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趙在來的路上
-
2 # 韶華傾夢
鄭芝龍和關羽根本不能混為一談,而且鄭芝龍的為人處世方面,與關羽的行事風格毫無相似之處。所以,鄭芝龍可看作是關羽的化身是無稽之談。原因如下。
其一,立場不堅定,反覆變節。關羽,自從在涿郡與張飛和劉備認識後,三人便結拜為兄弟,三兄弟可是自始至終一條心。就算是劉備混的再差,就算是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留下他們逃亡後,關羽也是被迫且約法三章,才不情不願的暫時歸附曹操(畢竟當時的劉備還留下了二位老婆在徐州,關羽要護其安全)。
等到官渡之戰後,關羽尋得大哥劉備的位置,便馬不停蹄的過五關斬六將去投奔了。可以說,關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始終沒有降曹的意思。
而鄭芝龍不同,在崇禎皇帝感到海賊的勢力日漸會影響到明朝的海域邊界安寧後,崇禎便想派軍隊去收復鄭芝龍,解決這股海患。可惜的是,當時的明朝因為實行“禁海”政策,對海軍的發展並不是很重視,所以海軍並不強。
在武力收復鄭芝龍無果後,崇禎開始了招安。而鄭芝龍也是這時同意了招安,光榮的從一名海盜變成正式官員。但是,鄭芝龍並不是一心向明,他只是因局勢而迫不得已降明罷了。所以,當弘光二年九月多,清軍攻克福建後,鄭芝龍便變節加入清軍,從南明的南安侯變成一名漢軍正紅旗子弟。
其二,信教不同。關羽是深受儒家傳統文化薰陶的將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核心思想都深刻的烙印在他的腦海裡。
可是鄭芝龍不同,他出生於福建南安石井,當時的葡萄牙,荷蘭等殖民國家,展開了海上的探索,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殖民,還是他們的文化。所以,當時的鄭芝龍帶著弟弟到澳門去投靠舅父黃程,之後開始在穿上生活,到過馬尼拉,從而學會了盧西塔語和葡萄牙文。
在海上交易中,鄭芝龍長期與葡萄牙人打交道,受到他們的影響,逐漸接受天主教洗禮,並取教名為賈斯帕,另名“尼古拉”。所以,鄭芝龍和關羽兩者的信仰並不相同(當然也和時代的關係有關)。
其三,並不是位及人臣與異姓結拜是共同特徵。一般來說,位及人臣的人都不會缺乏他人的拉攏,以及投靠。當他們到了這種層次的時候,只有到了真正的有困難,真的需要仰仗他人的勢力和其他利益的時候,他們才會和那個人結拜。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利用那個人的勢力,也更能放心的信任那個人。
總而言之,鄭芝龍和關羽本就是兩路人,不可能放在同等次比較。
-
3 # 浮生一醉
關羽心中只裝著劉備,義也;關羽心中只裝著大漢社稷,併為之披堅執銳、奮戰一生,最後兵敗不屈,死於麥城。忠也;其人可謂大忠大義、善始善終,……後人尊之為“帝”、“聖”,實至名歸,不枉也!
而鄭氏則大相徑庭。附明沒把南明皇帝當回事,降清又不是真的懷有“棄暗投明”之心。思茲念茲,都是自己和自己東南沿海的一畝三分地。終其一生,此君皆與忠、義無關。關羽許國,捨身棄家;鄭氏附明,國破降敵。二人豈可同日而語?
綜言之,關羽如果有靈,焉能託身於鄭氏?芝龍但凡有恥,豈敢附名於關帝?……所謂“化身”之說,妄語也!
附帶說明:文中“鄭氏”為簡潔故,僅稱鄭芝龍先生一人(不含重名者)。與鄭成功無關,更與天下諸鄭無關!
-
4 # 瘋狂哦豁的靚仔
鄭芝龍和關羽是兩路人,關羽的化身是鄭芝龍,這關羽的棺材板估計都壓不住了吧!(玩笑,嘻!)
欲知其人,先聞其事。鄭芝龍的生平主要事蹟如下。
1.1621年(天啟元年),鄭芝龍帶著兩個弟弟投靠澳門的舅父黃程,和葡萄牙人交往中,潛移默化信仰了天主教,以及形成西方相似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
2.1624年(天啟四年),與顏思齊,楊天生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顏思齊為盟主。同年隨顏思齊率船隊到達臺灣。
3.1625年(天啟五年),顏思齊因傷寒病而死,鄭芝龍接替其事業,公推為盟主。鄭芝龍自立門戶後,初步在臺灣建起小規模的鄭氏地方統治政權。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
4.1626年到1628年,劫掠福建廣東數地,過著海盜生活,實力極度膨脹,1627年船隊達700艘船的規模,期間還打敗過駐臺荷蘭軍隊。
5.1628年(崇禎元年),接受明朝詔安,歸順明。為明守備沿海海盜和荷蘭軍隊,並率隊討伐昔日拜盟兄弟。
6.1633年,與福建沿海金門海戰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控制航線,收取過往船隻停靠費用,獲利無數,富可敵國。
7,南明隆武皇帝期間,被封南安侯,負責南明軍務,權傾朝野。
8.1646年投降清朝。
好啦,介紹完鄭芝蘭,相信大家已經對鄭芝蘭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至於武聖關羽我就不介紹了,我們都知道其為仁義禮智信的忠義之士。
鄭芝士和關羽一對比,形成兩級分化。首先在“忠”這一塊,鄭芝士就遠不能和關羽相提並論,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過五關斬六將回到劉備身邊。而鄭芝士,棄明降清,豈可言“忠”。其次,“義”
關羽義薄雲天,對待劉張兩人,入生命一樣珍貴,鄭芝龍卻征討並擊潰自己的拜盟兄弟。一對比有有了很大的區別。最後在彼此的道德觀上,關羽嫣然是儒家仁義化身的武將,遵循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而鄭芝龍由於自己信仰天主教的緣故,道德觀偏向西方,崇尚自由。
如果是非要說他們的相似點,我想正如問題所述,兩人都曾位極人臣,結拜異性兄弟。還有就是鄭芝龍和關羽一樣有著自己的“仁”德,鄭芝龍曾再福建大災荒的時候,廣泛救濟民眾,並且引渡居民往臺灣度過災荒。
鑑定完畢,鄭芝龍就是鄭芝龍,和關羽相似度不足百分之十。
-
5 # 掌心記
鄭芝龍是明末清初東南沿海海上第一霸主,政治上變節的叛國梟雄,這在中國歷史上早有定論。
題主竟然將鄭芝龍與的走忠勇路線的關羽相提並論,這讓關二爺情何以堪?在掌心看來,鄭芝龍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表現,與三國時期的呂布卻有幾分類似。
一、兩人都長得英俊,都認有義父,而且都靠結拜發跡。呂布是三國公認的俊男,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不僅武藝高強,人也長得漂亮。呂布也被罵作“三姓家奴”,先後認了丁原、董卓兩個義父,呂布的發跡也離不開兩任義父的提攜之恩。
鄭芝龍在這長相,義父和發家史上都和呂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1、鄭芝龍也長得十分好看。
鄭芝龍出生於福建南安一個小官宦家庭,乳名“一官”,史書上稱其 "性情逸蕩,不喜讀書,有膂力,好拳棒",屬於在鄉里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那種。
關於鄭芝龍的長相,由於那時沒有照相技術,我們中只能從史料中去推斷。明清諸多史料筆記中凡提到鄭芝龍長相的,一致稱他是個美男子,完全沒有“豎眉怒目、滿臉橫肉“的江洋大盜形像。
如《明季北略》載:鄭芝龍“姣好色媚”。《夢遊錄》載:“芝龍少年姣好。” 《纖言》載:“公見其姿容秀麗,曰:汝當貴而封王”。《難遊錄》中稱:“(鄭芝龍)少年姣好”。而且有關鄭芝龍長相,我們也可從他的長子,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高大英俊有雕像中也可推測出,鄭芝龍長相必定也是不俗。
2、鄭芝龍也有兩任“義父”。
天啟元年(1621年),十七歲的鄭芝龍前往澳門隨舅父黃程經商。至於年少的鄭芝龍為什麼遠走他鄉去漂泊闖蕩,正史上大多語焉不詳。
只有《廣陽雜記》說他與父親的小妾調情,結果被父親發現,棍棒追打,結果鄭芝龍跳上一條海船,到了澳門投靠舅父黃程。
(這調戲小妾的事,是不是和呂布有點相似?)
鄭芝龍由於聰明伶俐,天賦甚高,很快就學會了葡萄牙語,並展現出了經商的才幹,所以深得舅父黃程的喜愛,成為其的得力助手。
可以說,黃程是將這個外甥視為自己的兒子看待的,黃程也成了鄭芝龍的第一個“義父”。
天啟三年(1623年),黃程讓鄭芝龍單獨帶領船隊,押送白糖、麝香等貨物,赴日本長崎,並僑居進行貿易。
在長崎,鄭芝龍結識了他生命中的貴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盜商人李旦。鄭芝龍得到李旦的賞識,很快成為其部下,“備受寵愛”,並"以父事之"。
這樣,鄭芝龍有了第二位“義父”,海盜商人李旦,歐洲人稱之為“中國甲必丹”(Captain China)。
其實,關於鄭芝龍與李旦的關係是什麼?史書記載也有不同,也有稱李旦與鄭芝龍的“義父”關係,其實就是“契父”關係。
清人張遴白《平國公鄭芝龍傳》:“芝龍少年姣好,以龍陽事之。”在明清時期,男同性戀已經比較流行,特別是在福建等沿海地區更為普遍。"契"這個字,在福建一般是指“男同”關係,福州話中就有"做契弟"的說法,所謂"契弟"就是指男同性戀者的意思。
因為當時人迷信女人不能上船,否則就會引發海難,於是長期在海上過生活的海盜便“以男寵代之,而酋豪則隨稱契父。”
明代沈德符的《敝帚齋餘談》也提到:近乃有稱"契兒"者,則壯夫好淫,輒以多資娶姿首韶秀者,與講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列諸少年於子舍,最為逆 亂之尤!聞其事肇於海寇雲。大海中禁婦人在,師中有之,輒遭覆溺,故以男寵代之。而酋豪,則遂稱"契父"。從以上資訊,我們也能得出,鄭芝龍一定是長得非常英俊漂亮,而且鄭芝龍這位英俊美少年認了海盜頭子李旦為義父。
3、鄭芝龍也是靠結拜上位的。
鄭芝龍能夠在澳門站住腳,與舅父黃程的提攜培養是分不開的,讓他學會了海上貿易。
特別是投靠李旦後,憑藉其聰明能幹,以及與李旦的特殊關係,很快成為李旦的得力干將,左膀右臂,活躍在臺灣海峽,遊走於中日臺及荷蘭之間,過著亦商亦盜,以及中間人的角色。
藉助李旦和荷蘭人這兩個平臺,鄭芝龍混得風生水起,海盜事業與海商事業都同步起飛。
天啟五年(1625年),李旦也在從臺灣返回平戶途中去世,李旦的大部分資產、艦隊和部眾都順勢落到鄭芝龍手裡,這為鄭芝龍以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鄭芝龍除了與呂布一樣認了兩任”義父“外,還搞了兩次異姓結拜。
天啟四年(1624年),鄭芝龍、楊天生、陳衷紀等人,與日本平戶地區最大海盜商人顏思齊拜盟為“二十八兄弟”,推顏思齊為盟主,進行反抗日本德川幕府統治的起義,製造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長崎之亂”。
起義失敗後,顏思齊、鄭芝龍一行率眾倉惶出逃,最後落腳臺灣雲林北港,他們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計三千餘眾,紮根臺灣,伐木闢土,構築寮寨。
天啟五年(1625年),顏思齊去世,鄭芝龍在眾人推舉下,繼任盟主。鄭芝龍上任後,自立門戶,並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等部將,結拜為"十八芝",封為他的鄭家軍十八先鋒,對只隊伍進行軍事化改編,成為絕對效忠自己的私人化武裝。
這樣經過幾年的發展,至1627年,鄭家軍已有船700餘艘,兵卒數萬眾,一躍成為當時明代海上最大的海盜集團。
縱觀鄭芝龍的這段經歷,先是靠認“義父”,成功上位,然後靠異姓結拜,整合各路海盜勢力,發展壯大為鄭家軍。
三國時,呂布在兩任義父的提攜下,發展壯大,特別是在刺殺義父董卓後,接收了董卓的西涼餘部,使其成為後來鎮霸一方的重要諸侯勢力。
呂布與鄭芝龍不同的是,沒有搞好異姓結拜,導致在董卓死後,對西涼軍整合不夠徹底,從而引發了餘部李傕、郭汜等人叛亂。
二、兩人在政治上都是反覆無常,導致悲劇人生。三國時期的呂布,作為董卓專權的幫兇,先是中招王允的美人連環計,衝冠一怒為貂蟬,刺殺董卓這個最大的權臣,與王允一起成為漢獻帝的再造漢室之功臣,被進封溫侯,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從上人生巔峰。
後來呂布因為李傕和郭汜等人叛亂,不得不逃亡,先後投靠袁紹、袁術等人,特別是投靠在壽春稱帝的袁術,完全屬於政治上的變節行為,被迎奉漢獻帝的曹操斬殺於白門樓。
比較有趣的是,鄭芝龍的人生下半場,也類似三國時期的呂布,先是反抗明朝,後歸順明朝,擁立唐王,後又反叛明朝,投降清朝,最後也落得個被斬殺的下場。
1、開墾臺灣,反抗明朝,後歸順明朝。
天啟六年(1626年),福建南部發生嚴重旱災,民不聊生。鄭芝龍趁機劫掠福建漳浦,金門,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鄭芝龍與歷史上海盜、倭寇等勢力,燒殺掠奪,殘害老百姓不同,他的鄭家軍紀律嚴明,對百姓卻是異常仁慈,“不許擄婦女、屠人民、縱火焚燒、榨艾稻穀”,只搶富商和官家,甚至救濟貧苦,因而深受老百姓擁戴。
《纂福建通志》載:“鄭芝龍聚船數百,招徒數萬,復以小惠濟其大奸,禮賢下士,劫富濟貧”;《明外紀》載:“惟不許擄婦女,焚房屋,頗與他賊不同”。對於這樣一支海盜隊伍,大明王朝十分頭疼。於是命令福建總兵官俞諮皋進剿,因為受到老百姓的愛護,在老百姓掩護下,官府不斷無法剿滅,反而讓鄭芝龍的部隊在戰爭中不斷髮展壯大。
鄭芝龍利用旱災,招撫了泉州等地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赴臺灣拓墾,鄭芝龍因而成為開墾臺灣第一人,他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進一步壯大起來。
據黃宗羲的《賜姓始末》記載:“崇禎元年,閩值大旱,民飢,上下無策,文燦向芝龍謀之。芝龍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令其芟舍開墾荒土為田。厥田為上,秋成所獲,倍於中土。”朝廷見打不下來,於是轉換思路,對鄭芝龍進行招安。鄭芝龍一方面先不為所動,繼續與朝廷為敵,另一方面,邊打邊談,不斷提高自己接受招安的籌碼。
這樣經過打打談談,近兩年六個月的拉鋸戰,於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雙方達成一致,鄭芝龍率部3萬餘人,戰船千餘艘,離開臺灣,接受朝廷招安,由一名汪洋大盜搖身一變,成為福建巡撫熊文燦手下的"五虎遊擊將軍",坐鎮閩海,"剪除夷寇、剿平諸盜" 。
崇禎六年(1633年),鄭芝龍在福建沿海金門,發動了著名的料羅灣海戰,一舉擊沉不可一視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五艘鉅艦,打掉荷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全部軍事實力,建立了“數十年未有之奇功”。
至此,鄭芝龍控制海路、收取各國商船舶靠費用,控制海上貿易,迅速富可傾國,自己也一躍成為成為閩南的領主,和當時東南海上最強的霸主,軍力也擴張到了20多萬。擁有大小戰船超過3000多艘。
史載:"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作為當時西太平洋廣袤海域上最強霸主,鄭芝龍的強大,確保了此後二十年裡,中國東南沿海貿易的安寧,開啟了一個屬於鄭芝龍的黃金時代。
作為大明王朝,也是十分獲利,在沒有付出任何軍費支出的情況下,"八閩以鄭氏為長城",平息了困擾多年的東南海盜和倭寇襲擾。
2、擁立唐王,後又反叛明朝,投降清朝。
到時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下大變,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
關外後金趁機入關,在打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大舉南下,勢如破竹。
福王朱由崧被明朝舊勢力擁立為南明弘光皇帝,定都南京,扛起反清復明大旗。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境內的抗清軍務。
朱由崧的南明王朝僅存在不到一年,就曇花一現被清軍攻破南京,反清勢力群龍無首,各自為戰。
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倆藉機在福州擁立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建立了隆武政權,鄭芝龍成為這個福建南明政權的實際一號人物,被冊封南安候,晉升平國公,後又加太師,軍政大權盡落手中,權頃朝野。
鄭芝龍擁立福建南明政權,其目的只不過為儲存其鄭家軍的勢力,顯然鄭芝龍將自己鄭氏集團的私利,看得高於國家利益的。
作為商人的鄭芝龍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問題上,對大明王朝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注重個人家族利益,這為他後來他投降清朝,走向父子反目,身首異處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他不斷不舉張反清復明,打回南京,收回北京,反而在大清許以閩粵總督的前提條件下下,意志鬆動,決意降清。
隆武二年(1646年),鄭芝龍放棄抵抗,清軍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鍵,隆武政權滅亡,鄭芝龍投降清軍。
鄭芝豹、鄭彩、鄭世忠等皆降,唯其子鄭成功反對招安降清。
然而,讓鄭芝龍意想不到的是,清朝並沒有兌現諾言,封鄭芝龍為閩粵總督,而是由南征主帥貝勒博洛將鄭芝龍調離福建,移送到京師,被編入漢軍正紅旗。
作為海上霸主的鄭芝龍,一旦離開了大海就變成了落在平陽被犬欺的老虎,雖然被清朝封為一等精奇尼哈番,晉封同安侯,優待有加,但實際上過著被囚禁的生活。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本想利用鄭芝龍勸降鄭成功的清王朝,發現鄭芝龍已經沒有任何作用能阻止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反清復明。
失去耐心的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自作主張矯詔,將流放於寧古塔的鄭芝龍、鄭芝豹等斬首,隨同鄭芝龍投降清朝的全部勢力,以及其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全部被斬殺。
一代海王鄭芝龍的傳奇人生由此落幕,令人唏噓。
回覆列表
鄭芝龍怎麼能夠比的上關羽呢。關羽是正面人物形象 ,就拿忠義來說,鄭芝龍反叛明朝,投降大清。其次後人對關羽的態度,和對鄭芝龍的認識,都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