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水西流

    中世紀時每座城堡都是騎士學校。要想成為騎士要經過十四年的艱苦訓練,先成為侍從。這些侍從在青年時代完成訓練後,經過

    成人禮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見習騎士,參加作戰有相當的功績之後,可以申請升級為正式的騎士。當然,部分王公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是騎士。

  • 2 # 子屠龍

    “騎著馬打仗的戰士”出現很早,但“騎士”的出現卻很晚,換句話說“騎兵”不能簡單等同於“騎士”。

    歐洲的騎士源頭在日耳曼民族,戰士以扈從的身份託身於領主,相互之間存在權利義務關係。中世紀初期的查理大帝,強調騎兵作戰的重要性,重灌備的騎兵逐漸成為軍隊主角。他麾下的12名戰士因戰功卓著,被稱為“帕拉丁”,翻譯原意就是“聖騎士”“聖武士”。

    幼兒期的騎士群體是領主們的騎兵,他們主要的任務是作戰,而很少關注其他。起初,教會並不看好他們,認為他們是戰場上的暴徒。後來,教會看到騎士影響力越來越大,就調整政策來感化騎士,以便於他們為教會的利益服務。

    到11-12世紀,歐洲已經有正式的騎士群體出現,他們已經帶有宗教色彩。那時候的教會,提倡對聖戰士的崇拜,比如說聖迦勒。教士會給騎士的旗幟寫祝福語,也會為騎士的寶劍祝福,還會舉行基督教的冊封儀式。

    一個人一旦完成基督教的騎士冊封儀式,他就正式被承認為是一名騎士,他們有為教會盡忠職守的義務。那時候的騎士,儘管是世俗統治階級的一員,但是依舊屈居於貴族之下,他們介於貴族與農民之間。

    隨著歐洲戰亂的頻發,騎士的地位提升很快,開始躋身下層貴族行列。騎士的主體就是小貴族,“騎士”開始與“貴族”劃成等號,軍事認同逐漸成為貴族身份認同的依託。

    從12世紀中葉開始,騎士的生活開銷不斷上漲,慢慢地只剩下貴族精英。騎士的標配是很需要錢的,首先要有馬匹,其次要有鎧甲,再有裝飾……

    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而很多騎士及其後代沒有這麼多財富,他們就逐漸放棄騎士的頭銜。那麼,能夠繼續維持開銷的只剩下貴族,那麼騎士階層就完全屬於貴族。

    但是,並非所有的貴族都會敗冊封為騎士,國王掌握著榮譽授權。也就是說,早期是一部分貴族是騎士,而現在變為貴族裡的一部分是騎士。

    中世紀跨入近代的時候,騎士的範圍又變寬,因為城市機構得到冊封騎士的許可權,那麼不同階級出身的人,再次有了當騎士的機會。

    那麼,中世紀的人如何才能成為1名合格的騎士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特殊性的事例五花八門,我們來看看常規的2種“培養體系”。

    一種是親戚教導。騎士家庭會在兒子年滿7歲之後送到親戚家寄養,當然7歲之前會教育孩子最基本待人接物的技能。接收孩子的親戚,一般來說會是“舅舅”,這一點跟中國有點像,舅舅的社會地位比較高。

    孩子在新的家庭裡,會受到精心的培養,儘管他的身份是侍童。在這裡,他將學習武藝、文藝以及其他特長。一般來說,孩子到了18歲的時候,就已經具體成為騎士的各種能力和品質。接下來,孩子還要經歷一場考核,合格透過之後就被提拔為“騎士”。

    另一種是集體教育。歐洲的多數領主手下都有騎士團,這些騎士肩負著教育下一代騎士的責任,孩子們會被送到騎士團裡過集體生活,並聯系武藝。

    他們要從小雜工坐騎,給騎士們打掃馬廄、給騎士們送信,然後慢慢提升到侍童、持盾者。孩子們在打雜工、練武的同時,他們還要學習宮廷禮儀與騎士精神。

    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還會主動學習更多的東西,比如讀寫能力、外語水平、學習音樂等等。到了成人的時候,他們透過相關測試,就會獲得“騎士”榮譽。

    男孩獲得“騎士”的榮譽之後,他還要繼續修煉自己的各種技能,甚至要積極參戰提升軍事素養。這一點,大家都能夠理解,現在談談騎士後天修養的重要內容——與貴婦的愛情。

    為貴婦效勞是完美騎士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人們認為戰場的英勇離不開愛情的滋潤,於是對女性的崇拜和英武表現聯絡起來。

    經過詩人們的宣傳,騎士們認為“浪漫愛情”就是一次修煉,並不是簡單的生理滿足。雖然有肉體的基礎,但要十分克制、十分優雅才行,這樣的愛意味著擁有自我否定、服從命令、剋制慾望的美德。

    騎士們只有經歷愛情的磨練,才能從“普通男人”昇華為“英雄豪傑”,同時也意味著真正練成為1名接近完美的騎士。

  • 3 # 風吹草語

    中世紀一名騎士的養成,必須經過以下三個階段的學習。

    家庭教育階段(0歲—7歲)

    貴族子弟出生後,首先要去教堂進行基督教的洗禮,然後為新生兒選定教父和教母。他們的名字一般都是教父與教母取的。洗禮之後,父母、教父母將共同擔負起對他們宗教薰陶、道德培養和人格塑造的責任。

    侍童教育階段(8歲—15歲)

    8歲左右,貴族子弟們被送到其他貴族家庭寄養做侍童。在此期間,他們要經常幹一些雜活,並隨時聽從領主的吩咐和調遣。當領主有社交活動時,會安排他們迎來送往,端茶倒水。讓他們學習待人接物的方法和進退有度的禮儀。被寄養家庭的成年男子負責培養他們的武藝、雄辯、吟頌的能力,寄養家庭的年長女性,則要教他們唱歌、奏樂、詩書等藝術特長,讓他儘可能地成長為既武藝高強、虔誠忠信、又舉止大方、談吐高雅的人。

    扈從培養階段(16歲—22歲)

    是騎士教育中,最後也最重要的階段。到了這個階段,大貴族子弟主要在宮廷中做君王及其家人的侍衛;中等貴族家庭的子弟,在顯貴豪門或國王衛隊中做侍衛;小貴族的子弟則跟隨中等貴族,完成扈從技能培養或者說騎士實習階段。

    這一時期看似只是領主做隨從,實際上是在全面學習做騎士的方法,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他們是領主的貼身跟班,為領主 :照看戰馬,保管盔甲,擦拭武器。領主打仗,他不但要協同作戰,還要以身護主。

    當這個階段結束後,他們要進行騎士佩劍儀式,在一系列繁瑣的程式之後,主持者親吻他的雙頰,並用劍背敲擊3下,然後鄭重宣佈:“以上帝、聖米迦勒與聖喬治之名封你為騎士。”

    至此,一名真正的騎士方才完美出爐。

  • 4 # 忽忽998

    在中世紀的歐洲,怎樣才能成為一名騎士呢?

    西歐國家建立在蠻族部落體系之上,與戰爭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軍事成為整個西歐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空氣裡始終充滿著火藥味。

    擔負保家衛國這一神聖使命的正是封建貴族。故而,貴族這一稱謂,不僅意味著榮華富貴,也意味著寶劍和烈火。

    在中世紀,當貴族家的子女也挺不容易。女兒被看作貴族家的資產,往往成為強強聯合和巴結上級的犧牲品,政治婚姻是她們不願走,但必須走的道路;兒子要想世襲為貴族,必須先成為一名英勇善戰的騎士,而成為一名合格騎士的道路那是漫漫而又修遠。

    貴族的兒子長到七八歲時,會被送到高階領主的城堡裡。他可不是去當大少爺,而是充當幹雜活的侍童,還要侍奉和保護女主人。

    女主人及其女兒會教侍童騎士禮節和文化知識,以及聲樂、口才等貴族技藝。這一時期,正是侍童產生懵懂的“愛”的時期。而基督教會鼓吹性與愛分離,宣揚不夾雜“邪念”的愛。因此,侍童把對女主人的“愛”轉變成對女性的崇拜,保護女性更是責無旁貸,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騎士之愛”,後來則發展成歐洲的一項重要禮儀——女士優先,騎士精神和騎士風度又由此演化而來。

    到了十四五歲,侍童升級為扈從。扈從相當於準騎士,也是預備役軍人,責任是護衛主人,也有隨軍出征的義務。在這個階段,扈從主要學習被稱作“騎士七技”的騎術、劍術、投槍、游泳、打獵、弈棋和吟詩,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士打基礎。

    大約二十一歲左右,扈從可升級為騎士,但要經過晉封儀式。晉封儀式源於日耳曼人授予武器的儀式,一般選在宗教節日(相當於中國的黃道吉日),必要的時候也會臨時在戰場上舉行(比如前文裡巴里安讓騎士“提前畢業”那段)。

    晉封儀式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世俗型:主持人是君主或貴族,多在王宮或城堡舉行;

    二、宗教型:主持人是教皇、主教等神職人員,多在教堂舉行;

    三、世俗宗教混合型:主持人多為君主或貴族,神職人員負責彌撒等宗教活動部分,地點在王宮城堡或教堂。

    整個儀式比較繁瑣,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授予準騎士寶劍。準騎士齋戒沐浴、祈禱懺悔、宣誓效忠,還要披掛整齊,鎧甲頭盔一應在身。主持人把佩劍放在準騎士頸上或肩頭輕拍幾下,並朗聲宣讀騎士準則。此時,受封者去掉“準”字,成為正式騎士。

    最後,新騎士要騎馬錶演武藝,以示自己無愧於騎士這一稱號和殊榮,有時儀式過後還會舉行馬上長矛比武等娛性節目。

    14世紀以後,晉封儀式趨於簡單化。為了擴充兵力,統治者允許非貴族透過金錢或戰功獲准成為騎士。

  • 5 # 終不似1少年遊

    騎士在開始的時候是一種統稱,騎士,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上的戰士”,作為戰士,尚武和勇敢是不滅的印記,後來才演變成為一種榮譽稱號,用來表示一個社會階層。在文學作品中,騎士往往是忠誠和勇敢的象徵,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同時騎士精神充滿著自由與浪漫的氣息,這裡借用一句名言:如果上帝也有靈魂,它在自己的時代裡也是一個異常勇敢的騎士。

    歷史上的騎士階層指的是擁有雄厚經濟及軍事實力的中小地主階級,中國著名學者倪世光認為,騎士是在中世紀時期具有精良的裝備的重灌並且通過了集團的准入儀式的軍人。騎士制度的淵源追早可追溯到日耳曼人的親兵制,因為此二者在執行機制和精神特點上具有相同的核心,即附庸關係、好戰、忠誠、榮譽感。公元732年,鐵錘查理進行改革:一方面摒小農于軍役之外,讓貴族和富裕農民成為職業騎兵;一方面將土地分封成為提供騎士的軍事采邑,這就為騎士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層層分封制下,騎士既是土地的擁有者,又必須自己成為戰士,並且盡到保衛領主和守衛城堡的重責。在騎士階層出現、騎士制度逐漸形成後,從騎士的培養、成長到成熟,乃至為主盡責、為國盡忠,騎士們在歷史大背景和成長小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騎士文化。這種騎士文化,對當時、對後世的歐洲整體精神風貌和民族性格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騎士精神在價值觀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軍事和愛情觀上。從軍事角度上看,中世紀的騎士要馳騁戰場,履行軍事責任和義務, 他們是領主的守衛者,是城堡的保衛者。艱辛的作戰需要頑強的精神來支撐。對當時的歐洲而言,騎士精神中尚武、勇敢、頑強的內涵有著不可磨滅的軍事價值。

    至於愛情觀,中世紀的歐洲列國林立,互相通婚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所以當時的婚姻的基礎往往不是愛情,而是政治或經濟利益。但是騎士之愛卻可以讓很多年輕騎士與貴婦人尋求到精神上的愛情。而且,在那樣一個對婦女有極端偏見的時代,騎士精神卻成就了一種尊重和保護女性的風氣,實在是難能可貴。

    騎士文化還造就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即騎士文學。騎士文學前期主要描寫騎士們的冒險故事,後來騎士之愛就成了中世紀騎士文學主要內容和基本格調。如12世紀前後極為興盛的騎士文學中有關於英國亞瑟王傳奇故事《亞瑟王和一百個騎士》、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卜龍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等等有關騎士事蹟的史詩、小說、散文,都對騎士的忠誠、勇敢、俠義以及愛情、榮譽等進行了歌頌與讚揚。

  • 6 # 百足之蟲之阡陌

    騎士,是歐洲中世紀中引人入勝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原為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成為一種貴族階層。騎士的頭銜來自另一位騎士或是領主的冊封,騎士除了能獲得自己的封地之外,也必須為所效忠的領主作戰,戰時須自備武器與馬匹。現代部分歐洲國家仍保留騎士頭銜為有特殊貢獻的人作榮譽表揚,通稱為"爵士"。歐洲的騎士制度與中國傳統計程車、日本的武士制度非常相似。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並以騎士精神作為行事守則,是英雄的化身。

    (在英國,能受冊封為騎士是莫大的榮耀。而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在1560年以來,英國開放給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有機會獲此榮勳。)

    在8世紀時,在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編列出禁衛軍,騎馬跟隨查理大帝一同作戰,為最早出現的騎士團,騎士於法蘭克人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戰爭中,開始漸露鋒芒。

    11世紀到15世紀間,騎士是Continental戰力最強的精銳兵種,亦是十字軍的主力。

    到了16世紀,火槍、火炮等熱兵器相繼發達之後,盔甲失去了必要性,致使騎士的存在受到重大打擊,也促成戰爭模式的轉變-騎兵不再穿著重鎧也不使用騎槍衝鋒,改穿軍服配戴軍刀與火器,此類火槍騎兵被稱為龍騎兵。

    騎士的頭銜隨時代的演進與轉變,在現代已變成王室授予傑出貢獻者的榮譽頭銜。

    騎士必須遵行“騎士教條”,大意為忠義勇敢並具備鋤強扶弱的任俠精神,除了妻子以外還要與一名心儀女子精神戀愛以彰顯浪漫的紳士風度等,但現實中騎士除了打仗與戀愛以外很少能做到道德面的要求。

    騎士屬於貴族階級的最低層,通常只擁有一小塊封地(莊園)。是專職的軍人,為自己效忠的領主作戰。

    在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思想濃厚,非常重視血統和出身,平民成為貴族的一種途徑就是成為騎士,但現實中及其少見。

    成為騎士是每一箇中古男孩的夢想,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

    其受封儀式一開始僅僅是簡單地以劍輕拍受施者的右肩並予以授名,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此一過程漸漸變的卻十分艱苦。以下是一箇中古男孩要成為騎士的過程。

    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裡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俠義精神”。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也存在未滿二十一歲就受封為騎士的情況,例如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十五歲時已被亨利封為騎士)。

    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耶和華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持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此侍從提升為騎士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最後,將站在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有時候會用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

  • 7 # Renai55ance

    最早的“騎士”出現在古羅馬,但羅馬的騎士(Equites)和中世紀的騎士(knight)不是一回事。

    羅馬的Equites是一種社會階級,在元老之下,一個平民在繳納40萬塞斯退斯可以成為一名Equites,並在27歲後透過就任Queastor,一個低階官職,來獲得成為元老階級的機會。

    中世紀的騎士“knight”是一個軍事貴族階級,也是對受過正規訓練的騎兵的稱呼。他們的出現是為了協助國王征戰,準確點來說,騎士制度是封建領主騎兵制度。

    其原型是日耳曼的扈從隊(扈從是聚集在日耳曼軍事領袖身邊的戰士,是領袖的親兵,被塔西坨稱為“侍從”),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軍事領袖開始稱王,建立起真正的國家,其扈從隊由於吸收進大量羅馬人而迅速膨脹,他們得到被征服的土地作為賞賜。於是,扈從隊轉變為了封建主武裝,並“逐漸轉為騎兵勤務”。而采邑制是由法蘭克王國的官相查理馬特建立的。他為了抵抗阿拉伯人的進攻,將從叛亂貴族和天主教會(誰說神權大於王權?)收來的土地賞賜給由中小封建主和富裕的自由民組成的騎兵部隊,這就是采邑制的出現。

    想要成為騎士,早期的中世紀時,需要受到冊封才可以,但在晚期,騎士已成為一個貴族階級,一名無法繼承土地的貴族次子生來就是騎士,不過由於沒有土地,只能成為流浪騎士,以城堡廢墟為據點打家劫舍。

    查理大帝時期的一個騎士被要求使用劍、矛和弓箭,但在查理大帝之後弓箭被放棄了一段時間,直到11世紀,弓才重新被採用。1066年的黑斯廷斯之戰中,諾曼公爵的弓弩手給哈羅德的步兵和騎馬步兵(諾曼征服之後英國才有騎兵戰術)帶來了極大的傷亡。12世紀,射程更遠的威爾士長弓傳入英國,併成為國技。而劍,由於更為昂貴,也更難使用,所以只有封建主和富裕的自由農(查理大帝要求資產達到16馬克的自由農必須裝備成一個騎士)使用。

    騎士的防護裝備有頭盔、鐵甲和盾牌。早期的頭盔為圓錐形鐵盔,有護鼻,後在十字軍時期演變為各式巨盔和桶盔。盔甲方面,早期為鐵甲衣,即將鐵甲片鉚在衣服上,後由於生產力的提升演變為鎖子甲,並開始出現一些大片鐵片打成的加強件,又出現了板甲衣,最後發展為板甲。早期的盾牌是帶有金屬圓鈕的箏形盾,後來出現扇形盾,圓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繪有家族紋章的羊皮紙。

    騎士的騎兵戰術以衝擊為主,一批批得衝向敵方陣線,如果一次沒衝動,就從兩翼返回,第二批再去衝。日耳曼人曾用這種戰術擊敗了東西羅馬帝國的騎射手。在當時,許多步兵都是為經過訓練的徵召自由民,難以抵擋騎兵的衝擊戰術。後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出現新的戰術,騎兵站在步兵之後,並在步兵的間隙中向敵人發動進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別人吵架時有沒有想怒打對方一頓的衝動,說出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