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小森哥vlog

    首先自己要先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否則連字面意思都看不懂,甚至連讀都讀不通。

    其次要從基礎學起要了解這些文章所講的基本意義及指向。

    再次要迂迴著去學習,要去看看其他人的註解,看看其他人的理解,再配合自己的想法與實際體會,才能有更多的體悟。

    國學究竟應當如何學?具體來講,它應當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知識層面。從知識譜系上看,國學以經、史、子、集四部為主幹,涉及哲學、史學、文學、戲劇、書畫、音樂、兵家、農家、醫家、法家、雜家、星象、數術等等。

    從內容上看,國學大致涉及學術和技藝,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門類,從上層精英傳統到民間習俗文化,都可看作國學的範疇。

    從根本上說,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因此,國學不適合快餐式的學習,也不應當遊離於國民教育體制之外,或者成為英語學習餘暇時的填充。二是價值層面。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國學是中國兩千年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華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些哲理或格言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需要了解並接受它,才不至於和這個社會產生隔閡。

    可以說,國學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從而克服日漸萎縮或失落的人文精神,只有將當下的國學學習迴歸到尋找傳統文化價值主題的應有立場,才真正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傳承。

    因此,國學的學習不應是僅僅停留在讀經吟誦、琴棋書畫這種技藝的層面之上,還應當繼承“國學”中的道德觀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與治國方略。

    國學中所蘊含的絕非是簡單地“子曰詩云”,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既是國學的價值主題,亦是國學學習的精神要義。三是民族層面。就其概念的提及而言,“國學”始之清末西學東漸的特定歷史時期。當時,為了在西洋炮火中抵制全盤西化的思潮,喚起華人的民族覺醒,一些仁人志士倡導國學,並將“一國所有之學”與民族興亡聯絡起來。

    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故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仍立者也。

    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於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

    可以說,國學從其產生之始,就不僅僅是一個學問或者學術概念,它更多的是內含著振興民族精神與弘揚中國文化的理性與人文傳統,透過增強民族自主精神和自信力,從而達到振興國家並與西方列強相抗衡的目的。

    因此,國學的學習需要尊重自己的大、小傳統,需要在增強文化自信中增強民族自信,更需要在找回我們自身文明的同時,擺脫以西方話語體系來看待中國問題的態度與立場。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國學與西學並非勢不兩立。

    事實上,任何單一的文化體系都不能提供現成的現代化方案,我們需要汲取外來文化的營養和精華為我所用。

    因此,我們今天的國學學習絕不意味著簡單的文化復古或盲目排外,而應當從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兩個方面吸收有利於我們自身發展的成分或養料。當然,人們可以透過學習國學,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但如果寄希望透過復興國學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則是不現實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傳媒普及程度在全球迅速增長,人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也難以預料的新時期,在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面前,以農耕經濟和家國政治為依託的國學體系自身亦有著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國學學習的旨意在於進一步弘揚發展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應該看四書五經。 依次順序為: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詩經、尚書、春秋、禮記、易經。如果精力可以,接著應該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看一看。 至於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之類,沒有什麼可看的,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讀國學,要突破現有的誤區,就是先看弟子規、三字經之類,這是錯的。古人學習蒙學,是不學這些的。

    1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域性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係。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鑑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字。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字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字,還要深入瞭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絡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國學怎麼學?對寶Bora說容易學麼

    你好,國學好學的,對寶Bora說並不困難,看下下面學習的步驟,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做好朗讀。我們看電視裡面,古代的小孩子學習國學,整天的讀一些經典文摘,朗讀不好就不能完全理解好裡面的含義,所以,應該做好朗讀。 學會背誦文章。我們應該在做好朗讀的同時,做好背誦文章的功課,因為,朗讀多了以後自然就會背誦,而背誦的時候,就需要加以理解,不能死記硬背。 注重知識理解。我們應該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在很多時候,知識學習都是用來指導實際工作和學習以及生活的,所以,國學學習一定要理解其中深層次的含義。 功在潛移默化。我們在教小孩子學習國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誦讀,鍛鍊小孩子的語言能力,同時,要注意學習的潛移默化,不要強求,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低估孩子。我們在教會孩子學習國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能力的培養,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其實具有超強的記憶能力和認知能力,孩子的記憶力是超強的。 要寓教於日常。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日常管理,必須理解國學中的道理,把國學靈活運用於生活,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透過遊戲等帶動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國學,要從哪裡入手?

    國學博大精深,我們怎麼去學習國學呢?學習哪些內容呢?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從歷史入手,從國學經典入手,去感悟前人總結的人生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什麼學習國學要從歷史入手呢?因為歷史記錄了前人的成敗得失,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中去感悟先賢聖哲的智慧。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錄了《孫權勸學》的故事就是說明了歷史對一個人智慧啟發的重要性。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作戰勇敢,深得孫權喜愛。但是呂蒙目不識丁,只能算是一介武夫,就連他的部下都瞧不起他。孫權就勸呂蒙說你的官職越當越大,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行啊。呂蒙就找了個理由說軍中事務繁忙沒有時間讀書。孫權就說,你事務繁忙,難道比我還繁忙嗎?我都經常讀書,你怎麼沒有時間呢?我讓你讀書不是讓你成為學者,而是讓你去學習歷史,多讀多看古人的經驗教訓。從此以後呂蒙就發奮讀書。成語“手不釋卷”就是說呂蒙後來讀書的事情。呂蒙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個標準,就是大都督魯肅經過潯陽的時候,與呂蒙交談之後,對呂蒙的韜略大發感慨,稱讚呂蒙:"非復吳下阿蒙"。並且和呂蒙結拜。呂蒙最後接替魯肅當了吳國的第三任大都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歷史是可以很好的啟發一個人的智慧的,因為歷史是國學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的去感悟國學的智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國學經典很多,那我們應該從哪一本經典開始學習呢?這個要因人而異,根據每一個人的需求選擇不同的經典著作。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我們的國學都源自《易經》的開物成務思想。把易經思想用於研究自然界和人體機理,產生了道家思想和中醫;用易經思想研究社會秩序,產生了儒家思想;用易經思想研究人性,根據性本善之說孟子提出來義的學說。根據性本惡之說荀子的學生韓非提出了法家的學說。根據易經的陰陽思想還產生了兵家謀略和縱橫家的口才。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是各家對易經思想在不同領域的一種應用詮釋。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經過兩千多年後人的不斷完善補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學經典。其中道學被稱為智慧的源泉,儒學被稱為處世的綱領,佛學被稱為修心的法門。如果你想獲得智慧和謀略,或者養生健體,那就選擇道學;如果你想學習為人處世,那就選擇儒學;如果你想修心養性,那就去學習佛學。還有諸如口才,當官和經商的一些經典,我們會穿插在以後的課程中逐步幫大家解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學習國學經典,要怎麼去學呢?古時候的人讀書的時候都是誦讀,老師教學生最初不教文意,先帶領學生朗讀。鑑於這一點現代很多人都提倡大家先去反覆誦讀,去背誦。美其名曰熟能生巧,留著以後慢慢感悟。是不太看好這種學習方法的。一是浪費時間,其次還有一種說法叫熟視無睹,就像我們有很多成語,我們說了一輩子都沒搞懂怎麼用,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成語瞞天過海,隔岸觀火等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用嗎?而在三十六計中,古人卻用的很好,這就說明硬性記憶下的知識並不一定能產生智慧。智慧不在於記,而在於悟。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有多少人在虔誠的學佛?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應該以億為單位,然而卻只有唐朝的南派禪宗六祖慧能法師的心得稱得上為經,叫《六祖壇經》,而別的人寫的心得只能稱為偈。六祖慧能法師就是提倡學佛在於悟而不在於誦經的人。很多人天天執迷於誦經,最終也沒有開悟,變成了執迷不悟。華人婦孺皆知的智慧的化身諸葛亮,讀書的時候就是粗讀而不求甚解。當然在粗讀而不求甚解的背後,一定會有諸葛亮的反覆思考和宏觀揣摩,才會促成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謀略智慧。我們學習國學提高智慧,需要的是要有一個宏觀的高度,從人性出發,用旁觀者的冷靜,去反覆揣摩,才能夠達到化國學智慧為己有的效果。

    章太炎《國學概論》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這是我接觸國學讀過的第一本書,一本很薄的小書,很不起眼,翻開後卻發現“腹內有乾坤”。 《國學概論》一書中,章太炎先生首先闡述了自己對國學之本體的理解,以及研究國學的方法的獨特見解。之後便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經學、哲學、文學的派別,對各派別之源流發展以及區別都作出了系統地梳理。因為此書是章先生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故而文字淺顯易懂,讀者能在生動形象的語言中,就能對國學各派別有比較清晰的一個框架認識。附錄之中,也有很多關於國學的精闢論文,值得一看。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本再好不過的瞭解國學的入門之書。 2,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中華書局版 此書也是章太炎先生的講演輯錄,但與《國學概論》又有所差異。《概論》偏重對國學之派別的分析梳理,而此書對國學各部的分析更加全面詳盡。 書中分別闡述了對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學以及文學的略說,不僅有對其派別的梳理,對各派的代表人物、經典著作、發展源流等,章先生都給出了比較詳盡的闡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對有爭議的一些話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讀此書確實讓人啟發頗多,受益匪淺。 3,曹伯韓《國學常識》 中華書局版 本書就像是一本關於國學知識點的百科全書,對於國學的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 《國學常識》一書,對與國學有關的常識進行了十分詳細全面的介紹。首先概述國學,描繪出一個國學的基本輪廓;之後闡述研究國學所應有的基本方法,即對小學、考證學相關知識的闡述;再之後則分述國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的基礎知識,並分別詳細闡述其發展演變,同時也分析了佛學相關的知識;最後略述中國歷史上的科學藝術。講解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條理清晰,內涵豐富,多個學科相結合,可謂包羅永珍。 4,錢穆《國學概論》 九州出版社版 錢穆先生是自成思想體系的大家,對於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此書是在其開設的《國學概論》一課講稿基礎之上校勘修訂而成。 正如先生自己所言,本書的目的即是“使治國學者知古今學術流變之大趨”,主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學術(經學)方面的發展脈絡,從孔子與六經發端,一直梳理到清末民國之際的主要學術思想,在字裡行間闡發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對於意欲瞭解中國幾千年來學術流變以及研究錢穆先生思想的讀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著作。 5,胡懷琛《怎樣讀古書》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怎樣讀古書》其實是由兩本書合為一本的,都是胡懷琛先生的作品,分別是《古今讀書法》和《中國先賢學說》。前一本書向讀者介紹了閱讀古書的意義何在,不僅提供了自己閱讀古書的方法,而且羅列了許多工具書和文獻資料,提出讀古書要做到“精、博、通”三點;後一本書則論述了自己對於中國古代先賢學說的梳理和個人理解,雖然並不能代表主流意見,但是可備一說。 我個人而言是隻推薦前一本書的,但是如今市面上只有合訂本,似乎還沒有單獨出現的版本,只好向大家推薦此本。對於後一本書,大家可以略看,瞭解即可。 6,梁啟超《讀書指南》 中華書局版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 梁任公此書,同樣是兩部書的合訂,前者是《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列舉了思想類、政治史、文獻學、韻文、小學等典籍的重要書目及對於各類書籍總的閱讀方法;後者是《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對於《論語》、《孟子》、《韓非子》、《荀子》、《史記》、《左傳》乃至《詩經》、《楚辭》等經典文獻,做了詳細的解讀和指點,對於著作的成書、謀篇佈局、以及該如何去深入閱讀這些傳世經典的方法門路,都不厭其煩的予以說明。不僅如此,書後附錄中有梁任公關於研究國學的門徑之談,可謂高屋建瓴,給後世學者以啟發。 總之,此書與《怎樣讀古書》既有相近之處,又有獨到的閱讀方法,二者結合閱讀,便可認識到閱讀古書的具體方法了。 7,張舜徽《中國文獻學》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版 欲研究一門學問也好,瞭解一部經典也好,都需要閱讀,而閱讀的,無論典籍還是研究著作,都屬於文獻範疇。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是許多學校文學院的必備教材,由此可見其的重要性和專業性。先生此書,既概括的解釋了何為“文獻學”,文獻學的研究目的為何,又對於目錄、版本、校勘等具體的學問進行了闡發。 此書因為專業性較強,一般讀者學習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過此書之後,再閱讀文獻時,就會產生主觀判斷,比如文獻的真偽、版本問題,甚至對於選購收藏古籍,都會有所幫助。 8,柴德賡《史籍舉要》 北京出版社 “大家小書”系列 很多朋友對歷史感興趣,常常會問我怎麼選擇歷史書籍,讀什麼樣的書好。我也曾專門寫文章列舉過史學方面的推薦書目,但是又有人說,那麼有什麼好的古代史學典籍推薦嗎?對此,我就不推薦了,因為《史籍舉要》一書,已經推薦的很詳細了。 作為陳垣先生的學生,柴德賡先生《史籍舉要》一書,分門別類的對於古代的史學典籍列舉了經典之作,分為“紀傳體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體”等類別,恰似一本史學工具書,當讀者不知道該看什麼書時,便可以翻開這本書,根據自己喜歡的類別,來進行選擇閱讀。 我們要擦亮眼睛,擇好書。

  • 2 # 碧伶居士

    從基礎學起,過去叫“蒙學”,就是啟蒙讀物,這類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增廣賢文》,接著可擴充套件為《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然後讀讀《唐詩三百首》,看看《三言二拍》、四大名著,最後,您感覺不解渴了,就可以進入《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深度學習了。

  • 3 # 漫步雲舒

    中國的國學,最精髓之處,不在文字,而在於學者親自去踐行感受。比如,孔儒之道,除了道德禮儀等文理之外,“每日三省吾身”的靜坐反思,以自身實踐,去詮釋儒家理論。王陽明也是同樣反省頓悟,才有後來自己的理論。因此,要真正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去學理論文字,更需要遊歷天下,親身踐行,以自己的體悟去真正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內向老實人如何找到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