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表侃歷史
-
2 # 步步為營007
人們把關公推為武聖,是有以下原因的。 第一就是義薄雲天,和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後,誓同生死,在關羽被曹操俘獲後,面對高官厚祿,金錢美女的誘惑,無動於衷,誓要把大哥找到,把兩位嫂嫂送到其身邊。 第二就是面對剜肉刮骨療傷,不動聲色,真乃英雄氣魄。 第三是武功了得,乃萬人敵。 第四就是報恩,為報答當年曹操之情,冒著違抗軍令狀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一行人。
-
3 # 老張看世界666
關羽(160—220),字雲長,幷州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代著名將領。後來關羽自荊州出動,北伐曹操,引發襄樊之戰,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出於對關羽勢力坐大的忌憚,孫權背盟。在撤回了對合肥的攻勢,東吳派遣呂蒙、陸遜等人白衣渡江,偷襲了關羽後方,最終導致其敗走麥城,被殺身亡。
在其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 封,被奉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那麼關羽這個武將真的能擔當武聖這個極為莊重的稱號嗎?我其實想說可以的,他不但是對自己大哥有情有義,而且他曾為了報恩,居然放走了自己最大的仇人曹操,這些地方都是能看得出關羽此人是非常看重忠義的,也是因為這些原因,他也是被後人們讓他成為了忠義這個詞的代表人物。根據一些關於他的歷史記載,我相信大家就能看得出他到底能不能承擔起武聖的名號。
在蜀漢這個國家中,關羽就絕對是劉備最為信任的一個人物了。劉備要是不分兵還好,如果一旦分兵的話,肯定就是關羽帶著軍隊外出打仗,這就能看得出來關羽對蜀漢和劉備的重要性。而關羽他之所以哪個坐鎮荊州,也不是因為他靠著自己和劉備的兄弟關係才能去往荊州的,而是靠著自己本事和軍事能力。
在關羽和劉備走散之後,他在沒有辦法的情況該就只能是投靠了曹操,那個時候關羽就展現出了他不凡的軍事才能,那時關羽和張遼,徐晃等人一起去往了白馬,為的就是去解救太守劉延。等到他們去到了白馬之後,關羽就在萬軍之中殺了地方大將顏良,也是成功的解除掉白馬的危難局面,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斬首行動。正是因為顏良的突然去世,造成了顏良帶來的軍隊出現大的話亂,這才讓曹軍能夠輕鬆的獲得勝利。在這件事情過後曹操也是對關羽稱讚有加,而且對關羽展現出的軍事才能非常佩服。
上面只是第一個能體現出關羽才能的戰事。關羽也是曾在赤壁戰鬥中攻打南郡的時候,也是為了給東吳周瑜分擔一些壓力,他只是從周瑜哪裡借來了兩千兵馬,就敢去阻擋曹操排到南郡的幾萬援軍。
在這場戰事中,關羽是用這兩人人,透過自己一系列的安排就成功的拖延了曹軍萬人的進軍速度,而且還活活的把魏國好幾員大將帶過來支援的人馬給阻擋在哪裡,不但如此,他也是把魏國大將徐晃和滿寵等人的支援給擊退,這才能讓南郡這場戰鬥獲得勝利,可以說關羽在爭奪南郡這場戰鬥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想來最為讓人對關羽影響深刻的戰役就是襄樊之戰了,在這場戰鬥中關羽也是憑藉自己一人的能力,抵抗東吳和魏國兩元大將的結果。那時候魏國方面是派出了,曹仁,滿寵,于禁,張遼十二路軍隊,東吳也是派出了呂蒙,陸遜等大將,當時關羽手中是隻有廖化,關平等幾位不出名的將領,就算敵我差距如此的大,關羽也是能在前期的時候取得巨大的勝利,也是讓他威名威震華夏。
並且關羽親近士卒,善待俘虜。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一句“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評價,提現了關羽對待他人的觀念和做法。在關羽嚴重,士卒雖然地位卑微,但必須給予平等對待,要重視他們的生命權利。也正因為如此,當關羽遭到孫權背盟,後方留守江陵的關羽軍隊士卒親人被俘虜之後,關羽麾下士兵失去了戰心,隨之解散了。如若關羽下令對逃亡者當即殺戮,恐怕這支攜襄樊之戰大勝威勢的軍隊,也不會這麼容易的散去吧。
關羽之仁義並非僅僅針對自己麾下士卒,對待被俘虜的于禁三萬魏軍也同樣如此。據史書記載,在水淹七軍之後,關羽一下子收容了三萬俘虜,糧食短缺。這種遭遇,項羽和曹操也曾遇到。當初鉅鹿之戰後,項羽一下子收容了二十萬秦軍,後來在拉到洛陽附近時,項羽下令將其士卒屠戮一空。曹操在討伐陶謙之時,因糧草短缺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對徐州下達了屠城命令。然而當關羽遭遇同樣的局面之後,不僅沒有虐待俘虜,反而為了保證他們不被餓死,拿了東吳的軍糧。“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為了確保俘虜的生命而不惜得罪盟友。如此高風亮節,堪稱仁義君子。
所以,關羽在我看來即符合軍事才能卓越的“武聖”形象,亦可尊之為仁人義士的“關公”。
-
4 # 歷史笑春風
關羽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武聖”的稱號也是當之無愧的。
關羽在進軍襄樊之前,就已經是海內揚名的大將了。曹軍不用說了,東吳對他和張飛的評價也是熊虎之將,萬人敵。甚至有人直截了當的說,蜀小國,名將唯羽。孫權一直把關羽當作一塊心病,認為關羽位居上流,有兼併心。
而關羽攻打襄樊是他一輩子打得最好的一仗。這一仗,他率領水陸軍三四萬人進攻襄樊,曹軍曹仁和于禁率領的七軍合計有四萬餘人。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關羽利用他擁有強大的水軍優勢,水淹七軍,消滅了曹軍的七軍主力。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連曹操也考慮遷都以避其鋒。
這樣的戰例是很出色的,在戰爭史上也是比較精彩的。但是好景不長,孫權背盟,關羽遭到曹軍和東吳的夾擊。東吳呂蒙白衣渡江,襲佔江陵、公安。關羽南撤企圖奪回荊州,部隊走到當陽,部眾離散,被迫走保麥城。後突圍而走,在漳鄉被東吳軍擒獲殺死。
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關羽的失敗,除了他自己要負責外,更大的責任在劉備和諸葛亮的身上。
關羽為什麼要從陸路南下,如果我們看看地圖就可以發現關羽的真實意圖。關羽撤退有兩條道路,如果僅僅是為了儲存實力,他可以直接順漢水西進上庸,他擁有強大的水軍,曹軍是無力阻擋的。這樣,關羽至少可以儲存大部分軍隊,用來東山再起。
第二條道路就是南下。大軍南下必須要有後方,當時江陵公安都落入東吳之手,關羽還有宜都為後方。宜都地勢險要,兵馬也不少,關羽如果進攻江陵不克,可以退守宜都,背靠西川繼續作戰。所以說,關羽當時選擇了南下的作戰計劃。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關羽走到當陽的時候,他才知道,宜都被東吳給佔領了!而且是不戰而下的。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逃走,宜都的幾萬人馬群龍無首,被陸遜全部消滅!一下子,關羽所有的計劃都泡湯了。
襄陽和宜都相距四百里,樊友哪怕堅守十天,他也可以堅守十天,關羽的四萬精銳大軍就可以到達。關羽以宜都為立腳點,事情還有可為。可這一下,關羽變成了自投羅網,四面被圍。只有失敗的一條路了。
因此,關羽的失敗,任命樊友為宜都太守的劉備、諸葛亮要負一定責任的。他們進西川把所有的精兵強將能吏全帶走了,給荊州留下這麼個爛攤子。關羽能力再強,也獨木難支。一遇風雨,就牆倒屋塌了。
雖然關羽失敗了,但他的軍事才能是無人可以否認的,“武聖”是當之無愧的。麥城的失敗並不能全部抹殺他的稱譽。
-
5 # 歲月悠然
從歷史來講,水淹七軍,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兩軍對壘,你死我活,生死各為其主。
關羽敗走麥城證實了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規則,關羽雖然被小人物所害,但是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為國盡忠的英雄氣概和形象。
從關羽桃園結義,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顯現了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是當時戰將中的表率,戰功卓著,曾被封過"漢壽亭侯""前將軍"兩職,說明了當時對關羽的器重,從側面也展現出其武道境界。
從關羽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華容放曹操。充分的顯示出關羽曉大義、恩怨分明的品質
以上幾點都表現關羽在道和德,成面兒上達到的境界,他從一個普通階層達到了國家層面,上自國君、下至百姓,都有很高的契合度,人人景仰,關羽死後,歷朝歷代皇帝給關羽加封諡號13次之多,關羽"武聖"地位是撼動不了的。
-
6 # 歷史微點
在中國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傑出的軍事統帥比比皆是,如果從單兵作戰和軍事指揮能力評價,雖然關羽戰績斐然,但比他厲害的,大有人在。“武聖”的頭銜,是無論如何也落不到關二爺頭上的,況且他最終兵敗必殺,從結局看,也似乎有損“武聖”之名。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關羽忠勇仁義,在道德品質上,為世人仰慕,也是歷史軍事人物中的翹楚,關羽的人品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從華人所認同的,以德為先的思想觀點,關羽是完全可以擔當“武聖”之名的。
其實關羽在他死後的數百年裡,並沒並沒有獲得太高的讚譽。在唐朝時期,供奉武廟的“武聖”是姜子牙,關羽只是歸屬第三等的六十四將之一。到了宋朝初期,甚至還被逐出了武廟,直到了宋徽宗時期才又被請回,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明朝時,朱元璋又重新選出三十七名將相,配享於各自帝王,關羽再次落選。到了明萬曆年間,重又把關羽和岳飛加封為“帝君”,建廟祭祀,由此開始民間有了“關帝”之稱。
直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滿清人把關羽當成戰爭的保護神,每次出征前都燒香叩拜,祈禱關羽保護,並隨著不斷的取得勝利,更加信奉關羽的神靈庇佑,最後終於被清政府授予“武聖”稱號,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
清政府把關羽打造成“武聖”,是為其統治集團的利益服務,是藉助關羽的忠誠義勇,來引導人民群眾效忠政權,並利用信奉關羽的習俗,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是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性的。
而宗教的傳播,也是關羽在民間被信奉的原因之一,“武財神”的稱號,也是關羽被頂禮膜拜的因素。
不管歷史的發展如何,一直到現在,關羽在人們心中也是忠義的代表,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雖然最後兵敗被殺,導致後人對他的地位多有爭議,但是不影響關羽品德上的光輝形象,所以從全面看,關羽是可以擔當“武聖”之名的。
-
7 # 拭血論茶
關羽,字雲長,三國名將,美髯公,漢壽亭侯,武聖……無論是在民間故事還是神話傳說當中關二爺都佔有一席之地,那他真的名副其實還是徒有虛名?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武聖,一個62歲馬革裹屍,一個58歲敗走麥城。今天我們只說說第二位關羽究竟能不能擔當武聖之名。
首先,從勇武上來講,關羽武藝高強。雖說正史上的關羽並沒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可他斬顏良誅文丑,正史上公認的武藝第一名,強於呂布。
再看謀略,關羽作為主帥軍事才能可圈可點。水淹七軍,斬龐德禽于禁,曹操嚇得都準備遷都。可後來的敗走麥城也就是關羽的終點,從這一點來看他似乎並沒有很出眾的領兵才能,與歷史上姜尚、白起、韓信相比差了好大一截,歸根結底,無論是失荊州還是被呂蒙斬殺,都是關羽傲慢無禮的性格造成的,這也恰恰說明,人無論貧窮貴賤都應低調行事。
我個人認為,關羽之所以被後世敬重並非他絕世的武藝和可圈可點的軍事才能,而是因為他的忠義,歷史上的帝王,無一不想自己的臣民忠義,所以讓人們敬重關羽,學習他的忠義有利於帝王的統治,也有利於改善社會的風氣。
所以說,如果從個人武藝上來說,關羽配稱得上武聖,如果從領兵能力上來說,關羽擔不起這個稱號,可如果從忠義二字來講,關羽是真正的武聖。
-
8 # 東方鉞
武聖是對關羽的尊稱,是政治需要拔高後的稱謂,論功勞業績實在不能恭維。按《三國演義》論關羽,關羽追隨劉備南征北戰,雖些有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暫六將,千里走單騎的榮光,但只是三國名將而已,而正是他毀掉諸葛《隆中對》幫助劉備奪取天下的規劃。劉備率龐統等率軍攻取四川,龐統在落風波中埋伏被殺,劉備急調諸葛亮入川增援,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兩員大將去四川,獨留關羽一部守荊州,諸葛亮知關羽兵少將寡,臨行前特別叮囑關羽;"東聯東吳,北拒曹操”這八字是政策。但是關羽卻只當耳旁風。兵少將寡只能守而不能攻,而關羽立功心切,卻向曹軍發起攻擊,雖然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很多無辜百姓也跟遭殃,鬧的天怒人怨。擒龐德,于禁使關羽驕傲狂妄起來,居然對孫權連姻的好意進行汙辱,狂稱“吾虎女焉能嫁犬子乎"而惹惱孫權。劉備可以娶孫權的妹妹孫上香為妻,關羽女嫁孫權兒應該是高攀,因為劉備,孫權是君主,而關羽只是手下將軍。關羽不顧孫劉連盟大局,汙辱孫權,破壞連盟,招致殺身之禍咎由自取,但丟失荊州根據地,使諸葛亮,劉備兩路攻取中原戰略而化為泡影,按律當斬。當然劉備不會殺他,但是他破壞聯盟,喪師失地,不聽軍師號令總不能是功勞吧?蓋棺定論,又何來武聖之名。武將不懂政略叫武夫!如果孫關連姻,是親上加親,關羽豈能兵敗,天下歸劉備是很有可能。即使不聯姻,婉言謝拒,孫權也不會偷襲荊州。關羽的狂妄自大,導致喪師失地,自已身首異處,卻戴上武聖的桂冠是名不符實也。清封孔子為文聖,關羽為武聖,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顯示自已是正統,不是另類,攏絡人心罷了。
回覆列表
老表來了
關羽,字雲長,是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早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被郭嘉、程昱等人稱之為“萬人之敵”。赤壁大戰後,因獨自絕北道,嚴防曹魏五路樂進、徐晃、滿寵、文聘、李通等五路將領,被有天人英姿的周瑜稱之為“熊虎之將”。
後來關羽自荊州出動,北伐曹操,引發襄樊之戰,並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然而出於對關羽勢力坐大的忌憚,孫權背盟。在撤回了對合肥的攻勢,東吳派遣呂蒙、陸遜等人白衣渡江,偷襲了關羽後方,最終導致其敗走麥城,被殺身亡。關羽去世之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以敬其仁義;而歷代君王更對其多有褒封,及至清朝時更將關羽奉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那麼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是什麼樣的人,他的文韜武略當得起仁義和“武聖”的名號嗎?
關羽在戰場上作戰十分勇猛,並且往往能快速切中要點。在歸附曹操的那段歲月中,他曾替曹操出戰袁紹,與徐晃、張遼等人對戰袁紹麾下首席大將顏良。當時袁紹派遣大將顏良攻打東郡太守劉延,並圍困白馬。曹操知曉之後,讓關羽、張遼作為先鋒出擊,並以徐晃作為後軍。最終關羽敏銳的嗅探出袁軍的指揮系統,並直抵顏良所在之處,斬殺之。失去指揮的袁軍隨即陷入崩潰,並被徐晃率主力擊破,白馬之圍因此而解。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潰敗北還,然而其根基尚存,並依舊控制著荊州北部的諸多郡縣。當時劉備和周瑜率軍北伐,攻打曹仁,爆發了南郡之戰。為了阻擋曹操派出援軍支援鎮守南郡的曹仁,周瑜調撥兩千人給了關羽。由此關羽擔負起了“絕北道”的任務,並先後延緩遲滯了曹操陣營數位大將。最後雖然徐晃還是衝過了關羽的防線,卻已經被遲滯太久。而關羽之所以能夠憑藉兩千兵力延緩曹操幾路援軍,主要是因為他佈置了很多防禦工事,憑藉強大的工事防禦,關羽對赤壁之戰後的荊州爭奪戰局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不同於同時代的許多其他將帥,關羽既可以作為衝鋒陷陣的猛將在戰場殺敵,亦可以獨擋一面,成為指揮三軍的統帥。劉備當時,每遇分兵,必由關羽執掌一方。從赤壁之戰後,到鎮守荊州,關羽始終重視多兵種協同作戰。為了確保荊州防禦萬無一失,關羽非常重視訓練精銳的水軍,並訓練其與陸軍的合作。正是在這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思想下,在水軍、騎兵和步兵的密切配合之下,為關羽在襄樊之戰取得輝煌戰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作為威震一方的大吏,同樣也十分重視對敵方的攻心戰。當時曹操集團曾發生多次叛亂,這其中固然有赤壁之戰前曹操稱公、稱王所引發的漢臣與魏臣之間的分野,當中也有關羽操縱的影子。在歷次叛亂之中,有的是明確為了響應關羽,有的則是關羽一手策劃。由此可見,在關羽眼裡,不論是水面還是陸地、不論是戰場還是心理、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地方,均可以作為打擊敵人的利器。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一句“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評價,提現了關羽對待他人的觀念和做法。在關羽嚴重,士卒雖然地位卑微,但必須給予平等對待,要重視他們的生命權利。也正因為如此,當關羽遭到孫權背盟,後方留守江陵的關羽軍隊士卒親人被俘虜之後,關羽麾下士兵失去了戰心,隨之解散了。如若關羽下令對逃亡者當即殺戮,恐怕這支攜襄樊之戰大勝威勢的軍隊,也不會這麼容易的散去吧。
關羽之仁義並非僅僅針對自己麾下士卒,對待被俘虜的于禁三萬魏軍也同樣如此。據史書記載,在水淹七軍之後,關羽一下子收容了三萬俘虜,糧食短缺。這種遭遇,項羽和曹操也曾遇到。當初鉅鹿之戰後,項羽一下子收容了二十萬秦軍,後來在拉到洛陽附近時,項羽下令將其士卒屠戮一空。曹操在討伐陶謙之時,因糧草短缺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對徐州下達了屠城命令。然而當關羽遭遇同樣的局面之後,不僅沒有虐待俘虜,反而為了保證他們不被餓死,拿了東吳的軍糧。“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為了確保俘虜的生命而不惜得罪盟友。如此高風亮節,堪稱仁義君子。
所以,關羽在我看來即符合軍事才能卓越的“武聖”形象,亦可尊之為仁人義士的“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