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胡說八道,恰恰相反是張居正延長了大明王朝的壽命的。由於一條鞭法,為大明朝積攢了不少錢,讓大明朝的萬曆皇帝有錢發動三大徵的戰爭。由於萬曆皇帝及其厭惡張居正,張居正剛剛死了就迫不及待的廢除出了一條鞭法,才是最終導致大明王朝崩潰的真正原因。這個怎麼扣到張居正的頭上去了?

  • 2 # 公子明仲

    這個是錯誤的!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明亡於張居正,實際上就是明亡於萬曆的翻版。張居正和萬曆的變化實際上延長了明朝的壽命。

    從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就始終存在皇權和官僚集團的鬥爭,空印案、胡惟庸案,目的就是官僚集團侵吞國稅、打倒朱元璋從而達到架空皇權的目的。這次鬥爭以朱元璋的鐵血鎮壓而取勝。到了萬曆的時候,明朝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官紳不納糧的規定,使得地主把土地掛靠到官僚旗下逃稅避稅,獲得了經營上的優勢,而自耕農和軍田因為要照章納稅,在成本上同地主無法競爭,只能破產,土地被地主兼併;而江南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在資本家的代言人東林黨的吶喊下,鼓動手工業者抗稅減稅。土地收不到稅,工商業收不到稅,皇帝派去的徵收稅收的太監被東林黨鼓動的手工業者打死打傷,加稅只能被官僚轉嫁到農民頭上,激起民變。明朝的財政面臨崩潰,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針對官僚集團的一次稅改戰爭,打擊地主的偷稅漏稅,打擊官僚充當地主和資本家的白手套,打擊政商掛靠勾結。這場戰爭,嚴重損害了官僚、地主、資本家的利益,導致了以官僚集團為首的利益集團的反擊。

    張居正的改革實際上是延長了明朝壽命,但是已經無力迴天。張居正一死,官僚集團立刻進行反攻倒算,逼迫萬曆清算張居正,廢除稅改。史書上說因為萬曆在幼年時作為老師的張居正對萬曆極為嚴厲和苛刻,萬曆登基後大權獨攬架空萬曆,所以張居正死後進行清算,這是錯誤的。本質上是官僚集團和和萬曆、張居正為代表的皇權鬥爭,張居正一死,面對強大的官僚集團,只能拿死去的張居正作為替罪羊,從而保護萬曆。萬曆為什麼不上朝,因為已經被官僚集團架空,官僚集團不帶萬曆玩了。稅改廢除,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態。

    萬曆張居正的變法和稅改,是皇權對官僚集團最後一次反擊此後的天啟、崇禎均已無力迴天。明朝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 3 # 小哥燴史

    說明朝亡於張居正,這位專家恐怕是王陽明的擁躉吧?要不然怎麼會有如此惡意潑髒水的論斷?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這位大明首輔做了什麼導致明朝滅亡!

    張居正打壓心學,大力推行提倡程朱理學,其實也是出於集權統治和改革推行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說,“知行合一”最得真傳的恰恰是張居正本人啊!

    如果沒有張居正在明朝後期這首輔十年間的強力改革,極大地改善了明末財政、軍事、政治的一團糟現況,那大明確實不會亡於崇禎,因為已經等不到崇禎了,萬曆就已經差不多了。

    1、財政方面

    這個大家最能理解,明朝在萬曆接手時,由於太多前輩祖宗們的折騰,國家財政已經是羸弱不堪,國庫被搞得已經江河日下,餘量不多。

    散佈在全國各地的宗王大爺們,已經成了大明絕對意義上的蛀蟲,他們與當地的地主階級們兼併土地,揮霍無度,利用政策的漏洞肆無忌憚地中飽私囊。

    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統一按標準攤丁入畝,杜絕以人力充稅的弊政,根本上截斷了這些權貴們從中牟利的路子,從而保證了國家財政源源不斷的收入,並且逐步提高了稅收成效,碩果滿滿。

    2、軍事方面

    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有了財政的堅強後盾,軍事能力的提升自然更有底氣。

    所以,在軍隊戰鬥力的確保和提升方面,張居正也著墨很多。最知名的舉措,就是在他手下出現了有明以來最為後人所知曉的兩大能臣悍將——李成梁、戚繼光。

    李成梁鎮守遼東,效果顯著,成功地確保了關外的平靜,直到他死,遼東都沒有出現可以挑戰大明權威的勢力;戚繼光更不用說,在搞定東南倭患後,又被張居正調整到帝國的北疆,鎮守大同前線。再加上以李、戚為代表的其他一些優秀的將官,在張居正的安排和把控下,把大明的內政、邊防軍事搞得有聲有色,朝廷總體上可以安枕無憂!

    還有一點,就是在軍隊裝備上,明朝的大兵們也是夠幸福的,很多先進的武器大量列裝,也在另一個程度上確保了軍事實力的優勢。

    3、政治方面

    因為張居正的原因,他的個性以及求實的工作作風讓大明最為奇葩的一種政治生態——清談搏名得到了極大的抑制。

    有明以來,言官們滿嘴仁義道德,但卻更多的是不幹實事的嘴皮子買賣,甚至為了博取所謂的青史留名,不惜以生命來維護所謂的良知,當政者懲罰得越狠,他們越得瑟,這種頗有些病態的風氣極大的損耗了明朝的政治生態,朝廷上往往半天也整不出一個有效正確的決定,卻全是吐沫星子亂飛。

    張居正一改這樣的弊習,培養和扶植了一大批真正有實力,幹實事的官吏,為改革的順利推行儲備了必要的官僚隊伍,當然也是為大明留下了一筆最為珍貴的政治遺產,儘管改革最後被絞殺了,但這種撥亂反正的行動還是值得去讚賞和鼓勵的!

    之所以最後功敗垂成,固然有張居正自己的原因,但需要說的是,張居正不是完人,他的歷史功績是不容抹殺的,他對於大明是功遠大於過的!

    正像張居正說的:寧為玉而有瑕,勿似玉而為石!

  • 4 # 魯郡評議

    我認為是錯誤的,張居正真不能背這個鍋。我們來細看明亡於什麼原因?表面原因是內憂外患,內憂是農民起義,外患就是後金的崛起。首先我們來看內憂,是什麼導致的農民起義?直接的就是階級矛盾的激化,是什麼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不得不承認有天災的成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明代士紳階層極少納稅,或者就是不納稅,直接激化的土地兼併,讓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隨著土地兼併現象的不斷嚴重,直接影響的就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繳稅的農民不斷失去土地,明朝的稅源不斷縮減,而不斷壯大的大地主卻不納稅。同時明朝中後期還發生天災,外患不斷,讓本就入不敷出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國家要賑災、和打擊後金,需要錢怎麼辦?只能將稅賦加到農民身上,隨著土地兼併不斷嚴重,農民土地一直在減少,加之天災,再加上沉重的稅賦,底層老百姓可以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焉能不反?同時面對財政窘境,精簡國家機構,裁減下來的人員也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性因素,闖王李自成恰恰就是因為精簡國家機構裁下來的人員。回到原題,到底明實亡於什麼原因?我認為是士紳代表的東林黨。東林黨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從來都沒有把國家利益放在眼裡,士紳不納稅不服徭役,導致土地兼併,最後明國家財政破產,進而引發明朝的滅亡,同時還不準明朝擴大稅源,徵收商業稅和礦稅。東林一黨,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腹的男盜女娼。

  • 5 # 紅黑聖西羅

    沒有張居正,明朝的國祚也就不到200年,萬曆就是亡國之君。

    推薦一本書《張居正大傳》,可以清楚張居正對明朝甚至後世的作用。

  • 6 # 江上孤舟

    明朝的滅亡,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件遺憾的事,因為明朝當時非常強大,周邊又有不少臣服於其的小國家。所以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被滅亡,很多人還是覺得遺憾。而明朝滅亡的原因,不少人都一致歸咎在了其最後一任帝王——崇禎皇帝的身上,認為是他的猜疑心太重,最後才會沒有人幫他,大明天下才會亡。這一個說法是得到了大眾認同,可是在這些年,網路上又流傳出了另一個聲音,有人認為,大明朝的滅亡,罪魁禍首並不是他,而應該是張居正。為什麼是他呢?這一個人又做了哪些禍國舉動呢?

    其實說到底,這是因為張居正當年推行變法,所以引發了後面的一系列問題。其實他的最初目的是好的,其推行變法的根本原因也是為了讓百姓有更好的生活。在明朝的後期,天災開始不斷的出現,土地種不出糧食,百姓們吃的東西就大大減少。一旦天下的人們吃不飽飯,那麼起義現象就會頻頻發生。張居正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於是推動了土地改革,將土地資源重新分配,讓農民們多多的種植。並且承諾他們,他們只需要每年將耕種的東西上交就行,種什麼就交什麼,這就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

    從這個方面來看,他這個舉動的確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考慮。而事實上,他在世之時,由於監督到位,下面的執行也很給力,故而當時百姓們的生活是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可是,張居正去世過後,變革的事情就移交給了其他的官員。而這些官員心懷小心思,沒有一顆最純粹為民的心,所以他們就利用這個事情,大力的壓榨百姓。在向百姓們徵收賦稅時,並沒有履行當初許下讓他們種什麼交什麼的諾言,而是逼迫他們必須交出糧食。這樣一來,那些商人又在其中嗅到了商機,又開始從百姓們身上壓榨一筆。最後,很多農民們不得不選擇改行,選擇去打工,不再種田養家。這就導致種植的糧食不斷降低,更多的百姓吃不起飯,再加上災禍不斷,故而才使得了大明朝被滅亡。

    這樣看來,張居正所做的事情對大明朝的滅亡,是有一定的間接原因。但是他最初目的是好的,而且也因為他做的這些事情還給國家帶來了一些希望,若是沒有這些事,官員們依然會壓榨百姓,他們的生活依然過得水深火熱,大明朝最終還是得亡。所以歸根結底來說,其原因並不是出在了張居正身上,而是和這個天下的形勢有關係。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明史神宗本紀》說,有史論者認為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就是神宗後期,政治混亂。特別是因為儲問題而引發的“明末三案”,對後來的政治產生了極其不利的消極影響。使得後代政治持續混亂,並最終導致明朝的滅亡。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

    但是,把大明之亡,歸綹於張居正身上,如果不是睜著眼晴說瞎話,就是別有用心。其實,某些所謂的歷史學家抹黑張居正與美化魏忠賢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宣傳一種歷史奇葩的歷史觀。魏忠賢的合理性,就是流氓統治的合理性。而抹黑張居正,就是對為國為民勇於擔當精神的打擊。

    上網查查,類似觀點的文章還真不少。大意無非是說,張居正的改革,造成了許多後遺症,因此造成了明朝的滅亡。比如考成法,為人們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還有一條鞭法,也引起了許多問題。許多所謂的專家們,從各自專業的角度上,提出了張居正改革造成的巨大破壞。所以,明之亡,實亡於張居正。

    這樣的論調,純屬是指鹿為馬,混淆事實,顛倒是非。考成法,確實是官員們很難過。但是,官員們惰性的消除,不正是百姓的福分嗎?這種情況,古今一致。

    關於一條鞭法,有經濟學專家,以現代經濟學的觀念分析了明朝實行一條鞭法之後,也就是稅收貨幣化之後,產生的一些問題和困擾。且不說,以現代經濟學理論分析明朝的事合不合適?他們列舉的問題真是明朝社會經濟中所遇到的嗎?人何史料為證?可是,這一切,他們都不管,只要用這種理論能證明張居正的罪大惡極就可以了。但有一個事實是被他們有意忽略的。張居正執政時期,他的改革是有成效的。這一點,無論當時還是後代都承認的。任何改革都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出現後,應該因地制宜的加以解決就行了。張居正去世之後產生的問題,應該由之後的執政者承擔。不能把板子打在張居正身上。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的父親去世的時候,給你留下一個兩億資產的企業。因為你自己經營不善,幾年之後,企業倒閉。這時,你不斷變得分文皆無,還因為在經營中的違法行為被判刑兩年。這時,你會說,要不是父親留下的這個企業,我也不會弄到監獄去。今天的一切,都是父親的錯。把明亡的責任推到張居正身上,其思維方式,與此相同。

    《明史》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通識時變,勇於任事,是明史對張居正的評價。縱觀張居正一生,可謂確評。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用在張居正身上,也是合適的。威柄震主,禍起身後,正是這句話的寫照。

    有論者說,歷史不能全信。但事實否認不了。至於《書》中所說的“臣罔以寵利居成功”是利己者的保命全身之道。而儒家是有捨生取義精神的。敢於任事,體現的就是這種精神。

    總之,自由的時代,人們可以自由思想。評價明代滅亡的原因,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結論。但無論什麼立場。把髒水潑到張居正身上,都有點無恥。因為他們是在肆意侮辱大眾智商。

  • 8 # 史道驛站x

    對於這個說法我覺得有失偏頗,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崩潰的崇禎披頭散髮圍繞皇宮跑了幾圈,安排兒子們化妝出逃,手刃自己的女兒,自己跑到景山公園,找了一個歪脖樹上吊自殺,崇禎的離去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我們後人瞭解的崇禎是個非常勤奮而節儉的皇帝,那為什麼他的努力付出沒有拯救大明王朝呢?

    對於大明的滅亡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人說大明滅亡是氣數已經,是自然的歷史規律,也有人說大明亡於東林黨人,甚至有人說大明的滅亡源於張居正。

    那明朝滅亡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呢?

    張居正是萬曆時期的首輔,因為他是萬曆的老師,又有萬曆母親李太后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全力支援,形成了一個權力的鐵三角。張居正是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為了振興大明,他實行了‘’萬曆新政‘’,萬曆新政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雖說萬曆新政也有不少弊端,但確實讓萬曆皇帝過上了好日子,國庫富有,讓萬曆皇帝以後的多次戰爭,也沒有為錢發愁。

    可隨著張居正的去世,萬曆皇帝的親政,改革也就戛然而止,因此說萬曆新政並不是一次徹底的改革,萬曆新政和北宋王安石變法有異曲同工的地方,不徹底就會留下許多的未知。

    萬曆新政的願望是非常好的,也為政令的及時傳達發揮了效果,但同時也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加上改革需要的效果,地方官員弄虛作假的現象更加嚴重,腐敗加深。張居正時期也是文人集團的權力巔峰時期。但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對恩師張居正及黨羽進行了清算。在以後萬曆還發動了多次戰爭,很快就把張居正留下的家底揮霍一空。

    萬曆去世後,長子明光宗朱常洛繼位,光宗是個有政治抱負的皇帝,本想大幹一番,可是天命不濟,登基一個月不到就去世了。

    明熹宗繼位後,由於寵賴奶媽客氏,客氏專橫跋扈,迅速提拔自己的對食魏忠賢,魏忠賢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自封為九千歲,明朝廷實際上成了魏忠賢的朝廷,他排擠賢良,大權獨攬。此時文人集團和宦官集團視同水火,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人,讓文官集團遠離了權力中心。

    東林黨人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在魏忠賢的打擊下,明朝從這些人手中獲得了不少的財富,同時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此時的明朝彷彿又迎來了新的希望,不得不說魏忠賢的政治主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隨著明熹宗的去世,明思宗崇禎繼位,魏忠賢被誅殺,宦官集團倒塌,崇禎皇帝重新起用東林東林黨人,捲土重來的東林黨人有了權力之後,撕下了偽善的面具,繼續為大地主和大商人撐腰,老百姓苦不堪言,於是李自成揭竿而起,農民起義軍風捲殘雲,直接導致大明的滅亡。

    張居正是個能相,但不能約束自己,以至於改革沒有延續,導致他死以後政治更加腐敗,他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導致明朝滅亡的是東林黨人的無恥,他們沒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去治理國家,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根本原因是東林黨人的禍亂。

  • 9 # 歷史學舍

    把大明亡國的鍋全扣在張居正身上,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張居正改革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鎮守邊防,北疆穩定而為朝內改革提供保障;推行“一條鞭法”賦稅改革而使國倉糧滿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

    明朝滅亡是由於內外交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負面影響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短期來看使明朝的糧食安全得到一定解決,國倉糧滿,緩解了明朝初年以來的糧食匱乏局面,同時減輕了農民的賦稅,取消了苛重的力差,對於當時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起到緩和作用,使明朝的商品經濟得到快速增長。

    但長期來看,張居正改革人亡政息後,名存實亡的一條鞭法,卻給明朝糧食危機挖下大坑:一條鞭法未明確規定賦役的徵收額度,而導致後期官吏的橫徵暴斂,加重百姓疾苦,迫使農民起義;推行農商並重的政策,主張反對對商人徵收嚴重的苛稅,使許多農民為追逐從商的高額利益,而閒棄土地。“今一甲所存無四五戶,則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這就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直接導致了崇禎年間糧食價格貴如油,糧食匱乏,百姓生活疾苦,加劇農民起義,明朝的滅亡。

    天災嚴重,加劇明朝滅亡

    明末時,氣候突變,中國進入小冰河期,氣溫低下,致使北方的少數民族牲畜、糧食的供給短缺,便迫使他們向南邊進發。

    同時,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旱災越來越頻繁。據記載,從萬曆中葉開始,旱災竟持繼了七十年之久!!這對於以農為本的國家來說,完全是致命的打擊。

    禍不單行,鼠疫的流行使明朝死傷遍野。在明代萬曆和崇禎二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l000萬人以上。

    結語

    可謂是天不如人願,近兩億人口而糧食增長不足、天災頻發致疾病流行、百姓飢寒交迫、邊外民族犯邊戍南進求存、農民起義、清軍入關,不談朝堂政治腐敗、皇帝無能昏庸,就天災因素也夠大明吃一壺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時期為什麼很少聽說有倭寇?那時日本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