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戒感嘆

    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做人,沒有仁愛之心、禮儀、音樂對他有什麼作用!所謂仁、就是存有仁慈博愛之心,禮、樂只是形式,仁是為人思想核心、為人不仁、放棄做人原則、失去社會文化道德、其人生又能有什麼好結果!

  • 2 # 大洲文苑

    如果讓你選一個《論語》中最重要的字,你會選哪一個呢?如果我來選,我會選《論語》的第一個字:學。我覺得《論語》由“學”字起文絕非偶然,就像老子《道德經》第一個字“道”一樣。人若知學向學善學會學,人若堅持天天學,人若每天學有所得,人若能每天臨睡前問自己一個字“學”:學了嗎?學什麼?學的結果如何?那人生一定會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正如偉大所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有比天天向上的感覺更好的人生嗎?所以,讀《論語》第一字需格外用力,人生座右銘有這一字足也!

    如果再讓我選幾句人生要義,我會選《論語》前三句。 古有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對安邦治國的大人物說的,對於普通人,治好自己的人生,哪裡用得著半部《論語》,以我看,三句足也。哪三句這麼重要?這就是《論語》開章明義的頭三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學”對人生修養的重要,其實就是如何自我修養。一個人,如果知道學習,愛好學習,天天學習,並以學習為人生最大快樂,這樣的人生修養能不高嗎?孔子就是一生向學,故能成為聖人。想來我們普通人,活到老,學到老,也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受人尊重的人,內心充實的人,有著很高文化道德修養的人。一旦成了這樣的人,“不亦悅乎”,那就是一個擁有快樂人生的人,一個幸福的人。所以,每天睡前問一下自己:今天學了嗎?今天學了什麼?人生如何不成功!不快樂?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講“朋”的重要,其實就是講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對待別人,都若有朋友自遠方來,快樂地接待他,並讓他快樂,皆大歡喜,什麼樣的人處不好呢?這裡講的是與人相處之道。也是待人接物的最高之道!朋友來了,無論自己心中有多少不快,又正遇到什麼棘手之事,面子上一定要笑臉相迎,制怒而不遷怒,這樣就會成為一個受別人喜愛與尊重的人。朋友遍天下,有事眾人幫,如何不成功?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做人的最高境界,雖然很難達到,也要去追求。我們常遇到別人不瞭解自己,誤解自己,委屈自己,這時,高興是不可能的,也沒必要,但要儘可能做到不生氣,不發怒,相信公道自在人心,相信問心無愧,不怒不氣不急不躁,以柔克剛。孔子用詞很精準,“不慍”,而不是“悅”與“樂”,就是要做到不動氣不動怒,已經足夠了,這就是君子,而君子正是孔子修心養性為人的最高理想與境界。人生在世,哪有不受委屈不受誤解的,甚至無端受傷害打擊的時候也有,這個時候,若能剋制自己的情緒不過激,而坦然待之,以德報怨,總有事實澄清的時候,反而更令人尊重。做到這一點很難,做到了就是君子,也就是我們平時很稱讚的“這人很有涵養”。

    都說“論語”微言大義,一字不易,在這三句中體現的也很突出。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得到的快樂用“悅”字,“有朋自遠方來”得到的快樂用“樂”字?兩個字其實表達的是同一種喜悅快樂的心理狀態與表情,可是孔子偏要區別開來,而且這倆字還不可以互相替換,何也?原來“悅”是形聲字,心字旁,表喜悅,側重心理活動。也就是說,學習有了快樂,有了進步,有了成績,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把那種快樂隱藏在內心,不要張揚表露,因為驕傲容易使人退步,而且也招人嫉妒,大不利。對待朋友呢,快樂要表現出來,要掛在臉上,要讓人家看到,所以用了會意字“樂”字,側重表情動作,就是要用各種形式把內心的快樂體現在外觀,充分表現出待友的熱情,讓別人能夠感受到,而此時內心有再大的不快,就要忍下去。看,一字之別,差之大矣,經典就是經典,不服不行!

  • 3 # 使用者25193973485

    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做人,沒有仁愛之心、禮儀、音樂對他有什麼作用!所謂仁、就是存有仁慈博愛之心,禮、樂只是形式,仁是為人思想核心、為人不仁、放棄做人原則、失去社會文化道德、其人生又能有什麼好結果!

  • 4 # 玉洪說人文

    克己復禮是儒家“仁愛”思想的最精闢闡述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闡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如果從中挑選一個字,當然是“仁”

    那麼什麼是儒家的“仁”呢?在《論語》十二章,顏回曾經問過孔子這個問題,孔子是這麼回答的。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問仁》)

    譯文:顏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覆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主動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歸復到禮的要求上。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顏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請教“仁”這件事,孔子一定是非常認真對待,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學問的精華。

    “克己復禮”就是把人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因此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很多讀書人的座右銘和指導思想,儒家的禮樂思想一直流淌在漢族人的血脈裡,從未間斷。

    迴歸主題,我們該如何實現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呢?《弟子規》給了我們答案。

    鬥鬧場 絕勿進

    邪僻事 絕勿問

    容易發生是非的地方,不要靠近;那些邪惡、不正經的事情,不要打聽。

    現代社會,產生了很多現代文明;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是非之地。比如夜總會、賭場、酒吧、會所、網咖之類,這些地方人員混雜,良莠不齊,很容易出現是非,甚至是犯罪事件。這些地方充滿了罪惡的誘惑,有些惡習一旦沾染,恐怕就會沉迷其中,誤入歧途。很多本來有大好前途的青年,因為好奇或是受人教唆,抱著獵奇的心態進入,最終貽誤終生,甚至是把家庭都搭進去。

    不僅要遠離這些是非的場所,同時也要遠離是非之人。

    孔子曾經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

    譯文: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裡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也是環境影響使然啊!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所要相處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我們結交朋友,也要慎重選擇。在當下這個時代,無良的人很多、沒有智慧容易上當的人也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時刻提供警惕,遠離是非之地和是非之人,更是要減少好奇心,不要打聽那些“邪僻事”。

    年輕人在學習現代先進知識的同時,要多學習下古人的智慧。學會識別真善美,假惡醜,分清是非,永懷“仁愛”之心。最後再強調一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切記!

  • 5 # 霍大勝

    《論語》是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守孝時所編纂的“孔子語錄,”《論語》是孔子的思想價值體現,而孔子的主要思想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仁”字。

    在孔子思想中,“仁”並不單指做人要寬厚仁慈,而是泛指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等一整套體系法則。

    孔子認為一個人時應當“君子不欺暗室,”不能夠因為沒人看到就肆意妄為,不能人前一個樣子,人後又是一個樣子。

    與人相處時,應當寬厚待人,多學習別人的優點,與人產生矛盾時先反思自己的過錯,而不是緊盯著別人的缺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社會是一個大環境,如何在這個大環境中與人和諧相處是一個大學問、大智慧,而這些都概括在一個“仁”字當中。

  • 6 # 仙狗

    如果讓我挑一個最重要的字,我會選擇“樂”這個字。

    孔子在論語中說,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這裡的“樂之者”,應該翻譯成“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提倡“仁”,在學習“仁”的道路上如果不能以實踐“仁”為樂的話,恐怕也不會長久。比如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專門用自己的財產成立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專門用於慈善事業。蓋茨曾表示,“我想他們(指富人們)會享受其中(指慈善)的樂趣,他們的孩子也會過得更好,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而在2011年中國的中華慈善總會基於慈善文化教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作用,啟動了“慈善文化進校園”專案。截至2016年,該專案已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50多個市(地、州)的5000餘所中小學相繼推廣,惠及人群超過500萬,被譽為慈善組織的“種子專案”、“基因專案”。

    而這正與孔子的“樂之者”的理念相合,使得中國的少年們不但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還能快樂慈善,在行善,行仁中得到快樂,從而成為一名懷有仁心的仁人。

    正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仁者無敵則國仁者無敵。

    樂於行仁,樂於奉獻,以孔子論語中的“樂”的理念推動世界的和平與正能量發展。

  • 7 # 靜觀天象——

    如果在《論語》中挑選一個最重要的字,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學’字!

    因人的一生唯學習為第一要務!《論語》的開篇之章就是《學而》,學是入道之門,立德之基,也是學者之先務。

    學可以修養提高個人的道德品質,學可以增強個人的智慧,學可以運用到個人的生活實錢中去。

    學習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學習是人生的出發點,學習是做人的立世之根本。唯學習才能知方圓,唯學習才能行善義。只有我們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才,無論窮富,只有學習才是人生第一要務。

    學習不分時間、地點,學習不分老幼,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8 # chen清英雅秀

    如果讓我從《論語》裡選一個字,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仁”字,一個“仁”,足以代表孔子的思想,足以體現儒家的核心。

    有人說,先秦諸子“卓然自樹壁壘”,而孔子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根本,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十四年,求見國君七十多,就是為了宣傳他的“仁”的思想。

    關於“仁”。

    關於“仁”,孔子在多個場合都說到。《論語》裡一共有109次提到“仁”,可見,“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些話,都是孔子對“仁”的精煉概括。

    什麼是“仁”?

    “仁”就是懂得孝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君子應該致力於樹立孝悌這一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是“仁”的根本啊! “仁”就是克己復禮。“人而不仁,如禮何?”孔子弟子顔淵曾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你做到克己復禮,天下人都讚許你,要做到仁,需要靠自己!顔淵又問孔子“仁”的具體條目。孔子說“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說得非常地具體,就是你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禮,這才是真正的“仁”。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對孔子十分的尊敬,每次看到孔子站在中庭思考問題時,生怕打擾父親,都是匆匆地快步走過去,這就是禮!這就是孔子言傳身教的真實體現!

    “仁”就是重禮勿怨。孔子弟子冉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出門要恭敬謹慎,使喚百姓要嚴肅莊重,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別人身上,在邦、在“家”做官做事都不要怨天尤人。

    “仁”就是仁者愛人。孔子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人具有了“仁”心,才能夠去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才能夠立足於人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論語》裡記載,據說他的弟子冉伯牛得了麻風病,孔子去看望他,從窗戶外伸手握著冉伯牛的手,說:“死亡,這是命啊!這麼好的人卻得了這麼惡的病啊!”顔淵死了,孔子說:“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正是因為孔子具有仁愛之心,才這樣愛自己的弟子,弟子們也才一生跟著他。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這種“仁”,是具有生命的關懷意識的,是具有生命情懷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間大愛至愛!

    “仁”就是博施於人。孔子弟子子貢曾經問孔子,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施惠於民眾,並給有需要的民眾以幫助,怎麼樣,可以說是仁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是,這何止是仁啊,這一定是聖了!堯、舜大概還擔憂達不到這種境界呢!

    “仁”就是獻身精神。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真正的志士仁人,為了仁,有時候是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人閃耀於民族史冊裡。“賢哲不同才,論心則皆仁。”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犧牲精神就是至人之仁。一九三六年冬天,陳毅軍長被圍困在梅嶺時,估計是必死無疑了,於是寫下著名的《梅嶺三章》這三首絕句,其中一首寫到“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這種精神就是孔子這種“仁”的思想的一脈延續。陳毅同志雖身處危難之中,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始終矢志不渝,這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我們勇往直前,克難攻堅,激勵我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道路奮勇前進。

    “仁”之內涵如此豐富多彩,實在佩服孔子思想的深邃深刻深廣!

  • 9 # 待曉兒

    如果讓我選《論語》中最重要的字,我會選擇“恕”。這個“恕”不是饒恕,而是有一個具體的出處。

    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生去堅守的?

    《論語》當中有一組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一直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法則,孔子對“恕”的解釋就是這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包含著兩重含義:

    第一,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第二、我們不願意被別人如何對待,就不要如何對待別人

    這是一種自我的修養,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種天性。我們常說要保證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再去考慮別人。但這個如何保證自己利益,這個度很難把握。

    這句話有一個誤解:

    有一些人自作聰明,將這句話扭曲解釋,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出“己所欲者,必施於人”。這是一種流氓邏輯。

    就好比,我認為一本書好看,那你也得認為這本書好看。人們都不喜歡被強迫認同某一件事,所以,我們就不要強迫別人認可我們的觀點。強行推理出來的歪曲解釋,本身就存在這邏輯上的悖論。

    這八個字有兩重境界

    《論語》當中還有一則和它比較接近的對話: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上面這一條,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迫我做事,所以我也不強迫別人做事。孔子說,子貢,你說錯了。對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一則,感覺沒有太大的區別,其實是立場不一樣。

    子貢的說法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為我不願意做,換位思考,別人強迫我做事的時候,我會不高興。所以他不強迫別人去做。說到底,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

    而孔子的說法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就像別人強迫你做事,你不會開心,同樣的,你這麼做別人也不會開心。

    這兩者有著境界上的差異。

    所以生活中很多摩擦,其實都是因為沒有理解“恕”的含義,從自己立場考慮的時候發現沒什麼問題,不理解為什麼別人會與自己發生衝突。這是一種道德的修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9.10版本正式來襲銳雯、薇恩、劍聖、火男加強新英雄悠米上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