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匯108
-
2 # 朝月評論圈兒
從張良和劉伯溫本人的角度來看,兩人也有一定的區別,張良本人在反抗秦朝的時候,他的初衷是為南韓報仇,因為張良本來就是南韓的高官的後代,所以他有感情的成分,他當初追隨劉邦的目的,劉邦是清楚的,知道的,也就是說劉邦很清楚張良這個人,沒有權力的野心,他是一個相對純正的人,所以對劉邦本人構不成威脅。第二,張良為人外表孱弱,也就是說長得很像女性化,這一點劉邦也能認為張良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或者是說沒有威脅的人。最後,張澤良學習的是黃老之術,黃老之術在漢朝成立之後,張良和劉邦說他要追隨黃老學習修仙之術,也就是向劉邦表明張良沒有什麼權力野心,而且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張良就已經隱居山谷,告老還鄉,不再問朝廷的鬥爭,所以對劉邦也沒有任何的威脅。而劉伯溫就不同了,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劉伯溫作和李善長等人一起在朝廷做官,並且開展了激烈的權力鬥爭,這些鬥爭或多或少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甚至已經威脅到了朝廷的正常執行。所以在朱元璋眼中,劉伯溫和李善長都不過是權力鬥爭之人。他們被朱元璋逐步的打擊處理也就不在話下。
從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的角度來講,他們作為最高統治者從性格方面來說也是有區別的,劉邦為人豁達大度不拘小節,所以對他構不成威脅的人,也就不會採取殘暴的措施。而朱元璋不行,朱元璋為人兇狠,心胸相對要狹窄一些,尤其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所以他自然不會像劉邦那樣,待人寬厚。
當然,史書上說的,並不一定就是事實。歷史上朱元璋究竟有沒有害死劉伯溫,也不過是眾說紛紜,傳說的並不一定就是事實。
-
3 # 立志成蟲
中國歷史上,大規模殺戮開國功臣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被殺被株連的人超過3萬,這跟朱元璋早年貧困掙扎在飢寒疾病被壓迫剝削的生活環境有關。雖然朱元璋和劉邦都是底層草根起家的開國皇帝,可是劉邦年輕時過的還算滋潤,結交朋友有地方蹭酒肉吃喝,能睡女人有私生子還能娶妻生子,都當了皇帝了爸爸還健在,劉邦封爸爸當“太上皇”。朱元璋呢,父母兄弟在貧困和瘟疫裡都死了,朱元璋浪跡多年飽嘗辛酸掙扎在死亡線上扛槍造反後才娶的老婆,後來大名鼎鼎的“大腳馬皇后”。極端艱難的環境是很容易讓人心理扭曲畸形的,心理敏感充滿極端仇恨。包括劉邦在內的開國皇帝們沒有像朱元璋這樣幼年開始就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不是沒殺過開國功臣,可誰也比不了朱元璋這樣殘酷暴戾的。那些被殺的開國功臣們也未必全是被冤殺的,有自身的原因,比方說貴族世家出身的唐太宗就當面敲打警告過尉遲敬德。對開國功臣們準備好了高階冷板凳,明裡暗裡提防限制,逐步剝奪實權勢力特別是兵權,軍官家庭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乾脆把話挑明來個“杯酒釋兵權”,皇帝安心了功臣們也在富貴的生活裡安享餘生了。劉邦最厭惡反叛過他的雍齒,可還是採納張良(張子房)的建議封雍齒為“什方候” ,雍齒正常死亡的時候劉邦已經去世3年了。朱元璋瞅開國功臣們但凡有點兒能力的都有可能奪他的皇位,都能挑點兒毛病出來,都不能留。張良能善終,劉伯溫卻不得好死,因為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太另類了
-
4 # 泡麵侃史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張良也就是張子房出生時候的背景,那個時候是百家爭鳴的時候,中國很多的地方都不是政府控制的。
但是劉伯溫出生的元明朝,中國國土基本都是屬於皇帝的,皇帝甚至有能力監視每個人,所以劉伯溫相對於張良有一點不足,就是沒有隱世的地方。
還有就是張良可以說剛剛開始就是屬於劉邦的心腹,對於劉邦的性格分析的很明確,所以在成功之後直接消失,但是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已經朱元璋是不可能放他走的。
綜上所述,兩個人的才華都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歷史的大趨勢導致兩個人不同的選擇,才會有不同的結局。
-
5 # 南瓜粥鋪
說歷史上劉伯溫不如張良,這個說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是兩個人不是同一時代,不太好進行比較。
如果要強行比較的話,容易挨批,所以我想從以下幾個時期進行比較。
1、助其君主開國時期
歷史上張良被劉邦評價很高,劉邦曾贊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對於劉邦來說就像總參謀長,不僅制定戰略計劃,而且還制定各戰役的計劃,還有時親自實施計劃。張良是劉邦的真正的左膀右臂。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劉伯溫對於朱皇帝在開國期間來說就是一個真正高明謀士,提供戰略計劃,沒有提供戰役實施計劃。
所以從助其君主開國貢獻上,張良略高於劉伯溫。
2、開國後時期
張良除了出計策幫助太子保住尊位後,好像也沒有幹什麼具體的事,一個勁的想遁世,想消除劉邦對他的殺心。
劉伯溫幹了不少事,如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制定《大明律》等等具體的大事。
這個時期,劉伯溫是高於張良的,所以後來的楊守陳在《重鋟誠意伯文集序》說:"漢以降,佐命元勳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勳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
這評語對劉伯溫評價很高。這個時期我個人認為劉伯溫是高於張良的。
3、臨終時期
張良保持功成身退,劉伯溫被暗算致死。張良完勝劉伯溫。
4、後代
張良的兒子張不疑繼承了留侯爵位,但不久被剝奪了侯爵。
劉伯溫長子劉璉、次子劉璟皆在壯年死於非命。其孫劉廌繼承誠意伯爵位並一直延續下去。
張良不如劉伯溫。
總的來說,他們兩個半斤八兩,不太好比較。
-
6 # 飛常可樂
“漢初三傑”之一——張子房
張子房,名良,字子房。劉邦統一天下的重要謀臣,與蕭何、韓信被後人稱為“漢初三傑”。在幫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之後,退隱歸鄉,基本不問朝事。
明.開國元勳——劉伯溫
劉伯溫,名基,字伯溫。元末明初朱元璋逐鹿天下的主要謀臣,明朝開國元勳。洪武年間,由於政治鬥爭,告老還鄉,最終病死。
大概瞭解了這兩位傳奇人物之後。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張良為何願意功成身退。
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之時,論功行封,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謙讓,請封自己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所以稱張良為留侯。張良最後的解釋是:自己韓家家拜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再加上自己已經身纏病魔,所以需告老還鄉,專心養病。其實這只是張良對於劉邦的一種說辭。真正的是張良跟隨劉邦征戰多年太瞭解劉邦了,再加上張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故而選擇了明哲保身。
一統江山劉伯溫
當時的民間流傳著一個劉伯溫的小典故。因為他輔佐朱元璋稱帝,民間把他傳的非常神,故而很多人傳說劉伯溫是諸葛亮的轉世。劉伯溫聽到人們把他和諸葛亮作比較時就非常的不開心,便說了一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是這樣的典故能流傳下來也能看出劉伯溫是一個自負、重視名譽之人。
浙東首領劉伯溫明朝初定,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恢復生活和生產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這個時候,朝廷內部的鬥爭逐漸激烈。
主要就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之間的鬥爭。當時的李善長被劉邦封為南韓公,而劉伯溫只獲得一個誠意侯伯。從首領的地位上來說,淮西集團處於上風。但是當時朱元璋設立了一套言官制度。言官是幹什麼的呢?說白了就是想皇上反應問題的,說對了有賞,說錯了也沒關係。當時的劉伯溫是御史中丞,也就是當時言官的首領。
一、文人的執拗
鬥爭期間,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請求從輕發落,劉伯溫不聽並且派人報告了朱元璋,最終殺了李彬。
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劉伯溫有著一種文人執拗,不善處理關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低”。
二、好鬥的劉伯溫
在上面寫的這件事情之後李善長被激怒,便向朱元璋告狀,說劉伯溫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再加上其他一些和劉伯溫不合的人的調鹽加醋,朱元璋發怒,恰巧劉伯溫的妻子死了,劉伯溫藉此告老還鄉。但是劉伯溫在走之前佈下了自己的棋子——楊憲。楊憲是劉伯溫的心腹,接任了御史中丞,準備對淮西集團反攻。
這一件事上可以看出劉伯溫也是一個好鬥之人,放不下功名利祿。
三、渴望權力的劉伯溫
在之後朱元璋想要換掉丞相,便連問楊憲、胡惟庸合適不合適。但是劉伯溫說此二人都不合適。於是朱元璋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沒想到劉伯溫回答到:“我這個人嫉惡如仇,如果勉強承擔重任,恐怕會有負聖上所託。”,劉伯溫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很有能力,你要是用我的話我一定會給你打造一個大明盛世。很可惜,朱元璋只是試探劉伯溫,但是劉伯溫卻表現出了對權力的渴望。
劉伯溫之死自從朱元璋問劉伯溫丞相之事後,劉伯溫再也得不到朱元璋的信任了,劉伯溫雖然明白自己的地位不如以前,但仍在朝中為官,為浙東集團撐腰。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讓劉伯溫告老還鄉。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併為劉伯溫開了藥,但是服了藥之後,病情卻越來越重。
洪武八年農曆四月十六,一代名士劉伯溫卒於故里。
其實不是劉伯溫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只是劉伯溫太過於自負,不能像張子房一樣淡薄名利,對權力看的太重,再加上不能放下自己心中“鬥爭”的那片執拗,所以才沒有像張良一樣功臣身退。但甚好的是朱元璋沒有像對待其他武將那樣對待劉伯溫,或許這也是劉伯溫的遠謀之處。
最後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劉伯溫到底是胡惟庸以毒藥殺害的還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殺害的呢?
-
7 # 江湖小曉生
張良有幸遇到了劉邦。劉伯溫不幸遇到了朱元璋。
張良和劉伯溫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他們分別輔佐漢高帝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龐大帝國。可是兩個人的遭遇卻不盡相同,張良功成身退,而劉伯溫卻被害死,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比朱元璋溫柔太多了。劉邦這輩子可沒怎麼殺過功臣,除了幾個異姓王必須要殺以外,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他一個都沒有殺。這些人可都是大漢朝開國的大功臣,每個人手裡都有相當大的權力。可是劉邦對他們很好啊,就算是自己死了,也沒有拉他們陪葬。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給漢文帝劉恆留下了一幫臣子,以此來剿滅呂后家族的人。要不然大漢朝極有可能會變成呂家的天下。所以就算張良聰慧無比,劉邦也不會因為害怕他造反而殺掉他。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資治通鑑》劉邦跟朱元璋一樣,都沒怎麼讀過書,很多人都說他是流氓。其實我反而認為他才是真正的一個人。他是帝王之中,少有的善良之人,功臣們固然有架空皇帝的可能性,但是劉邦絲毫不在乎這些,因為他知道,自己跟這幫人不僅僅是君臣,還是兄弟。
反觀朱元璋那就可怕太多了,胡惟庸案殺掉了2.5萬人,藍玉案殺掉了1.5萬人,基本上跟他們稍微有點關聯的人,都被殺掉了。這些人大多數可都是為明朝賣命的官員將領。就連年過七旬的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都沒有逃過厄運。
至於劉伯溫這麼聰明的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會放過呢?朱元璋本人就是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發現劉伯溫比自己還要聰明。他自然不可能留下劉伯溫這個聰明人來禍害自己的子孫了。
劉邦是兒子繼位,朱元璋卻是孫子繼位。劉邦在晚年最終妥協,讓劉盈登基做了漢惠帝。因為劉盈身邊有商山四皓這樣的賢能之輩輔佐,而且劉邦也知道自己這個老婆呂后不是個省油的燈,至少可以幫助劉盈打理天下。所以劉邦壓根就沒有後顧之憂,就連韓信都是呂后設計給殺掉的,所以劉邦不擔心那些功臣,能夠鬥得過呂后,這麼一來他兒子的帝位也就保住了。
可是他沒想到,呂后瘋起來連兒子都能嚇死。差點就把漢室江山留給了老呂家的人,不過這不能怪劉邦,他總不能把自己老婆給殺了吧?劉邦可做不出這種事情來。所以張良就算是再聰明,那劉邦也不可能對他下手的。
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與太師李善長相結,以兄女妻其從子佑。---《明史》朱元璋跟劉邦原本是差不多的想法,因為他的兒子非常優秀,完全可以繼承他的大業。他也不想殺這些功臣。可是他精心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兒子朱標突然就死掉了!
老朱家沒有了繼承人,這是一件相當可怕的事情。其他兒子他似乎都看不上,為了表示自己對朱標的喜愛,朱元璋索性就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可是朱允炆年紀小啊,而且沒有功勞,將來做了皇帝必然壓不住這些功高蓋主的功臣,所以朱元璋就親自動手了。
朱元璋把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都殺了個精光。結果他沒有預料到,自己的兒子居然造反了。好在是自己的兒子,就算造反成功了,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所以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自然要收拾聰明絕頂的劉伯溫了。
劉邦身邊的聰明人太多,朱元璋身邊的聰明卻只有劉伯溫了。劉邦創立大漢王朝,身邊的聰明人實在是太多了,張良只是眾多聰明人當中的一個。比如說善於使用陰謀的陳平,其實也是非常聰明的人。宰相蕭何、曹參,包括周勃,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有這些人看著張良,就算張良想要翻起什麼浪花也是不可能的了。
劉邦基本上不殺功臣,也可以讓這些功臣們互相監督和堤防,這樣反而有利於大漢朝的統治。張良的確聰明,但是其他人也不笨啊。只要張良有什麼不好的想法,其他人都能事先警覺,從而制約張良,殺了他反而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朱元璋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他身邊的聰明人實在是不多。李善長和胡惟庸的確是聰明人,可是這倆貨都是朱元璋要殺掉的物件。所以在殺掉李善長和胡惟庸以後,到底誰能夠制約劉伯溫呢?朱元璋並沒有考慮好這件事,所以他希望將胡惟庸制約劉伯溫的事情提前上演,於是便有了劉伯溫被害死的事情。
總結:劉邦對手下仁慈,朱元璋對手下殘忍,這就是張良和劉伯溫下場不同的原因。我不太相信《史記》中對劉邦的諸多詆譭,司馬遷儼然將劉邦描寫成了一個大流氓。其實真正的劉邦應該是那種十分聰明,有良知講義氣的人,否則他不可能留下那麼多功臣。而且他比較睿智,知道留下的人,只會保住大漢江山,而不會對大漢江山有什麼威脅。所以張良能夠功成身退,跟劉邦的品性是脫不了干係的。
至於朱元璋確實是一位殘暴之君,不管他有多少種理由,殺掉這麼多人,本身就是殘忍至極的舉動。
而且他還恢復了千年以前已經廢除了的殉葬制度,讓活人給死人陪葬,不得不說朱元璋實在是太狠了。所以劉伯溫這樣的聰明人,怎麼可能逃得出如此兇狠的朱元璋的魔爪呢?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裡明朝的劉伯溫是神一樣的人物,劉伯溫以短短八年的時間輔助朱元璋打下一片江山,要知道劉伯溫初會朱元璋時,朱元璋在群雄之中還並非強者,他在陳友諒和張士誠面前算不上優勢的,劉伯溫以一個行動派的超強效率為朱元璋制定方針,謀劃每一場戰徵,劉伯溫大朱元璋十幾歲,但他就像一個長者一樣把朱元璋扶上龍椅。
同樣張良輔助劉邦,在項羽和劉邦起義過程中打的都是楚懷王的招牌。後來項羽殺了楚懷王,張良提出的建議是為楚懷王發喪。
劉伯溫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在朱元璋還要供奉小明王的時候竟表現出相當的蔑視稱小明王為“牧豎” 此舉雖然表現出對朱元璋的忠誠,但是卻犯下了做人臣的大忌,
所以根據正史的瞭解劉伯溫可能是一個自信而帶點自負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的晚年比張良過得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