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詩雷情
-
2 #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這裡僅指古典詩詞和對聯的寫作。
我覺得:
首先要懂得規則,遵守平仄、押韻和格律。一般情況,律絕的基本格律規則是“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聯律短的可借鑑詩律,長的可遵循馬蹄規則。
其次在結構上要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律,起得平,承得順,轉得圓,結得深,是對律絕創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詩詞是小眾文化。它打動人的在於唯美的文字,含蓄的情感,對稱的結構,清空的氣質。總之,無美不成詩詞。
最後,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以能產生共鳴為基礎,以能發人深省為昇華。古詩詞也一樣,無論抒情還是敘志,以小見大都是比較實用的構思技巧。
-
3 # 五侃六哇
中文字科畢業以了,選修詩歌欣賞課業以後,專門研修擬寫對聯,熟練後學寫絕句。胡編亂造,不能寫成對聯的,更甭說寫好對聯寫詩了。
-
4 # 吳山野士
想寫詩,寫對聯最快的路徑就是先去熟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詩詞對聯,熟悉優秀作品思路以及格律格式方法。明白表達的套路。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找個好老師。
-
5 # 文心橋
從問題上來看,提到了對聯,估計是寫格律詩?那可是要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很高的要求。
其實,做詩很簡單,讀讀兒童蒙學《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簡單做成韻文也行。打油詩也是詩。看看《毛詩》,再看看現代的散文詩,應該有點啟發。或許你把現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詞讀一讀,有的都是好詩。
乾隆皇帝一生做詩四萬多首,今天大家知道的有幾首?軍閥韓復榘《詠閃電》“忽見天邊一練火,莫非玉帝在抽菸?如果玉帝不抽菸,為何天邊一閃電?”照樣是詩。
但要做出好詩來,無論古今形式,先得在文字功夫上好好磨練,就是肚裡得有墨水,至少,《唐詩三百首》,你真的讀他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了。當然,不排除創新出新的詩派來也行。
說到“吟”,倒是可以用“吟誦”的方法,來學習詩歌,可能效率會更高一些。
為什麼沒有說如何做對聯呢?身邊的小學生都會告訴你答案。
-
6 # 豫地SHOW
其實寫詩、寫對聯,首先大家注重的是對仗工整,其次,看押韻,再看平仄,這些便是詩詞的格律了。雖然現代的散文詩、歌謠童謠等不拘泥於格律,我想這應該不是問者想要了解的,便先不做過多分析。詩詞的格律是舊體詩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是當我們研究古詩,學習古詩時,能夠知道關於詩詞格律的基本知識,那就更能欣賞其中藝術的美,自己作詩時也更能免去貽笑大方。
我這裡借花獻佛,最近讀了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有一些淺顯的感悟給大家分享一二。
一:先聊一聊關於詩詞格律的概念(1)咱們先說說“韻”,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一般壓不押韻,一讀便都能看得出來。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有一種聲音迴環的美。
在這裡說一個小細節,就是古人的詩詞有時候讀起來不押韻,其實是由於語言的發展,語音發聲了變化。比如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xie),白雲深處有人家(jia)”,“xie”和“jia”不是同韻母,但是唐代讀“斜”為“sia”。古時候肯定也有類似情況出現,所以古人搞了一本“韻書”,這就是所謂的“官韻”。
(2)“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就是小學時學的“四聲調”,古代的四聲調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和韻的關係很密切,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讀第一聲,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讀第四聲。
(3)“平仄”,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憑什麼來區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有時候第四聲也可能微升或微降);這時候就形成了兩大型別,這樣在詩詞中聲調交錯,就顯得多樣有趣。一般平仄在詩詞中遵循這兩句話“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但是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例如“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平仄就是“平平丨仄仄丨平平丨仄,仄仄丨平平丨仄仄丨平”,但“橋橫”為“qiáo héng”卻也是平。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只能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其實大多低於還保留著入聲,辨別起來還是很輕鬆的。
(4)“對仗”,詩詞中的對偶,對聯中比較常見,因為對聯是從律詩中演化出來的。對偶是修辭手段,形成一種整齊的美。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他們的平仄是相對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對應“山間”也是名詞對方位詞,“頭”對“嘴”,“腳”對“皮”是名詞對名詞,“重”對“尖”,“輕”對“厚”,形容詞對形容詞;“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二:詩律(1)詩的種類相當複雜,有古詩、律詩、絕句,又分為五言、七言;從格律上來講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也就是古風和律詩。
(2)對仗的講究,特別是詩律的對仗有許多講究
(3)工對,凡同類的詞相對,叫作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也算工對;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是地理,草木是植物,對的已經工整了,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4)寬對,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只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就是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等等,再寬泛一點就是形容詞對形容詞,名詞對名詞,這個是最普通的情況了。
(5)借對,就是一個詞有兩個意義,也可借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字“七十”。
(6)流水對,一般對仗的兩句話都各自獨立,但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一整句才有意義,例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整句才有完整性。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也有更大的自由性,藝術修養高的人常常能夠成功的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的表達思想內容,而無原則的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附庸風雅了!
三: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1)詩詞的節奏,說白了,就是語法,就是語句的結構。一般來說的大都是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作為一個節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後一個字單獨成為一個節奏單位。例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一般按著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十六分明”,一三五不在節奏點上,二十六在節奏點上,所以要分明。這些都是一些基礎簡單的節奏方式,要想搞的明白,還是要多讀,多專研。
(3)詩詞的語法特點,律詩為字數及平仄規則所制約,語法上比較自由,不但不妨礙讀者瞭解,有時候還增加了藝術效果。這裡重點要提一提“煉句”,詩人們最講究煉句,把句子提煉好了,全詩為之生色不少。所謂一字千金,著名的“推敲”的故事,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相傳賈島寫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用手推敲的樣子,不知不覺衝撞了京兆尹韓愈,韓愈問明白了,就替他決定用了“敲”這個字。
其實,我們今天也應該多從語法角度去了解舊體詩詞,然後才能瞭解全面,才能有所進步。寫詩詞、對對聯,都要有其靈活性,不能捨本逐末,丟掉了詩詞的意境,降低了藝術水準。只有先學習了格律基礎,才能在吟詩作對中,get到藝術的靈活,才能創作出讓自己心滿意足的作品來!
-
7 # 煮酒論詩
古人把寫的字稱作心畫,寫的詩稱作心聲,詩詞都首先是聲音的藝術,是透過語言的組織、聲音的調配來抒情達意的。
詩詞聲音的調配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調平仄,二是押韻。我們漢語有著豐富的聲調,作為現代漢語的標準語的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種聲調,在很多地方特別是南方的方言裡,聲調分得更細,表現力也更強,比如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省通行的吳方言,就有八種聲調,而廣東話則有九個聲調。聲調越多的方言,保留古代的語音特徵就越多,也就越接近唐宋以前的讀音。說廣東話或者講吳語、說客家話或者潮汕話……的朋友,一定在小時候就發現,用普通話念詩讀詞,很多時候都覺得不押韻,而一旦用自己的方言去唸,都覺得讀來要順口得多,就是因為南方方言相對北方話,普遍更接近古音。不過,古人把複雜的聲調化繁為簡,僅把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基礎聲調,又把上聲、去聲、入聲單獨算一組,稱為仄聲,與平聲字相對。仄就是不平,仄聲字的發音不像平聲字那樣曼長平穩,而是有高低、長短的變化。無論作詩填詞,還是寫一副對聯,都需要掌握平仄的知識,平仄是最基礎的國學常識,掌握平仄說明一個人擁有了最基本的傳統文化修養。
入聲字最為特殊,它的發音特別急促,帶有爆破感、摩擦感、阻塞感,在北方方言區已基本消失,普通話裡更是毫無蹤影。然而讀古詩詞,如果不能分辨入聲字,很多獨特的聲情就無法體會了,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像中小學時大家都學過的曹植的《七步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押的是入聲字的韻腳,如果不知道這些入聲字怎樣讀,是感受不到這些詩詞的激越淒厲的聲情之美的。北方的朋友,如果您身邊有廣東人、上海人、江蘇人、浙江人、福建人……請他們用家鄉話給您念一遍這幾首作品,您自然會認識到普通話或北方方言在誦讀古詩詞時的嚴重不足。
凡是入聲字都屬於仄聲。但因為北方很多地區入聲字消失了,有的入聲字變成了去聲,比如“鶴”“客”“目”等,有的入聲字變成了上聲,比如“谷”“乙”“樸”等,還有的入聲字乾脆變成陰平或陽平聲,比如“一”“十”“白”“惜”“節”等,這就使得北方人在讀古詩時無法正確發音,也就難以正確分辨一個字到底是平聲還是仄聲。北方人在學詩詞時,要付出比南方人更為艱辛的努力,便緣於此。其實,只要想想南方人學普通話,怎麼也發不對翹舌音和後鼻音時的痛苦,被入聲字折磨的北方人就該心平氣和了。
調平仄就是把平聲字和仄聲字按一定的規律予以調配。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就是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來調的平仄。加圈的平○字代表可平可仄。這首詩中的入聲字有白、日、入、欲、目、一這六個字,特別要注意,不能把白和一這兩個字當成平聲字。
詞的平仄是以詞譜為標準的。像蔡伸的《十六字令》: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詞譜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詩詞都要講押韻,一般來說,——凡是這樣說的時候就意味著會有特例,但我們現在還不需要去掌握——相鄰或相隔的句子,其最後一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就是押上了韻,這些韻母和聲調相同的字,叫作韻腳。比如上詩的韻腳是流和樓,上詞的韻腳是天、眼、娟。只有調配好平仄,押上了韻,詩詞的聲韻才會諧和。
平仄與押韻的規律就是詩詞的聲律。有人稱之為詩詞格律,這一說法是不對的,在古人那裡,格與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謂的格,是指一種文體應該有的風格,它是根據這種文體當中的經典作品,而確立的一種無形的標杆。
而所謂的律,則是戒條,是一種文體不可凌犯的清規戒律,一旦違反,就不是這種文體了。比如寫作律詩而出現平仄不調、不押韻、不對仗的情形,就絕不能冠以五律、七律之名;又如你填一首《滿江紅》,卻不肯依照《滿江紅》的詞譜來填,只是字數對,那大概只能稱為“滿江黑”。
詩的聲律很簡單,只是幾個固定的公式,詞有詞譜,照著詞譜規定的平仄去填字就是了。但為什麼很多人卻覺得,按照聲律的要求去寫詩填詞非常之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詞彙量不夠。比如你想表達秋天的意思,但詩裡規定第二個字要用仄聲,如果你想不起西陸這個詞,你肯定覺得聲律太難啦!又如你想寫長城,但詩裡又要求是兩個仄聲,如果不知道長城又稱紫塞,就會一籌莫展。還有一些字,在表達一種意思時念平聲,在表達另一種意思時念仄聲,比如“思”,表示思考、思念,念平聲,但表示悲傷、表示一種情緒,就要念去聲,變成一個仄聲字了。李商隱的名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按照聲律的規定,思華年三個字的平仄必須是仄平平,所以這裡面的思就唸去聲。思華年就是悲華年,李商隱為什麼不用悲華年而用思華年呢?就因為悲是平聲字,在這裡出律了,要改成意思一樣但卻是仄聲的思字。類似的情況非常多,都需要在平時閱讀時多加留意。如果一個人讀書太少,積累的典雅的詞彙不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詩詞的聲律,也就只能寫出毫無詩味的口水詩。
但相對而言,律的問題算是簡單的了,而格的問題,才是學詩詞最該下工夫去解決的。曾見有人填了一首《沁園春》,我指出《沁園春》這個詞牌,上下片一字領後面的四個四字句,都應該對仗。比如:“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蘇軾)一字領的“漸”後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對,第二句和第四句對。又如“向落花香裡,澄波影外;笙歌遲日,羅綺芳塵。”(賀鑄)一字領的“向”後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對,第三句和第四句對。還有“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辛棄疾)則是四句互為對仗。其人辯解說,古人很多也不對仗,並透過網路搜尋,拉出長長的一個單子,都是古代無名氏或雖有名有姓,卻在詞史上絕無地位的人的作品。這就是不明白詩詞乃至一切文體的“格”,是由經典的作品鑄就的,讀經典太少,學古不足,就像是照貓畫虎,怎麼也畫不出老虎的氣勢來。
什麼是經典的好詩詞呢?最低限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都得熟讀。《唐詩三百首》有一個最好的版本,是喻守真先生所著的《唐詩三百首詳析》。該書對每首詩的評析都很簡練,但都是從創作者的立場出發,分析詩的謀篇佈局和寫作技巧,很便於讀者學習。而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詩都標明瞭所有字的平仄,閱讀時多加註意,可以發現自己平時讀得不對的音,也就能基本掌握平仄了。而《宋詞三百首》,則以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的選本為佳。該書充分注意到宋詞的不同風格,學詞者循此而入,可免門徑過窄之譏。當然,這僅是對初學者入門的要求,想要寫出不負時代的大作品,必須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泛覽百家,枕經胙史的精神才成。
-
8 # 冰絲翠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申明一下,本人不是高人,不過是個詩詞對聯愛好者,所以樂意在此個提問的朋友分享一下個人寫詩和對聯的心得。
前面有朋友提到了要多讀詩詞對聯方面的書,所謂“熟讀唐詩三百,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個是肯定的,倪匡先生曾經說過“就算做乞丐,讀書多的都比讀書少的要好些”,深以為然。在此就不多說了。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不管是寫詩(這裡指格律詩,不包括現代詩),還是寫對聯,都要遵守其中規則。說到格律詩和對聯,就不得不提平水韻(也就是古韻)和中華新韻。當然很多朋友認為我們都是現代人,為什麼還要用古韻呢?用新韻不好嗎?
用新韻當然是可以的。至於寫詩或者對聯究竟是用古韻還是新韻,這個沒有定數,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喜好,自己想用古韻就用古韻,想用新韻就用新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詩中或者同一副對聯中,古韻和新韻不能混用。比如“白”字,古韻為仄聲,新韻為平聲,二者不能混用。
近體詩中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最為常見,可以先從絕句開始練習,至於格律要求,百度可以搜尋,每一種句式都解釋得很詳細的,提問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說到這個格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朋友反對,諸如“為何要帶著腳鐐手銬跳舞”類似的話語本人也聽過不少。朋友大可不必管此類話語,認真按要求練習就是。《紅樓夢》裡林黛玉教香菱作詩曾經說過“若真有了奇句,什麼平仄對聯可以一律不管”,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意境可以犧牲格律,當然,前提是“有了奇句”才行。
至於,寫對聯,其道理也是一樣的。古韻今韻同樣不能混用。常用的有五言,七言對聯,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長聯,它們都有一定的平仄句式,這個在網上也可以查詢到,提問的朋友可以百度搜來看看。
寫對聯一般來說,上下聯不能有重字(特殊情況除外),最好也不要有同音字,上下聯也不要押韻,當然有個別特殊情況就不再此範圍內。
以上回答只做參考,不足之處,還望海涵!
回覆列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幾句話,就能教會你,詩詞對聯,首先你要學會平仄,詞性,結構,句式,邏輯關係,物象,意象,意境。
建議買本《王力詩詞格律》,在就多看古詩詞賞析,對聯賞析。想要有所成就,沒有三五年,刻苦學習,是不行的。
可以進網路學校學習。我的聯班十一月招生,免費教學。但管理嚴格,一次不交作業,就失去學習機會,一個月不進群互動學習,也失去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