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號影劇場

    漢朝(前202—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

    漢朝地圖

    漢朝是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在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疆拓土,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

    漢朝面積最大是在公元前49年的漢宣帝末期到漢元帝初期達到2560萬平方公里。

    漢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亂不斷,高祖連徵叛亂而無暇顧及邊防,河南地復為匈奴所有,南越,閩越,黔中地區趁機與漢朝脫離,後來文帝派人說服南越王和各國歸順,又恢復了一統的局面。

    但不久南越就因為荊州兩湘地方不肯開關通商而肆起發動進攻,此時恰值漢武大帝時期,漢朝的文治武功已到極盛,遂徹底剿滅了南越王政權,南越也首次直接歸中央管理。

    總的來說,在漢武帝繼位的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不斷向外擴充套件疆土。

    西漢地圖

    1、北方疆域的擴充套件

    公元前127年漢將衛青出擊匈奴,不僅收復了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還收復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雲中、雁門2郡北界也得到恢復。

    後來,衛青、霍去病在儼然山下,大破匈奴,誅伊稚邪與北洋,鮮卑利亞和匈奴地方至此被併入中國版圖,北邊疆界達北冰洋。

    2、西方疆域的擴充套件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設定酒泉郡,以後至公元前67年間陸續分置了張掖、敦煌、武威3郡,合稱河西4郡,連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設定的金城郡,又稱河西5郡。

    3、南方的擴充套件

    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鬱林、蒼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象8郡。

    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2郡。以上10郡包括今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較秦時更為擴充套件。

    公元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的威脅,舉國內遷至江淮之間,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又遷其民於江淮之間,後來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設定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臨海東南)2縣,屬會稽郡。

    4、西南方向的擴充套件

    公元前135~前109年開西南夷,在夜郎、且蘭、邛、筰、冉駹、白馬氐、勞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為、牂柯、越雟、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陝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餘6郡在今雲貴和川邊地區,西南界達到了今四川邛崍山和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帶。

    5、東北方向的擴充套件

    公元前108年漢朝滅了由燕人衛滿在北韓半島上建立的衛氏北韓,以北韓及其附屬國地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4郡,把東北疆界推至北韓半島中、北部,東至日本海,南抵漢城以北一帶。

    此外,肅慎等族紛紛來降,東部邊界直達白令海,堪察加一帶。

    6、西域都護府的設定

    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

    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

    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

    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

    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獲勝,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臺(今新疆輪臺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

    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臺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幹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宣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東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流球群島暨北韓半島中北部,包括九州島,北至北冰洋,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降漢,郅支單于在公元前36年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伊塞克湖附近被漢將陳湯所殺,此時漢朝領土最大,漢朝總領土面積達到2560萬平方公里。

    漢朝十三州一部區域劃分示意圖:

    漢朝十三州一部區域劃分示意圖

    漢朝十三州區域劃分圖及所轄各郡、封國明細。

    司州(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漁陽、上谷、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等十郡一國,下轄69縣。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北韓。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鉅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九郡二國,下轄123縣,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

    幷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平原等七郡,下轄62縣。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約於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武都、陰平等十二郡,下轄70縣。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約於今甘肅省。

    荊州:南陽、南鄉、江夏、襄陽、南郡、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九郡167縣。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下轄146縣。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揚州:九江、廬江、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60縣。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蒼梧、合蒲、珠崖、鬱林、桂林、等九郡,下轄104縣。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

  • 2 # 二兩歷史

    歷史上漢朝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你看,到現在咱們身份證民族一欄,漢族裡寫的還是“漢族”,歷史上也稱之為“漢人”。至於強悍到逆天的大漢王朝,如何煉成,我從我所知道的幾個維度簡單的分析下:

    一、漢朝的建立:

    這個自然不必多數,稍微熟悉歷史的人們都知道,秦末,從陳勝武廣農名起義,到兩強相遇,楚漢之爭,再到最後漢高祖劉邦的入主高堂,建立起西漢王朝。從漢朝的建立,我們就可以知道,漢朝的是靠著打敗曾經有著虎狼之師的大秦帝國的鐵騎(雖然秦末戰鬥力有所下降,但老本還是在的,就如今天的俄羅斯一樣,就算頭號強國美國也不敢欺負它是一樣的道理),是靠著打敗西楚霸王專案,是靠著打敗其他小軍閥,最終靠武力建立的漢朝帝國。

    所以,漢朝是在刀尖上滾過來的,漢朝的軍隊是經歷了與虎狼爭鬥才建立起來的,這個和宋朝不一樣,大家都知道註明的“黃袍加身”的故事,宋朝的建立幾乎是建立在兵不血刃的基礎上的,這也就導致了整個宋朝一直受遼國、金國南下侵襲的原因。

    二、漢武帝的北伐匈奴:

    其實漢族也是戰鬥民族,這個最經典的就是“戰國”時期,那時候匈奴軍事實力已經比較強大,對中原的土地也是虎視眈眈。但在戰國時期,不說趙國這種軍事大國,就是那種比較弱小的燕國,那打起匈奴來,也是一打一個勝利,感覺就是不在一個量級上。

    後來,匈奴逐漸強大起來,到了那個歷史上有名的“殺父奪位”的冒頓單于,匈奴已經建立起來了橫跨西域大部分地區的強大匈奴帝國,最強時能組織起約30-40萬左右的匈奴鐵騎。實力不可謂不強大。

    而反觀漢朝,因秦末與秦軍的幾次大戰以及後來的楚漢之爭,可以說,雖然漢朝的軍隊戰鬥力經過多次戰爭之後無比強悍,但國庫空虛,國家並沒有過多的財力去支撐對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所以,漢朝初期,一直是養精蓄銳,積攢實力,有待一日,定揮戈向北,直指匈奴王庭帳前。這個時機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經過多年的積攢家底,漢朝軍隊無論是軍隊人數,還是良好的戰馬,更或者是糧草、武器的儲備,都到達了一定的規模。再加上漢武帝是個有血性的一代帝王,所以由他發動了對匈奴的反擊之戰。

    衛青、霍去病、李廣,一個一個名將,在漢武帝的支援下,北伐匈奴,打的匈奴落荒而逃,而霍去病,甚至北至匈奴以前的老巢,封狼居胥(現蒙古五元縣西北狼山)。對匈奴的戰爭,可以說是主動出擊,連匈奴都沒想到,隱忍、和親、討好匈奴的漢朝,怎麼突然敢向自己發動大規模戰爭,而且還輕而易舉的勝利了。

    三、匈奴破、西域立

    西域大部分為匈奴所掌控,其他一些小國家都是依附在匈奴下面,在漢軍打敗匈奴後,這些小國家就臣服於了大漢王朝。所以說,北伐匈奴的勝利,打出了漢朝的軍威,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最強音一直響徹在歷史的河流中,也鼓舞著漢朝與匈奴進行持續幾十年的戰爭,最終,匈奴一分為二,一部投降於漢朝,另一部分遠逃西亞中亞甚至歐洲。聽說,被漢朝打的落花流水的逃竄的匈奴,到了那裡,竟然又成了令人喪膽的可怕軍隊。

    四、總結:

    所以,大漢王朝,之所以能夠滅匈奴、平西域,一方面靠的是漢朝軍隊自開國起就具有的勇武之氣,另一方面也是依靠漢朝建國幾十年來的隱忍及養精蓄銳,以及漢武大帝這樣的一代英勇帝王的霸氣,多方因素,打出了漢家的名聲,打出了漢軍的尊嚴。

  • 3 # 歷史沒有如果

    關於強盛的大漢王朝的形成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文景二帝的韜光養晦,恢復和發展自秦統一六國以來的民力和國家元氣,實行仁政,使得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國庫堆滿了金銀財寶,糧庫裡堆滿了糧食,為後來漢武大帝大規模的討伐匈奴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其次是國內的穩定,從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以後,各諸侯國的實力大大的被削弱了,幾乎喪失了同中央對抗的能力,漢武帝登基後又實行推恩令,進一步瓦解各個諸侯國的實力,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家的實力。

    第三漢武帝任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全國的思想,用尊王攘夷的儒家思想取代無為而治的思想,為漢武帝出擊匈奴提供了思想基礎。

    第四是漢武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馬政,鼓勵百姓養馬,最終為在漢武帝的努力下,帝國終於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為帝國徹底擊垮匈奴提供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五就是漢武帝卓越的指揮才能,先進的軍事思想和超群的培養軍官的能力,使得漢軍在先進軍事思想的指導下和優秀將軍的卓越指揮下,一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最後就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大大增強了漢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了敢於挑戰強者並戰勝一切外來之敵的勇氣和傳統。

  • 4 # 史憶小史官

    漢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強大的王朝之一。尤其是當年的軍事作戰能力強大到令人唏噓,如猛虎一般的大漢王朝總能讓敵人聞風喪膽。漢朝建立的最開始還是繼承的秦統六國那個時候的疆土面積,後來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漢武帝合理的利用資源跟重臣的協助,一瞬間跟敵人拉開了非常大的距離。大軍一路驅趕匈奴,然後平定西域,把原有的漢朝疆土面積足足擴大了將近一倍之多。個人覺得漢朝能夠達到如此強悍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經濟發達的優勢

    大漢王朝建立之後,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在征戰討伐狀態當中。假如說經濟不夠發達的話,沒有強大的國力作為後盾支撐的話,那麼是沒有可以長期作戰能力的。漢朝建國之後很多狀況都發生了改變,比如說民間的生產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國家的人口也開始慢慢的增長,並且國家把許多殘酷的刑法加以改善,讓人民不再受到殘酷刑法的對待。所以說老百姓更加願意活在這種管理制度當中。

    那個時候的貿易也十分的發達,開啟西域之門後讓漢朝人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廣闊,所以跟外面世界做起了生意。除了陸地上的外貿之路以外,還有海上的貿易也在進行著,那個時候的漢朝已經跟北韓以及日本有著非常密切的貿易來往了。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可以更好地生產前線作戰需要的東西。國家的水平開始在穩定,百姓的生活開始在提高,那麼國家的統治能力就在進一步增強。所以強大的經濟能力是漢朝強大的原因之一。

    軍事發達的優勢

    匈奴人因為是遊牧民族的原因,所以他們的馬上作戰能力都比較強。這也是對於漢朝來說非常大的一個難題,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好的馬種,並且大部分士兵的馬術也都非常的差。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就大力的鼓勵民間老百姓們養馬,大力培養好的馬匹,然後加強士兵對於騎術的訓練跟馬匹的磨合。

    但是對於馬上拉弓射箭的話這個是很難的,因為你人在馬背上所以說瞄準的話會非常的困難,這個時候漢朝工匠們就在以前秦國的弩機上加以改進,加了類似瞄準器的東西,使得在馬上跟匈奴人作戰的時候,可以快速的裝箭,然後可以實現快速的瞄準。加強對於軍隊的訓練,以此來縮短跟匈奴人的差距。當時對於人才的培養也是看得非常重,大肆的鼓勵舉薦優秀的將領來輔佐朝,所以在那個時候有著非常多的優秀將領,這樣一來給抗擊匈奴又增添了一份力量。

    漢朝的尚武精神

    漢朝的尚武精神,體現了那個時候的人民想要去建功立業,積極的為國家做出貢獻,有很多當時西漢的名將都體現出了這種無上的精神。正是因為這一種精神的存在,使得西漢王朝上上下下都散發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

    這一種精神不是單純的去崇尚所謂的武力,而更多的是一種弘揚正義,匡扶正義的這麼一個風氣。尚武精神對當時西漢王朝的穩定跟發展,有著抹不去的光輝貢獻。這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必要的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說漢朝之所以強大,跟當時的武尚精神有著非常大的關係。舉國上下所有人都崇尚這種風氣,都想要變強都向往發展的更好!

  • 5 # 北馬歸來

    從高祖開始,就一直致力於消滅匈奴。雖然大漢前期也被匈奴打得很慘,例如高祖的白登之圍,但總體來說,都是大漢在主動出擊,目標就是直搗黃龍,徹底削弱匈奴,從而為漢朝創造良好的外部安全環境。

    大漢是滅秦得的天下,秦是依靠武力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混戰局面而得的天下;秦才20年,陳勝、吳廣、劉邦、項羽也是使用武力推翻了秦朝。接著是楚漢爭霸…幾百年以來,中國土地上就沒停止過戰爭。大漢是以武力奪取的天下(學大漢武立國),當時的華人都是從戰火中爬出來的,尚武精神刻在基因裡。

    即使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這個內耗嚴重的時代,中國政權(例如曹魏)仍然吊打匈奴。

    就像共和國立國的時候,雖然一窮二白,但我們也沒怕過誰,美國(北韓戰爭)、蘇聯(珍寶島)照打不誤。

  • 6 # 相忘於江湖7555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白登被圍,劉邦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敵人,一個已經整合整個草原部落的強大政權,而自己卻是剛剛經過戰亂,國庫空虛,民生凋敝,更糟糕的是內部不統一,諸侯心懷鬼胎,人心不一,自己的政權並不穩固。再打下去只會中華大地分崩離析,塗炭生靈。

    面對這樣的局面,只有忍下這口氣,對外和親修好,對內既修養生息,又剪除異姓諸侯以加強中央集權,整合國家力量。這一政策被他的繼承者繼續沿用下來,後來即使對於冒頓單于的重大羞辱,呂后也忍氣吞聲,繼續遣使修好。與宋朝以歲幣換和平不同,漢朝從來沒有忘記白登之圍和呂后之辱。幾十年的文景之治並不是風平浪靜,匈奴仍然數次犯邊搶掠,殺戮百姓。面對挑釁,漢朝依然繼續奉行和親修好的政策,軍事上也只是守土保境而已。自己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撐深入草原的大型軍事行動,冒然出兵只會損兵折將,空耗國力。主不可以怒而興兵,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漢朝君臣深諳此道。另一方面國內也沒閒著,削諸侯,平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整合國家力量。

    到了武帝一朝,諸侯不再是心腹之患,國力也是空前強盛,兵強馬壯。一代人做一代事,當我們讚歎漢武帝時期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前面幾代人付出的努力。正因為劉邦呂后的忍隱,以和親換來的發展時間,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再加上削弱諸侯的舉措,才有了後來漢武帝叫板匈奴的資本。在自己內部不穩,力量不夠強,處於不利狀態的時候,適當的忍隱而不是硬槓,並不是怯懦,而是一種勇氣和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一彤新劇《鶴唳華亭》上線了,有人看了嗎?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