了漢平帝時,皇位被王莽篡奪,西漢結束。王莽篡位後,天下又隨之大亂。

    漢光武帝消滅王莽,中興漢室,建立東漢。漢朝歷經400餘年,到漢獻帝時滅亡。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漢朝的天下,這個時代稱為三國時代。司馬炎滅三國而建晉朝。

    晉朝分為西晉(公元265—317年)和東晉(公元317—420年)兩個時期。晉朝遷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國都定在金陵。

    與南朝同時並存的統治北方的王朝稱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西魏為北周宇文泰所代,東魏被北齊高洋所代。

    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天下,於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隋朝只傳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滅亡了。

    唐高祖李淵,發起“仁義”之師,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軍,消除了隋末的動亂,開創唐王朝的基業。唐王朝共傳了二十代,歷時近三百年,後被梁所滅,才又改換了朝代。

    後梁、後唐、後晉,及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更替,歷史上稱為五代。這五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軍閥建立,以武力建國,成的快,敗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宋太祖趙匡胤興起,接受後周皇帝的禪讓而建立宋朝。宋朝傳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時期,雖然在宋太祖與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割據,但邊境少數民族政權興起,南北混戰,中國依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度。

    北方的少數民族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統一了中國。元朝統一了中原,並且兼併了邊疆的少數民族。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太祖,年號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後遷都北京。明朝共經歷了十七個皇帝,到崇禎皇帝為止時明朝滅亡。

    宦官肆意專權,為所欲為,農民反抗運動,風起雲湧,遍及各地。義軍首領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太祖努爾哈赤自稱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統一了中國。

    二十一史全在這裡了,它記載了各朝各代治亂之跡,從中可以瞭解各代王朝興衰的原因。

    讀史書的人,還應查考歷代實錄,通曉古今發生的事件,就好像親眼所見一樣。

    讀書的人在讀書時,要作到口裡吟誦,心裡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學習上面,才能真正學好。

    從前孔子,以七歲的項橐為老師。古代的聖賢,尚且如此勤學好問,普通人更應發奮努力。

    宋朝的趙普,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還天天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做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漢代的路溫舒把書抄在蒲席上學習,公孫弘把書抄在竹簡上學習。他們沒錢買書,但還能如此勤奮努力學習。

    漢代孫敬讀書至深夜,為防瞌睡將頭髮懸於樑上;戰國蘇秦讀書睏倦時用錐子刺大腿,痛醒時再繼續讀書。這兩人都不用別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奮刻苦學習。

    晉代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裡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借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裡雖然貧困,卻能堅持學習,最後成就不凡。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為生,他把書掛在柴擔的一頭,邊走邊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邊放牛邊讀書。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仍然堅持讀書,成就不凡。

    宋代蘇洵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後來成了大學問家。當他年紀已大時,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像你們小孩子,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北宋有個叫梁灝的人,年紀八十二歲,在朝廷對答策問,成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後,大家都驚異。你們後生小子,應當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北齊人祖瑩八歲時就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唐朝人李泌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作詩。他們二人聰慧絕頂,在當時很令人們感到驚奇。現在你們正是求學的時候,應該效仿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東漢蔡文姬博學通音律,東晉謝道韞聰慧能詠詩。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聰明,你們這些男子,更應當自我警醒,充實自己。

    唐朝劉晏,年方七歲,被皇帝舉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齡雖小,已經當官。他年少讀書,努力就可做到。你們作為年幼的學生,應當努力勤學達到這樣的目標。

    狗知道夜間替人守衛門戶,公雞知道每天早晨鳴叫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還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蠶吐絲可以供人們做衣服,蜜蜂釀蜜可以供人們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不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就連動物都不如了。

    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有所作為後,就能使自己名聲遠揚,顯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後代富裕。

    人們往往留給子孫後代的是滿箱金銀,我教育子孫的,只有一部經書而已。

    反覆講了許多道理,只是想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玩樂,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我們要時刻勉勵提醒自己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領域怎麼定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