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曦吟風

    看過《三國演義》小說或電視劇的都熟知隆中對,即是劉備三顧茅廬後打動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獻上的建國方略。當時劉備麾下僅有關張二位將軍,兵不過萬,還在到處打游擊。隆中對的主要內容一個是天下大勢分析,一個是攻城掠地的實施步驟,這個略方幫助劉備達到了建國的目標,已完成其使命。當時的天下大勢,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將千員,擁兵百萬,天下城池三分之二歸魏,佔盡天時,人和。孫吳,有長江天險,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歷經三世,兵強馬壯,佔盡地利與人和。諸葛亮給出的建議是取人和建國。因為天時地利已在魏吳,因此強大的人才招募政策一直是劉備的法寶。攻城掠地實施步驟,第一步借荊州九郡取襄陽,第二步佔西川五十四州稱漢中王。除了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當陽收趙雲,攻長沙收來黃忠和魏延,西涼收來馬超和馬岱,七擒七縱收孟獲。至於建國以後如何滅魏和吳,在隆中對中沒有體現,所以說隆中對的目標是三足鼎立而非統一全國,或者說即使有統一全國的夢想,但沒有具體步驟,諸葛亮一死,蜀漢更無方向,被佔天時的曹魏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 2 # 歷史直男A

    提到“隆中對”為何沒有實現,首先要了解隆中對的思路。

    諸葛亮在公元208年提出了隆中對,而隆中對的大體思路是:

    1,面對已經掌握天下大部分地方的曹操,不要打正面戰,要打迂迴消耗戰,慢慢蠶食曹操,消磨曹操的實力,最後步步為營,達到統一天下的策略;面對東吳的孫權,要拉攏利用,借用東吳孫權的力量共同抵擋曹操,並從中消耗東吳的實力;面對劉璋、劉表,要進行侵攻,要佔據益州,荊州,以益州、荊州為根據地,南北兩頭共同出兵攻打曹魏,使得曹魏的兵力不能集中。

    2,要搞好國計民生,增強國力,打持久戰,等待曹魏、東吳發生兵變和政變,然後突然趁機發難,從中獲利。

    以上就是隆中對的大體思路,但是隆中對的構想其實是完全符合蜀漢的實力的,首先隆中對提出的時間是公元208年,劉備寄居新野,屬劉表客將,劉表還沒有死,這時候,劉備一塊根據地都沒有,所以首先的目標是尋找一塊根據地。這時候天下的大勢已經明朗了,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東吳佔領淮南以南以東的大部分地區,想找根據地,只能捏軟柿子。軟柿子目前就只剩幾個了,第一個是劉表的荊州、第二個是劉璋的益州,當然馬超的涼州、張魯的漢中也可以,但是涼州、漢中離劉備太遠了,實現的難度太大,根本就不需要考慮。

    然而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大軍南下來的那麼猛,又急,等曹操大軍都殺到宛城,荊州對岸,劉備才知道訊息,更糟糕的是,劉表死後,劉綜繼位,馬上就在荊州蔡帽、蒯良、蒯越等人的慫恿下,向曹操投了降,劉備這時候只能逃命,根本就來不及佔據荊州。等赤壁之戰後,荊州劉備只佔據了荊州南部,而不是全部,剛開始隆中對就打了折扣。

    而隆中對中的佔領益州,劉備做到了,但是問題是佔領的漢中,人口都被曹操強硬遷走了,一個人都沒有留給劉備。這裡頭的跨有“荊州、益州”就打了折扣。

    而且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關羽水淹七軍,天下震動,但是很快就如同流星般消失,荊州被東吳孫權偷襲,荊州全境盡數歸東吳,更致命的是,荊州失守兩年後,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傾全國兵力攻打東吳,史稱夷陵之戰,結果被東吳陸遜一把火,燒的乾乾淨淨,蜀漢國力大損。這時候,不要說實現隆中對了,就連自保都成了問題。夷陵之戰後幾個月,蜀漢皇帝劉備就掛了,劉備一掛,蜀漢南部馬上發生叛亂,要不是諸葛亮及時鎮壓,很有可能,蜀漢就此涼涼。

    等後來諸葛亮的七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根本就是在為蜀漢實現最後的掙扎,挽回蜀漢的面子,其實隆中對在荊州失守的時候,已經成了一個遙遠的夢想。隆中對是偉大的構想,但是如同現實一樣,計劃往往跟不上現實節奏的變化。所以,我們平時的計劃不要訂的太滿, 要不斷隨著現實中的變化而進行修訂。

  • 3 # 收音機裡聽啞劇

    這個真的要探究原因比較複雜,天時地利人和多種原因組成,蜀國天府之國,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確實也不是蓋的。魯肅在見到孫權的時候也做了榻上策,以江東為家,取荊州,連劉備,北拒曹操,等待天下有變,可圖中原。有沒有感覺和隆中對一樣很熟悉,說明在當時,而且這兩個戰略確實做到了稱霸一方,說明沒什麼大問題,但最後也都沒有成功。大致總結一下:

    1隆中對從來就沒有完整的實現過,諸葛的隆中對是說啥,取荊州為家,奪益州為基業,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以向宛洛,將軍身摔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孫權具有江東以歷三世,此誠以為援而不可圖之。為了這一段話,劉備都被孔明睡了,那具體說了個啥呢?在諸葛亮的藍圖裡,劉備應該先取荊州,在取益州,連吳抗曹,等到天下時局出現問題的時候,兩側夾攻,就能得天下。很美好的藍圖,對吧,首先說得荊州,有沒有得呢,有,不全,荊襄九郡,荊南四君。不全在劉備手裡。得益州,也得了,然而強勢入駐也產生了荊州派和益州派的不和。坐穩了還沒多久荊州又丟了。說好的連吳,還跑去打了和孫權一架,雖然是東吳先動的手,但是劉備還是被陸遜按在地上一頓摩擦,還丟了命,劉備一死,政局又不太好了。說要等到天下有變,然後曹氏家族企業感覺越來越好,尤其在聘用了司馬懿為首的職業經紀人以後(當然後來分的乾股太多丟了董事長位置那是後話)。就是在曹氏家族企業業績越來越好的時候,諸葛亮連年北伐,指定打不過的。命一上將以向宛洛就不說了,孫十萬豈是浪得虛名,邊緣ob,走位走位。。將軍身摔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怎麼規劃的呢,出漢中,打長安,直奔許昌,配合以向宛洛直奔許昌,是不是很穩。但是發現到現在這樣,我們的策劃書編撰人做了一下修改,出祁山,打甘肅。穩不穩,看看地圖,可以理解,為了防止回首掏,還是比較穩的打法,當年抗戰時期我們領袖提出的論持久戰怎麼說,依靠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製造戰略縱深,把敵人拖死在這片土地上。諸葛這一手神操作就是給自己製造了大量的戰略縱深,蜀國兵力有限又玩不起。怎麼辦,苗頭不對就得跑。

    2說完了明面上的問題,就得說說內部問題,不管是隆中對還是榻上策,在吳蜀問題上都把對方當做打工仔了,三個人到決賽圈,一個人告訴你,你不要卡我跑毒,我把另一個打死,回頭你看在我們關係這麼好的份上自雷,我吃雞,憑什麼,對吧,怎麼可能安心打工,所以這也就是吳蜀兩國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是荊州爭端的根本原因。

    再說內政問題,蜀華人馬大致分這麼三類,原始股持有者,關長諸葛之類的,天使輪投資人,什麼黃忠,魏延,馬良之類的。上市前注資股東,法證,張松,李嚴。。。。這麼一波。這些人內部是不和的,也就是因為諸葛一家獨大,代持劉備所以股份,才能玩的動。

    說玩內政再說說國際局勢,上一段說過吳蜀都是不甘心打工的,但是曹氏集團又是鐵板一塊,當年劉邦面臨的局勢是外部軍閥割據,雖然裝的跟歐盟似的,對外就聽項羽一個人說話,內部小動作不斷。情況不同,北伐的難度不小,對方還有司馬這個職業經理人操作,諸葛就是選了一個地獄難度在玩。

    說玩這些,再說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這種持久的打仗拼的是什麼,國力,和當年北伐不一樣,劉邦賣農民出兵一波流平推就行,現在蜀國賣不起農民,必須得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就導致的諸葛亮不敢換子,換個車馬炮沒棋了怎麼玩。再加上魏國是統一的在發展,過幾年兩國差距會越來越大,所謂的等天下有變,估計得等到八王之亂了。所以諸葛亮一直積極北伐,又不敢拼血,就很被動。這也就是我們看到各中神奇的退兵理由,丟街亭退兵,身體不好退兵,秋天收小麥退兵,下雨收衣服退兵。。。諸葛也是實在沒辦法。

    以上幾點就是隆中對失敗的原因

  • 4 # 卓雅看歷史

    《隆中對》敗北的原因可以用一句歌詞來形容,“諸葛亮要的結果太完美,而現實永遠都給不了。”

    從隆中對出現的時機,到內容,完完全全都是一個大BUG。

    一、《隆中對》是給劉備的嗎?

    我讀《三國志》的時候,就覺得諸葛亮出場太華麗,後面太草包,所以百思不得其解。

    某天忽然開竅,《隆中對》是早就準備好的,當以後孔明需要獨立面對時,就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

    古代英雄出場之前,都會造勢的。比如諸葛亮就是發動輿論攻勢,“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搞得人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人才。

    劉備信了這句鬼話,屁顛顛的跑去找臥龍。諸葛亮可是要輔佐天下的人,哪能這麼輕易就範,那不拉低自己層次嗎?

    要不睡覺,要不遊玩,諸葛亮讓劉備屢次碰壁,可劉備可是底層人士,受過的白眼比這多多了。

    像臥龍這種人才,畢業不愁找工作,各國大BOSS都開出好條件來挽留人才。曹操都學周公,聽說有人才上門飯都吐出來趕忙迎接,要錢給錢,要官給官職。

    劉備唯一有名的就是“中山靖王之後”,可實際上就是集市上賣草鞋的。那時候沒DNA,誰知道他說的是真是假?

    名頭也不能當飯吃,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過了今天沒明天的,誰跟著都倒黴,所以劉備身邊就兩個同樣苦哈哈的兄弟。

    隆中這個地方很有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襄陽郊外,正好在長江碼頭邊上,訊息極為便利,也給諸葛亮能夠洞悉天下事提供便利。

    當時,大的中原實力有曹操、劉表、劉章以及孫權,歸順人員都比較多,劉備和張魯實力很小,所以都急需人才。

    諸葛亮造了那麼久的勢,擺了半天譜,不過就是希望將來有君主親臨,他能收個好名聲。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他等的這個人最大可能是劉備和張魯之中的兩個人。第二種可能是劉表,諸葛亮呆在劉表的地盤造勢,不就是希望自己能近水樓臺?

    然而最終買賬的只有劉備。如果當時去的是張魯或者是被他罵的一無是處的劉表,《隆中對》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個版本。

    二、《隆中對》也就忽悠了劉備

    前面說到《隆中對》的內容就是有很多BUG。

    來,先看《隆中對》的內容: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必須承認,諸葛亮有兩把刷子,他對這幾個國家的形式分析的很透徹。在諸葛亮的宏偉藍圖中,荊州近在眼前,益州又是發家之地,妥妥都是自己家的。

    劉備被他一忽悠,直接找不到北了,可惜這就是大BUG。

    首先,先講荊州,的確如諸葛亮所預料是一個用武之地,西通巴蜀,後勤補給便利,臨長江,可做水路防禦。但是荊州是東吳的,一旦用兵,孫權不給他點顏色看看嘛?

    實際執行時,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以防禦之名,向東吳借荊州四郡。周瑜門清,死活不願意,孫權覺得都是自己人,就大筆一揮給諸葛亮了。

    誰知道,諸葛亮居然不還了,氣的周瑜吐血。不久之後,東吳和蜀漢撕破臉皮。關羽被殺,荊州失守。

    第二,益州,你可以理解為四川盆地。這地方易守難攻,西臨青藏高原,東、北面有長江天險鎮守,就南邊平坦點,還是蠻荒之地。最好的就是這地方產糧食啊,被譽為天府之國。

    可BUG就在於,這道太難走,李白《蜀道難》瞭解一下。敵人進不來,你也出不去,一旦開戰,益州的戰局註定是持久戰。更慘的是,作為蜀國糧倉,補給出不去,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了糧食,荊州等地必定很被動。

    第三,哪一個上將是可以守住荊州?

    益州和荊州如此重要,但大意失荊州的卻還是被譽為戰神的關羽。荊州戰局開局不利,諸葛亮要付很大的責任。

    在諸葛亮的眼中,一個普通的上將就可以守住荊州,但是他又明白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之重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霍去病擅長殲敵深入,打敵人措手不及,除非驃騎將軍再世,可能再也扭轉不了戰局。

    劉備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漢室宗親,正宗的漢室血統應該是在漢獻帝,不過是被曹操把持而已。

    三、結語

    諸葛亮在陳述自己觀點時,站在蜀國的立場上,似乎是設身處地為蜀國考慮,給劉備畫一張大餅。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像是在紙上談兵,不切實際而灰飛煙滅。

  • 5 # 辯證哲學論

    《隆中對》的主要思想是“南聯孫吳,被抗曹操”;其次分析,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這三個大郡不得其主,可以奪取;最後,以巴蜀作為根據地,西出秦川,也就是攻打長安附近的三輔之地,同時,派一上將從荊州出兵,攻打宛洛方向,進而實現匡扶漢室的大業。其實,劉備從208年的赤壁之戰之後,便逐漸一步步的實現了這一戰略。

    第一,10年的時間,順利完成《隆中對》的初期階段。

    首先,曹操赤壁兵敗北逃,劉備看準時機率領關羽的一萬多水軍攻下了江陵、公安等荊州九郡。此時,東吳正與曹操主力會戰,無暇顧及荊州的諸城,被劉備撿了“天漏”,後來孫權要求劉備讓出荊州,劉備自知理虧,以“借為由”,賴著江陵五郡不還,這也為關羽的失敗留下了隱患。

    其次,211年,劉備率領龐統、魏延、黃忠進入成都,兩年後與劉璋反目成仇。215年劉備在馬超以及從荊州一路打來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的幫助下共同拿下成都,成為了益州之主。

    最後,217年,劉備主動發動攻擊,曹劉雙方在漢中,發生了著名的漢中之戰。到219年的5月,曹操退出,劉備獲勝成為了漢中王。

    從208年到219年的12年間,劉備基本實現了《隆中對》整體戰略的初期階段,遂後即將步入中期,也就是西指秦川,北向宛洛,宛洛即是黃河北岸的宛城、洛陽,兩城中間就是曹魏的首都許昌。漢中之戰結束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基本形成,此時,聲勢上最大的便是蜀漢,其實力也是如日中天。

    第二,沒有執行好落實好《隆中對》所講的“聯吳抗曹”的重要精神,最終導致《隆中對》沒有實現。

    “聯吳抗曹”是《隆中對》的重要思想,劉備取得益州、漢中、荊州三地,有了立國之本之後,這一戰略的重要性顯得更尤為突出。但是,荊州上將關雲長卻沒有領會這一精神的實質,導致了兵敗身亡,同時蜀漢也失去荊州重地。

    《三國志·關羽傳》: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意思是,孫權遣使者請求與關羽通婚,但是關羽卻辱罵使者,不同意婚約,孫權大怒。關羽不同意就算了唄!為啥孫權會大怒呢?《三國演義》中寫的精彩,因為此時,關羽罵了句:“虎女焉嫁犬(權)子!”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權”和“犬”是同音,關羽接機辱罵孫權,這讓孫權作為一國之君實在是難以忍受。關羽這麼幹,如何能實施好《隆中對》的大戰略呢?

    毛澤東這樣評價關羽:“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總之,關羽的失策,對蜀漢的後期影響極大,同時關羽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也,影響著《隆中對》和蜀漢的命運,一方面,蜀漢除了關羽沒人更適合守荊州,另一面,關羽一生桀驁不馴,根本不遵守“聯吳抗曹”這一戰略。正因為關羽的單邊主義政策,也導致了劉備不顧“聯吳抗曹”的戰略,在222年,決定親征東吳,最後兵敗夷陵,身死白帝城。

    毛澤東這樣評價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劉備的最後一役,便是因感情用事,未能區分主次矛盾,一意孤行,最後導致了自己的身死,以及《隆中對》大戰略的徹底失敗。

    最後,對《隆中對》的思考。

    首先,毛澤東肯定仔細研究過三國時期的複雜形勢。他在“皖南事變”發生後,對全黨進行了深刻解析,主席利用劉備伐吳失敗進行了分析,他說:“《隆中對》的重要方針是“南聯孫吳,北拒曹操”,也就是說,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但是劉備並沒有認清主次矛盾,這是《隆中對》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次,毛澤東對《隆中對》進行過分析,《隆中對》並不完美。

    毛澤東另一次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我查了查,就是現在我們從成都開車到江陵(古荊州)也得有998公里,更不用說三國時期,那更是路途遙遠,荊州和益州根本不能遙相呼應。219年,漢中之戰的最後,蜀漢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幾乎山窮水盡的地步了,益州肯定沒有多少兵馬了,剛拿下巴東三郡的劉封和孟達又與關羽不和,此時關羽根本得不到任何救援,因此,毛主席說關羽這是一分兵力;222年夷陵之戰,劉備率領益州的數萬大軍失敗後又所剩無幾,這是二分兵力;最後諸葛亮六出祁山,連年消耗,這是三分兵力。所以,兵力上的不足,戰略位置的缺陷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以及《隆中對》的戰略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天椒今年價格喜人,老農說一畝地淨賺一萬,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