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意棲

    眾所周知的就是年獸的故事了。為了驅趕“年”,人們在特定的日子放鞭炮,掛紅綢,逐漸成為春節。又有了貼門神驅邪,貼窗花和對聯。

    福到了相傳是清代恭親王家的故事,因貼福字的僕人不識字,貼倒了,陰差陽錯之下,有了“福到了”這一倒貼福字的習俗。

    除夕吃餃子,也是諧音,“餃”諧音“交”,交子是古代貨幣,因此除夕吃餃子,有新舊更迭,財運亨通之意。

    春節諸多習俗,也都是吉祥富貴的好意頭。

  • 2 # 啾啾馬鳴

    為什麼要過年呢?為啥不是過月和過日?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哈哈哈。其實年在古代是一種怪獸的稱呼,又稱夕和歲。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生活安居樂業,這個時候突然不知道從哪兒出現了一頭叫年的怪獸,不僅破壞人們的家園,還經常傷人。年長居深海,只有在一年的最後一天才爬出來。於是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扶老攜幼跑到深山裡避難。後來,人們發現這個怪獸害怕噼裡啪啦的響聲,還怕紅色,於是就發明了爆竹和紅色的對聯窗花。於是每年到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貼窗花對聯。因為這一天是除怪獸年(綽號夕)的日子,所以就叫除夕。過年的習俗便由此產生。

    不過這都是民間傳說,具體為啥要過年現在已不可考。總之,過年已經成為了每一個華人印象最深刻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家庭文化的重要時點。

  • 3 # daias

    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一年二十四節氣!冬去春來,辭舊迎新,祈禱歲歲平安,年年有餘等需要有一起熱鬧的隆重的儀式!

  • 4 # 水晶晶花兒

    在我的家鄉年三十下午五點多會拿著燒紙,包的只有手指頭小的十個左右的“微型”餃子,糖果,奶茶等,出家門朝著家族祖墳的方向燒紙錢,磕頭。請過世的人家裡過年。(多可怕)年三十晚上點燈點香放桑。從三十晚上到初三早晨家裡要小聲說話,不能砸壞碗碟,不能說不敬的話。因為過世的人來家裡過年了不能驚動他們。初三早晨天不亮又在家裡點燈點香放桑,再放鞭炮送他們回“家”。家鄉人也不知道這個傳統的來歷,就這麼代代年年延續著。

  • 5 # 大寶故事屋

    關於過年習俗的故事有很多,在此,分享一下跟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守歲,拜年,穿新衣有關聯的年獸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慄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針對小孩子還會發壓歲錢紅包。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6 # 小雜來了

    相傳中國古代有隻怪獸,或名為“年”或名為“夕”。它都有著尖牙利爪,身體龐大。每當臘月二十九時,年這隻怪獸就會出來作祟。而夕會吞吃人身上的厄運,所以除夕就是送厄運。當“夕”沒有被送走時,“夕”會變為“年”。這樣的話,新的一年都不會好過。

    所以人們用年所害怕的鞭炮,紅光來驅趕年獸。果不其然,年帶著夕吞吃的穢氣跑了。這樣一來,人們新的一年便平平安安。這除夕的習俗,便留傳了下來。

  • 7 # 貓先生CSY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母親總要拿著一隻長長的竹竿,在家裡裡裡外外的屋簷上將角角落落的蛛網清理乾淨,這才算是準備好除舊迎新的最後一步,潮汕地區過年時除了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追溯到元朝時期起就一直有過年祭拜先祖,床公床母,灶母,財神爺,天地公母,土地公公的習俗,這些受到祭拜的神明,除了先祖,都是元朝時期,在潮汕當地做過惠及百姓的先人,潮汕人認為這些久遠的先人都是有靈的,將其供奉起來,寄託於信仰,逢年過節,都要先祭拜完先祖才能吃團圓飯。

    從初一到初七開始,要將鎮上大大小小的土地廟,山神都祭拜一遍,才能開始到處遊玩。傳說:日日心誠祭拜,神明便會保佑你如願以償。

  • 8 # 東籬菊聲

    關於過年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動物,它在每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臘月三十的晚上出來吃人,“年”有一個特點就是害怕光和響聲。由於很早以前人們都是群居的,為了防止“年”出來禍害大家,就在三十這天晚上不睡覺,準備好火把和鑼鼓,一旦“年”來了,大家就一起呼喊並且敲鑼打鼓,一起驅趕。到後來逐漸的演變成三十晚上燈一直亮著,同時放鞭炮,以把年嚇走。

    過年的故事有很多,一個是每年二十三要掃房子,表示把一年的垃圾清理掉,乾乾淨淨的迎接新的一年。還有就是穿新衣服,表示辭舊迎新,還有就是吃好吃的,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條件再不好的家庭到過年的時候也會傾其所有為全家人準備好吃的,這些都是孩子們最歡迎的,最興奮的。

    再有就是祭祖了,這是過年最重要的一個內容,表示不忘祖先,表示對祖先的尊敬。我們老家祭祖是三十下午去墳上把祖先請到家裡來,擺上供品,然後初一早晨再給送回去,這樣做同時也意味著把祖先請到家裡過了一個年。

    初一一大早就是拜年了,村裡的晚輩給長輩要磕頭,祝願長輩身體健康,同時呢,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表示對小輩的關愛並寄予厚望。

    過年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放鞭炮,雖然近幾年國家禁止,鞭炮越來越少了,但是放鞭炮還是農村過年的一個重要內容,沒有了鞭炮就也就沒有了年味兒。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年的風俗習慣在不斷的改變,向著更積極更好的方向發展,過年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內容,希望大家越來越好!

  • 9 # 翡翠如意閣

    過年習俗都從哪裡來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乃至全球華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隆重、最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節日。我作為華夏兒女,你瞭解什麼是“年”嗎?過年的習俗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呢?

    一、春節簡介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旦、元朔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一月一日叫春節。

    二、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分》:年穀熟也。到夏商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至今。

    春節的到來,意味著冬天過去春天將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更新,新的播種與收穫又要開始。經過漫漫寒冬,早就盼著春曖花開了,自然要充滿歡喜的迎接這個日子。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習俗,如辦年貨、祭灶、掃塵、貼年畫、貼春聯、燃煙花爆竹、吃團圓飯、守歲、壓歲錢、拜年、拜神祭祖、逛廟會等相傳至今。

    三、傳說

    1、春節熬年守歲(傳說一)

    這個習俗的來歷: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只有逃到深山躲避。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了鄉親們象往年一樣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這時來了一個白髮老人,他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也相勸,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便走了。當“年”象以往一樣準備闖進村子時,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抖,再也不敢上前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晌聲。這時老人身披大紅袍出現在院子裡,"年"獸嚇得倉惶逃竄。第二天人們回來發現村子安然無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神仙幫大家驅逐了"年"獸,還留下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個風俗越傳越廣。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夜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守歲詩文,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亮油燈蠟燭️通宵守夜,象徵著驅走邪魔病疫,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萬年曆(春節傳說二)

    相傳,在古時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的節令很亂,就想把節令定準,但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時,坐在樹蔭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滳泉啟發了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

    當時的國王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把萬年留下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命名為"萬年曆"。

    3、貼春聯和門神(春節傳說三)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有史為證。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地方,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口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有鬼魂做了壞事,神荼和鬱壘立即就發現並捉拿,用蘆葦捆住去喂老虎。因而天下的鬼魂都害怕他們,於是民間就用桃木雕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樹上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也可以鎮邪祛災。這種後來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即不失鎮邪祛災,也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裝飾門戶。又在象徵喜慶吉祥的紅紙上寫上對聯,在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以祈願來年幸福、好運、吉祥、平安、健康快樂。

    唐朝以後,除了神荼和鬱壘以外,還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門外鬼魅呼號,一夜不得安寧,於是讓秦尉二位將軍手持武器站在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受到打擾了。逐命人將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畢剝發聲,以祛山鬼和瘟神,謂之"爆竹"。火藥發明後以多層紙密卷火藥,接以引線,燃之使爆炸發聲,亦稱為"爆竹"。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惡鬼,"唐劉禹錫《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清代沉復《浮生六生.浪遊記快》:"遊覽既畢,宴於水閣,命從者放爆竹。轟燃一響,萬山齊應,如聞霹靂聲。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四、春節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神,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在古代幾乎家家都設有"灶王"神位。

    2、掃塵,據巜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把一切窮、黴運全部掃出。

    3、二十五接玉皇

    天皇大帝要親自下界查人間察善惡美醜,定來年禍福,因而這一天要謹言慎行爭取表現好,以博玉帝歡心,來年降福。

    二十六殺年豬

    4、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九打酒

    傳統民俗集中這兩天洗澡、洗衣服除去晦氣。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5、年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團圓飯、壓歲錢、爆竹、祭祖

    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發既有對逝去的歲月的惜別留戀,又有對新年寄以美好的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其起源很早,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爆竹給可以創造出熱鬧喜慶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祥。

    年夜飯,闔家團聚,團團圓圓。

    壓歲錢,最早出現是在漢代,那時就叫厭勝錢,上面刻著瑞獸吉利的字並不是流通的貨幣。意是讓妖邪遠離孩子。

    壓歲錢真正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宋代。有錢人家給孩子一百二十文起叫百二十,這是自己家給的,意思是活到一百二十歲,長壽。要是去別人家拜年,就是依歲數發,五歲五文,六歲六文,那時的壓歲錢叫隨年錢,就是隨著年齡數給。

    北宋高僧道原編寫的禪宗燈史巜景德傳燈錄》記載了一段子,一個官家太太給眾僧發隨年錢(壓歲錢)跟咱們現在的紅包一樣。只是一種吉利錢,彩頭、利事、紅包。

    祭祖:緬懷先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不同地禮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6、初一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地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裡一項重要活動,是到了親朋好友和鄰里互祝賀新春。舊時稱"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宋人周輝在巜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也有記載。另明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名刺"、"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描述。

    四、食俗

    1、年糕,從周代開始中國便有過年吃年糕的傳統習俗。年糕一般有黃、白兩種顏色。就象古代的金銀,寓意生活富足。年糕與"年高"諧音,長壽之意,另還寓意年年高升。

    2、餃子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餃子同"交子"諧音,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就意味著更歲交子,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行為。另外餃子形似元寶,招財進寶。

    過兩三天就是元宵節了預祝大家元宵快樂,吉祥如意,金玉滿堂。

  • 10 # 找靚機科普君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熱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之夜,爆竹聲聲,一家人其樂融融圍坐一桌吃年夜飯。除了年夜飯,過年還有很多習俗,那你知道,這些習俗都是從何而來嗎?

    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在這期間也有很多特別的習俗。

    在中國大多數地區,臘月二十三是要祭灶神的。據說這一天,灶神要上天彙報工作,而人們祭灶神,就是為了讓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的平安。

    臘月二十四到臘月二十九,被稱為“迎春日”。老百姓開始正式迎接新年,每家每戶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會置辦各種年貨,準備過年的食材。

    但準備食材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是臘月二十六殺豬,被稱為割年肉,然後臘月二十七宰殺家禽,臘月二十八做年糕蒸饃饃。

    到了除夕夜,人們會貼門聯、貼門神、放鞭炮,為得是驅除“年獸”。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野獸,平時深居在海底,但每年除夕,就會出來傷害老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紅色和鞭炮聲,於是這天會貼紅對聯、放鞭炮,來驅走年獸。

    除了“年獸”,還有一種叫“祟”的小鬼,喜歡在除夕這天跑去摸熟睡小孩的頭,讓小孩嚇哭、生大病,於是大人就把銅錢放在枕頭下,祟跑來接近小孩,就會被銅錢發出的光嚇跑,這些銅錢被稱為“壓祟錢”,演變的現在,就成了“壓歲錢”。

    過了除夕,就到了大年初一了,人們會去親朋好友家拜年。這個習俗早在漢代就已經盛行,是人們表達新年祝願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在北方很多地區,到了正月初二,需要祭財神。而祭品要用傳統的“五大供”,也就是雞、鴨、豬、羊、鯉魚,為的是祈求新的一年能發大財。

    等到了初六,就是“送神”的日子了,這天被稱為馬日,一些店鋪也會在這天覆業。

    除了這些傳統的過年習俗,隨著經濟發展,還出現了一些新年俗。

    每年除夕夜除了吃年夜飯,人們還會習慣性的開啟電視看春晚。資料顯示,2018年,春晚的觀看人數高達11.31億,春晚已經成為老百姓離不開的過年標配。

    另外過年期間,也有很多人傾向於外出旅遊,2018年春節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3.86億人次,消費金額更是高達4750億元,這也讓春節成為了旅遊旺季。

    除此之外,網購、搶紅包、集五福、看春節檔電影等等,都成為當代社會新年俗的一景。

    新年俗的出現,也讓很多舊年俗被遺忘,有人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意思,有人感嘆年味越來越淡。

    但其實新的生活方式自然會產生新年俗,無論新舊,都承載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而傳統春節,對華人的意義也是無法替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緒對人體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