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豐年大雪

    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做不做腸鏡不取決於多大年齡而是有沒有做腸鏡的指徵。比如有沒有長期腹瀉、便血、便性狀異常、腹痛...。兒童有症狀也可能需要做腸鏡,老人沒症狀也可能不需要做腸鏡。哪有用年齡判斷需不需要的?

  • 2 # 莫有須無

    胃腸鏡是診斷消化道疾病的好方法,為臨床金標準,醫學界資深人士都稱它為消化道保護神。

    但是胃腸鏡並不是常規體檢專案,是有檢查指徵的。比如:吞嚥困難、腹痛、反酸、消化不良、噁心、嘔血、腹瀉、大便性狀改變…等等。

    所以是否應該進行胃腸鏡鏡檢查應有醫生來確定,而不是年齡。

    此外,溫馨提示:檢查前應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否陽性,以便決定檢查的時間;需禁食八小時以上。早晨檢查者不吃當天的早餐,下午檢查者不吃當天的午餐;若進行過其他檢查,如胃腸道鋇餐檢查、腹部CT或以前做過胃鏡檢查,須將檢查報告和病理報告交醫生參考;傳統胃鏡檢查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檢查很難進行下去,無痛胃腸鏡技術,為消化道患者帶來了信心和希望。

  • 3 # 直腸癌保肛專家傅傳剛

    你好,腸鏡檢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儘早發現結直腸疾病和腸癌的早篩。對於30歲的人來說,腸鏡檢查就應該提上議程了,因為中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對於結直腸癌青年人(<30歲)中直腸癌發病率較高,而且大部分是低位直腸癌,一般直腸指檢就可以發現。所以說如果有消化道症狀比如大便帶血,或者大便習慣改變儘早去醫院就診,直腸指檢和腸鏡都需要做。此外,如果有腸癌家族史,癌症史,腸道腺瘤或者息肉史,或者有黏液血便,慢性腹瀉或便秘,都屬於高危人群,應該行纖維腸鏡檢查。因為即使是腫瘤標誌物檢查,對於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陽性率也是很低的,所以即便是年輕人腸鏡檢查也是必要的。

  • 4 # 消化內科葉醫生

    作為胃腸鏡醫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腸鏡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正常人當然是沒必要做腸鏡啦,畢竟做腸鏡不是一件很簡單的臨床檢查,需要清淡飲食兩天,吃瀉藥吃兩天準備好才能做。所以腸鏡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

    我們臨床上腸鏡檢查跟胃鏡檢查比較類似,都是在眼睛直視下觀察腸道內部情況,所以腸鏡是發現早期腸道腫瘤、息肉、腸癌等最簡便、最有效的臨床檢查手段。

    先科普一下做腸鏡檢查是否會痛?這個問題也經常有粉絲諮詢。腸鏡分為普通腸鏡和麻醉無痛腸鏡。很多人都說做普通腸鏡很難受,其實只是部分人會難受,大部分人還是不會難受的,跟腸道的準備情況和腸鏡醫生的技術有很大關係。有些人做普通腸鏡一點感覺都沒有,做成就過程全程都能跟醫生聊天,還能看到電腦螢幕上看到自己的腸道。做麻醉腸鏡就一點都不會痛,人在麻醉後人就睡著了,在你睡著的過程中腸鏡就做好了。如果切息肉手術最好是麻醉狀態下做。回到題主的問題?究竟哪些人需要做腸鏡檢查?30歲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畢竟做一次腸鏡比較麻煩,普通腸鏡要400-500元,麻醉的腸鏡要1000元左右,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常規檢查的。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幾點,符合每一點都有必要常規體檢一下腸鏡,以下條件符合越多點就越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大致如下:1.反覆便血(特別是血液和大便混合在一起的大便,正常人大便不應該有血的,有血便最好都要去找醫生看看,大部分人新鮮血便都是痔瘡可能)。2.體檢大便常規隱血陽性。(早期息肉、早期的腸癌出血量很少,少量的血跟大便混在一起我們眼睛看不到,但檢驗的機器能查出來)3 .以前體檢腸鏡有發現息肉的人 ,腸息肉切除後第一年最好要複查一次,但小的息肉一般不用,小的息肉可能兩三年複查一次,具體聽腸鏡醫生的。4.家族親戚中有腸癌疾病的沒難受最好也35歲以後體檢一下腸鏡。5..經常反覆腹痛、拉肚子或者便秘的人最好也體檢一下放心點。6. 不明原因突然消瘦的很厲害的,指半年消瘦5公斤以上的最好也體檢一下。7.其他臨床輔助檢查比如彩超 、CT、磁共振等檢查發現腸道有病變的。

    8. 40歲以上的人安全第一最好也常規做一次胃腸鏡健康體檢。

    9.抽血檢查腫瘤標誌物有升高的也建議常規查一下胃腸鏡的。

    所以大家對照上面我說的看一下,如果都沒有上述表現可以40歲以後再體檢的。

  • 5 # 普外科曾醫生

    30歲的人,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我是胃腸外科的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大家說的腸鏡,主要指的是結腸鏡,結腸鏡一般只能夠觀察到全部的結腸和直腸, 還有一小部分的末端迴腸。主要診斷有沒有大腸癌,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癌,克羅恩病,腸道出血等等。

    如果是一般普通人,沒有癌症家族史,沒有慢性腸炎,寄生蟲等病史,沒有任何的不舒服,那是不用做腸鏡的,對於一般的人群,如果想做癌症篩查,建議45歲左右開始做第一次腸鏡檢查。

    30歲的人,如果出現了以下的情況,我建議做腸鏡檢查,明確診斷:

    (1)反覆便血

    便血的患者,特別是暗紅色大便,血液與大便混合在一起,需要當心腸癌或者是腸息肉。還有粘液膿血便,伴有腹痛,發熱等症狀,小心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也需要行腸鏡檢查。

    大便潛血陽性的患者,首先應該查胃鏡,明確有沒有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沒有問題,可能就需要做腸鏡檢查。

    (2)腹瀉或者便秘

    排便習慣改變,出現長期的腹瀉,大便不成形,或者便秘,腹瀉與便秘相交替的情況,需要引起注意。

    (3)診斷為腸息肉,慢性腸炎,炎症性腸病等癌前病變

    大腸息肉的患者,做過息肉切除之後,需要複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切乾淨,有沒有新長出來的息肉。還有慢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癌前病變的患者,需要定期複查腸鏡,監測治療效果,防止癌變。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者林奇綜合徵的家族人員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綜合徵是兩種遺傳性的腸癌綜合徵,因為基因異常,導致癌症的發病時間提前,如果你被確診為這兩種疾病,應該儘早就開始定期做腸鏡的檢查。

    (5)不明原因消瘦的患者

    如果你突然間體重下降比較多,進食量沒有下降,找不到明確的原因,也要考慮做腸鏡檢查,明確有沒有腸癌的可能。

    (6)慢性腹痛的患者

    腹痛是比較常見的症狀,如果患者出現慢性的腹痛,找不到原因,可以排除膽囊炎,膽囊結石,闌尾炎,胃炎等情況,考慮腹痛與大腸有關係,建議做一個腸鏡檢查。

    (7)其他檢查提示腸道有疾病

    例如體檢的時候,發現腫瘤標誌物CEA升高,找不到明確的病因,需要做腸鏡檢查,明確診斷。或者腹部的彩超,CT等檢查,直腸指檢,發現腸道疾病,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就需要做腸鏡檢查。

    除了這些情況,還有一些情況,也可能需要做腸鏡的檢查,例如出現急性下消化道出血

  • 6 # 小影大夫

    腸鏡只能檢查結腸和直腸的病變,不能檢查小腸的疾病。因為鏡子是從肛門進去的,只能進入到結直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腸。大腸裡面裝的是糞便,所以做檢查前一定要吃瀉藥,按照預約時間,醫生會給你瀉藥,並且一定要拉乾淨,如果拉不乾淨,也會影響醫生觀察大腸內的結構。萬一影響判斷,漏診了一個小癌症,那麼麻煩了。所以一定要按照要求吃瀉藥,做好胃腸道準備。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行腸鏡檢查

    1.反覆便血

    反覆便血,是鮮紅樣血便,說明胃腸道有出血。紅色的血是結直腸出血,黑便是上消化道的出血。無論便血量多少,都要去做個腸鏡看看。

    2.反覆便秘、腹瀉或者兩者交替

    反覆出現腹瀉,出現便秘,兩者交替出現,有可能是胃腸道紊亂,也有可能是結腸癌的症狀。很多老人家會便秘,會誤以為只是單純的便秘,殊不知是長了結腸癌。像這樣出現症狀幾個月才就診的病例不少。

    3.有結腸癌家族史

    有結腸癌家族史的,無論是父母、堂兄堂弟、表兄表弟的,自己都應該警惕一下。如果自己也有胃腸道方面的不適,不防做個腸鏡體檢一下,也可以放心一點。

    4.無明顯誘因出現體重明顯減輕

    無明顯誘因出現體重減輕,減輕5kg以上的。要注意會不會有癌症的可能。如果自己最近幹活辛苦,吃不好,心情不好,導致的體重減輕,這個不算。

    以下這個病例為64歲男性,上腹部不適2個月,大便不暢5天,近期體重明顯減輕,CEA明顯升高。有經驗的醫生聽到這個病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腸癌,果不其然,做了CT發現,結腸癌伴發肝內多發轉移。

    對於什麼時候開始需要做腸鏡,其實每個醫生都沒有確切的答案。有人說45歲以後才需要做,也有醫生說35歲。但是也有些人在30歲就發現了結腸癌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實在不放心,30歲去做個腸鏡篩查下也無妨,如果沒事,可以三到五年以後再去複查一次。與其糾結要不要去,還不如就去了。

  • 7 # 腫瘤專科醫生

    30歲有必要做腸鏡檢查嗎?答案是:如果沒有什麼異常情況,不必要做腸鏡。

    從腫瘤篩查的角度,所謂腫瘤篩查,是針對無症狀的“健康人群”,不必要不分年齡濫查腸鏡,按相關指南推薦,一般風險人群,45歲以後可以考慮開始做一次腸鏡篩查,如果沒有發現異常,可每10年做一次,如果發現異常,則根據異常情況進行處理或隨訪複查。但也並不是只有腸鏡一個篩查手段,參照指南要求,45歲至75歲的一般風險人群,可考慮每年做一次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或高靈敏度愈創木脂糞便隱血試驗;或者每3年做一次多靶點糞便DNA檢測;或每5年做一次CT結腸成像或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當然也可以每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這是指第一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如果發現異常情況,當然要根據發現的異常情況來決定處理及複查時間間隔。而75歲以後至85歲,則要根據當事人的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以及既往篩查史等,決定是否繼續篩查,如果決定繼續篩查,則同樣可以按上述篩查方案進行。對於年齡超過85歲者,一般不建議繼續進行篩查。而腸鏡高危人群,篩查年齡或恰當提前,篩查間隔時間也要更短。

    如果是有什麼異常,比如大便帶血,大便形狀不正常,長期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是為了診斷需要,這當然是不限年齡,30歲要做,80歲也要做,甚至兒童也可考慮做腸鏡。

  • 8 # 小克大夫

    腸鏡是明確腸道疾病一個最有效,直接的檢查方式,對於診斷腸道疾病和預防腸癌方面都有極大的幫助,腸鏡的出現和普及使得腸癌更容易在早期內發現,並且對於腸癌的治療和其他腸道疾病的治療都提供了足夠的診斷依據。

    腸鏡雖說是預防和診斷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這並不說明所有的人群都必須接受腸鏡的檢查,而對於30歲的人群有沒有必要去進行腸鏡檢查,小克有以下的觀點和建議:

    首先對於30歲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人群來說,是沒有必要去進行腸鏡檢查到的,因為根據腸癌的好發年齡段和腸道疾病的好發年齡段來說,腸癌和腸道疾病的發生還是較為集中在40歲以上人群的,所以對於30歲且身體健康的人來說,是不需要腸鏡檢查的。

    但是如果在30歲時有以下的症狀,還是需要接受腸鏡檢查的:

    1.長期的腹瀉,便秘持續,反覆性出現:腹瀉和便秘者兩種症狀有時可交替發生,對於長時間有腹瀉,便秘症狀的30歲人群,還是應該積極接受腸鏡檢查,明確有無腸病發生。

    2.便血:便血也是腸道疾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臨床上常見的導致便血的疾病是以痔瘡為主,但是在臨床上也有將腸癌誤診為痔瘡的個例,所以當有長時間便血癥狀時,應該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和腸鏡檢查,避免對於腸癌或者其他腸道疾病的漏診。

    3.黏液便,膿血便:這兩種症狀的出現多說明患者腸道內有感染以及慢性炎症的存在,此外像腸道息肉,腸癌也是會有以上表現的,所以對於黏液便和膿血便的患者還是應該及時的腸鏡檢查。

    4.腸癌術後或者是腸道息肉切除後複查:腸癌術後和腸道息肉術後複查,有助於瞭解患者術後的恢復情況,另外對於復發的情況還能做到一個有效的早期治療。

    5.家族當中有腸癌的人群:大多數癌症都是具有遺傳的這麼一個因素存在,所以對於家族當中有腸癌,尤其是直系親屬有腸癌的一定要做好定期的體檢。

    以上5點存在的30歲人群,均應該接受腸鏡的檢查,此外腸鏡檢查也是有禁忌症存在的,如肛門,直腸存在有嚴重的感染以及各種的急性腸炎和細菌性痢疾等。

  • 9 # 五號醫生吳昊

    先說結論:30歲如果沒有身體上具體的症狀或不適,就沒有必須做腸鏡的必要,而如果長期腹痛、腹瀉、便秘或有其他的下腹部不適,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是需要做一個腸鏡檢查的。所以要就事論事,不可一概而論。

    首先我們在看回答前,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腸鏡檢查。除了感覺身體有異樣以外,健康人做腸鏡檢查被稱為無症狀體檢腸鏡檢查,這種檢查一般是為了定期地對腸道進行觀察,提早發現息肉等病變,防患於未然。這種體檢檢查一般都在腸癌高風險的患者群體中開展,還有一部分對自己身體健康比較關注的人也會主動地進行體檢。

    那麼像題主所問的30歲就進行腸鏡檢查有沒有必要,我們就從檢查的推薦年齡和利與弊來分析一下吧。

    腸鏡檢查的推薦體檢年齡

    常看我科普文章的朋友們應該很熟悉我關於首次腸鏡檢查的推薦年齡:35~40週歲,即人到了35週歲後哪怕胃腸沒有什麼異常,最好也當作體檢去檢查一次胃鏡和腸鏡。下面我就跟大家說一下推薦這個年齡段的依據和緣由:

    資料顯示,年齡在40歲以上的體檢腸鏡檢查人群中,息肉檢出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高的。一篇發表在《中華消化內鏡雜誌》上的文章將體檢腸鏡檢查按照每10歲為一個階段分組,透過統計息肉檢出率來分析息肉生長與年齡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的息肉檢出率從40~50歲組的19.77%隨年齡增長,直到大於70歲組的48.15%,可見年齡是腸道息肉生長的因素之一。

    結合上述資料,再根據另一篇關於腸道腺瘤樣息肉癌變的文章中論述:一般腺瘤樣息肉從生長到癌變一般會經歷5~15年的時間,我推薦第一次無症狀體檢腸鏡檢查應在35~40歲之間進行。

    腸鏡檢查的利與弊

    回到今天的問題來看,既然推薦35~40歲進行無症狀體檢的腸鏡檢查,那麼30歲固然就顯得稍早一些,確實沒有必須要檢查的必要。不過我通常對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人是持鼓勵態度的,因此我在這裡闡述一下我眼中的腸鏡檢查的利與弊,之後題主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分析需不需要做檢查。

    首先,任何的檢查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風險。腸鏡由於是一種侵入性的檢查方式,風險是必然存在的。理論上腸鏡檢查的併發症為腸穿孔、腸道粘膜出血、腸繫膜撕裂、感染及心腦血管事件等。由於現在腸鏡技術的發展和洗消制度的完善,上述併發症出現的機率是極低的。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雖然機率低卻仍然有機會發生,每年都會有關於腸道穿孔或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個案報道。因此做不做檢查,首先要看自己是否能接受檢查所帶來的風險;

    其次,腸鏡檢查從準備到完成多少都會引起一些感官上的不適。腸鏡檢查前是需要做腸道準備的,良好的腸道準備是保證腸鏡順利檢查的關鍵。由於需要飲用大量的水來配合清腸製劑,同時還需要保持禁食直到檢查結束,因此很多人在腸道準備這一關就飽受摧殘。而如果不選擇無痛腸鏡的話,在做檢查的過程中還會大機率出現腹脹、腹痛等常見的反應,因此在選擇做腸鏡檢查前,也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看是否能經受的了這些不適;

    最後,排除以上兩個所謂的弊端,腸鏡檢查越早做越好。從我實際的臨床經歷來看,我檢出過最年輕的進展性腸癌的患者年齡是28歲,當時我都驚呆了。所以如果你能接受以上兩點風險或不適的話,腸鏡檢查是越早做越好的,雖然不需要一個月做一次,但是每1~2年做一次對身體是完全沒有傷害的。

    從腸鏡檢檢視疾病的體檢策略

    綜上,如果讓我說30歲該不該檢查腸鏡,我會說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那麼30歲就預防性地體檢腸鏡顯得稍早一些。因為從大資料角度來說,腸道息肉或惡性腫瘤是在中年之後才開始有苗頭。不過如果能夠接受腸鏡的一些風險或不適,那麼早點進行健康檢查也沒什麼壞處,發現問題能及早處理,沒有問題則一心坦蕩,愉快生活。

    不過如果是一個長期腹痛、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甚至長期有便血的人,那麼無論多大歲數,都應該在短期內做一個腸鏡的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由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思路延伸至其他的醫學檢查中,我們要先了解檢查的目的,之後再瞭解一下檢查的弊端,比如檢查體驗、併發症和風險等。在結合自己身體實際情況後,根據醫生的建議,再去決定是否要做這種檢查。這樣既能避免身體因頻繁過度檢查而遭受損害,也能在合適的時間對身體進行體檢,避免疾病的進展和惡化。

    最後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凡是涉及身心健康的事情,要“就事論事,就人論事,分辨利弊,謹遵醫囑”。

    (End)

    參考文獻

    【1】趙子夜, 李駿強, 單永琪,等. 結直腸癌平均風險人群結腸鏡檢查的息肉與腺瘤檢出率及其年齡分佈情況[J].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14, 31(2):64-68.

    【2】李錦, 孔令斌, 黃志誠. 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癌變機制研究進展[J]. 濟寧醫學院學報, 2016, 39(3):196-201.

  • 10 # Doctor周醫大夫

    檢查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沒問題,現在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得各種各樣的病,尤其癌症在逐步低齡化趨勢!我們醫生建議:有問題及時做相關檢查,必要時複查。不需要過度緊張、多度檢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和家長吵架,家長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