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醒半醉半壺酒
-
2 # 安之少年如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後,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彷彿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後遺症”。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如果對於大人們而言,這個百草園是多麼的平淡,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小孩子看這個百草園,就是充滿了無限生機的地方。然而在文章的第二節,就引人入勝,讓人們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小院子,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些美麗的植物,然百草園顯得越發充滿美感。那當然,如果只有植物的話,那麼,魯迅先生就也不會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沒有任何的活力,對於我們來講,沒有了動物,也就是失去了一大部分。動物和人類是十分好的朋友。魯迅先生自然而然也把植物給寫進去了,同樣寫的那麼美妙,讓人們立刻想去那邊遊玩,看看那些植物。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在綠色的植物的包圍下,在動物玩耍和鳴叫中,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難怪魯迅先生會喜歡上,留戀這個地方。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裡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儘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後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嚮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透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夥伴一起捕鳥,雖然總捕不到很多;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三味書屋,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地方,跟百草園來相比較,三味書屋真是個爛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還是實事求是,並沒有什麼不懂裝懂。三味書屋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知識,不好的事把我們“捆綁”了起來。
實際上兩個地方是透過明顯的比較,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寫出了小孩子們對於三味書屋的厭惡。這只不過是我自己的認為,可是我也認為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寫和統一的方式。寫出了在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中也同樣對於讀書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先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想法。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嚮往著,無論現在能否實現。讀過文章後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都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依筆者看來,這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
成年的魯迅是戰士──“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而成長為這樣一個戰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蘊的。雖然這“人性的底蘊”難以說明,是孃胎裡帶來的?是環境培養的?但,這底蘊是確實存在的;對於魯迅之所以是魯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熱愛自然的天性。換句時髦的話說,是浪漫的天性。
現今,城市裡的孩子已經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於我們穿著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裡已經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三味書屋裡老師是嚴厲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事;他還是好心腸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痴迷於讀書人在讀到最好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裡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好文章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士。戰士不總在衝鋒陷陣,戰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所以,把這美好的回憶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聯絡起來,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後感
讀完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百草園的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
百草園是作者童年時代的遊樂園,在那裡有享不盡的快樂:在那裡可以盡情地捉螞蚱,摘桑椹,抓蛐蛐斑斕和蜈蚣,最有趣的是,他可以聽媽媽講故事:“從前,有一條蛇......”。冬天的百草園雖然有些乏味,但也是充滿童趣的,可以堆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三味書屋裡,老師是嚴厲的,他不希望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緊要的事;他還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就算學生在他講課的時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會懲罰他們,只會催促他們趕緊讀書;他是一個痴迷於讀書的人,在讀到最好的文章時他總會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從這裡看來三味書屋也充滿了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魯迅先生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三味書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那裡是枯燥的、無趣的。我從小出生在城市裡,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的百草園,只有假期時偶爾才能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雖然現在時代發展了,但社會競爭也更大了,家家的孩子都比著上學習班,都比著上哪所好學校,跟過去的孩子來比,我們少了很多樂趣。
-
3 # 有香氣靈魂的女孩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分割線————————
我從來沒有見過魯迅先生筆下的美景,也許這個是先生心中童年時在書塾中最美好的回憶。
那時有刻板的先生,拿著戒尺,兇巴巴的站在講臺前,
還有長媽媽給他講美女蛇的故事,
無論是在百草園,
還是在三味書屋,
少年魯迅都記掛著園子裡那些植物和蟲子。
也時常裝些“美女蛇”和“飛天蜈蚣”之類的奇思妙想;
他也會用一些“怪哉蟲”之類的“知識點”
去招惹老先生;
甚至會在課上時偷偷地畫些繪本,
賣給同學,
賺點兒外快……
是今天的我們所比不了的。
魯迅先生的文章在今天被我們過分的解讀,
本來是兒童天真燦爛的日子,被我們用成年人的思維曲解
魯迅先生文筆糟不糟糕,我並不知道
我只知道的是讓我看到了,我當時並沒有的快樂。
這就足夠了!
-
4 # 二峰的日常
作者寫百草園是為了抒發了自己童年的樂趣,用回憶性散文來寫這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對著三味書屋嘛!作者只寫在三味書屋的無趣!利用對比的方式來抒發童年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每人的童年都有不同的感受,請珍惜你的童年吧
-
5 # 雨悟人生
關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此篇文章,記得曾是收錄入學生課文的,由於時間久遠,是小學還是中學倒是忘了。因是文豪的作品,加之年代使然,自然是“老師重視、學生肅然”的。文當然是好文,雖然由於先生脫身於半文半白之年代,加上些南方的植物、昆蟲名,很是驁牙生澀,但能“順”下來。當時,鑑於還有些“革命”的氣息和語文教師水平所限,自然要把前後兩部分,拿來做對比的,以示封建文化對兒童心靈的“荼毒”。現在,“大”了,稍有些閱歷和“自己的見識與判斷”了,就看出來,最起碼,樹人先生並沒有把“三味書屋”妖魔化起來,有“約束”,有“管教”,但也有收穫,有百草園不得的“快樂”。人是成長的,本文只告訴我們這麼一個靜靜的“小”道理,但對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童年的“百草園”,可能是大興安嶺的廣袤密林,可能是豫中南的青紗帳,可能是江南的水鄉白牆,亦可能是青藏的“欲與天公試比高”。懷念,總是美好的,留戀的,不捨的;對於他人可能無足輕重、甚至可笑,但對於“回首者”本人,“美女蛇”猶自夢裡,雪後的捕鳥箥籮彷彿“神器”,哪怕是書屋牆上畫中“胖胖的梅花鹿”都是那麼可愛。誰的童年,都有美好;哪怕不“珠光寶氣”,但絕無可代替。
-
6 # 騎牆看夢60後
初讀不識愁滋味,再讀已是愁中人。
記得是80年,我上初一。教我們語文課的是位女老師,姓黃,四十歲,短髮,中等身材,正是感情飽滿的時候,在帶我們讀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段時,老師的語言十分輕快,像讀詩一樣,而且右手猛地向上一抖,好像真的帶出去一陣煙霧。讀到“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時,老師也是頭一直向後仰過去,很陶醉的樣子,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只不過不知道陶醉,只覺得好笑。
但是,老師要求我們必須背誦,而且是全篇背誦。
現在回頭看看,值得背誦的的長文真是不多的,魯迅先生的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絕對是值得背誦的精華文章。
1926年,“三·一八”慘案以後,魯迅被北洋軍閥列入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被迫於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門大學時正值暑期,學生還沒開學。那時魯迅心情十分苦悶,常常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應時而生。所以說,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排遣苦悶的抒情散文。
魯迅的雜文是刀槍、是匕首、是旗幟。魯迅的散文是靈魂、是真我、是史書。
時光荏苒,童年難再。驀然回首,人已中年。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作者的天真爛漫和美好童年,但現在更讀到了作者寫作時的鬱悶如山和愁情如絮。
從春天碧綠的菜畦到夏季蟋蟀彈琴,從長媽媽的“美女蛇”到冬天下雪時的捕鳥,我們似乎都看到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的快樂生活。
但,人總是要長大的,從無拘無束到最為嚴厲的私塾,在作者來看是對自己“淘氣”的懲罰,實際上確是每個人必須走的過程。
從這篇文章中,我還讀到了作者對老師的一片敬重和感恩之情,老師雖很嚴厲,但他極“方正、質樸、博學”,而且“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一個嚴謹、博學、敬業、愛幼的好教師躍然紙上。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儘管讀書時也有用錢的時候,但魯迅用自己的繡像換了大洋,當時應該也是一種快樂,也正是這些快樂的回憶,激勵著這位鬥士砥礪前行,無所畏懼。
-
7 # 安妮夜讀
只有一些雜草的百草園,被魯迅先生描寫得生趣盎然,繪聲繪色,簡直是孩子們的極樂世界。
夏天,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肥胖的黃蜂,還有各種昆蟲的叫聲,顏色豐富多彩,聲音此起彼伏,真是熱鬧非凡。冬天下了雪的百草園也極有趣,和別人學著捕鳥,既學到了方法,又學到了做事要沉穩,不能急躁。由此我想到了我家以前的院子,前院種著一顆杏樹,春天開著粉色的花,秋天結了果子,分給左鄰右舍吃。家裡的三花貓沒事就在樹上曬太陽。後院養著雞,有一次我用鏡子照它,它就對著鏡子一個勁的啄,以為裡面還有一隻,逗得我前仰後合。童年只是童年,無憂無慮的童年。
文章後面進入三味書屋,是全城最嚴厲的書孰,書中寫到“備著一條戒尺,定有罰跪的規則,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眼兒,大聲嚷道,‘讀書’”,由此可見,先生並沒有那麼嚴厲。在老先生自我陶醉大聲讀書時,學生們卻在下面自娛自樂。讓我想起我上學的時候也搞小動作,一會吃個零食,一會跟別人說說話,但怕老師是真的。
跟隨魯迅先生對兒時快樂的回憶,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稚事,往事如煙,一去不復返,童年就像一塊糖,苦的時候吃一顆,對自己微笑。
-
8 # 甜橙加油站
1918年魯迅先生髮表了我 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掀起了新文學運動,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先生先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和《華蓋 集》,希望喚醒麻木的中國民眾奮起反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寫的童年快樂有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
散文中字裡行間中透露出小時候的天真爛漫,描繪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面。
散文中充持著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趣。彷彿就像看到了童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採摘野花野果,與小夥伴一起捕鳥。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散文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
散文揭露了傳統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也表現了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還有活潑,調皮,天真的本性。
回覆列表
每個人都擁有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盡相同。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順利時而受阻,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踏上這條充滿未知的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只是佩服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運用的十分精彩,並沒有聯想到這段故事背後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但是,當你再次細細品讀時,腦海中便會浮現出許多想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裡生活的很快樂,但是後來到三味書屋讀書,生活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和之前大不一樣。這不就是人生的一個縮影麼?幼年時期的我們活的很開心,沒有塵世的種種拘束,沒有各種各樣處理不完的煩惱,不用想著自己該如何賺錢謀生,可以盡情地玩耍,是真正意義上的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身上的擔子也就越挑越重,一方面是長輩或家人的希望,一方面是自己的追求,最重要的,我們必須要學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慢慢感受到生活給我們的壓力。這不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人的啟示嗎?
現在很多年輕人拒絕長大,上了中學還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關愛中,希望維持著童年的純真和任性,願望和想法固然好,現實卻不允許這樣。沒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園”裡,我們總有一天要從“百草園”走到“三味書屋”,雖然“三味書屋”的生活很枯燥,也無趣,但那又是我們人生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在經歷了成長曆程之後,在你能夠獨立生活時,回頭再看“百草園”,不也是很美好的麼?
我們應該從“百草園”中走出來,大跨步地邁向“三味書屋”,經過“三味書屋”的洗禮,讓自己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有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