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與娃兒的那些事兒
-
2 # 謙謙麻麻的日常
大人先安靜,讓孩子吵,這個時候認真傾聽孩子為何爭吵。如果真是大人原因,大人要主動道歉,用自己行為告訴自己知錯要改。如果是孩子原因,就等孩子冷靜下來,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裡。
-
3 # 道客曉冬
孩子和家長吵架多半是家長的問題。有句話說有壓迫就有反抗,孩子之所以和家長吵架,是因為家長控制慾太強。想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現實生活中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獨立自主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所以孩子越來越想證實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有的叛逆牴觸都會集中在青春期的時候爆發出來。
作為家長因從小尊重孩子,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可以適當的允許孩子贏,原則性的問題應該選擇溫和而堅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一旦形成孩子和家長吵架的時候,家長的威信蕩然無存。
-
4 # 南方小姚
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一個大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孩子和家長吵架的話是我們一個小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之前一種分歧和矛盾。第一呢 ,我們作為父母的話呢,和孩子吵架是出於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如果是我們父母強加的話,那就是我們的不對了。我們父母做錯了當然也要向孩子說對不起 ,說這件事是我們的不對!第二呢,作為孩子他沒有我們成人的思考和顧慮這麼周全。對於孩子呢我們要加以溝通和梳理其中的緣由,這樣才能使孩子分清其中的原因,誰對誰錯。
孩子做錯了,我們要幫助他要到原因,不是上去就一頓罵。找到原因,分析某一件事的細節,讓他下次注意。
孩子頂撞父母固然不對,我們家長要和他們講道理,找到他們的錯誤點加以改正和監督,這才是我們家長的責任。
-
5 # 妙招金點子
看到您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想起前不久家裡剛發生的一件事情,上初二的小侄子跟大哥之間的吵架,一個是正在叛逆期的小少年,另一個是著急想豎立威信的父親,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結果兩敗俱傷,當爸爸的大手一揮就是一巴掌,怒火沖天的要把小侄子給趕出家門,小侄子大聲哭著要跟他爸爸斷絕父子關係,如果不是鄰居和他爺爺攔著的話,那天晚上還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其實事情的起因真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因為小侄子在星期六沒有去打籃球去人家家裡玩手機了。但是往往讓家長和小孩子產生矛盾的事情通常都不是什麼大事,都是日積月累的小事情,大哥覺得小侄子這樣做不對,不能夠不聽大人的話,更不應該去人家家裡玩手機,小侄子覺得自己本來想去打籃球,可是籃球場上已經有很多的人了,所以他才決定去找同學玩,結果這個事情一經發酵就變成了不可收拾的場面。
這件事情對我的感觸很大,我發現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多聽一聽,聽一聽孩子有什麼想說的,而不是我們一直在不停的叨叨,叨個沒完沒了,而不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如果當初大哥認真聽了小侄子的解釋,我想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可是他根本沒有給小侄子說話的機會,一聽到沒有去打籃球就火冒三丈,
敬請關注@陪讀悅悅
願上帝祝福您!
-
6 # 德陽教育圈
每位家長都會遇到的“初二現象”,教你如何應對孩子“叛逆期”
一位媽媽抱怨
兒子原本很聽話,但讀初二以後,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父母跟他說什麼,他都要頂撞,有時乾脆不搭理。
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有進步,媽媽本想趁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沒想到孩子的反應讓人無語。
媽:兒子你真棒,這次成績不錯,媽媽為你驕傲!晚上想吃啥,媽媽給你做?
子:吃啥都行。
媽:這段時間成績有進步,說明你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兒子,你是最棒的!
子:啥最棒的,棒不棒我自己最清楚,什麼都是最棒的,煩不煩啊。我先睡一會,困死了。
媽:去吧,一會兒吃飯我叫你。哎,你這回在班上能進前10名了吧?
子:媽,您就別問了。
媽:......
類似的抱怨,聽過很多次,故事的主角都是初二學生。這可不是巧合,這其實是很普遍的“初二現象”!
一、什麼是“初二現象”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初二學生尤為明顯,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還有人認為初二年級是整個中學時期“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理,被稱之為“初二現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針對全國六省一市的2萬餘個初中生家庭的調查顯示,多數初二家長無論在親子關係上還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採取適宜的方式來應對子女的變化。每個家長都會碰到“初二現象”。
二、“初二現象”的焦點問題
1、早 戀
“不許跟某某聊天,打招呼也不行,每天晚上必須說一遍喜歡我。”宋女士幫兒子整理書桌,發現一張語言曖昧的紙條,一看便知是女生寫的,而有如此語言,說明兒子與這個女孩的關係已經非同尋常。宋女士本想好好教訓一頓兒子,晚上便親自接兒子放學,誰知在學校門口,卻看到好幾對男生女生手拉手親密地往前走。
某中學教育處主任介紹,早戀現象主要集中於初二年級,同學之間肆無忌憚地開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現過分親密。
2、上 網
初中階段,初二學生上網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幾乎一有空閒時間就泡在網咖裡打遊戲,餓了就在網咖幹吃泡麵,有的甚至逃課上網。
這些學生往往很難管教,有時即使老師在網咖裡把他們帶回學校,對其進行教育或者懲罰,也往往收效甚微,沒過幾天,又重回網咖。有老師在與學生談心時發現,一部分學生也知道沉迷網咖對自己的危害,甚至下決心離開網咖,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禦不住網咖的誘惑。
3、學習成績下降
在學習上,初二是一個分水嶺。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將心思用在學習之外,成績迅速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同學到了初三往往很難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難以避免。
4、逆反心理嚴重
初二學生的另一特點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學對老師、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而是反駁、頂撞,甚至嘲笑師長。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一定要和師長對著幹。
三、為什麼會有“初二現象”
1、生理因素
初二學生的年齡基本上在14歲左右,已經進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
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有著羞澀的好奇。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性行為,這些問題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但由於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採取閉鎖甚至恥於談論的態度,致使同學們產生青春期煩惱。
2、學習壓力
初二階段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與初一的知識相比,初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有的學生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感覺學習吃力,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學習興趣。這也是初二學生學習方面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雖然中考不是迫在眉睫,但是很多初二學生從他們的學長那裡已經“聽說、領教”了中考的嚴酷,升學壓力和就業壓力成為他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加上很多家長對學業的過分重視,往往造成許多青少年忽視其他社會活動,甚至因為學習而犧牲自己的興趣。當他們的生活裡只有學習一個內容,自然會感到煩悶、枯燥,就特別嚮往和迷戀外面的世界,甚至和一些社會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或是沉溺於網咖、歌舞廳等娛樂場所。
3、心理因素
初二學生心理開始發生較大變化。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天真單純,一般都能聽老師和家長的話,乖巧,守規矩。升入初中後,起初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生活有陌生感,自覺遵守紀律。而升入初二後,心理就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身體已經發育成熟,心理也已經成熟,自認為什麼都懂,於是渴望獨立的空間,不習慣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約束和管教,對家長特別逆反。
初二學生的另一心理特點是表面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眾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於是有的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於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不平衡,就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和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不良行為。
四、怎麼判斷“初二現象”
怎麼判斷"初二現象"的發生呢?請爸媽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你和孩子關係疏遠了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查資料顯示:與小學相比,家長感覺親子關係“變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二階段明顯下降。18.50%的家長感到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初一12.52%,初二18.50%,初三17.36%),6.33%的家長感到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初一5.32%,初二6.33%,初三6.19%)。
升入初二後,有的學生開始反駁、頂撞師長;有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甚至有鬧事等行為,自然影響到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2、你的孩子還願意和你談心嗎?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漸漸將同學、朋友作為傾訴心事的首選物件。有初二學生說:“和父母聊一些話題,比如明星、電視劇,家長不僅不瞭解,還會批評我不務正業。如果不方便說出口的,就自己寫完鎖進日記本里。”
據調查:初中生向父親或母親傾訴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與朋友、同學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二尤為顯著。
3、你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還是學習?
很多初二學生將學習問題歸因於客觀性因素,如學習難度加大。但家長多傾向歸因於子女的主觀性因素。二者對學習問題的歸因明顯不同。
這種對學習問題的認知不一,自然容易引發諸多親子矛盾。
4、你的孩子經常頂撞你嗎?
伴隨著初二學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他們的心理也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他們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簡單、粗暴的說教方式不盲從,甚至拒絕接受。同時,學生的個性也處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發展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調查發現:當面對父母的壓力時,初二學生選擇“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當親子之間對某件事情持有不同觀點時,47.22%的初二學生選擇“努力爭辯,說服父母”;而當子女不贊同家長的想法時,半數以上家長會“和孩子一起探討”,30%左右的家長會“想各種辦法說服他”。
五、“初二現象”家長要怎麼做
和孩子交心,和老師交流,和學校配合——這三點是關鍵!
1、做有品位的家長
視人視其友,要求孩子儘量與品行和學習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學交朋友,多向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學習。
2、做善於溝通的家長
默契配合,無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課老師就孩子的教育進行交流溝通。教育孩子學會自主解決問題,敢於向學校老師、領導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總是把矛盾、問題交給家長。
3、做積極、不消極的家長
相信孩子的未來是光明的。尋找孩子的閃光點、進步點,多表揚,多鼓勵,多督促。不說打擊孩子積極性的話,不糾纏孩子犯過的錯。
4、做懂一點辯證法的家長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搞好學習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5、做細心、不馬虎的家長
看重結果,更注重過程。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提醒孩子多接觸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學習時間。
6、做有認識高度的家長
承認差距,不求同一。文化課的差距不等於能力的差距,不等於綜合素質的差距,更不等於未來事業的差距。不苛求孩子,關鍵看孩子是否盡了力。看孩子的成績,更要看孩子的綜合素質,看孩子的品行與修養。不扼殺孩子的靈性,不忽視孩子的個性,不泯滅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一點一點的提高。
7、做有見識、有修養的家長
當面教孩子,背後論短長。孩子犯了錯,決不護短;當面要批評孩子,背後和老師商議、探討,可論理,也可提意見。不委屈孩子,不錯怪老師。要善於把壞事變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達到最後促使孩子不僅改正了錯誤,而且還有新的提高的目的。
8、做能與孩子交朋友的家長
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或競賽,明白“社會上最需要的是勇氣,最能體現水平的是能力”這個道理。學會找機會鄭重其事的和孩子談有關學校的事,有關孩子成長的事,有關孩子品行表現和學習表現的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想、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給予有的放矢的關心。切不可透過偷看日記等方式瞭解孩子。想了解孩子,一個不錯的辦法是瞭解孩子喜歡的音樂、書籍、電影等。
人一生可以不做壞事,但絕不可能不做錯事。初二是孩子最容易“惹事”、“犯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發展順利,固然幸運;產生了一點麻煩,一些困惑,也不必緊張。我們應該認識到,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備代價。
希望家長要有這個思想準備,有這個信心和耐力,有這個認識高度,有教育孩子健康發展的能力,讓初二年級這個“事故多發階段”平穩度過。
-
7 # 點媽聊養娃
反思自己,找到吵架的原因,就是找到和孩子分歧的點咋哪裡?加強和孩子的溝通,還有家長要多學習,多趕潮流,不要在用過時的觀念去教育,束縛孩子了,多瞭解孩子門的想法吧
-
8 # 小兒外科王曉軍
感謝邀請,家長是說的青春期的孩子吧?這時候的孩子很叛逆的,怎麼說都不行,所以一上來最好不要試圖跟他們講道理,也不要再試圖用命令的口吻跟他們說。雖然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但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再什麼事都給孩子做選擇。
在遇到孩子有什麼做的不對的地方不要上來就吼,試著和他商量,為什麼要這麼做?聽聽他的理由,然後再給他指出,哪裡做的不對做的不好,應該怎樣去做,去分析其中的利弊,至於最後怎麼走還得讓他自己做決定。
另外如果家長有願望孩子的情況要及時道歉,以取得孩子的原諒,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念念不忘,憤憤不平。
-
9 # 童童樹
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孩子,只要發生吵架父母就難以安靜下來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以至於孩子已經習慣把不敢說給父母聽的話,向朋友傾訴。
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中的資料顯示,沒有親子交流的家庭佔兩成,更多的家長在溝透過程中,沒有講究方法,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孩子渴望與父母溝通,但在一次次的溝通中卻沒有得到絲毫的解決,漸漸地孩子對溝通不再抱有希望,,變得不再想與父母溝通,有些父母甚至從不給孩子溝通的機會,總是以“打壓”孩子的方式激勵他們成長,孩子真的能適應這樣的教育嗎?這樣的教育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父母總是責備孩子“為什麼你什麼事情都不和我說?”時,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的不善於傾聽,不尊重孩子想法的行為深深的堵住了孩子的嘴。
那如何讓家長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平淡平和的溝通時機
當孩子情緒暴躁或者憤怒的時候,或者大人情緒激動得到時候,儘量避免語言的溝通,這時候溝通是做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效果。可以透過輕拍、擁抱等身體接觸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爸媽一直在身邊。
2耐心傾聽,中立客觀
很多家長缺乏耐心的溝通,孩子還沒說完上半句,家長沒聽下半句就劈里啪啦一頓說教。一盆冷水澆滅了孩子表達的慾望,孩子收到的資訊是父母沒有耐心來理解我,他們不懂我,慢慢孩子和父母之間不僅溝通沒有進展,連和父母間的依戀情感紐帶也會越來越淡。
3 適當鼓勵
學習和生活中孩子有點滴進步,都要及時表揚,讓他有成就感,促使他再接再厲。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很多的閃光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及時鼓勵。有時候家長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正面的鼓勵賞識是家長和孩子良好溝通的途徑之一。
回覆列表
孩子是單獨的個體,就某些問題觀點與家長意見不同,發生爭執與爭吵在所難免,如何有效控制事態發展,是家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1、冷處理。避免繼續口不擇言互相言語攻擊,可以試著對孩子說:我們暫時放下這個問題或者說不要繼續了,我們換個時間再談。如果實在意難平,就各自換個空間位置,給時間點兒機會,讓時間慢慢淡化這種矛盾
2、剋制情緒,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某一方面說自控能力不強是孩子的特點,所以在發生爭吵時,家長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意見需求。可以明白說清楚“我不認同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的決定”給孩子反悔的機會,不要在孩子做了不恰當決定引發了不理想後果時給他以否定。我們與孩子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人生經歷是不同的,即使共同走過歲月的人也不能完全觀點一致,所以,要儘可能剋制自己的情緒,合理避開衝突。
3、尋找發洩渠道,音樂、繪畫、哪怕是出去跑兩圈也好,找到一種情緒的宣洩口,給孩子一個喘息的機會,讓孩子憤怒的情緒找到歸處。
4、尋找合適的機會,重現探討引發爭吵的問題,時刻記得,不要站在高處指手畫腳,而是平靜的探討,分析問題所在,合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