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隧道2019

    商鞅變法的內容

    政治:

    一,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二,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三,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四,嚴明法度,禁止私鬥。

    經濟:

    一,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三,統一度量衡。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得秦國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帶進上層建築,影響了華人兩千多年.

    商鞅變法的結果,是把秦國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但當天下一統,不再有徵戰的時候,治理方式卻仍然是商鞅變法之後所維持的那一套體系,沒有及時進行政策轉型,這才是秦二世而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 2 # 乙丙丁6

    答案是肯定的。

    商鞅變法使秦國很快在六國中崛起,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商鞅變法,哪來的強大的秦國。

    強大的秦國吞併六國之後,秦法很難獲得佔領下的其他五國百姓的支援,這些百姓受不了秦法,就會認為是壓迫。俗話說哪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

    迫於秦始皇帝強大軍事力量,天下百姓只能隱忍。記住,凡是忍的,最終結果就是忍不住!因為天下百姓不再只是秦國的百姓了,秦國百姓為什麼守法?因為當時秦國有敵對國,壓力是外來的。這種外來壓力下,秦法很有用,共同對抗外來壓力,有功必賞!秦國百姓就凝聚出一股讓天下人都害怕的力量,結果秦國滅了其他五國。

    一統天下的秦朝,是沒有辦法讓天下人跟秦朝君主一條心的。這時再使用嚴酷的秦法,百姓就會感覺受到壓迫。不僅如此,當年的有功必賞的機會也沒有了,不僅天下百姓沒有,連以前的秦人也沒有了有功必賞的機會,因為天下大一統,基本上沒有強敵可以攻伐。這樣就直接導致,老百姓只能感覺受到壓迫,沒有出路,畢竟老百姓當中有很多人是需要有條通往富貴的路的,怎麼辦,唯一的出路就是造反。

    天下百姓受不了嚴酷的秦法,再用嚴酷的秦法來制約百姓,百姓就有怨恨,但這還可以忍受,慢慢習慣就好了。但是後來的,皇帝勞民傷財的大興土木,讓百姓流離失所,抓壯丁服徭役,讓老百姓受不了。由於矛盾日益激化,於是就有人利用了這個社會矛盾,煽動了起義造反。

  • 3 # 婉兮歷史

    商鞅變法是秦孝公時期施行的,商鞅變法主要指什麼呢?第一條就是廢除貴族權利實行軍功立爵制,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普通人都有權力可以透過立功並且過上富貴的生活,而一些無所事事的貴族就被取消了世襲制,不在具有貴族優越的權力地位。

    第二條就是廢除“井田制”,把田地分給百姓,允許百姓自由買賣田地,還獎勵耕織。

    三就是統一度量衡,第四條就是建立郡縣制,加強了國家對基層城鎮的管理,第五條就是彰明法令,制定《秦律》並且公佈於世,要全國遵守。

    商鞅變法的確是讓秦國變得強大了,商鞅變法可以成為秦國稱霸天下實行的準則,但為什麼說秦國的滅亡也要算在商鞅變法身上呢?其實商鞅變法就是一件武器,怎麼用如何用其實這有個度需要君王好好把握。

    例如這個秦始皇用商鞅變法統一六國沒錯,可是在建國以後就已經張弛有度的使用商鞅變法,例如秦孝公時期雖然一方面用商鞅變法嚴格管理百姓,但是有時候也要適當的大赦天下赦免一些死囚犯才彰顯天朝的寬容大度,可是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一次大赦天下都沒有過,反而把商鞅變法利用到了極限,所以與其說商鞅變法是導致秦國滅亡的根源不如說是君王不懂得變通,一味地壓榨民力不懂得休養生息沒有張弛有度的管理國家,在如此高壓政策下,秦二世而亡國。

  • 4 # 劉文農114

    秦國原來是西北一個為周王室養馬的部落。不是西周的諸侯國。因為他們不斷的抗擊匈奴,並擊敗過匈奴,後來東周初護駕王室有功,才得以建國。因為他們的文化比較中原來一直是最落後的。所以他們的歷代君王都勵精圖治,虛心向中原學習先進的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穆公時代和晉國的關係,即歷史上有名的“秦晉之好”。發展到了秦孝公時代得到了商鞅,才更加系統化的學習了中原的先進理念。從秦國建國初一直到商鞅變法。秦國的歷代國君,是一直在不斷的摸索發展,勵精圖治變法圖強。只不過是經過商鞅變法後,把中原先進的理念在秦國法律化制度化了。雖然商鞅被車裂,“商君之法”還是被後代君王完全貫徹執行下去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而戰國後期東方六國則正相反。因為上層和貴族階級日益腐化,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突出 ,所以東方六國走向衰敗那是“必須的”。但是話說回來。秦國一統天下後,是秦國走向了終點。因為秦始皇帝嬴政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是一個暴君。他已經統一了六國,可是對老百姓沒有半點懷柔政策,沒有緩和一點點階級矛盾,而是變本加厲橫徵暴斂。因此秦二世亡國那也是“必須的”,可以說是秦始皇一手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這和商鞅變法沒有必然聯絡。因為任何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必然要走向反面,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 5 # 格致研學

    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轉型。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亂戰。列國為實現富國強兵、探索新的政治制度,紛紛推行變法改革。相較而言,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佳,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與東方六國相比秦國本身的文明落後性,而這種文明的落後性卻恰恰使秦國的改革阻力相對較小、舊制度的沉積與慣性較弱。商鞅變法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所有領域,在政治領域尤為成功,率先打破了封建貴族體制,建立起君主至上的集權政治制度。

    集權制度的優越性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從資源配置,到戰爭動員,再到行政的高效,加之以洞察人性基礎上的賞罰有序,這些就是秦國得以迅速崛起、後來居上的原因。

    但是,當秦朝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將這套模式在大一統疆域內一刀切式的全面推行,嚴重忽視了舊六國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與不平衡性,自上而下的新制推動必然產生巨大的衝撞阻力。

    另一方面,在秦朝單一的集權體制下,六國舊貴政治失意,各地強烈的仇恨與復國心理成為隨時可能爆發的火種,為秦朝的速亡埋下巨大隱患。

    其次,最高統治者藉助集權制度的優越性肆意放縱自己的意志所形成的暴政,透過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直接貫徹於底層民眾,使底層百姓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最高層的壓迫,造成統治者與底層社會的直接對立。

    綜上,西周初年以宗法分封為方式的貴族分權政治,建立起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貴族共享模式,有利於撫平仇恨、拉攏各方,鞏固政權。而秦始皇的集權獨享模式,不僅加深與舊貴之間仇恨,也形成了最高統治者與社會底層之間的直接對立,使自己成為萬眾公敵!

    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推動社會轉型,功不可沒。但是,制度創新過急過快、忽視社會發展客觀條件,以致短命而亡,其歷史教訓不可不鑑!

  • 6 # 香茗史館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個國家想要圖強,就必須儘可能的挖掘國家的戰爭潛力,商鞅變法便是如此。商鞅變法內容雖多,但主要都是為戰爭服務的,這促使了秦國的持續變強,並最終經過數代努力一統天下。同時,商鞅變法同樣使得秦國極富侵略性,即使天下統一後仍然無法停下戰爭腳步,秦國的迅速滅亡同樣於此有關。

    商鞅變法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挖掘秦國的戰爭潛力

    戰國初期,秦國面對極為強盛的魏國,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秦人雖然堅韌不拔,卻也無力改變敵強我弱的根本局面。為了圖強,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展開深徹變法,就此讓秦國走上了一條富強之路。

    如上表所示,商鞅變法的內容雖然較多,但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富國強兵,廢井田、開阡陌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目的在於富國;廢除世卿世祿制則是為了防止公器私用,同樣是為了富國;實行連坐制、輕罪重罰制,則是為了改善民間風氣,兼有富國和強兵;普遍推行縣制、加強戶籍管理則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升戰爭動員能力。

    縱觀商鞅變法,其最為核心的內容其實只有兩個字“耕、戰”,而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挖掘秦國的戰爭潛力。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得秦國迅速從弱秦,變為強秦,才能在戰爭頻率極高的戰國時代生存下去,並不斷變強。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其實已經具備一定軍國主義特徵

    所謂軍國主義,其實就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將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均服務於擴軍備戰及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只存在兩種合法性職業,即農民和軍人;整個國家也只鼓勵兩種事,即種地和殘軍。在那個想要做官只能靠遊學的時代,依靠種地和打仗獲取爵位、謀取晉升,無疑對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普通百姓造成了巨大沖擊。而由於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率極高,因而想要入仕做官,對普通百姓來說,從軍顯然比遊學更具有機會,且難度要小很多。

    這種情況下,用交糧的多少評定功勞,用人頭計算功勞,便成為了下層向上層奮鬥的主要通道。如果你想要成為人上人,要麼選擇拼命種地,要麼選擇拼命殺敵,再無其他路可走。而這種從制度延伸到思想上的改革,無疑讓秦國極富侵略性和攻擊性。

    雖然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強國,且沒有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但變法後的秦國,政治、經濟、文教等各個方面,卻均在為戰爭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軍國主義特徵。

    以軍功為晉升主要通道的秦國,已經很難停下戰爭的腳步

    商鞅變法,不僅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落後面貌,而且使得秦國得以強勢崛起,歷經數代人的積累,最終成功統一天下。然而,由於商鞅變法主要是為戰爭服務,百姓獲取利益主要依靠軍功,而且不能繼承,這導致秦國極富侵略性。

    正如後世文官掌權的宋朝極力避免戰爭一樣,由於秦國官員主要依靠軍功晉升,軍方掌權的秦國已經很難停下戰爭的腳步,而這也是秦國統一六國後仍然沒有停止對外擴張和征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由於歷經長期戰亂,百姓對於和平的期盼已經達到了極致,秦國這種持續的征戰,不僅使得國家負擔不斷加重,更使得百姓長期遭受戰爭困擾,進一步加劇了民間矛盾。而這也成為了秦國迅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終上所述,商鞅變法雖然為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但同樣使得秦國極富侵略性,從而為秦國的覆滅埋下了隱患。不過,將秦國的滅亡歸咎於商鞅變法也不正確,畢竟商鞅根本無法預料後世的境況,秦國統一天下過於迅速,導致沒有時間調整國策,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 7 # 柚子愛歷史

    商鞅變法確實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國力,使得秦有能力最終統一六國,但是商鞅變法也有其侷限性和時效性。商鞅變法剛開始實施時秦只是一個諸侯國,但是統一六國後秦變成了大一統的王朝,商鞅變法的理念在秦一統六國的過程中發生了異化並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而作為法家思想主導的商鞅變法很多條令已經不適合新形勢下的需要,嚴苛的法律和酷刑苛吏都使百姓不堪忍受,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最終導致了秦朝的速亡。

    一、以商鞅變法中的嚴刑峻法為例,用之善則國興,用之不善則國亡

    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法家治國,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認為法是“為治之本”,主張立法分明,以法治國,指出“今有主而無法, 其害與無主同”。“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飢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

    秦國在春秋諸侯中本為一個地處邊陲的弱小國家,常被輕視,自己也覺得僻陋自卑,民眾的法制觀念非常淡薄,此時商鞅變法以法治國,可以透過嚴刑峻法保障變法的順利實施,而秦國所具有的軍事化中央集權的政治形式也可以透過強權手腕去有效控制地方百姓和各級官吏,這就是“法嚴而酷刑深,而必守之以公,當時取強 ”。

    但是秦朝建立以後,經過多年戰亂的天下殘破不堪亟需重建,與民休養生息是統治者的當務之急,然而秦朝統治者酷法依舊,且不恤民力,築長城,修驪山陵墓,動輒動用上百萬的民夫,而且一旦失期便是死罪,陳勝吳廣便是因為大雨失期才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的,漢高祖劉邦也是因為押送的民夫逃跑自己逃不了死罪才造反的,所以說秦朝的嚴刑峻法是雙刃劍,用之善則興國,用之不善則成了亡國的利器。

    二、商鞅變法只圖短時期內讓秦國實現富國強兵,而忽視了民眾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

    商鞅變法短時期內確實讓秦國實行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是從長遠來看,變法只是讓人們追求功利性,追求戰功爵位,而忽視了對於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設,輕視了人文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使秦朝政權喪失了社會道德的支撐,導致了民風敗壞,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賈誼《治安策》)商鞅變法實行的連坐制度也開了株連制的先河,百姓之間人人檢舉,互相揭發,人民皆人人自危,生活在恐懼之中,長此以往,必然會滋生對於秦朝統治的不滿。

    三、變法太過依賴明主

    商鞅變法能夠順利實施是依靠秦孝公的鼎力支援,秦孝公也是一代明主,為了秦國的強盛殫精竭慮,重用商鞅。秦始皇也算是一代雄主,也算勤政,利用強權和軍事力量也能壓制住國內反對派力量,但是到了秦二世即位後,只知道貪圖享樂,政治腐敗,不恤民力,搜刮民脂民膏以逞私慾,以至於民不聊生,被迫造反。所以商鞅變法的一大侷限就是太過於依賴君主是否賢能。

    四、以軍功爵製為例,沒有了戰爭就沒有了軍功,沒有了軍功普通百姓就失去了一項重要發家之道,失去希望的民眾最終成為禍亂之源

    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對秦的統一程序影響最大,據韓非子描述,秦人聽說要去打仗就磨刀霍霍,勇往直前,奮勇殺敵。將士們為了建立軍功無所畏懼、所向披靡,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秦朝建立以後,無仗可打了,百姓也就是失去了一大晉身的渠道,軍民合一的制度也使得百姓是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這部分人就成了和平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 8 # 當朝大學士

    首先,任何事情都是有主次矛盾的,也就是說,不存在絕對的好事與絕對的壞事。先秦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的確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影響,固然也會有頑疾所在。秦國二世而亡,與商鞅的變法成果有直接關係。

    開啟秦國大規模農民起義先河的便是陳勝吳廣起義,這也是中國有據可靠的較早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被鎮壓,但是卻點燃了秦朝反抗勢力的火藥桶,全國各地揭竿而起,秦朝最終被瓦解。

    陳勝吳廣為什麼要起義?原本前往漁陽戍邊的徭役部隊,行至大澤鄉時卻被大雨阻斷了去路,延誤了時間。在秦朝,延誤朝廷徭役就等於死罪,隊伍中的陳勝吳廣認為,反正橫豎都是死,不入轟轟烈烈的幹一場,於是夥同戍邊的900名平民,殺死徭役軍官,揭竿而起。

    商鞅變法之後,嚴刑峻法成為了秦國的象徵。法制,中央集權成為了秦國的標誌。但是秦國之法,苦於鄉民,尤其是秦朝建立之後,苛刑氾濫,人命卑賤,這就是商鞅變法遺留下的最大弊端。

    當然,秦王朝的覆滅並不僅僅是因為苛刑氾濫,是多種原因作用的結果。但是苛刑氾濫雖然不起決定作用,卻成為了秦王朝覆滅的催化劑。

    前人在總結經驗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亂世稱雄需法家,太平盛世道儒法”。在先秦幾百年的亂世之中,秦國要想迅速崛起,必須藉助於法家的中央集權思想,同時廢黜井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切實解放生產力,對生產力的發展試一次極大的促進。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實行的是黃老之學,也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恢復生產。漢武帝時期,經濟已經恢復到一定階段,新的矛盾逐漸出現,君王對於權力的把控又被提到議程。於是,董仲舒拿出了改良版的儒家學說,將法家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當中,成功被劉徹接納,成為了住在中國的主流思想。

    實際上,從董仲舒提倡新儒學之後,儒家學派就不在是原汁原味的,而是集百家之長,創造利於統治的工具。儒家雖然廢黜了嚴刑酷法,但是同樣保留了依法治國的先進法治思想。

    結束語: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派各說都是各有優缺,沒有絕對完美的思想體系。當時的大家們只顧著爭先,而忽視了汲取。法家對於秦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一個大一統王朝,法家思想卻起不到治世的作用,原先的優秀政策也適得其反,發揮了反作用。就如同一個人發炎了吃抗生素,疾病可以治癒。但是病已經好了還繼續吃抗生素,那就會危及健康。商鞅變法的境遇亦是如此。

    【文 / 楚南青史君】

  • 9 # 尋道底呢

    商鞅只是順應歷史格局!做了應該做的事!(有貢獻)!!!但他埋下的坑!讓一個剛延生的朝氣逢勃統一帝國!瞬間土崩瓦解!!他在統一大業過程中!遵承了法家的格局(法家是的的儒家的旁技丶。但他的近功近利的老鼠理論!葬送法家的命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瑞士藝術家尚·丁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