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為未有治未亂為者失執者敗

    下聯,欲不欲不貴貨學不學復眾過

    橫批,李耳道德經第64章的自白,1.時代背景,李耳道德經創作的時代背景為古中國東周即春秋奴隸戰爭社會時期,周王室內訌內戰長達逾2百年,腥風血雨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沒有戰爭就沒有奴隸,沒有貴族血緣世襲就沒有戰爭,沒有貧富不均就沒有貴族血緣世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歐洲,將奴隸戰爭社會稱之為中世紀,臭名昭著,奴隸戰爭社會在世界人類社會五型始奴封資社中,最為黑暗,毋庸置疑,奴隸主對皮鞭鐵蹄下的奴隸叢集豬狗不如生殺予奪草菅人命令人髮指。該時期,人類社會生產力即以勞動工具石銅鐵機電為標誌的五型中,正處於青銅器時代,從古中國史看,該時期從夏代的公元前2829年至秦代建立的公元前221年,延續時間長達1808年,奴隸叢集為民之主體,長期當牛做馬暗無天日痛不欲生。2.寫作動因,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李耳作為東周長史,曾掌管國家歷代典籍,熟讀歷史信手拈來如數家珍,奮筆疾書後隱姓埋名不知所蹤,遠赴終南山即崑崙山了此餘生殘生,否則,在當時文字獄腥風血雨的時代背景下,性命不保之下,還會株連九族,殃及無辜,再函谷關被令伊索文,實為託名,沒有李耳自身的大義凜然捨身取義仗義執言,就沒有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道德經,就沒有其巨大影響中國與世界人類史的卓越成就與貢獻。民眾創史寫史,亙古至今,雖李耳作為英雄個人,僅為只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代言代行,即使沒有李耳創作道德經,還會有更多的張耳王耳會寫,但中國與世界人類在行知天道上,不知還要走多少彎路,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個世紀即百年,其損失巨大到無以復加,並非虛言,雖李耳道德經仍存歷史時代科技侷限,但瑕不掩瑜,至今仍為中國與世界人類哲學即認知行知天道的頂峰,其重大哲學貢獻至今無人可比無人超越無人比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以斑窺豹,該章即第64章,僅為其九九八十一章之一,切不可望文生義顧此失彼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這就是我前面說了這麼多德原因所在。三詩風雅頌,風最難,三辭賦比興,比最難,為何,因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與奠基,啟蒙肇始,現代人類社會民主共和共同文明,李耳道德經的創作旨歸,告誡人類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者叢集,民本無為,民主共和,才符合天道,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賦,直抒胸襟,比,取類比象,興浮想聯翩,安全才易保持,未現才易謀斷,乾脆才易攪拌,微小才易粉碎,為未有,治未亂,如同內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庸醫治大病頑症絕症,此處的中醫,指中等的醫生,醫易同源,易為醫母,不為良相即丞相宰相,即為良醫,醫相同源,醫為相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樹幹粗於身高八尺男兒的大樹,始於萌芽,直衝雲霄的臺階,始於壘土,千里萬里,始於足下,若不遵循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其必然結果是順昌逆亡,為敗執失,無為,無執,正在於順天應人,聞道三士,上謹言慎行,中若存若亡即若有若無可有可無臨時抱佛腳臨渴掘井臨死不知悔改,下大笑而去說我早已知道,道日用而不知,正如內經將人類深諳行知天道與否,分為5種,真人,最難,可輕易活過兩三百歲,聖人,次之,言大於行,賢人,再次之,行大於言,常人,如同道德經中所說的中士與下士,庸人,不足論,慎終如始,不敗,敗說文解字,從貝從文,牛頭不對馬嘴,焉能不敗,其唯物辯證對立統一為則,即法則守則規則,則,說文解字,從貝從刀,古以刀為幣,欲不欲,即謹言慎行,不貴貨,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齊治平,拾階而上,無此則無彼,無低則無高,無小則無大,學不學,即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而不學違逆天道之腐朽沒落之學,復眾過,即力避摒棄中下士的罔顧天道,簡單堅持重複天道,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即不妄為、不亂為,更不能不敢胡作非為。為何,因天道順昌逆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回答完畢。

  • 2 # 劉怯之

    若要準確理解老子在本章所想表述的意思,最好結合前幾章貫穿來讀,尤其是上一章(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原文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長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對此章,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一書中作如下譯解,供參考。

    穩定之時易於掌握,萌發之前易於判別,脆弱之時易於分裂,微小之時易於驅散。

    解決矛盾和問題要堅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原則,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毫末:秋毫之末端的小尖尖,與當今細胞之意類同),九層之臺 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妄為者)註定會失敗,執者(執權不放者)也會失去權位。因此聖人無為(不妄為,順應規律而為)故無敗,無執(不居權)故無失。

    民眾順應規律的也不多,事業成功不久仍以失敗告終,只有慎終如始方可避免失敗。

    因此聖人的願望是滅除慾望(欲不欲),不去推高稀有商品的價格,學不學(學習非常規知識:道),糾正眾人所犯過錯,助力眾生萬物迴歸本位軌道,告誡大家不可妄為。

  • 3 # 景奈何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有四種關係,對立,統一,互根,轉化。先要搞清楚陰陽,然後看道德經,道德經全書都在講陰陽關係。

  • 4 # 山澗一清泉

    一、國家處於安定時的狀況

    1.是什麼。上一章講聖人治國如果做到“為無為、事無事、味五味”,那麼治國治天下終無其難,國家則會安定和諧!那麼國家處於安定之時是什麼狀況呢?那就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社會安定之時容易把控,問題處於萌芽狀態之時容易謀劃解決;事物處於萌芽狀態時是脆弱的容易消除,就算有些微小的影響也會容易將之消散於無形,不會有太大的後遺症。

    2.怎麼辦。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意思是在問題剛出現沒有發展之時著手處理,在其沒有發展成大亂之時解決他,這是比較容易且最為有效的辦法。春秋戰國之時神醫扁鵲見魏文侯,魏文侯問他:你們三兄弟誰的醫術最高明呢?答:我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為什麼呢?因為我大哥往往是在人還沒有生病之時就給消除了,二哥呢是在人們有小病之時給予醫治,而我總是等到人們已病入膏肓才醫治,所以我的醫術看起來高明實則最差!生活中也是一樣,一個最為高明的管理者是讓自己的團隊不出現問題而不是整天在解決問題,一個最為優秀的人亦是一樣那就是自己不出問題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緊接著老子舉三個例子加以說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字面意思比較容易懂也極富哲理,但其真正的意思是告誡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慎始如終!簡而言之:最好的醫生是教你養生不生病而不是給你治病,君王也是一樣讓國家社會“不生病”才是至高追求,而不是等到社會出了問題、天下大亂之時才來解決社會矛盾!

    3.結論。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為什麼呢?統治者如果不遵循自然法則行事,妄施妄為天下必然“生病”,那麼不管你怎麼為,終將無法徹底解決,是謂“為者敗之”;而統治者不以天道自然為本,而是以掌控有形之物為根,那麼必然為物所累,在物的世界裡打轉“為物喜、為己悲”,終將一無所獲是謂“執者失之”。那麼應該怎麼做呢?答:“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本意是說:所以聖人以天道自然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以人道萬物來治理國家所以不會招致失敗;聖人永遠以執天道自然為根,不以執人道萬物為基,故而不會失去天下!

    二、反面闡述

    接著闡述如果不這樣會有什麼結果呢?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百姓總是在快要成功之時失敗。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做到“慎始如終”,如若我們能做到“慎始如終,則無敗事”!這就是告誡統治者,尊道貴德、謹守天道、剋制人道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需要守一而終!對於個人的啟發亦是一樣,做事要始終如一,不可有始無終、朝秦暮楚,那樣是幹不成事的!

    三、最後做總結

    1.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所謂欲者說文解字說:欲而當於理者則為天理,欲而不當於理者則為人慾。比如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這是天理;反之過了比如吃飯吃撐了、睡覺睡過頭了則為人慾。所謂欲不欲者意思是謹守天理而去人慾,只要我們不貴難得之貨那麼人慾便不會產生,世間也不會產生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問題,也就沒有什麼煩惱!在這裡切忌認為老子是主張沒有慾望,他只是不主張過分的慾望,欲要有度懂得止。無慾如石頭則人類不會進步,所以我們主張效率優先但一定要兼顧公平,所謂兼顧公平就是要懂得知止為正、知止為善的道理,一騎絕塵不是善,萬馬奔騰才是真!

    2.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所謂學不學意思是行無言之教,《周易》坤卦卦辭有云: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大地的品德是正直、方正、廣大的,人們並不需要刻意去學習只要和於大地的品德去做就可以了,是為不習無不利。而人們總是行有言之教以人道為尊是為過,復眾人之所過就是說摒棄有言之教,復歸無言之教向天地萬物學習,人言符合天地法則的習之,反之則棄之!

    3.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所以聖人按照萬物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輔助他們,而不以人慾為指導妄施妄為,輕舉妄動。

  • 5 # 網聞博報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天下安定的局面容易維持,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處理。脆弱之時容易化解,細微之時容易消散。做事必須要有預先推演籌劃,並準備好相關應對方案。治理國政,更要在禍亂沒有發生之前就有預防措施。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一粒粒沙土。千里的遠行,從腳下第一步部開始。急躁冒進膽大妄為之輩,必然會招致失敗。急功近利自私貪婪偏執之徒,必然會遭受更加慘重的損失。得道的聖人不急躁不妄為,因此就不會遭遇失敗。不自私貪婪也不固執,因此就不會遭受到損害。常人做事,往往是眼看就要成功了,卻總是在最後關節點上功虧一簣,這就是因為在最後關頭沒有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啊!如果在最後階段也能像開始那樣謹慎小心,就肯定不會遭到失敗了。所以,聖人的追求不是常人的私慾貪婪,也不看重物質財富的奢華享受和稀世珍寶。聖人學習的是常人認為不值得學習的知識,這樣反而能夠超越常人。聖人始終以輔佐萬物順應自然為已任,而從來不敢妄為。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的大意是,當政者不推舉宣揚有賢能名聲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都挖空心思去爭虛名。不炫耀展示奢華珍寶,就不會引發老百姓的偷盜邪念。不傳播容易刺激私慾貪念的事物,就不會使老百姓信仰迷亂道德滑坡。因此,得道的聖人治理天下,首先就是要清除人們的私慾雜念,透過均衡發展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抑制人們爭名奪利的鬥志,確保青少年和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從而使得人們處於不追求機巧沒有私慾的常態化,也使得那些善於玩弄智術機巧小聰明的人不敢妄為造次。得道的聖人,就是這樣道法自然而不強加個人意願。於是,就沒有什麼天下興亡亂象叢生的治理難題了!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這段話的大意是,從一孔之見來管窺德行表現,最終還是要歸根於道。道是萬物之源,但卻讓人感覺到虛無縹緲若有若無。在恍恍惚惚之間會產生有形之象,在恍恍惚惚之間形成萬物。在變幻莫測的生化反應過程中,存在著非常精細微小的因子。這些有靈性有質量的精細因子,不僅可以進行精確量化的實驗證明,而且還可以從中發現宇宙世界的奧秘。自遠古到今天,這些資訊就一直被人們保持和傳承著,以便讓後人瞭解宇宙萬物的起源和演化過程。那麼,我怎麼會知曉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呢?也正是從問道和悟道開始。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此所謂“執者失之”的“常於幾成而敗之”,皆是源於人們總是“貴難得之貨”。然而,“不貴難得之貨”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卻總是抵禦不住“惚兮恍兮”的“其中有象”。這種“其微易散”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則又是源於“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其中有信”。歸根結蒂,人類世界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的相對運動系統迴圈,都首先取決於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欲不欲”和“為不為”。因此,不要埋怨生不逢時,也不要埋怨運氣不好。不要埋怨社會,也不要埋怨別人,更不要形成指責埋怨家人和至愛親朋的“打內戰”慣性思維。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私慾邪氣滋長,不僅會破壞自身生命系統氣血迴圈造成不均衡發展的惡性病變,而且必然會產生邪氣外溢破壞周圍社會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常人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總是容易尋找客觀原因和發現別人的問題,而很難躬身自省和認真檢查自身的毛病,這就是因為被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私慾邪氣迷障了心智。試想,如果沒有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自私物慾驅動,怎麼會有“貴難得之貨”的“敢為天下先”呢?如果自身也是這樣爭先恐後投機豪賭的“同道者”,又有什麼資格指責埋怨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世風日下呢?

    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個問題,原本就是一個正邪善惡“道不同”的常識性簡單判斷題。對於這個“道為術之本”的常識性簡單判斷題,“無知無慾”的古人們都能夠做出常識性正確判斷。因此,在昔日長達三百萬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們就一直能夠自覺道法自然法則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也就能夠自覺追求社會公利最大化。這種“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世風清正,當然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常人們難以想象的。只是到了距今大約五千年前,人們又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才產生了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的不均衡發展,也就有了“治之於未亂”的天下興亡週期律。老子給人們講“聖人之治”的“欲不欲”和“學不學”,就是在傳承“三皇”時代的大道。所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的“道可道非常道”,便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自從“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五千年以來的世界歷史發展變化,也只是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的不均衡發展。“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科技創新生產力發展,也依舊是人們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術萬變而道不變”。特別是在當今“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下,不是時代變了,而是世界變了。不是世界變了,而是世道變了。不是世道變了,而是世風變了。不是世風變了,而是人心變了。不是人心變了,而是心路變了。不是心路變了,而是人心被私慾魔獸劫持著走上了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銅臭瀰漫物慾橫流,人人都是病毒汙染源,人人也都是受害者。終結這場五千年互疑互害的人間悲劇惡性迴圈,必須從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公私之變”的自我革命開始!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自覺傳承和傳播老子道法自然的大道思想,就是在給世界增添“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正能量”,也是在爭做自然生態系統的“清道夫”。自覺清理個人生命系統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統垃圾”,這樣修身修道的行善積德,遠勝於大街上撿垃圾的公益作秀!

    此便是,《.問道老子:什麼是“常於幾成而敗之”的“不慎終也”?》之《救苦救難救世救人指點迷津先救心》

    螳螂捕蟬眼前利,

    哪管黃雀藏殺機。

    鳥逐食亡禽獸戲,

    人為財死情何異?

    趨利避害性相同,

    左右徘徊卜兇吉。

    正道邪道分黑白,

    行路方向辨東西。

    利為誰謀問初心

    公私取捨難何易?

    東西包容道可道,

    黑白混合藏奸計。

    公利私利權輕重,

    此消彼長再博弈。

    抬腳起步問心路,

    人道獸道有分際。

    鬼迷心竅心生鬼,

    利令智昏緣私利。

    人走獸道變魔獸,

    叢林法則硬道理。

    勝王敗寇食物鏈,

    群魔亂舞鳥獸戲。

    牙齒爪子換工具,

    金錢貨幣高科技。

    修昔底德說陷阱,

    危機迴圈又升級。

    道法自然歸大道,

    天下為公不為私。

    大道之行鬼變人,

    心路轉軌由自己。

    破私立公一念間,

    家國天下皆大吉!

  • 6 # 高兆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大的事物總始於小的東西而發展,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開始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瞭解這個過程,在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變幻環節給予注意,杜絕其出現。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的前進規劃,都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證明了大狀態無不從細小的開始發展而來的。從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從開始狀態就兢兢業業,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 7 # 巴掌哥哥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 8 # 布衣閒人10

    (64)《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如何解讀?

    先看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大意):

    局勢穩定時容易維持,事情剛出現苗頭時容易謀劃。脆弱的東西容易被打碎,細小的東西容易被消解。最好在問題未發生之前就採取措施,最好在變亂沒有發生之前就加強治理。合抱粗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用土一點一點壘起來的;行走千里,是從邁出笫一步開始的。有所作為,必然招致失敗;有所執著,必然招致損失。聖人奉行“無為”,所以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不會招致損失。人們做事,常常在眼看就要成功的時候卻失敗了,如果做事情由始到終都保持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聖人的慾望就是沒有慾望,不看重稀奇寶貴的東西;在學習上不學擾亂“道”的東西,以彌補眾人的過失。用這種方法幫助萬物安於自然狀態而不妄為,最終歸於“無為”。

    簡單解讀:

    老子在上一章裡闡述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這一章接續上一章,進一步闡述了聖人“無為”,“無執”,“欲不欲”,“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以及“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老子認為:無為,故無敗;無執,固無失。欲無慾,聖人的慾望就是無慾;學不學,聖不學習擾亂“道”的東西。聖人要幫助萬物始終安於自然發展的狀態,而不去妄加干涉。只有堅守無為,才能無不為。大道無為是這一章的核心思想。

    在這一章裡,最為可貴的是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初步揭示了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告誡人們要懂得做事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道理。老子還指出:“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都是從“毫末”、“累土”、“足下”開始的,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所以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這裡,老子告誡人們事情的初始、萌芽階段是最便於處理的,應當把握好時機,促進事物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和發展。同時,老子還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荀子的一段話,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見《荀子•勸學篇》)。荀子是否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不得而知。但二者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仔細玩味、虛心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向敘利亞提供s300,以色列稱會照打不誤,你認為以色列還敢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