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迎罡

    丁格利(1925年——1991年)是瑞士當代極有創造精神的藝術家,他的藝術品既有視覺衝擊力,又有很強的實用性,深受瑞士民眾喜愛,被大量裝置於瑞士街頭,已經成為瑞士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

    丁格利在藝術創作中,無所不用,把許多廢舊材料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

    他使用的藝術材料應有盡有,各種鏽跡斑斑的金屬元件和機器零部件,都是他發揮天才創造力的很好元素,如,鋼管,鐵片,車輪,齒輪,橡膠管,車輪胎,酒瓶,等等。

    以我的理解,丁格利是以辯證法的哲學思維來審視世界萬物的。就如在我們的傳統哲學中,面對大山中的一塊巨石,它是冰冷的,沒有生命也沒有實用價值。

    如果把這塊巨石切割並打磨成石碑,或者做成建房時的基石,或者把它雕刻成石像,那它就富有價值屬性了。

    丁格利正是以這樣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在他眼中,世界萬物都有生命,只是它們的生命被現實遮蔽,不容易被人們感知到。

    只有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組裝和重構,讓原本廢棄的東西重新具備某種功能與用途,造福於人類和社會,恰恰就是發掘了這些東西的生命力,藝術家也從中感受到了創作的樂趣。

    丁格利把各種廢棄物重新組裝起來,並藉助物理特性,讓組裝物集裝飾性、實用性、美觀性和藝術性為一體,並透過機械力給其施加動力,讓它們運轉起來,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和無窮魅力,可以說,這些玩意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

    同時,丁格利的藝術創造揭開了藝術創造的神秘面紗,拉進了藝術與生活與普通大眾的距離,增加了普通大眾參與藝術創造的信心。只要有想法,人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

  • 2 # 畫家王衍成

    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 1925-1991)是二十世紀知名的瑞士雕塑家。他擅長將廢棄的機器零件攢成一件件裝置作品,並加上手柄、腳踏板、電動引擎讓這些“破爛兒”動起來,獨創了一種機械動態雕塑。

    丁格利1925年出生在瑞士小城弗裡堡一個普通人家,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農民。從小叛逆的丁格利,早早便棄學離家,16歲開始在當地的商場當上了裝飾工學徒。他斷斷續續地在大學聽了一些與應用藝術相關的課程,開始形成“運動”是一種藝術表達方式的初步概念。這一時期在藝術舞臺上嶄露頭角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伊夫·唐吉、達利、米羅、保羅·克利的畫風讓丁格利腦洞大開,“包豪斯學派”的極簡、抽象風格賦予丁格利創作靈感。

    1953年,28歲的丁格利與新婚的妻子一道移居巴黎,與現代雕塑先鋒布朗庫西做起了鄰居,並在這座世界藝術之都結交了很多先鋒藝術家朋友。

    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的這件《自動機械雕塑》(見上圖)是丁格利1954年完成的作品。鐵絲擰成的圓形線圈、紅黃藍三原色的鐵皮扇形被一些鐵棍連線起來,拼湊成這件抽象的簡單裝置。一股馬列維奇極簡的至上主義畫風、蒙德里安“風格派”“格子畫”的新造型氣息撲面而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抽象藝術在歐洲的發展陷入瓶頸,關於抽象與具象的爭論喋喋不休。與此同時,在雕塑藝術發展中,構成主義(一塊塊金屬、玻璃、木塊、紙板或塑膠板結合)和不以“形象”為訴求的非形象藝術也開始嶄露頭角。

    丁格利也在思考,怎樣用雕塑作品反映藝術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他在作品中用圓形、半圓形、直線等形態和紅黃藍三原色來放映抽象主義,同時他在作品中用手柄、腳踏板、電動引擎讓作品動起來,藉此來反映動力學藝術。丁格利的雕塑甚至能加上一支畫筆,在畫板上完成一幅幅繪畫作品。丁格利的雕塑作品看起來是能運動機器,其實並無真實的用途,他藉此諷刺先進的工業社會盲目的物質生產過剩。

    丁格利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超機械》(méta-mécanique),méta意為在機械“之外”。1959年,丁格利應邀參加第一屆巴黎雙年展,展會上,他的繪畫機器雕塑完成了4000幅繪畫,並贈送給觀眾。這一藝術行為成為此屆巴黎雙年展最引人注目的亮點,獲得了廣泛的好評。

  • 3 # 疾飛昏鴉

    機械怪俠讓·丁格利是二十世紀瑞士最為重要的當代藝術大師,將裝置、雕塑、環境、燈效、音樂、行為、繪畫等藝術元素完美和諧結合在一起的動態雕塑是丁格利對於藝術本身最偉大的實踐。〖這種會畫畫和列印的機器人一般都鼓勵觀者自行擷取片段,詼諧有趣且意涵深遠。〗

    我們所熟知的達達主義鼻祖杜尚是透過現成品的無意識組合和裝置來反叛一切既有藝術價值,反對和嘲諷工業和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的異化現狀。丁格利的藝術從形式表現上看似也具備達達的某種特徵,本質上卻有著天壤之別。〖能動機械和光影與燈效的互動營造出的神秘和童話的世界。〗

    丁格利的雕塑本質上是較為純粹的造型語言,巧妙而別具匠心的設計理念,還是建立在對材料本身敏感而執著的傳統範疇裡去實現突破。

    如果說達達主義是一種徹底顛覆和破壞,那麼丁格利則是試圖去透過解構來重組屬於他個體生命思考的全新樣式。這種樣式的終極依然是和諧,打破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的感官界限和語言阻礙來獲得某種和諧,甚至於觀者的不自覺參與也被和諧到形式本身中去完成作品本身價值。〖桑法勒的作品《她》,裡面的內容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吧。〗

    各種藝術語言的互動透過觀者來達到創作的完整性正是丁格利的過人之處,且這個過程的發生是如此地不動聲色和自然而然。直到今天他的藝術影響還在持續發熱,昏鴉認為大師對於材料和結構的敏感以及對運動過程的各種藝術形式和觀者的有趣參與都是其獨一無二的藝術實踐。

    定格利的另一件偉大作品就是他的妻子妮基·桑法勒。透過藝術拯救了一位被父親侵犯過的姑娘,成就了一位時尚女權主義者和女性藝術家,其成就和影響力不亞於丁格利。

  • 4 # spRachel寫1daystand

    與其瑞士同胞賈科梅蒂齊名,作品既震撼又無厘頭,猶如《中國產凌凌漆》終極必殺武器「攞你命3000」。

    尚·丁格利(Jean Tinguely,1925年5月22日,瑞士佛立堡生-1991年8月30日,伯爾尼卒),另譯傑昂·唐格里,瑞士達達主義畫家與雕刻家,以機動藝術創作聞名。他以作品來暗諷文明工業社會中盲目生產過剩的現象。

    MENGELE – DANSE MACABRE

    可怕的死神之舞

    SpRachel 第一次和丁格利相遇是在瑞士巴塞爾——他學習藝術的城市。在丁格利博物館,我一進門就嚇傻了,什麼鬼?

    1985年12月中旬,丁格利在接受心臟手術後昏迷了幾天。1986年8月26日晚上,他在家鄉尼魯茲的一個農場休養,目睹了一場大火。大火肆虐,農舍被夷為平地,剩下的只有碳化木樑、燒焦鐵片和幾乎認不出來的農業機械。

    丁格利在發光的餘燼中找回這些物件,創作了《門格爾-可怖之舞》。門格爾是誰?他是二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生,超過40萬猶太人死於他的毒氣室或殘酷的人體實驗之下。

    開啟燈,看清楚,既然叫舞蹈,它們當然都會動。

    Mengele – danse macabre1986

    Material / technique: Scrap iron, harvesters made by Mengele (Augsburg), hippopotamus skull, electric motorSize: 300 x 440 x 420 cm

    恐怕很多人沒想過,這也是雕塑。這是我最喜歡的丁格利作品,但在變成病嬌前,onedaystand發現這位鬼才還有超多好玩傑作。

    FREELANCE DECORATOR

    年輕的作品很優雅

    說起這種不太正常的雕塑,考爾德弱質纖纖的懸掛雕塑可能更著名。

    丁格利初期也是類似風格。他還未成為藝術家前,就在巴塞爾和蘇黎世擔任櫥窗裝飾設計,品味可高階大方了。

    ‘Stabilé II’, c. 1948, 110 x 62 x 75 cm, Gordon D’Arcy, Basel, Photo: Christian Baur

    Display window at Kost-Sport, Freie Strasse, Basel, May 1949, Photo: Peter Moeschlin

    KINETIC RELIEFS AND SCULPTURES

    大概是強迫症:不動就渾身難受

    1952年,他去到法國巴黎發展。

    覺得靜態的作品很沒勁,總有未完成的感覺。於是,受馬列維奇的啟發,他給自己的作品通了電,第一件動態雕塑橫空出世,他如釋重負:作品終於完成了!

    Elément Détaché IRelief méta-mécanique1954

    1952年,他受邀在巴黎的阿諾德美術館(Galerie Arnaud)舉辦自己的第一次個展。隨著它們的叮噹聲、抖動聲,除了精密的調節機制外,所有的動力都在不斷地變化,因此,它們既是設計的產物,也是偶然的產物。

    放一個能看到大量丁格利作品動起來的影片。https://v.qq.com/x/page/s0746gk53u0.html

    LE MOUVEMENT

    反藝術「動」物

    1955年4月,丁格利與多位藝術家,包含杜尚與考爾德,共同參與名為“運動”(Le Mouvement)的展覽,這也是動態藝術作為流派,正式走上世界藝術舞臺的標誌。

    自此,丁格利“製造”了一系列“無用之用”的作品,他甚至製作了一個《打碎盤子的機器》,專門用來打碎盤子,最後竟然成功賣給了一家百貨商店

    Plateau agriculturel1978

    Material / technique: Par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red), scrap iron, garden gnome, electric motor, 20 iron pedestalsSize: Plateau 50 x 850 x 460, H 200 cm

    這些裝置的“無用功能”使丁格利的達達主義反藝術的鬥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就是要透過無用的、破壞性、甚至失控的裝置來引導人們重新審視人類與現代文明的關係,而促使人們透過反思建立一個更適合生存的社會環境。

    Ballet des pauvres

    1961

    Material / technique: Aluminium plate, iron wheels, transmissions and rods, fabric, plastic, metal, furs, leather and other materials, electric motorSize: 400 x 350 x 220 cm

    每一次踩動都讓人心花怒放,驚喜感當然也只有一次,但這不也是體驗的一部分嗎?

    Mautz II1963

    Material / technique: Steel pedestal, steel wheel and plates, rubber belts, golf ball, electric motor (wheel fork and rim with pedals from tricycle, mudguard)Size: 42 x 82 x 32 cm

    而每一座雕塑的CD(冷卻,cooldown)時間都不一樣,從5分鐘到30分鐘不等,有標籤標明。

    像上面這個5分鐘就可以再玩一次。我特別喜歡它自暴自棄的狂暴。

    而下面就是要等25分鐘的,但和可以很多人一起玩,還能走進內部感受這工業怪物的氣息。

    Grosse Méta-Maxi-Maxi-UtopiaMéta-Harmonie1987

    Material / technique: Scrap iron, wooden wheels, aluminium steps, curtain, carousel horse, pottery vase by Ursi Luginbühl, plastic flowers, garden gnome, electric motorSize: 730 x 1700 x 700 cm

    Fontaine Stravinsky

    1983

    BONNIE AND CLYDE IN ART

    藝術界的雌雄大盜

    丁格利第二任妻子妮基·桑法勒(法語:Niki de Saint Phalle,也譯妮基·聖法爾,1930年10月29日-2002年5月21日)是法國雕塑師,畫家和電影導演。

    她第一次見到丁格利的時候,還是與丈夫一起去他工作室參觀。後來,太早結婚的她和第一任離婚,再遇丁格利,就在一起了。

    妮基的好玩和才華完全不輸丁格利,有機會一定寫她!這裡給大家看看夫婦的合作作品,就明白他們為何被稱為藝術版「雌雄大盜」了。

    “hon”是瑞典語的“她”,妮基用她最著名的作品《Nana》的形象設計了這個巨型妹子,而丁格利則幫她進行整體的可行性構架。

    這超巨大藝術品的外部形式是一個躺臥的巨人,長28公尺、寬9公尺、高6公尺,裡面有天文館、電影放映室、咖啡座和一些藝術品,但大家都得從“她的私處”進出。在當時全世界的雜誌和報紙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展覽結束就即遭解體。

    MÉTA-MATIC

    超前的AI繪畫?

    用人工智慧 AI 畫畫和猜畫是當下熱點,然而半個世紀前,丁格利就創作了另一種意味的 AI 繪畫小能手,而這些機械臂創作的作品,和機械臂本身一樣cult。

    Méta-matic No. 1

    1959

    Métal, papier, crayon feutre, moteur

    96 x 85 x 44 cm

    作品以工業現成品製作,觀眾可以選擇不同的繪圖工具,機器透過一個電機驅動的手臂來繪製抽象的點和線。

    實際上,這個裝置僅能透過有限的變數來創作出藝術家構想出來的畫作。

    Méta-Matic No. 14

    Méta-Matic1959

    Material / technique: Portable sculpture, metal and wood, wires, rubber belts, painted blackSize: 38 x 69 x 41 cm

    玩得一手好嘲諷——這是對藝術家的質疑,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過度商業化的批評:藝術品的主觀的創作過程不再受“無意識”的驅使,而是一個電動馬達。

    同時對人類對機器依賴的批判——這點完全對現在的AI適用。

    最近在巴黎大皇宮舉行的《藝術家&機器人》展覽很值得一看,丁格利的Méta-matic No.6 被置於開篇位置。

    HOMAGE TO NEW YORK

    Flag?自殺式爆炸作品/表演

    終於,他覺得動起來都不夠,很想拿你命了。

    這大概是他最著名又不可複製的作品了。1960年3月17日,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雕塑花園首演了世界上第一部自動毀滅的藝術作品。

    Homage to New York,1960

    原料來自丁格利在紐澤西州的廢品場和舊貨店裡發現的各種各樣東西:發動機,一個氣象氣球,鋼管,許多腳踏車零件,一架鋼琴,一臺收音機等等。勞森伯格(Rauschenberg)也用自己的一個小雕塑參加了這次活動。

    作品運轉了27分鐘出現意外爆炸,並未成功將作品完全摧毀。

    兩年後,丁格利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之邀創作了《世界盡頭研究二號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近郊沙漠中成功引爆——丁格利挑選此地,是因為其離當年的核試驗基地很近。

    The end of the world No.2,1962

    TINGUELY FOUNTAIN

    喝口水冷靜(總結)一下

    在巴塞爾的劇院廣場(Theaterplatz)上,丁格利用原劇院遺留的舞臺裝置、廢舊零件組合而一組鋼鐵奇兵,他們由低壓電流驅動,在水中舞動,在Sunny中閃耀,就像啞劇演員、演員和舞者在賣力表演。

    Tinguely Fountain,1977

    最後我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總結丁格利4個大招:

    1.丁格利認為自己不是達達主義者,但比達達主義更進一步,以廢舊金屬鑄造雕塑,並通電使其運動。這些作品很容易被當作垃圾,是反藝術的,充滿了不確定、無聊、無用和幻滅。

    2.以「非理性」的機動作品嘲笑機械時代的非理性發展和人們對機械的過分依賴,突出的是機械笨拙和可笑。

    3. Metamatics 系列作品探討藝術家、觀眾和社會對藝術作品的影響,先鋒性地提出以機器幫助“創作”作品。

    4.自毀式作品充滿崇高感和宿命感,雕塑藝術被他變成表演藝術,以展現機械迷人的魔力和毀滅性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有實現獨立的可能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