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縱橫屮古今
-
2 # 步步為營007
第一,陳友諒很自信。第二,陳友諒處在上游,乘船順流而下,很方便,包括運送糧草。第三,陳友諒有許多大船,加上大炮,運動自如,我可以打你,你打我時,我已經到另一個位置了,且朱元璋沒有多少船,而且都很小,小打大是比較難的。
-
3 # 人來瘋歷史
首先交代一下當時的歷史環境,1360年陳友諒東伐朱元璋,並在途中殺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陳沖破朱元璋長江太平防線,兵臨集慶(今南京)城下。陳朱雙方在集慶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落潮,百艘鉅艦擱淺,陳友諒大敗,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當時,小明王被脫脫重兵圍困於沂蒙山犄角嶺,朱元璋火速率軍救援。陳友諒在大軍行至洪都時,收到訊息稱洪都(南昌)守將朱文正是一個整日花天酒地的花花公子。並且由於洪都之前屬於陳友諒,是陳友諒的洪都守將叛變導致洪都拱手相讓給朱元璋。兩種因素導致陳友諒放棄原先制定的攻打金陵(南京)計劃,決定先攻洪都,在攻金陵,這一舉給朱元璋有了緩和機會,使其安心率兵救馳小明王。
洪都戰役陳友諒率領水陸六十萬大軍兩棲作戰,圍攻洪都八十五天未能破城,朱文正用一萬餘兵抗住了漢軍三個月的連環進攻,這一戰是中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朱文正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朱元璋在同年七月處理完後方戰鬥後親率二十萬大軍馳援洪都,至此洪都之戰以陳友諒失敗而告終,而下一個戰役由此揭開眉目。
陳友諒在洪都之戰不僅打敗而且損失了步兵的主力,已經沒有力量在與朱元璋決戰陸地了,而此時水師力量尚且完好無損,經過其戰前的動員軍心大振,陳友諒決定利用水師的優勢從而鈕敗為勝,進而完成剿滅朱元璋的初心。為此陳友諒命令水師全力備戰,並把全部船隻集中在湖面寬廣的鄱陽湖,等著朱元璋水師到來後決一死戰。
陳友諒之所以孤注一擲的在海上與朱元璋決戰,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陳友諒有堅固的戰船,海軍力量碾壓朱元璋
透過多次交手,陳友諒發現朱元璋的戰略方案是攻擊薄弱、遇強則退。所以在步兵損傷殆盡的情況下,決定用自己的優勢水師與朱元璋決戰,當時漢軍水師船堅炮利且戰船數量佔絕對優勢,反觀朱元璋水師不但船小炮少,而且成立不久,士兵都為新兵,在面對自己這隻久戰沙場的水兵時肯定會一擊而潰,到時候自己就可以例如水師的優勢擊敗朱元璋水師後順江東去直搗金陵,到時湖面的封鎖不但自解自己還可以反敗為勝。
二、學項羽的背水一戰,想要士兵拿出置死地而後生的氣勢反轉戰局陳友諒一生中最敬佩的英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他想要自己也學習項羽的奮死一博的氣慨。此時只有讓軍心被提振,將領們也都甘心去殺敵迎戰,大家同仇敵愾共同殺敵,漢政權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而且讓朱元璋把後路堵死後,將士們就只能決一死戰才能生還,反而戰鬥意志會進一步的提升,從而為後面的鄱陽湖決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
4 # 花開花落緩行客
陳友諒之所以不在陸地上與朱元璋決戰是因為陳友諒擁有著當時最強大的水軍船隊,而朱元璋水軍力量薄弱,在陳友諒的巨型戰船面前,朱元璋大軍看起來不堪一擊。
鄱陽湖之戰——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鄱陽湖大戰,發生在元朝末年,雙方主帥分別是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反元起義軍的領袖,一代英雄。
據《明史》記載,陳友諒出動了65萬水陸大軍,朱元璋方面只有20萬軍隊,軍事力量上,陳友諒佔絕對優勢。
但是雙方的大決戰卻沒有在陸地上進行,而是在水上進行大決戰——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與朱元璋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此戰決定了雙方大決戰的勝敗歸屬,也決定了天下大勢,決定了天下誰屬。
同時,鄱陽湖之戰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陳友諒。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士氣下降,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切斷了陳友諒大軍的退路。
然後朱元璋集中兵力,採用火攻戰術,殲滅了陳友諒水軍主力。
最後朱元璋大軍水陸並進對陳友諒大軍進行截擊,圍殲陳友諒想要突圍的大軍,陳友諒本人在戰鬥中不幸被流矢即亂箭射中頭部而死,陳友諒大軍群龍無首,或死或降,朱元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鄱陽湖之戰是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也奠定了朱元璋統一天下的基礎。
同時鄱陽湖大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陳友諒大軍與朱元璋大軍的決戰,陳友諒佔據絕對優勢,而且選擇了自己擅長的水戰,發揮了自己水戰力量強大的優點,但是最終因為陳友諒大軍的指揮失誤和陳友諒本人運氣不佳被流矢射死,導致群龍無首,所以陳友諒被朱元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而死。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煮酒嘗歷史
元末群雄爭霸時,陳友諒居武昌,位於長江中游,水軍力量非常強大,有六十萬之多,而且造船技術可說是不僅是歷史之最,而且全中國也是最先進的。而朱元璋呢,位居南京,在長江下游,軍隊大概只有二十萬,水軍更加遠遠不及陳友諒。陳友諒用水軍攻擊朱元璋正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而且佔據地利,是最明智的選擇,試問他為什麼要選擇在陸地上與朱決戰呢?那恐怕只會加速他的滅亡了。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因為不管是朱重八還是陳友諒都是依賴長江水系生存,部隊也需要利用長江水系機動,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朱重八和陳友諒之間的征戰會以水戰為主。
同時,由於長江流域周邊分佈著大量的城市,所以利用水師機動,攻擊沿江城市就成了最好的選擇。而且,陳友諒水師有大量大型戰船,並在戰船上佈置塔樓,精銳部隊可以直接從塔樓登上城牆,只有奪取城牆並控制城門,就可以攻破城市。再者,南方地區河流、港汊眾多,不利於大軍機動,也不利於後勤運輸。但是反過來,陸路不利於部隊機動、後勤運輸,但是利用水路運輸卻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奪取長江的控制權就可以保障後勤運輸以及部隊機動,這也是為什麼朱重八個陳友諒會選擇水戰,因為長江是雙方的生命線。另外陳友諒不可能有六十萬大軍,這玩意就是史官一張嘴,上嘴皮碰下嘴皮放個嘴炮而已,因為根本擺不開。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給朱元璋吹一波牛皮罷了。
再者,朱元璋控制的江南有更充足的充裕的財力去應對戰爭,而且朱重八手裡還有兩項技術優勢,也就是原始火器和回回炮。回回炮這種配重投石機在元朝也是爛大街的技術,城市民兵都能拿回回炮和各路反王談笑風生。火器確實在元初就出現了,也就是火門槍,但是可能是天下太平久了,元朝弓馬廢弛,沒有將火器大型化。但是朱重八卻很有眼光,將火器大型化,也就是早期火炮,雖然只是碗口銃以及小型射石炮這種,但是也算是軍事技術上一項巨大的進步。跟何況,朱元璋在江南地區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也就是埋頭髮展,也不向元朝中央挑釁,還以大元忠臣自居,因此換來了一個比較安穩的發展環境。所以,朱元璋的實力要遠強於陳友諒。
所以,總有財力優勢和技術優勢的朱重八沒有理由不戰勝陳友諒,陳友諒最終的結局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
全文完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1356年,朱元璋佔領應天(南京)。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都很震驚,因為他們小瞧了朱元璋。朱元璋在短時間內,發展迅速,成為江南紅巾軍三大陣營之一。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虎,最終留下和元朝決戰的只有一家,在先對付張士誠還是陳友諒的問題上朱元璋思考了很久。張士誠是個私鹽販子,也就是個商人,他割據在江浙一帶。張士誠的特點就是沒有遠大理想,只是想割據一方過好自己的日子。於是,朱元璋決定先解決陳友諒。
(陳友諒當年是最大的梟雄)
朱元璋在皖南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至元十九年(公元1359年),陳友諒已經完全控制了天完國,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訓練水平也比朱元璋計程車兵強,更要命的是,他的長處正是朱元璋的短處——水軍。陳友諒佔據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說,他佔據了長江上游,而朱元璋佔據的應天是下游,必須要仰首而戰,由於他們正好在一條水路上,水戰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方式,朱元璋起家淮西,以騎步兵見長,水軍一直是短板,因此一再避免決戰。
恰在此時,一件事情的發生使決戰提前爆發了,這也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
至元十九年(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陳友諒大為吃驚,準備安排部隊奪回,但事情洩漏,朱元璋有了準備,命令徐達與常遇春採用伏擊方式作戰,常遇春與徐達在九華山下設伏,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並俘獲了3000人。此時,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這位明初最愛殺降的將軍對徐達說:“我要殺掉這3000人。”徐達堅決不同意,並表示要上奏朱元璋,但他沒有想到常遇春膽子大到驚人的程度,竟敢不經過請示,連夜將3000人全部活埋了!
(常遇春也是傳奇人物)
常遇春的殺降是有目的的,他留下了幾個人沒有活埋,讓他們回去給陳友諒帶去了一句話:“我是常遇春,是我打敗了你!有種來報仇吧!”
不用描述陳友諒聽到敗軍回報資訊之後的反應了,總之,陳友諒的軍艦很快就順江而下,來到了南京城。朱元璋一直想要避免的決戰,因為這個意外的變故提前到來了。
陳友諒當時志驕氣傲,帶著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尋朱元璋的晦氣。朱元璋眾將沒有見過陳友諒那麼大的陣仗,都想要撤退,另尋他途東山再起。劉伯溫剛剛進入朱元璋幕府,這時大喝一聲:“那些說過要撤退的,可立刻斬首!”朱元璋聽了之後,立刻就堅定了抵抗的信心,從容佈陣。在龍灣這裡朱元璋設計埋伏,以少勝多。陳友諒被打的大敗虧輸,光榮地做了一回“運輸大隊長”,他打造的幾百艘戰艦成了朱元璋水軍的起家家當。朱元璋還派遣兩路人馬分別攻城略地,將很多皖南、贛北的城池都給奪回來了。這次龍灣之戰嚴重地打擊了陳友諒的囂張氣焰,也讓陳友諒產生了心理障礙,不敢輕易覬覦南京,更見識到了朱元璋步騎的厲害,也使得應天的局勢轉危為安。
(龍灣之戰)
陳友諒回到武漢後,重新整頓了內部,並且催豪強以平貧富,讓很多貧農都願意加入到陳友諒的大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振士氣,他開始稱皇帝,並且頻頻派遣軍隊進攻朱元璋新搶奪的地盤。雙方在北到隨州,南至吉安的戰線上,互有勝負。大家都知道,一場真正的決戰就要開始了。
隔年,也就是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領強大的水軍,從採石沿江東下,進攻應天府,一心想併吞朱元璋佔領的地盤。陳友諒將他的家屬與文武百官都搬到船上,孤注一擲,號稱六十萬大軍,乘朱元璋出兵解救安豐之圍的時候,向東襲來。陳友諒的部將進言,應該乘應天空虛,直搗朱元璋的老巢。陳友諒卻懷疑朱元璋再次使詐,他過去安豐接小明王是疑兵之計,用意就是讓他再次像上次一樣輕敵冒進。
陳友諒沒有采納部將的正確建議,而是用重兵圍攻防守頑強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城,連續數月,久攻不下,喪失了戰機。朱元璋當時是真的帶領軍隊北上,北上安豐去迎接被張士誠打的無家可歸的韓林兒、劉福通君臣了。此時陳友諒如果能一鼓作氣,應天被拿下不在話下。連朱元璋事後都在後怕,說自己應該接受劉伯溫的建議,不應該輕出北上。朱元璋能夠僥倖獲得這場鄱陽湖決戰的勝利,與陳友諒的戰略誤判不無關係。
朱元璋解了安豐之圍,急忙調集二十萬軍隊來救洪都。陳友諒懼怕朱元璋的步騎,將水軍撤到鄱陽湖上,企圖利用其艦船高大數量多的優勢,消滅朱元璋的主力。朱元璋命令各軍封鎖住鄱陽湖出口,要與陳友諒決一死戰。
(陳友諒傾國而出以雪龍灣之恥)
陳友諒頓兵南昌85天不下堅城,士氣已沮,朱元璋此時帶領生力軍前來,朱軍士氣大振。雙方在康郎山一帶展開大戰,陳友諒不支。陳軍左、右金吾將軍見大勢已去,相繼投降朱元璋,陳軍士氣更趨低落。朱元璋乘機致書陳友諒勸降,陳友諒為洩其憤,盡殺俘虜。而朱元璋則盡放俘虜,並醫傷悼死,以分化瓦解陳軍士氣。朱元璋判斷陳友諒可能突圍退入長江,乃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定木柵,並做火筏置於江中;又派兵奪取蘄州(治今湖北蘄春縣境)、興國,控制長江上流。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陳軍歸路被切斷,糧食奇缺,部隊飢疲。陳友諒無計可施,便於八月二十六日率樓船百餘艘,冒死突圍,企圖經南湖嘴進入長江,退回武昌。此時陳軍雖然勢弱,但是軍隊人數依然多與朱軍,與朱元璋拼死一戰,勝負未可知。可是陳友諒卻先洩了氣,選擇了退軍。陳軍行至湖口時,又陷入朱軍的包圍,朱軍乘機以舟船、火筏四面猛攻。陳軍一片混亂,爭先奔逃,又遭到涇江口朱軍伏兵截擊,陳友諒中箭而死,軍隊潰敗,平章陳榮於次日率殘部5萬餘人投降,太尉張定邊同陳友諒子陳理逃回武昌。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陳理投降,朱元璋的勢力擴大到原陳友諒所屬的地區,盡佔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已經成為江南第一大勢力。
(朱元璋最終定鼎天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這場明王朝的奠基之戰,在《明史》中有記載,朱元璋一直視陳友諒是最難對付的對手,那些高大的樓船,曾經是朱元璋恐懼的噩夢。所以這場戰爭的勝利,對於朱元璋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自此之後,朱元璋就真正成了天下一人。洪武26年(1393年),朱元璋還親自寫了一些文章,例如《周顛仙傳》、《祭天眼尊者文》、《群仙詩》,記敘自己如何在永修這個‘周顛仙’、‘鐵AVANCIER人’的指點下,戰勝陳友諒的故事。故事講的神乎其神,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命令中書舍人、書法家‘詹希庾’書寫,讓工匠鑿刻在石碑上,立碑於廬山之上。
當年為建造御碑亭運送碑石材料之需,自西南二里餘地築一小道直達山麓,即“九十九盤御道,”至今仍在。“御道”沿途多有明代以來名人石刻,又有如“廬山高”石坊等勝蹟。
御碑亭亭內的碑文上這樣寫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有一名叫周顛的瘋和尚在洪都行乞。在東華門謁見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後隨軍橫渡長江,至彭澤前小孤山時,無風,船不能渡,瘋和尚遂站立船頭,呼的一聲,東風勁吹,兵馬始揚帆渡江而過。後和尚辭別而去,問居,答:“吾乃廬山竹林寺僧也。”隨之白雲升起,瘋和尚踏白雲向廬山而去。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特遣使來廬山,訪周顛不遇,人傳已在此乘白鹿昇天。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張其事。憑亭北眺長江、九江,近瞰山麓東林寺、千佛幹塔,皆歷歷在目。
朱元璋鄱陽湖戰勝陳友諒以有天下,當真有天意嗎?不然何以數次疲弱之軍而完勝志驕之師呢?
-
8 # 是阿維啊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的一次大戰。在這一次戰役之中,陳友諒擁兵65萬,而朱元璋才不過區區20萬,可以說是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但是這個戰役的結局都知道,最後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而這一次的戰役也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水戰。那麼疑問就來了,陳友諒三倍於朱元璋的兵力,為什麼非要和朱元璋在水裡打仗,而不在陸地上決戰呢?
首先陳友諒是漁家出身,所以呢,這就造就了他作戰的一種風格,由於他熟知水性,所以在水上作戰對他來說是更加的穩固,比如說戰船的駕馭,佈置等等,相對於一直在陸地上打仗的朱元璋來說,很明顯他更具優勢。
當然,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在陸地上即使他們有著三倍的兵力,但是和朱元璋較量依然是十分危險的。曾經,朱元璋的侄子硬生生的用兩萬的兵力,從陳友諒三十倍的兵力下守住了洪都城足足八十五天。這一戰,打的陳友諒可是心驚膽戰的。
八十五天,洪都城的戰士,百姓死傷無數,到了最後更是彈盡糧絕,但是即使是這樣,他陳友諒還是打不進去,這對陳友諒來說,嚴重的影響了他計程車氣。這時候朱元璋來了,兩萬兵力變成了二十萬,無疑陳友諒的心裡還是直髮怵的。
朱元璋的陸上作戰能力他們已經領教過了,所以對於朱元璋的將士,他們很是擔心,於是只好採用揚長避短的手法了。雖然朱元璋的將士在陸地上很厲害,但是到了水上呢?要知道他們的水師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再者,陳友諒的船噸位大,艦炮多,而且位處上游,佔據了地理位置的優勢。
但是結局依舊是很不幸,陳友諒的指揮問題,最後被朱元璋用計再加上火攻的辦法,最後以少勝多。
-
9 # 元勝
因為即使陸地上也要一個城一個城地攻,就好比攻洪都城一樣,水路只是一個交通工具,水路比陸路更方便,而且朱元璋的重要城市都在江邊,把城建在江邊也是為了交通方便,那個時候的長江和一些支流就好比民國時的火車道,走陸路要的話那窄小的官道怎麼容得下60萬大軍,還有輜重,所以需要翻山越嶺,被伏擊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應天府有大山作為屏障,從江上發起攻擊反而更容易,陳友諒是攻擊方,攻擊在於靈活性,所以只有造大船走水路划算,而朱元璋也知道這一點,陳友諒如果走陸路,那麼憑朱元璋的勢力,出城決戰不敢說,守城肯定是綽綽有餘,這樣陳友諒就屬於遠端作戰,自然耗不起!所以陳友諒順長江而下,來勢洶洶,這個時候朱元璋就不敢打陸地戰了,因為陳友諒可以在任何地點登入,這樣就發揮了他兵力多的優勢,所以朱元璋也只有造船在江上應戰,所以戰場選在了鄱陽湖,
回覆列表
陳友諒本是打魚出身,水上作戰是他的拿手本事,而且他的戰船高大威猛,相比朱元璋這邊存在巨大優勢,而如果陸地作戰,反而沒有絕對優勢,陳友諒的失敗是敗在軍事策略上,他的水師還是非常了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