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把摺扇闖天涯
-
2 # 談古論今時
唐朝從618年到907年,共有289年的歷史。大唐從崛起到晚年動亂,加上武則天一共經歷了22位皇帝。分別是:
唐高祖李淵 566-635
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唐高宗李治628-683
武周武則天624-705
唐中宗李顯656-710
唐少帝李重茂695-714
唐睿宗李旦662-716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唐肅宗李亨 711-762
唐代宗李毅 726-799
唐德宗李適 742-805
唐順宗李誦 761-806
唐憲宗李純 778-820
唐穆宗李恆 795-824
唐敬宗李湛 809-826
唐文宗李昂 809-840
唐武宗李瀍 814-846
唐宣宗李枕 810-859
唐懿宗李漼 833-873
唐僖宗李儇 826-888
唐昭宗李曄 867-904
唐哀宗李祝 892-908
至此,輝煌燦爛的大唐王朝就此滅亡。
-
3 # MJ任性說
嗯,這個問題應該這麼才是正確回答:
唐朝前面共經過:從夏朝算是2207+618=2825年。唐朝後面到現在是:2018+907=2925年。
我的回答沒毛病吧
-
4 # 趣向雜談
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 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後梁太祖 朱溫篡唐為止,共289年。 唐朝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 安史之亂為界。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 李淵發動 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後,對 隋朝末年在中國各地建立的 割據政權進行的統一戰爭。初唐時國力強盛, 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 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 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高宗即位。 唐高宗時期擊敗 西突厥、 高句麗等強敵,建立 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後, 武則天於690年建國周,即 武周。直到705年 唐中宗因 神龍革命而復辟。武周直到 唐玄宗繼位後才完全結束。 唐玄宗時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 開元盛世。 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 安史之亂。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了 唐末民變,其中 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 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 朱全忠控制。 唐昭宗遷都 洛陽,並於907年逼 唐哀帝禪位,唐亡。 朱全忠建國樑,史稱 後梁,進入 五代十國時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後,河隴地區和安西,北庭都護府的精兵被調往內地平叛,邊防空虛。吐蕃便趁虛而入,從青藏高原北上蠶食唐朝領土。764年到776年,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等城市相繼失陷,安西和北庭被斷絕了和唐朝中央的聯絡,成為了唐朝孤懸塞外的領地。寶應二年(公元763年),吐蕃趁著唐朝內亂攻陷長安,唐代宗出逃後,吐蕃擁立廣武郡王李承宏為帝。雖然後來郭子儀收復長安,代宗復位。但可見吐蕃已經是唐朝頭一等的心腹大患。代宗後期及德宗即位後,和吐蕃逐漸改善關係。最終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唐朝和吐蕃在清水舉行會盟,劃定雙方邊界和平相處。
就在清水會盟這年十月,唐朝又發生了涇原兵變。叛軍擁立太尉朱泚為帝,唐德宗逃至奉天。興元元年(784)正月,唐朝派秘書監崔漢衡出使吐蕃借兵,吐蕃尚結贊同意協助唐朝。但卻以書信中無唐朝主將李懷光署名為由拖延出兵時間。唐德宗令李懷光署名,但他早與叛徒勾結,藉口向吐蕃借兵有三大害拒絕署名。唐德宗不知如何是好,但崔漢衡堅持借兵並與吐蕃方面多次協商,最終唐朝口頭答應平叛後以安西北庭之地及萬匹彩絹相酬。四月,吐蕃在唐朝許諾的重酬促使下出兵,五月助唐大敗叛賊。可能因水土不服加上天氣炎熱,吐蕃隨即退兵。七月,德宗返回長安,吐蕃遣使來索要土地。
可李泌認為:安西、北庭,人性驍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勢,使不能並兵東侵,奈何拱手與之,且兩鎮之人,勢孤地遠,盡忠竭力,為國家固守近二十年,誠可哀憐。一旦棄之以與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國,他日從吐蕃入寇,如報私讎矣。況日者吐蕃觀望不進,陰持兩端,大掠武功,受賂而去,何功之有!
於是,唐德宗拒絕了割地,只答允可以增加彩絹數量作為吐蕃出兵的報酬。
唐蕃關係於是破裂,貞元二年(786)八月,吐蕃大軍入寇涇、隴、寧等地,遊騎深入到京畿好畤(今乾縣西北),德宗詔將兵屯咸陽以備之。九月,吐蕃攻好畤,長安戒嚴。
正題來了,在唐蕃關係破裂,吐蕃大舉入侵之前的貞元元年四月,唐朝派了一個名叫楊良瑤的太監帶領使團遠赴廣州出使黑衣大食
楊良瑤,一個在史書裡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唐朝宦官,如果不是1984年【楊良瑤神道碑】的發現,世人會永遠忘卻他輝煌的一生,更不會知道他是唐朝歷史上繼達奚弘通之後第二個橫渡印度洋的唐朝使團領導者。
根據碑文,楊良瑤出身弘農楊氏,他的曾祖是唐元功臣,為玄宗誅殺韋皇后時的禁軍將領,因立下大功官至雲麾將軍,右威衛中郎將。肅宗至德年間(756-757),楊良瑤進宮成為宦官。代宗永泰時,奉命前去招撫叛亂的狼山部落首領塌實力繼章有功,授任行內侍省掖庭局監作。大曆六年(771年),加朝議郎,宮閨局丞。後奉使前往安南,宣慰荒外。九年,出使廣州時遭遇哥舒晃叛亂被執,大義凜然決不投降。十二年,叛亂平定,升遷宮閨令。德宗興元年間(784年),朱泚叛亂,出使吐蕃借兵回國平叛立下大功,遷官內侍省內給事。六月,加朝散大夫。貞元元年(785年),帶領使團不遠萬里出使黑衣大食,成功完成使命。貞元四年六月,轉中大夫。七月,封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十二年,加太中大夫。十五年,淮西叛亂,被任命為監東都畿汝州軍事,用安撫手段使事件平息。唐順宗永元元年(805年),回到長安,供侍親密。五月,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使。晚年“歸信釋氏,修建塔廟,繕寫藏經,布金買田,舍衣救病”。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七月二十二日,卒於長安輔興裡私第,享年七十一歲。
縱觀楊良瑤的一生,他主要的功績就是代表皇帝四處出使,平定叛亂。但說起來最令人好奇也是政治目的和影響最深的還是他出使黑衣大食的那段經歷。
【楊良瑤神道碑】中對其出使黑衣大食之事有這樣一段描述:
貞元初,既清寇難,天下乂安,四海無波,九譯入覲。昔使絕域,西漢難其選;今通區外,皇上思其人。比才類能,非公莫可。以貞元元年四月,賜緋魚袋,充聘國使於黑衣大食,備判官、內傔,受國信、詔書。奉命遂行,不畏於遠。屆乎南海,舍陸登舟。邈爾無憚險之容,懍然有必濟之色。義激左右,忠感鬼神。公於是剪髪祭波,指日誓眾,遂得陽侯斂浪,屏翳調風,掛帆凌汗漫之空,舉棹乘顥淼之氣,黑夜則神燈表路,白晝乃仙獸前駈。星霜再周,經過萬國,播皇風於異俗,被聲教於無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墜,斯又我公扙忠信之明效也。
四年六月,轉中大夫。七月,封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功績既著,恩寵亦崇;若驚之心,日慎一日。
根據碑文可知,唐朝在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四月 ,以宦官楊良瑤為聘國使,出使黑衣大食。楊良瑤一行人帶著國信和詔書先到了南海(今廣州),並從廣州登舟出海經過漫長的海上旅行到達了黑衣大食。至晚在貞元四年六月之前,使團已經從黑衣大食返回唐朝。
碑文中提到楊良瑤的此次出使【播皇風於異俗,被聲教於無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墜】,可見此次使團出訪結果是成功的。
但是,唐朝在和吐蕃關係破裂前夕突然向黑衣大食派出這樣一個使團,其目的自然不會僅僅是碑文中的【播皇風於異俗】,而是要聯合黑衣大食,請其與唐朝共同對付吐蕃。
李泌曾經向唐德宗提出過一個偉大的設想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貞元三年九月回紇可汗上表時的這對君臣的對話:
既而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凡泌所與約五事,一皆聽命。上大喜,謂泌曰:“回紇何畏服卿如此?” 對曰:“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
上曰:“回紇則既和矣,所以招雲南,大食,天竺奈何?”對曰:“回紇和,則吐蕃已不敢輕犯塞矣。次招雲南,則是斷吐蕃之右臂也。雲南自漢代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於吐蕃,苦於吐蕃賦役重,未嘗一日不思復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與天竺皆慕中國,代與吐蕃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
雖然這是在楊良瑤使團出發之後兩年才有的對話場景,但李泌作為三朝謀臣,在勸說唐德宗拒絕答應割讓安西北庭給吐蕃時想必早就有了應對吐蕃報復的策略。因此可以知道,楊良瑤出使大食,正是唐德宗和李泌早已確定的聯合回紇,南詔,大食,天竺夾攻吐蕃政策的行動。
而怛羅斯之戰後,黑衣大食的確向東部擴張的如火如荼。在750年黑衣大食剛剛建立時,中亞的粟特地區和吐火羅斯坦已經成了大食的勢力範圍。768年後,黑衣大食佔領箇失密(迦溼彌羅,位於西北印度犍陀羅地方的東北、喜馬拉雅山山麓),769年大食入侵高附(661年唐朝在今塔吉克西南部瓦赫什河流域設定的羈縻都督府)。黑衣大食的勢力進入西域,無疑對想要獨佔西域霸權的吐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雙方的戰爭和矛盾已經不可避免。唐朝君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決心拉攏大食在背後捅吐蕃一刀。
而楊良瑤使團之所以拋棄陸路走海路前往黑衣大食的都城縛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主要還是因為吐蕃對河西走廊的不斷蠶食已經使得絲綢之路成為吐蕃的勢力範圍。如果取道陸路,使團很可能被吐蕃劫掠,而且楊良瑤此行肩負特殊使命,所攜帶的國信和詔書必定寫著唐朝聯合大食制衡吐蕃的戰略。一旦落入吐蕃手中,後果必定不堪設想。相比之下,選擇走海路雖然要歷經萬里波濤,但路途中並沒有和唐朝敵對的勢力,商船來往也算頻繁,可以免去許多的隱患。
既然選擇走海路,廣州就是最佳的出航地。作為唐朝最為繁榮的對外貿易口岸,最遲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朝廷已經在廣州設立海外貿易的管理機構市舶司。廣州外商數量之多令人驚歎,其中大食和波斯商人所佔的比重更是大,根據【舊唐書 肅宗紀】記載,乾元元年(758年)“癸巳,廣州奏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大食和波斯商人組織的武裝居然攻陷廣州,廣州刺史逃走,可見廣州城內的外商之多。選擇廣州作為出發地,可以從大食商人口中瞭解最新的關於他們祖國的情況及航路上的具體資訊。
另外,當時擔任廣州刺史的是著名賢臣,【通典】的作者杜佑。杜佑的侄子杜環在當年的怛羅斯之戰中被大食軍隊俘虜,之後遊歷了中亞地區和北非,並寫了著作【經行記】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杜環在唐代宗寶應年間已經回到唐朝。因為【經行記】一書後來被杜佑收錄於自己的著作【通典】中,可見杜佑是從侄子那裡瞭解到了當時大食附近的情況。楊良瑤使團到達廣州時,雖然不確定杜環是否在,但起碼可以從杜佑口中瞭解到關於大食的資訊。
而在杜佑的治理下,廣州當時一片繁榮“萬船繼至,百貨錯出”,有足夠的資本為使團提供經濟支援。
所以,選擇廣州作為出發地點,絕對是正確的。
國內學者目前根據唐朝時候阿拉伯商人航海日記,推測楊良瑤使團的行程是這樣的:785年6月楊良瑤從長安出發,8月到達廣州,10月從廣州乘船出發,786年4月左右到達馬斯喀特港,5月到達巴格達。之後786年9月從波斯灣返航,787年5月左右回到廣州,787年7月之後回到長安(約為唐朝貞元三年5—6月)。如果再稍微逗留久一些,回到長安可能已經是下半年了。因為碑文中說楊良瑤在貞元四年六月因為出使完畢被升官,所以他也更有可能在黑衣大食一年左右。
就在楊良瑤使團回國前不久,唐朝和吐蕃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唐朝貞元三年(787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唐朝和吐蕃決定再次進行會盟商討吐蕃歸還之前侵佔唐朝的鹽州和夏州的問題。唐蕃雙方按照約定各自以三千士兵列於會盟壇的東西兩側,但是會場中只允許各自帶400人,同時雙方有騎兵在周邊巡視。就在騎兵巡視的時候,唐軍騎兵60人突然闖入吐蕃陣內被吐蕃扣留。唐朝副使崔漢衡一行21人剛剛進入吐蕃帳內就被埋伏的軍隊劫持。這也就是有名的“平涼劫盟”。此事更加使唐朝對吐蕃甚為痛恨,正是此時楊良瑤使團回國帶來了聯合大食的新一步進展,必定是使得唐朝君臣為之一振的好訊息。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唐德宗迫不及待加封楊良瑤的原因。
【楊良瑤神道碑】對他們的出航路線提的極其少:“掛帆凌汗漫之空,舉棹乘顥淼之氣,黑夜則神燈表路,白晝乃仙獸前駈。星霜再周,經過萬國”。並沒有什麼實質內容。不過幸運的是,我們能從【新唐書 地理志】儲存的唐朝宰相賈耽的【皇華四達記】中看到詳細的從廣州到黑衣大食首都縛達(巴格達)的路線: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九龍半島西北岸),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島石(海南島東北面)。又南二日行至象石(海南島東南之大洲島)。又西南三日行至佔不勞山(今越南佔婆),山在環王國(今越南占城)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今越南歸仁以北)。又一日行,至門毒國(越南歸仁)。又一日行,至古笪國(越南芽莊)。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越南藩朗)。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越南崑崙島)。又五日行,至海峽(馬六甲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馬來半島南端),南岸則佛逝國(蘇門答臘島東南部)。佛逝國東北行四五日,到呵陵國(爪哇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峽三日,至葛葛僧祗國(馬六甲海峽南部群島)。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華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個羅國(馬來半島西岸之吉打),個羅西則哥谷羅國(馬來半島克拉地峽一帶)。又從葛葛僧祗四五日行,至勝鄧洲(蘇門答臘島東北岸的日裡)。又西南五日行,至婆露國(蘇門答臘島西北之巴魯斯島)。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印度尼科巴群島)。又北四日行,至獅子國(斯里蘭卡),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印度馬拉巴爾),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國。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國。其國有彌蘭太河(印度河),一日新頭河,自北渤昆國來,西流至提國(印度西北海岸)北入於海。又自提國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伊朗西部波斯灣頭阿巴丹附近),一曰羅和異國。華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刺國(伊朗西南之烏布剌), 乃大食國之弗利刺河(幼發拉底河),南入於海。小舟沂流二日,至末羅國(伊拉克巴士拉),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伊拉克巴格達)。
貞元十七年的時候,賈耽上【海內華夷圖】和【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當時賈耽和楊良瑤同在長安,那麼楊良瑤使團當年的航行便是賈耽編書最新鮮最直接的材料,賈耽怎麼會不採用。特別注意的是,賈耽寫道:
“華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是舶人夜行不迷”
這與楊良瑤神道碑中“黑夜則神燈表路”的說法近乎完全一致。可見,賈耽的記錄很可能來自楊良瑤使團船隊的官方報告,甚至是楊良瑤本人的口述。
另外,賈耽與楊良瑤可能還是政治盟友。貞元十五年(779年)淮西吳少誠之亂,據【神道碑】記載,楊良瑤的策略是綏靖詔安,並被唐德宗接受。而正史中記載詔安吳少誠的策略是賈耽提出並被唐德宗採用的。在這件事上,賈耽和楊良瑤的意見一致,他們之間應當有不少的溝通交流。這也從側面證實了賈耽極有可能向楊良瑤諮詢海外的行程見聞。
關於楊良瑤使團出使的結果,從碑文中的 往返如期,成命不墜可見是非常成功的。
【舊唐書 大食傳】中寫道:“貞元中,蕃兵大半西御大食”。
可見,大食被楊良瑤使團所鼓動,成為了吐蕃的巨大包袱,從許多史實可以看出吐蕃因為大食的拖累而兵力不足的狀況。例如唐朝貞元五年,吐蕃集結沙陀,葛邏祿,白眼突厥等部族對抗唐朝和回紇聯軍,費盡心力才攻陷北庭都護府。9世紀初,吐蕃進攻龜茲,回紇可汗親自出兵救援將吐蕃殺的大敗,並趁機擊潰葛邏祿,808年,回紇又擊敗吐蕃佔領涼州。回紇將吐蕃勢力緊緊壓制在鄯善和于闐附近,可見吐蕃此時軍力之緊蹙。
而楊良瑤出使大食也推動了唐朝對外貿易的興盛。從貞元年間開始,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榮興盛。“寶舶荐臻,倍於恆數”。到了唐僖宗時候黃巢亂賊攻入廣州,阿拉伯商人阿薩德聲稱:黃巢在廣州對外國胡族人進行大屠殺,共殺死了20萬名外商。可見廣州外貿之繁榮。
其實,楊良瑤使團之所以顯得傳奇,最主要的是他顯示了大唐帝國廣闊的眼界和建立國際統一戰線的先進思想。能以如此獨到的眼界,能夠決勝萬里之外的異國,縱觀古今,除了大唐再難做到了。
回覆列表
公元618年李淵登基為帝建國號唐,690年武則天登基為帝廢唐建周,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廢周復唐。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梁。唐亡。。。唐若算上武周則享國289年,若不算武周,大唐國號僅則為2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