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美7631
-
2 # 騎士悠然行
在民間,從擇婚、議婚、定婚、結婚等許多方面形成了繁多駁雜的民俗,列舉如下:
一、“姨娘親,打斷筋,侄女當媳姑當婆,近親害處多又多",此為大忌。
二`兩個忌日(清明節、農曆十月初一)禁忌嫁娶。因為此兩節為鬼節。
三、一家族內禁忌通婚。有傷佗理道德。
四、異輩通婚是民間最典型的亂倫行為,必在禁忌之列,特別有直糸血親關係的,忌之最甚。
五、禁忌婚前性生活。有違中華民族傳統觀念和法律規定,是不道德行為,受社會和家庭鄙視。
六`禁忌由女方主動要求嫁娶。俗語:“典當勿催贖,女人勿催嫁。"婚期一般由男方提出,以免男方懷疑女方有短處,恐怕時間長了易敗露而迫不及待出嫁。
七`骨血倒流,一輩子發愁。意謂外甥女不能嫁給舅家表兄弟。
八、結婚送新娘子的轎子或車不走回頭路。擔心走回頭路就意味著重婚。
-
3 # 劉先生1214
現在結婚的民俗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俗話說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何況少數民族同胞也各有各的民俗。就我們北方而言,結果的民俗首先得從訂婚開始,買三金四銀,三金就是金戒指金項鍊金耳環,四銀就是銀元(袁大頭)沒有的話摺合人民幣就行。再就是訂婚,給彩禮錢(目前應該是15–20萬),定個吉日結婚。結婚的時候新娘要從孃家出發。如果孃家太遠就住酒店,接親,回家後就舉行結婚儀式。再然後就是給來道賀的親朋好友挨桌敬酒,晚上由平輩來鬧洞房,長輩和小輩不能參合,床上還要撒棗子核桃之類的,基本就這些流程,很累人。
-
4 # 民間生活見聞
關於民間結婚的民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但是基本是大同小異,結婚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所以在以前對這個非常重視,形式也是比較複雜多樣,各地這種婚俗都已經成了一種民間非物質文化。
定婚以後,選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請陰陽先生看黃道吉日。壽陽一帶稱為“會擇”,大同等地則稱為“擇期”。選定迎娶日子以後,男方要正式寫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帶稱為“通書”,晉南等地則稱為“送好日”、“下知帖”。這一程式相當於“六禮”中的“請期”。呂梁一些地方,到此時才正式送財禮給女方。以前定婚行聘,為“小送”;現在臨娶“納幣”,為“大送”。 山西大多數地區在迎娶前幾天或頭一天,也有的在迎娶當天早上,男方要打發人往女方送釵釧首飾、衣裝、酒肉等禮物。這一儀式叫做“催妝”,意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準備。太谷等地把“催妝”稱為“餉飧(sun孫);大同一帶,男方要送麵粉和肉給女家,麵粉叫做“離娘面”,肉叫做“離娘肉”。 一般在出嫁前一天,女方 “送嫁妝”到男家。嫁妝舊時一般為桌椅箱櫃、衣服被褥及梳妝用具,都要貼上大紅喜字或紮上紅布。忻州、雁北等地講究在嫁妝中的面盆裡放核桃和棗,然後用大紅剪紙蓋上;晉南襄汾一帶則講究在枕頭裡裝上筷子、核桃,鞋裡放上麩子,被子四角縫上棗和花生。這些習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兒女雙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緣。收到妝奩後,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禮物。太原一帶,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豬頭和蒸卷,稱為“上頭盒”。 出嫁前夕,女家還要給女兒“上頭”和“開臉”。“上頭”,即改變頭髮式樣,把辮子盤成髮髻。“開臉”又叫“開面”,其實是新娘進行美容修面,並以此表示少女時代的結束。一般是請一個“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兒女雙全的年長婦女,由她用細絲線絞去姑娘臉上的汗毛,並修細眉毛,剪齊鬢角。“上頭”,“開臉”之後,女方要宴請本族尊長和鄰里鄉親,同時款待即將出嫁的女兒。民間認為,女兒一上頭,就是人家的人了,孃家須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豐盛,女兒也被安頓在筵席的首位。 晉南襄汾一帶,在女兒出嫁前夕還有“踩花堂”的習俗。一般是由女方派兩名能言善辯的婦女,打著喜字燈籠,提著小箱子,抱著個瓷娃娃,在夜裡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進了新房後,女婿取出箱子裡的鏡子照照臉,意為新郎、新娘見面;來人在瓷娃娃兩腿之間灑點水,意為貴子灑尿。然後,男方再給來人些喜錢,並把她們恭恭敬敬地送走。 迎娶,又叫“迎親”、“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親的隊伍,舊時講究要用各種儀仗,從前到後,有炮手、開道鑼、開道旗、“肅靜”、“迴避”朱牌、宮燈、金瓜、斧鉞、朝天鐙、龍虎旗、團扇、日罩……吹打鼓樂更是不能少的。花轎一般為兩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時候,新娘轎子不能空行,晉南一帶要放花糕,饃作為鎮物;晉中有的地方則由一個與新娘屬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著壓轎,稱為“壓轎喜倌”。 陪伴新郎的人,左權一帶,是從年長親友中找兩個人,稱為“冰人”;再從新郎的子侄輩中找一個年齡與新郎差不多的,稱為“引婿”。雁北平魯等地講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兩個兄長隨花轎同去同回;回來時,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親。太谷一帶稱陪伴新郎的人為“吃客”;對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則稱為“送客”。 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孃家富”。據民俗學專家研究,這一習俗的起源與遠古時代的“搶婚”有關,後來女子被掠奪時的哭訴才逐漸演化為婚俗中的“哭嫁”。一般是感嘆無憂無慮少女生活的結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與女友的友好相處之情,同時對為人妻、媳的人生轉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對婚事不太滿意,感到委屈,更要藉機發揮,大哭而特哭一場。新娘的母親、女友與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隊伍到來後,女方的家門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們緊閉、關鎖。一方面顯示女方家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親者。迎親者怕誤了時辰,只有付“開門錢”了事。呂梁柳林一帶,迎娶隊伍到女家門口時,要把一隻羊趕在前頭進門,俗稱“撞門”。 迎娶隊伍進門後,女方設筵盛情款待。晉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時,除一應酒菜外,還有薄餅一樣主食,當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幾張餅、幾雙筷子和一些酒器,當地人稱為“得富貴”。晉南襄汾一帶講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餅”。晉東南沁縣等地,女兒臨行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
撤席後,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頭辭行。晉中祁縣一帶,岳父此時要為女婿披紅、簪花。然後樂聲大作,迎娶隊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員,以更為盛大的氣勢起程了。“婚”、“昏”同音,晉南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習俗,孃家筵請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發閨女出門。
女兒出嫁離家時,山西各地都有不帶孃家土的習俗。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孃家種莊稼的好運氣。這自然是農業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女兒出嫁時,要在炕上換上新鞋,然後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轎;有的地方是以紅氈或紅布鋪地,女兒脫去腳上的舊鞋,進了轎再換新鞋。不管怎樣出門,總之是腳不沾地。 女兒臨行時,晉東南沁縣一帶,母親要含著眼淚繞轎二圈,默默祝願女兒幸福吉祥;父親則象徵性地護送“百步”,然後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親。 迎娶路線一般講究走大回環,回時不走來時路。晉中祁縣一帶依據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龍(東)出的說法。迎娶隊伍要隨帶紅氈或紅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轎踩踏外,路經寺廟、井臺或石碾、石磨時,還要用來遮掩轎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擾。路遇別人家的嫁娶隊伍時,雙方要互換“針線”,即新娘的女紅消災。現在迎親隊伍相遇時互贈手帕,即此遺風。 迎娶舊時多用轎或轎車,除此而外,呂梁山區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騎驢;長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騎馬。雁北平魯一帶還有“騾馱轎”的特殊交通工具。
迎娶這一天,新郎、新娘的妝束因時因地而異。新郎舊時頭戴寬邊黑色硬禮帽,身穿馬褂長袍,後來改為制服,現在則大都是西裝革履了。晉中、晉南等地,新娘著裝比較特殊,要頭戴鳳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帶,宛似戲臺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後來改套紅棉襖,現在一律改穿時裝。 迎娶隊伍回到男家以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迎接新娘。晉東南沁縣一帶,新娘花轎講究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索取“下轎錢”後,由一“全福人”相攙,踩著紅氈進門。婆婆隨後用笤帚在轎內象徵性地掃三下,並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這叫“掃轎土”,大約是和“不帶孃家土”的習俗針鋒相對,你怕帶來孃家的土,影響孃家種莊稼;我偏要想方設法掃一些,以有利於自家的農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轎後,要把穀草稈、麩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時唸誦讚辭。這一習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為古老,相傳早在漢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壓避青羊、烏雞、青牛三煞神。後來逐漸演化,從趕煞神轉為求吉利,晉南一帶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則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轎之前,雁北平魯一帶要由婆婆為她搽點粉,名為“添胭粉”。隨後新郎手捧古書——《春秋》或《禮記》,和引親先生到轎前迎接新娘。新娘頭蒙紅蓋頭、又叫“遮頭紅”,手捧內盛米、谷等物的“寶壺”,由引親先生拋撒五穀開路,與新郎腳踩紅氈,步入院中。翼城、曲沃一帶負責“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後,新娘懷抱柳鬥、桃技、曆書、秤或輻條、銅鏡、銅鎖、箭等鎮物,由“扶女嫂”左右扶出。隨即以紅綾一條,讓新郎、新娘各執一端,男先女後踩著紅氈相隨人院,名為“牽紅”。有的地方由司儀迎轎唱喜歌,祝願夫妻美滿幸福。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不同。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
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麵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裡擺著鬥,鬥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滅,俗稱“長命燈”。 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牆上。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於新郎、新娘不利。 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範”,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徵地給新娘梳幾下頭髮,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 jin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唸誦讚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 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甚古,《漢書》記載“燕地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僅以為榮。”(《漢書》,《地理志》)鬧洞房習俗風行的原因一是可以消除男女雙方的距離和陌生感,協調倆人之間的緊張氣氛,融洽感情。再者,熱鬧是華人生活的美學理想,鬧洞房正是臻於此境的手段。熱鬧了才能形成喜事喜慶的氛圍,鬧是一種快樂的場景,是一種歡騰與興旺發達的象徵。
婚禮後姻親關係的認定階段 山西各地,在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謁公婆和家族中的長輩,家族中的平輩和晚輩也要來見新娘,俗稱“分大小’或“見大小”,其意義是確認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臨猗一帶,男家還要引導新娘拜見街坊鄰里,各家老少一擁而出,圍觀新娘,稱為“拜巷”。浮山等地則稱為“串村子”。嵐縣一帶則在新婚當天拜堂之後舉行,名為“吃過街飯”。一般是由男方本家或鄰里請新娘到家裡象徵性地吃一點飯。各家要事先準備好座席和飯食,並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親、送親的親友)各二人陪同,當地非常重視這一習俗,一來是讓新娘認一下本家、鄰里,便於日後往來;二來顯示婆家的人緣。請過街飯的越多,主家越高興。事後,婆家都要給請過街飯的人家送謝帖,以表謝意。 婚後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暖女”的古老習俗。這一天,女方父母拿著點心、燒餅來看閨女,生怕女兒初到婆家拘謹,吃不飽飯餓著。翼城一帶稱為“看三日”,沁縣等地則叫做“打聽三天”。 新婚夫婦婚禮後要雙雙回女方家省親叫做“回門”,這種習俗流行於山西各地,只是時間不一,有在婚後第二天的,有在婚後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後第六、七、九、十甚至十二天的,因地而異。民間把新娘從孃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才把新娘從婆家回孃家省親稱為“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在太原、大同等地,還有“住對月”的習俗,婚後滿一個月,新媳婦要回孃家住夠一個月才返回婆家。晉中等地在新婚夫婦回門時還要舉行新郎會見女方親族的“會親”儀式。晉南一些地方則是婚後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由新婚夫婦主持家宴,款待雙方父母和雙方親友。透過這一系列活動,雙方的姻親關係才算正式確立,得到公認。 總觀山西婚姻禮儀,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講究紅火熱鬧。比如婚禮的色調以紅色為主,鼓樂喧天,鞭炮連聲,鬧洞房等等把喜慶氣氛渲染得火爆熱烈,無與倫比。 二是希望新婚夫婦婚後豐衣足食,平安吉祥。如新娘下轎要跨越火盆、新郎、新娘繞“旺火”,表示驅除邪惡,象徵新婚夫婦婚後日子越過越紅火。鬧洞房撒喜果,撒七彩紙屑,“攆白虎”,洞房裡放鬥,鬥裡放五穀、銅鏡以避妖鎮邪,無不寄寓著人們的美好祝福。吃“同心結” “合歡飯”等,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開端。 三是希望新婚夫婦多子多福。婚禮上都放棗子、石榴,即“早子”,早生貴子;籽多,祈願多子。 隨著時代的前進,山西各地的婚姻禮儀不僅由繁趨簡,而且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迷信的、醜陋的陳規舊俗從婚禮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潑的新風尚逐漸推廣開來。
現在辦事都是在飯店裡吧,也沒有什麼事了,反正來了吃吃了就走。
-
5 # 基層小公
這個問題是比較有趣的,關於結婚的的民俗,我倒覺得我們家鄉的習俗比較特別一點。下面我就講一講我們家鄉的結婚民俗。
一是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舅舅和媒人等相關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在第二天來迎娶.。這實際上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對於明天的流程和女方家的一些要求再一次核實,以免第二天遭閉門羹。辦完手續,雙方開始痛飲,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於被女方家全部灌倒。
二是成婚當天,男方用親車迎新娘到家(一般在雙方約定好的時辰)。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燃放鞭炮、跨火盆,由新郎將新娘從親車內抱入洞房。鰥寡孤獨、孕婦、屬相相剋者一律迴避。專門有娶親人(男女各一人,會對新娘交代相關事宜)。女方家有陪嫁物品運到男方家。其中一個縣上的民俗則是,要是哪家娶媳婦,如果是明天結婚,男方家裡就要準備在明天的凌晨兩三點點到女方家裡,趕天亮之前就要把新媳婦娶回家。
三是入洞房後,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圓圓茶,象徵歡樂好合,百年偕老。
上面的民俗可能和別的地方的有衝突,但是有些還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其實還有諸多的細節,在這裡不能一一寫出來。
回覆列表
1、祭祖。男方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拜祭祖先。
2、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迎親禮車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待新郎禮車到達女方家,會有男童持茶盤等待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童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新娘,此時,伴娘團會阻攔新郎,不讓新郎見到新娘,伴娘團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方可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
7、新娘由伴娘陪伴,伴娘持紅傘互送新娘登上新郎禮車。
8、女方家返回男方家途中,同樣一路燃炮。
9、進入新郎家後,向男方父母施禮敬茶,並改口稱男方父母“爸爸、媽媽”,新郎父母給新人封紅包。
10、喜宴流行中西合璧,開始用餐,新娘換中式敬酒服。新郎新娘輪番敬酒。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各家習俗不同,民俗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