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將軍潘鳳

    朱元璋稱帝之路一直被世人所討論,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背景連飯都吃不飽的乞丐硬是憑藉自己的勇氣智慧趕走了元朝政府,創立了大明王朝的千秋偉業。這等奇聞自中華文化萌芽以來也從來沒有過,直到朱元璋的出現才徹底改變了現狀,華人自古以來都很相信風水一說,所謂先人厚葬後人享福,只要祖宗選了個好份那後人飛黃騰達也只是時間問題,朱元璋的父母墳地就引起了後人極大的興趣。

    人在髮際之後往往都會建造一所好房子來彰顯自己的經濟實力,皇帝也是人一樣也有虛榮心,朱元璋在登基之後也有了給父母遷墳的心思,自己可憐的父母在田地裡勞作了一輩子不僅被活活餓死,就連死了連塊葬身的地方都沒有。每每想到此處朱元璋的內心就泛起了無數的痛苦,生前父母自己沒有能力讓他們吃喝喝好那麼就在死後風光風光,有了這個打算之後就著人開始挑選上好的墓地來重新安葬自己的父母,不料頗懂陰陽五行之術的劉伯溫卻極力勸阻朱元璋不要妄為。

    朱元璋對此也極為不解,他以為是劉伯溫嫌自己鋪張浪費而反對,劉伯溫解釋到朱元璋能夠一飛沖天其實跟父母的墳地有著巨大的關聯,原來兩年草蓆裹身的父母被無意間葬到了龍窩,這才有了朱元璋位極九五至尊的機緣,所以遷墳萬萬不可,朱元璋聽後也給自己嚇出一身冷汗,於是下令在父母墳地周圍建造高牆大院,把此地設為禁地,並且派兵把手任何閒雜人等不準入內,這才保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江山,後來反賊張獻忠掘了朱元璋父母的墳,洩了大明朝的王氣,最後大明走向了滅亡。

  • 2 # 魔方歷史觀

    前言

    明太祖朱元璋是貧苦出身,小的時候家庭非常貧困,日常生活艱難,在朱元璋的父母去世後,不要說葬禮,就連安葬的土地都沒有,當時年少的朱元璋只能去求地主施捨一點土地去安葬父母,但是被拒絕了,後來還是一位叫做劉繼祖的人給了朱元璋一些土地,讓其將父母安葬。

    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後話

    這位出身貧苦的人,在後來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了九五之尊,而成為皇帝的朱元璋心裡一直掛念著父母,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成為皇帝的朱元璋不再是過著生存艱難的生活,這個時候的他有那個能力為他的父母修建陵墓,而且他也準備這麼去做。

    但是,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這個人就是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智囊人物,劉伯溫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立有大功,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意見也是十分看重,關於朱元璋準備為父母遷墓一事,劉伯溫制止了朱元璋。

    原因就是劉伯溫此人涉獵甚廣,懂得風水之術,他在看了朱元璋父母墳墓所在之處後,告訴朱元璋那個地方乃是龍脈,是興盛之地,不可貿然遷移。

    朱元璋在聽了之後,打消了遷墓的念頭,而是選擇了在那處地方修建陵墓,守住這處風水之地,以保大明王朝江山永固,而在此處修建的陵墓就是後來的明皇陵。

    太祖至濠,嘗議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

    而當年給了朱元璋一塊土地讓其安葬父母的劉繼祖,朱元璋也沒有忘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朱元璋稱帝之後,朱元璋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惠及劉繼祖之後代子孫。

  • 3 # 十字紀

    既說到朱元璋遷墳,那麼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朱元璋稱帝之前的故事才行。

    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原發生了很嚴重的自然災害,而且還引起了大範圍的瘟疫。而朱元璋放父母就在這場瘟疫之中喪身,但是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家境貧寒,連一塊可以給父母安葬之地都沒有。然而,古代十分注重喪葬之事,怎麼能不給父母安葬呢。於是,走投無路的朱元璋只好找到地主家,希望他可以借自己一塊地。

    但是地主十分的吝嗇,飛彈不借給朱元璋地,反而將他罵了一頓,朱元璋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而地主的長子劉吉祖是一個心善的人,他看見朱元璋如此可憐,就給了他一塊四尺地,朱元璋對他感激涕零。然而葬禮又都講究禮節,貢品、棺材都必不可少,可朱元璋連跟香都買不起,又何來錢給父母厚葬呢,只好就地埋了。朱元璋跪在父母前發誓,將來要是發達了一定給二老遷墳,來一次厚葬。

    根據民間的傳說,朱元璋一副麻臉,下巴很長,曾經因為畫師將自己畫的太過真實而被殺頭。清朝乾隆年間繪製的《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中收錄的明太祖真像就是張長臉醜相。但是《明史》裡描述的朱元璋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可見其器宇軒昂,也是相貌不凡。所以,郭子興才會馬上將他收入軍中,還將馬皇后許配給了他。

    後來,朱元璋聲望漸漸高漲,最後擊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在南京建立了大明。而一統天下後,朱元璋沒有忘記曾發誓給父母遷墳的事,知道劉伯溫是大明初期一位奇才,朱元璋心想這件事情交給他再適合不過了。所以劉伯溫就被朱元璋派去負責遷墳之事,還一併囑咐劉伯溫定要選個風水寶地。

    當劉伯溫帶著人到了朱元璋父母的墳地之後,研究風水多年頗有心得的劉伯溫很快就看出了此地風水甚好,不由地感嘆:難怪皇上能夠光復中華,原來是安葬了龍王窩啊!眾人聽了一頭霧水,劉伯溫這才慢慢說道:“原來啊,朱元璋的父母安葬的地方剛好在龍脈上,本來風水就極好,再加上朱元璋自己也十分的努力,所以能有這般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

    劉伯溫回到南京之後,就向朱元璋回道這塊正處於龍脈智商風水甚好的地,無需再遷墳,只要在墳上鋪上一層厚土,建一座陵墓,這樣就可以保大明王朝的統治安穩。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話後十分開心。於是在墳墓周邊建造了大型陵墓。其中的宮殿和房屋加起來達到了千萬間,各種石刻和雕塑不計其數,造就了大規模龐大的明祖陵。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將當初借地給他的劉吉祖接到了南京,賜給他黃金萬兩,並且還封了義慧候,爵位子孫時代相傳,直到明朝滅亡。

    後來張獻忠的起義軍將這些陵墓洗劫一空,還一把火燒掉了。將此地的風水破壞掉。劉伯溫說過,一旦此地風水被攪亂,明朝的國力就會開始衰敗。果然,從那之後,明朝就徹底不行了。

  • 4 # 寶劍鋒

    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風水師,其寫的《燒餅歌》,更是讓人歎為觀止,預測的太準了。劉伯溫是有仙風道骨的一個歷史人物。

    在古代中國,祖墳的風水很是重要。朱元璋是農民皇帝,劉伯溫肯忠心耿耿輔佐朱元璋,劉伯溫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認為朱元璋由帝王之相。

    如果動用祖墳,龍脈必然會被破壞,風水就會亂掉,朱元璋這種做法劉伯溫極力反對。朱元璋也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

  • 5 # 江湖小曉生

    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他打小就是一個孤兒,父母都在饑荒之中餓死了,他為了活下去,只能去黃覺寺做和尚,以化緣為生。

    後來在發小徐達的建議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義軍,從此展現出了天才的軍事才能,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這個時候地主家的哥哥於心不忍,終於還是給了朱元璋一塊地安葬了他的父母。所以這塊地是隨便選的,在朱元璋看來,應該是世上最差的一塊地。所以朱元璋從小就立志,以後有出息了,一定要將父母的墳墓遷走。

    古人都講究風水寶地,先人安葬在風水寶地的話,那麼他們的子孫後代就能夠享受榮華富貴。所以朱元璋對這點還是比較忌諱的,於是就想起了自己父母所安葬的地方。每次想起來就心痛,打定主意決定要遷墳。在古代遷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要找風水大師勘探一番才行。

    劉伯溫竭力阻止朱元璋遷墳,言明此地貴不可言。

    朱元璋身邊什麼都不多,就是人才最多。他身邊最出名的風水先生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老先生了。朱元璋把劉伯溫找到了跟前,向他說明了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劉伯溫,現在自己的父母還住在那個方寸之地,希望劉伯溫能夠勘探一個風水寶地來改葬朱元璋的父母。

    劉伯溫做這行是非常拿手的,他立刻就答應了這件事。不過他首先做的卻不是尋找新的墓地,而是去朱元璋父母安葬的方寸之地看一看。看完以後,他大吃一驚,立刻回到南京去找朱元璋。

    他奉勸朱元璋,千萬不要挪動朱元璋父母的墳墓,因為他們在機緣巧合之下,居然葬在了龍窩上。正是因為他們安葬在了貴不可言的風水寶地上,所以朱元璋才能打下江山。朱元璋也嚇了一身冷汗,差點自己就把江山給挖了,連忙按照劉伯溫的吩咐,誰也不能動那塊地。

    此外他在那塊地周圍建起了一大片墓地建築群,以此紀念死去的父母,可是墓地的位置,他是萬萬不敢動半分的了。

    張獻忠跑來以後,把朱元璋父母的墳給搗毀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兩百多年過去了,四川軍閥張獻忠,在大家的傳言之中,居然跑到了安徽鳳陽縣。並且在這裡將朱元璋父母的墳給搗毀了。都說朱元璋父母的墳是葬在了龍窩上,所以大明朝才能延續這麼多年。

    現在墳墓被搗毀了,那大明朝還有救嗎?這件事對大明朝的影響似乎還真不小。因為沒多久崇禎皇帝就在煤山上吊自殺了,大明朝也就滅亡了。

    看來劉伯溫當真是神人在世,居然能夠看到龍窩在什麼地方。龍窩的存在是大明朝延續的必要條件,後來龍窩沒了,那就等於說大明朝的龍脈斷了。

    這個故事可信度太低,但是未必是捕風捉影的事情。

    我認為這件事可信度太低,首先劉伯溫壓根就不可能看到所謂的龍窩在哪裡。他要是知道的話,敢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嗎?天下人都知道以後,這塊龍窩早晚就會被搗毀。朱元璋何等聰明的人,他是絕對不會洩露這種天機的。

    但是這件事為什麼會這麼傳,其實就有點意思了。這個故事應該是在明末才出現的,當時張獻忠的確和高迎祥大軍分兵兩路,同時攻打鳳陽,張獻忠也將鳳陽給打下來了,並且搗毀了朱元璋的祖墳。這一系類事情都是真實的,氣得崇禎皇帝差點吐血。

    但是這件事不足以威懾到大明朝的江山,這個故事卻起到了關鍵作用。朱元璋的祖墳被毀掉,那麼張獻忠這邊就會製造輿論,告訴大家大明朝的龍脈已經被切斷了。所以大明朝的江山,就這麼結束了。弄得大家對大明朝失去了信心,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至於劉伯溫,早就成了很多神話故事的主人翁,也不介意多給他加一條了。

    總結:封建社會一切迷信故事,幾乎都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歷史上,這樣的迷信故事非常多。難道古人就真的這麼迷信嗎?我覺得其實這些故事,都是政治人物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編造出來的。

    比如說劉邦斬白蛇起義,聲稱自己是赤帝之子,這顯然就是個虛假的東西,為的就是給他起義造勢。跟著未來的皇帝混,總比跟著流氓混要有前途的多吧?

    再比如說武則天還是娃娃的時候,算命大師袁天罡就說她能成為天子。這種謠言還不是她想要篡位的時候,製造出來的輿論嘛!

    幾乎歷朝歷代,所有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政治人物,在做這件事之前,都會給自己製造一個迷信的故事。以訛傳訛之下,這個人不是神人,也就變成了神人。

  • 6 # 雨霽視角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算的上是草根逆襲的一生,寫成小說的話,妥妥的男主角。

    朱元璋原本不叫朱元璋,而叫朱重八,他的父親朱五四。之所以名字與數字有關,是因為在當時沒讀過書的人給孩子取名只能以父母年齡想加或者用出生日期。朱重八小時候是給地主家放牛的,也沒什麼大理想,就想長大後娶個老婆生個孩子,孩子也給地主放牛,就這樣平淡的過一生。但命運的改變都是從那年的災難開始的。

    在朱元璋歷經萬苦稱帝后,想起了父母還埋在那小地方受苦,自然想要為他們遷墳。而遷墳可是門技術活,要講究風水,還要選擇個黃道吉日。這種事自然就交給了朱元璋身邊的著名風水師劉伯溫。劉伯溫何許人也?民間都說“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劉伯溫到朱元璋父母的墳地一看,回來就阻止朱元璋遷墳,他對朱元璋說,這墳遷不得,你之所以能夠當上大明朝的皇帝,與你父母的墳墓可分不開啊,你父母的墳正是埋在了龍脈上。

    這麼一說朱元璋當然是不敢遷墳了,不管是不是真的,都不能拿皇運開玩笑啊。後來朱元璋還在父母墳邊修了一大片墳地。

    劉伯溫這個說法的真實性有待考究,畢竟他若真有這麼神,能知道龍脈在哪,還不事先給自己找好,輪得到朱元璋嗎?這多半是封建統治者的一套說法,為自己當皇帝是天命所歸的說法。

  • 7 # 問禮歷史

    朱元璋確實有為父母遷墳的想法,但是未能成行。據《明史》志·卷三十四中記載:“太祖至濠,嘗議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劉英等二十家守視。洪武二年薦號曰英陵,後改稱皇陵。”濠州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鳳陽縣。至於劉英是誰,我們後文會提到,他是一個有福之人。

    至於朱元璋想為父母遷墳,為什麼劉伯溫不肯,或者說跟劉伯溫有沒有關係都有待商榷。但傳說是有的,劉伯溫是古代的一個傳奇人物,身上有大量的神秘色彩,據說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在民間的威望很高,一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朱元璋也稱他為:“吾之子房也。”

    傳說,朱元璋稱帝后,自己九五之尊,吃穿用度皆在人上,想到自己的父母一生受苦,死後還在鳳陽那個小地方安葬著,想遷到一個風水好的地方。正所謂是百善孝為先,吃水不忘挖井人。於是就派劉伯溫負責這件事情,劉伯溫到達鳳陽,見到朱元璋父母的墳地後,大為震驚,那墳地正好建在龍脈之上,是龍脈聚集之地,朱元璋也是誤打誤撞,不得已建在那個地方,沒想到歪打正著,合該他朱家發達。劉伯溫回京覆命說:“此墳乃龍脈聚集之地,不可遷,一遷便斷了龍脈,恐對大明不利。”於是朱元璋只好作罷,只好原地增土以培其封,並增建殿宇、房舍千餘間,且派人守陵,這就是明皇陵。

    明皇陵,初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當時朱元璋還是吳王,還沒有稱帝,所以說稱帝后想要遷墳是站不住腳的,“太祖至濠,嘗議改葬,不果。”這也是稱帝前的事情。至於遷墳,劉伯溫不肯也是捕風捉影。其實朱元璋的父母早在元至正四(公元1344年)四月就已經亡故了,時隔二十二年後,朱元璋被封吳王,朱元璋命汪文等故臣,前往鳳陽修繕父母陵寢,也就是說當時朱元璋已經沒有遷墳的念頭了,何況稱帝后呢?在營建過程中,朱元璋也曾前後三次去謁陵,可見他十分重視。明皇陵規模也是相當宏大的,當初佔地約兩萬畝,直到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方才竣工,歷時十三年。殿宇、房舍、陵丘、神道、石刻群等一應俱全,雖非帝王陵墓,但卻是帝王規制。

    但當初朱元璋父母埋葬時卻寒摻多了,甚至連墓地都差一點找不到。據說,其父母亡故時,他家窮的無力也無地埋葬父母,找到了之前的僱主劉德,這個大地主不但不給其地,而且還惡語相向。幸虧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宅心仁厚,大發慈悲給了他一塊地,得以安葬父母,不至於暴屍野外。正是因為這塊地,朱元璋才開啟了開掛的人生,正是因為這塊地,劉繼祖的後代才得以富貴無窮,與明同壽!朱元璋也是一個感恩的人,據《萬曆野獲編 》中記載,洪武十一年,當時劉繼祖已死,朱元璋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說:“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劉繼祖的後代也因此福澤深遠,前文提到的劉英就是劉繼祖的兒子,劉英本名劉秀,後被朱元璋賜名劉英。可見,一念之仁,後福無窮!

    所以,我們要多結善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8 # 遊史無終

    明皇陵的墓碑介紹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4月,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及長侄相繼身亡,幸鄰人劉繼祖惠地葬此。他稱吳王后,至正二十六年返里議欲改葬,但又恐洩山川靈氣,故增土以培其封。即皇帝位又追尊父母為淳皇帝、淳皇后,並將其墳墓按山陵之制建成皇陵。”

    據此,我們知道朱元璋是想為父母遷墳的,但是“又恐洩山川靈氣”。這個“山川靈氣”就是不遷墳的原因。

    劉基等人經過實地考察之後對朱元璋說:“皇上父母先前所葬之處正是龍脈,請不要重新選陵址,而是在原來的墳墓上封厚土。”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採納了劉基的建議。

    劉基建議朱元璋不要遷墳,理由是朱元璋的父母墳地實為龍脈。這是巧合?還是劉基拍朱元璋馬屁?

    吳晗的《朱元璋傳》中記載: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去世時家裡沒有一文銀子,買不了棺木,更談不上墳地,幸得同村劉繼祖慷慨,施捨了一塊地。

    朱元璋兩兄弟將就著把幾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墳地草葬。突然風雨交加,兩兄弟趕緊躲到樹下,一頓飯時間過後雨停了。兩兄弟到墳地一看,大吃一驚,屍首不見了。原來山腳下土松,一陣大水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屍首,薄薄的一個土饅頭,俗話叫“天葬”。

    35年後,朱元璋寫皇陵碑時,還覺得傷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槳!”

    因此,朱元璋當時的處境異常艱苦,連棺木都沒有,更不要說請風水先生來選墳地了。風水,一般外行人也不懂,“龍脈”也不是誰都會看。以劉基在歷史上的聲名,他應該也不會隨便編瞎話騙朱元璋,因為有可能會拍錯“馬屁”。

    所以,我推斷朱元璋父母紋地有可能真的是“龍脈”所在。不過,不是人為的,是機緣巧合之下促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準ascii碼字符集共有幾個編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