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方公園NP

    南韓電影。

    今年是南韓電影誕生一百週年。不過就國際影壇地位來說,和鄰國日本乃至中國相比,南韓電影的起點都算是低的。他們曾經是好萊塢型別片最忠實的學徒,因此長期無法獲得足夠的認可。

    但在最近兩年,南韓電影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去年李滄東的《燃燒》重新整理了戛納場刊歷史最高評分,今年奉俊昊的金棕櫚獎就創造了歷史。

    這當然是這位自稱“電影宅男,電影極客,電影怪咖”的導演個人的成功,但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南韓電影的勝利。

    連南韓總統文在寅都親自發文祝賀奉俊昊,文在寅說“這是無上的榮耀,我和珍惜中國電影的國民們一同分享獲獎的喜悅。”

    可是奉俊昊並沒有貪功。他想起了2006年自己去看金綺泳導演的作品回顧展,那時候他就發現有很多法國觀眾是金綺泳的影迷,所以奉俊昊會說,雖然他是第一個獲得金棕櫚的南韓人,但並不是唯一一個有資格獲獎的。

    文在寅總統的文章裡有一句話說得很對,“珍惜中國電影的國民”。

    2018年南韓電影市場觀影總人次達到2.16億,這已經是南韓連續第6年觀影人次超過2億,考慮到南韓5100萬的總人口,這個觀影人次足以顯示出南韓人對電影的熱愛。

    尤其是本土電影,觀影人次排名前十的南韓電影觀影人次均超過340萬人次,觀影人次第一的《與神同行:因與緣》更是在整個東亞地區引發觀影熱潮。

    但南韓電影也曾經面臨過極其危險的境地。1998年南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宣佈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開放配額意味著好萊塢電影將以傾銷的姿態進入南韓,沖垮南韓本土電影。後來拿到戛納影后的全度妍不無悲情地說,“以後我們還能看什麼,聽什麼,感受什麼?什麼都換不了南韓文化。”

    電影人決定行動起來,他們走上街頭。在首爾光華門前,7位導演剃了光頭,懷抱自己的遺像,以示抗議。這場行動被稱為“光頭運動”,這七位導演後來都成了南韓電影的中流砥柱,其中就有為南韓拿到威尼斯金獅獎的金基德和《燃燒》的導演李滄東。

    7位導演光頭抗議的畫面,成為南韓電影崛起的標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象徵了世界各國抵抗好萊塢,捍衛民族電影的決心。

    這種反抗很快轉變成了行動。1年之後姜帝圭導演的《生死諜變》上映,這部電影成功挑起了南韓的民族主義情緒,創造了620萬人次的觀影紀錄。它打敗的正好是1年前上映的好萊塢鉅製《泰坦尼克號》,這艘橫掃全球的電影巨輪在南韓撞上了又一座冰山。

    雖然嚴格來說《生死諜變》完全照搬了好萊塢的敘事模式和動作創意,但姜帝圭在創作過程中,就帶著濃烈的復仇恨意,畢竟光頭運動中他也是7位導演之一,他曾直白地說過,“南韓電影就要死了”。

    《生死諜變》

    這種恨意並不獨屬於姜帝圭。恨是植根於整個大韓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徵,它來自於民族災難,亡國之恨,階級之恨,分裂之恨,種種負面情緒在南韓社會不斷累積。

    後來這種恨意也成了貫穿奉俊昊所有電影的某種精神核心。

    光頭運動爆發的那一年,奉俊昊開始拍攝自己的導演處女作《綁架門口狗》。奉俊昊是學社會學出身的,但他後來進入南韓電影研究院深造,拍出了20世紀90年代南韓最出色的短片《支離破碎》。

    《綁架門口狗》

    2000年前後南韓經濟飛速發展,但《綁架門口狗》成功捕捉到了南韓人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斷層,直接展現出病態社會對人性的壓抑。

    那時候奉俊昊有一個樸素的願望,“用現實生活作為元素,拍攝一部比型別電影還有趣,更加娛樂化的電影。”

    《綁架門口狗》做到了。

    只不過在南韓,拍社會現實並不是一直被允許的。

    1973年,為了維護獨裁統治,朴正熙修改憲法,連任總統,建立了所謂的維新政府,維新政府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加強意識形態的宣傳。

    加強意識形態宣傳落到電影中就是嚴厲的審查制度。

    文化部門很快行動起來,每年他們都會發布《電影政策措施》,措施的第一條永遠都是每部影片都應該宣傳維新思想。維新思想都是好詞,比如鼓勵民族認同、國家統一、愛國主義和進步思想。

    但好詞不一定有好用,那時候只要是用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社會的電影基本都過不了審,那個時期被稱為南韓電影的黑暗年代。

    所以奉俊昊小時候其實看不到什麼像樣的南韓電影。他12歲愛上電影的時候,都是熬夜看 AFKN(為駐韓美軍播放的電影片道)上放的午夜場美國電影,比如科波拉,比如斯皮爾伯格。

    巧合的是後來昆汀曾評價奉俊昊是“70年代的斯皮爾伯格”,可見那些電影對他的影響之深。

    甚至在奉俊昊的青少年時期,南韓電影銀幕上佔據主流的一度是情色電影,因為1983年南韓政府廢除了對公開表現性內容影片的審查。食色性也這些人本需求,一下子激發起了南韓觀眾對中國產片中情色內容的好奇心。

    直到1993年,時任總統金泳三在總統年度報告中提到,好萊塢大片《侏羅紀公園》的收益相當於賣出150萬臺現代SONATA汽車所獲得的利潤,南韓由此引入了文化產業的概念。

    那一年奉俊昊剛好大學畢業,他和朋友一起創立自己的電影社團黃門,可以說他的個人奮鬥一下子撞上了南韓電影的歷史程序。

    1997年金大中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策略,隨後電影審查制度就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電影分級制度,同時電影產業成為了政府重點扶持物件,允許風投進入並享受減稅政策。

    這一系列舉措讓南韓電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通道。

    第二年奉俊昊就在自己結婚時所住的公寓裡,拍出了《綁架門口狗》。雖然《綁架門口狗》做到了奉俊昊想要的效果,但在南韓國內的反響並不好。

    好在由於有宏觀政策的扶植,奉俊昊在拍攝自己的第二部電影時,依然能夠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援。於是就有了那部2003年南韓電影票房冠軍,無數人心目中的韓影歷史最佳-《殺人回憶》。

    《殺人回憶》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場景是燈火管制。

    那是奉俊昊對於八十年代的印象,那時候為了防止敵人在夜晚偷襲,城市、工礦區、交通線的燈光全部要熄滅,“就像是人造的黑暗一樣”。

    如果說過往的南韓電影經歷了漫長的人造黑暗時期,那2003-04年就是點亮這場黑暗的火把。

    《殺人回憶》

    那一年,奉俊昊拍出了《殺人回憶》,樸贊鬱的《老男孩》在戛納拿到評審團大獎,金基德憑藉《空房間》獲得威尼斯最佳導演。南韓電影在國際影壇贏得集體聲望,這一批導演也被譽為南韓電影新浪潮。

    李滄東曾經給戛納電影節官網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南韓電影:阿里郎的傳人》,他講到這些南韓導演的一個共同特點,

    “他們一直致力於透過影片來表達民聲和南韓民眾的情感與希望。”

    奉俊昊是學社會學出身的,雖然他老是強調自己上學的時候沒有怎麼好好學習,時間都用來看電影了,但在奉俊昊的電影裡,你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對南韓社會整體以及底層的關注,和帶有精英視角的關懷。

    底層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義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他在著作《獄中札記》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底層是產生恨感情緒的首要人物,他們遠離權力,經濟困難,生活壓抑,需要藉助某種方式將恨釋放出來。

    這種釋放帶來了南韓電影的另一個關鍵特徵-極端性。在接受多倫多電影節採訪的時候,奉俊昊曾解釋過這種現象。

    他說南韓社會就處在不斷的動盪之中,一件件大事不斷髮生,“我們生活在如此戲劇性的環境裡,社會是混亂的,歷史又是如此的躁動,我們在無意識中就會受到現實的影響。”

    他以辣醬和酒作比,他說南韓人哪怕在吃墨西哥菜的時候,也會加辣醬,“因為我們受得了這種熱辣”,南韓人還喝太多的酒,“每天都有硬核酒局”。社會中的一切都是極端的,於是電影也是極端的。

    但在另一方面,南韓的文化又是極其開放的,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度在東亞各國中是最高的,民眾中信仰基督教的比例甚至高達30%。這讓奉俊昊在赴美拍攝《雪國列車》和《玉子》時,也不會產生文化轉換上的不適,反而會有一種微妙的文化融合感。

    就在這種極端的社會環境加上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中,南韓導演們不斷汲取新的創作靈感,創作出讓世界影壇震驚的南韓電影。

    《寄生蟲》

    拍攝完《寄生蟲》之後,奉俊昊曾接受南韓媒體採訪,他覺得《寄生蟲》是一部充滿了南韓特色細節,非常南韓式的電影,“但同時也有全世界所處同一境地的當今時代非常普遍的問題”。這大概就是南韓電影人已經徹底摸到了世界脈搏的現實吧。

    這個時候不免會想到我們自己,雖然相比於南韓,我們早在1993年就已經拿過了金棕櫚,但就看這幾年的電影發展和文化大環境,我們似乎離下一個金棕櫚已經漸行漸遠了。

    不誇張地說,奉俊昊的《殺人回憶》是一代中國新導演的電影啟蒙,很多人憋著一口氣想在處女作就拍出自己的《殺人回憶》,但往往天差地遠。

    對照一下南韓,他們有湧動的社會現實,自由的創作環境,政府全力的政策支援,完善的人才梯隊建設,對各種型別片都足夠包容的觀眾,一個個條件都擺在那裡。這些條件裡我們有什麼,缺什麼,不言自明。

    所以現在你覺得我們離產生自己的奉俊昊,到底還有多遠?

  • 2 # 未上中戲

    南韓

    南韓電影首先是電影體制的完善和整個電影市場的發展都比以前做得好!其次從事電影行業的那一批人也是層出不窮,沒有斷崖。不像香港電影!

    西班牙

    近年來西班牙的懸疑電影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

    印度

    拋開歌舞表演這些特定文化,劇本也比以前更加完善!

    港臺電影的巔峰時期已經過去了,大陸電影更是恨鐵不成鋼!

  • 3 # 自由發炎

    首先,對一個純影迷而不是專業人士,這個問題其實很tricky,因為除了中國的電影,其他國家的電影,是根據我能接觸到的資源來評價的。比如因為語言、引進、版權等問題,之前很少有機會看非英語系列的電影,現在國際交流和資訊更通暢,我們能看到《何以為家》《一次別離》這樣的電影,但很難縱向去評價這些國家的電影發展。

    Anyway,既然我看過的電影的國家就不多,索性就一一評價一下吧。(純屬個人觀點)

    1. 南韓:起點不低,穩步進步中

    其實我覺得南韓的電影一直都很不錯,像十幾年前的《殺人回憶》(2003年)這種水平的電影,一直就沒斷過,到近年來的《辯護人》《恐怖直播》《燃燒》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南韓的電影,會比較直白地抨擊社會和政府,引發國民的反思,甚至可以推動制度的修訂,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另外,很多南韓電影的尺度之大,跟我們印象中韓劇的小清新和浪漫截然不同,也是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

    2. 日本:有衰落的跡象

    從豆瓣上的高分日本電影可以看出,日本電影是被宮崎駿爺爺撐起了一片天,隨著他的退休,日本近年來的電影,充斥著漫畫改編、漫畫真人化的通俗化電影,現在還有是枝裕和撐著,但其他就沒太多驚喜。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情書》已經20幾年過去了,而離電影大師黑澤明他們,已經半個世紀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老齡化的影響,在電影工業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3. 印度:百花齊放,進步巨大

    印度有個寶萊塢,本來的影響力就不低,只是以前給我們中國觀眾的印象,就是歌舞片,一言不合就跳舞,一度覺得好笑。

    但從我們這兩年可以看到的印度電影來看,印度電影已經達到一個我們尊敬的水平,比如阿米爾汗的電影,而他們並不只有一個阿米爾汗,還有更多的影星和導演在脫穎而出,呈現百花齊放之勢。

    比如反思教育的《三傻》《起跑線》,黑色幽默的《調音師》,關注女性地位的《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探討宗教的《小蘿莉》等,雖然電影表達方式和處理現在還略顯刻意,但進步真的很大。4. 美國:已現疲態的老大

    美國電影(英語電影),正如美國的地位一樣,無疑還是世界上第一大,然而,看看他輝煌的過去,再看看現在,我多希望“America great again”!

    可以說,在美國電影最輝煌的那些年代,我們都是愛著“美國夢”的,那個時候的美國電影,價值多元,包容自信,題材豐富。近年來的電影,要麼特別商業化,要麼特別政治正確,說實話,這兩屆的奧斯卡,我都有些失望。

    優秀作品當然還是不少的,但比起那個因為傑作太多,連《肖申克的救贖》都獲不了獎的年代,差遠了。

    還好,我們還有諾蘭。(我是諾蘭粉,不接受反駁。)

    5. 其他(語種)國家:嶄露頭角,齊頭並進

    我們能看到的小語種電影,往往應該是能代表該國較優秀水平的,否則,廣電局也不至於引進,而民間字幕組也不會費那個勁。比如西班牙的《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黎巴嫩的《何以為家》,泰國的《天才槍手》《愛在暹羅》,歐羅斯的《太空營救》,法國的《觸不可及》,都可以看出,世界電影的水平其實都不低,都有非常優秀的作品和人才。

    這也說明,國際化的趨勢,會促進人才的流動,技術的分享,所以每個國家的電影發展,都不是孤立於世界的。

    6. 中國:差距雖大,進步明顯

    最後說說我們自己。

    其實中國的(華語)電影,在過去也不乏有非常好的作品,《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但電影工業的不發達,藝術與群眾脫離,商業市場的不成熟,以及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叫好的電影沒機會叫座,而且好作品往往也是鳳毛麟角。

    這些年,可以肯定的是,大陸的電影工業是發展神速,也逐漸有一些叫好叫座的電影出現,比如《我不是藥神》《讓子彈飛》《瘋狂的石頭》等,但整體來說,人才和創意,選題和深度上,都還差強人意,有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這依賴於更開放的言論環境,更科學的電影分級和評價體系(廣電局,說的就是你),當然還有各類人才的培養,技術的學習,以及大眾鑑賞水平的提升。

    別需要一提的是,香港電影的落寞,也是很讓人憂傷的一件事情,《無間道》之後,好的港片屈指可數。這跟大環境,香港藝人到大陸發展等都有關係,不過近年來,港片在嘗試重拾輝煌,去年的《雙龍》就不錯。臺灣方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文藝片方面一直佔有一席之地,穩定而低調的發展著,不時有爆品出現。

    總之,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媒體,承擔著傳承文化,傳遞思想的作用,也有巨大的商業利益,世界各國都不敢小覷。而隨著現代社會發達的網路,更加開放的人才交流,電影的發展也不會侷限於國家範圍內,而是整個世界範圍的整體提升。

  • 4 # 琦愛影視

    我個人認為印度電影近年來的進步確實很大啊!

    美國有個好萊塢,印度也有個寶萊塢,雖然有點山寨的感覺,但是印度這幾年的電影進步的確很大。印度電影的進步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的

    一、票房。

    票房的多少才能最本質的反映電影的進步程度,除了票房一切都是浮雲。。。據統計,印度電影在2017年海外市場的票房總收入已經達到3.67以美元,比2016年的票房增加了1.25億美元,增長了近乎3倍,預計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4.12億美元。

    二、題材的多樣化。

    印度電影的題材型別多樣化,也敢於直面印度社會的陰暗層面、宗教信仰等問題。像《摔跤吧 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起跑線》的作品都直擊了印度社會很現實的問題,而這種題材的電影在我們國內可能連審都審不過。

    三、善於借鑑學習。

    好萊塢在如今的電影市場算是霸主級別的了,電影工業的發展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印度就善於學習借鑑好萊塢的電影模式。比如《復聯》系列、《碟中諜》系列、《變形金剛》系列、《指環王》系列,只要第一部票房得到認可,後面一定會繼續拍續集,只要主題得到肯定,續集和系列電影將會不停的被拍出來。印度的《巴赫巴利王》就是學習好萊塢的套路,也取得了很不錯的回報。

  • 5 # 風行娛樂室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中國的電影比起以前進步很大,以前很多人都喜歡看日本的動漫,很少會看國漫,在他們看來國漫根本看不下去,粗製濫造,但是近些年我們發現國漫製作越來越好了,不少人在看過日漫後,也會看看國漫,雖然國漫和日漫還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已經在慢慢縮小了。

    除了動漫領域外,中國電影其他的領域也在不斷進步,在這之中不得不說到中國的科幻片了,說起科幻片人們立馬會想起好萊塢,畢竟好萊塢是世界科幻的巔峰,但是不曾想從今年起,中國的科幻片也登入了國際的行列,《流量地球》這部影片是中國目前科幻片的最高水準,也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從今天起中國科幻片在國際行列不在是一片空白。

    其實一個國家電影的發展是離不開觀眾的支援的,想要拍攝出一部好電影肯定是需要耗資不少的,而這些錢怎麼來,肯定是要依靠於觀眾,如果拍出來的電影大家都不看,沒有資金來源,電影也就很難得到發展,所以以後大家空閒之餘還是多支援支援一下本國的電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鍋肉先放豆瓣還是先放肉好呢?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