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6569

    一個人越是完美,世人對他的要求就越高,但是人無完人,,你總有被人黑的理由,像李世民這麼完美的皇帝,這不找出一個黑他的理由了麼。

  • 2 # 程林4721

    自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開始。篡改史書就沒有停息過。這就是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篡改史書,都說這次才是真實的以前那都是假的。遠的不說就說現在,在中日邦交有協會時。近代的武林電影藝術作品中打的都是俄國大力士。那時候沒有打日本武士的電影。現在武林的電影電視劇打的都是日本人,又沒有打俄國大力士的了。這是近代的事情。再想一想,古代又應該是什麼樣的?篡改歷史那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 3 # 中條山裡有野豬

    有史料特別提到李世民篡改史書麼?不很清楚。感覺李世民在與太子黨爭奪皇位的時候殺人太多,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府在這次爭權失利後,因之喪生的人說有數萬左右吧!這麼一大波人被自己殺掉,不可能不在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心中留下陰影吧。

    還有這麼大的事不可能不引起舉國輿論吧!

    感覺李世民如果有篡改歷史的行為的話,這事肯定是他繞不過去的心病。

  • 4 # 高廣銀

    黑的最慘的不是李世民,是隋煬帝楊廣。

    誰黑的隋煬帝

    隋煬帝諡號中的這個“煬”字,是唐高祖李淵送給他的。“煬”字作為諡號,具有特定含義,比如違背禮法,遠離民眾,違反天意,欺壓百姓,等等。對於隋煬帝的負面評價,凝結在魏徵主持撰寫的《隋書》中。《隋書》中的隋煬帝,基本是一個荒淫無度、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殘酷冷血的殺人犯,獨斷專行的統治者。總之,是一個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的暴君。

    李世民的自吹自擂

    唐朝初年,出現了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若給中國古代的皇帝排座次,李世民一般都能排進前三位,與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康熙皇帝玄燁等人不相上下。

    不過,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所以膾炙人口、流芳百世,主要出自《貞觀政要》的包裝和鼓吹,這種書,可信度很成問題。李世民這個人,非常在意後世如何評價自己的形象與政績,畢竟他有心病,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都是政治汙點,他在世之時,便有意編造歷史,甚至要檢視自己的《起居注》,按照當時的規定,記錄皇帝公開言行的《起居注》,不能讓皇帝本人看到,所以史官一再拒絕。

    李世民最終還是看到了自己的《起居注》,也許還加以篡改,以致《起居注》所描寫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至於他最擔心的玄武門之變,則是輕描淡寫,模糊不清。其結論是:唐太宗未必是後世所追捧的一代明君,正如隋煬帝未必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

    與隋煬帝相比李世民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清楚地知道,他自己的所作所為與之前的隋煬帝楊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自己在各方面的才幹,“無論在把握未來的構想能力和行動能力方面,還是在學問以及文學素養等方面”,並不強於楊廣,如果不另闢蹊徑的話,自己只能步隋煬帝之後塵。所以唐太宗把隋煬帝塑造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惡棍和反面典型,並透過重視臣子的諫言這一策略,竭力在各方面與隋煬帝進行對比,千方百計地打造自己的明君形象,藉以洗刷因玄武門之變而帶來的陰影。——從後世的歷史評價和人們的普遍印象來看,李世民為自己打造的人設,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

    這當然不能空談。唐太宗時期的人口和經濟發展,都不如隋煬帝時期。作為一位統治者來說,唐太宗並沒有任何方面超過隋煬帝。

    真實隋煬帝隋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為了徹底終結魏晉南北朝的亂世,開創新的時代,皇帝勢必要重建自己的權力,並透過修建大型工程和對外戰爭,去鞏固和保衛新生的大一統帝國。隋煬帝恰好處於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他的野心和自負,最終使他背上了“暴君”的惡名。
  • 5 # 榮耀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矛盾結合體,從來沒有人能否認他的功績,甚至稱他為千古一帝,但是誰也沒有辦法替他掩蓋玄武門之變背後的冷酷無情。

    現在很多人黑李世民篡改史書,其實真正的著力點是在玄武門之變上。

    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成了皇太子,直接掌握了唐帝國的最高權力。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殺了弟弟李元吉,然後斬草除根,殺了李建成5個兒子,殺了李元吉5個兒子,可謂是心狠手辣,讓人膽寒。

    如此的暴行肯定會被史官紀錄,李世民很關心自己的身後名聲,所以他想要“指導”一下史官,他叫來房玄齡問到:“為什麼會規定皇帝不能看當朝的史書呢?”

    房玄齡回答:“史書裡面會記載上位者的得失,所以不能給上位者看。”李世民很皮:“那我想看看我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我還可以改,你去把史書拿來看看。”

    房玄齡無奈,只得把《太宗實錄》獻給李世民。

    李世民直奔主題,看到史官紀錄的玄武門之變,心裡很不爽,對房玄齡說:“玄武門這一章,史官們用詞不當,要改。”

    房玄齡回答:“請皇帝明示。”

    李世民說到:“你博覽古今,不知道有沒有聽說過周公殺了管、蔡之後周王室傳承了800年,季友毒殺叔牙後魯國才獲得了安寧,我發動玄武門也是為了大唐除去了禍害啊!”

    房玄齡:“收到,明白。”

    於是在《太宗實錄》裡面,李建成變成了昏庸無能,李世民則是大唐最大功臣,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功績,想要毒殺李世民,李世民被逼反抗,這才殺了李建成,既拯救了他自己,也避免大唐落入無能之輩手中。

    以上就是李世民篡改歷史的經過,那麼為什麼李世民的這件事情老是被拿來說事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李世民關注度太高

    李世民不斷被人提及、評論,那麼他篡改歷史、玄武門之變也更為大家熟知。歷史上篡改歷史或者比玄武門更殘酷的政變不在少數,像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但是這些人知名度太低,不為大眾所知曉,這就讓李世民的這兩個汙點在皇帝界顯得那麼突出,搞得只有李世民幹過這些事情一樣,被黑就很正常了。

    第二:李世民在政績方面太完美

    李世民為什麼會被稱為千古一帝,因為他的政績實在太完美,文治武功,無一不顯。如果從正向角度看,玄武門事變就是瑕不掩瑜,但是如果從負面角度來看,光輝的政績也照亮了他的汙點,讓這些汙點一起曝光在鎂光燈下。再加上華人的處世哲學中從來沒有十全十美,同樣李世民也不能稱為完人,玄武門事變就成了破除他完美形象的最好工具。

    所以綜上來看,正是因為李世民太突出,所以玄武門事變和他篡改歷史的事情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被人詬病。

  • 6 # 嶽之嵐

    謝邀。中國正統的朝代帝王,一般不會輕易大肆篡改史書的,信史基本上還是比較可靠的。歷史上有沒有約束帝王專 制 權 力的傳統或制度呢?應該是有的,一是祖宗之法,二是史官秉筆直書。在制度上,史官的獨立,使皇帝都不能看他寫的歷史。凡是尊重製度的皇帝,沒有不守這道行規的。甚至漢朝最兇狠的漢武帝,也不看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所以《史記》才能批評他。

    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李世民篡寫史書,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之所以要修改唐朝的歷史,那就是為自己登上皇位來辯解。世人皆知他是透過殺了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皇,從而奪得了皇位,這是不合法的繼承者。這樣的事情肯定不能讓後代的子孫知道,也就是為了掩蓋這種十分殘暴的行為,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確立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這個時候決定轉修唐朝的歷史。

    另一種說法,改寫國史是為了抬高自己的歷史地位,為了自己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的深得民心才能為後人所敬仰。

    懂得歷史的都知道,李世民為帝,文治武功,史上罕有,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休養生息,國泰民安,貞觀之治為萬世表率。對外武功極盛,開疆拓土,這些功績是抹殺不掉的。

    通曉了這些之後,對於修改史書這件事情,完全是由於當今的許多“歷史發明家”惡意抹黑、扭曲的。

    史載: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人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李世民想要看當代史官如何評價自己,所以問房玄齡要當代國史看,房玄齡不同意,說史書不會隱瞞君王的各種善惡,您看了或許不舒服,所以還是不要看。李世民卻說:“我和古代君王不同,你們寫善寫惡,都沒關係,就算你們寫我不好,我也能引以為戒,知錯就改,你們該怎麼寫就怎麼寫。”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兩點均站不住腳。退一步講,李世民想掩蓋玄武門事變,為自己抹粉,歷史不還是如實記載嗎?以李世民的英明神武,不會愚蠢到掩耳盜鈴的地步。至於李世民改寫歷史為自己歌功頌德,更是無稽之談,一代明君,創造的功績實實在在,萬民頌揚。

  • 7 # 劉一千五

    後朝黑前朝,這是通例。如果不這樣,後朝奪取前朝的江山社稷就站不住腳了。翻開歷史,沒有一個朝代的末世不是如此被後朝大加鞭撻,篡肆歪曲的。

    後朝說,前朝幹盡壞事,棄民眾不顧,倒行逆施,暴政不改,逼得後朝不得不替天行道,解民眾於倒懸,救狂瀾於既倒。然後,讓後朝就成功羅織一批的文人,學者,御用們來修訂前朝的歷史,這些人是"承旨編史"的,是在確立了大是大非問題後,內容就有取捨揚棄,甚至抨擊,詆譭,掩蓋前朝歷史真相。這不少見。這是從大方向而言。修隋史,李世民應該有旨意的,否則,下面執筆們是牛吃南瓜,開不了口。有主旨之後,修書就行雲流水了。

    就小的方面,黑個把歷史人物就更簡單了。歪曲,抹殺,擯除這個人的功業,正義,作用,把罪惡的東西,不好的事件堆在個人身上就行了。三國演義最明顯不過。為了尊劉,所以必須貶曹。曹操背鍋不少,被黑上千年。衛青該是大漢功臣吧,因為他姐姐是皇后,許多人認為衛青靠裙帶關係富貴,而心生不齒,其實衛青是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來的。至於李世民,一是玄武門事變,二是蘭亭序是否存世。三是對待兩個兄弟家室一事,這三點讓李世民被黑不少。而貞觀之治,滅東突厥,振興國內經濟,提高大國影響力反而被壓縮……那三點不足,放寬一點看,也無非多大點事。爭儲爭位,由來血腥,劉邦項羽爭天下,殺盡天下一半人,關羽手下大多未逃過,這也是爭,曹丕兄弟之爭,八王之亂之爭,跟李世民三兄弟爭位差不多。楊廣殺楊勇,也是爭位,爭立從來血腥,這點不是李世民專利。黑他站不穩腳,後兩點就更小兒科了,對帝王共族而言,不值得一提。

  • 8 # 滄海拾遺錄

    史書是後世對前代重大事件的記錄,是嚴肅重要的國家事務,歷代王朝都有設定史官記錄朝廷內外的言行。但凡是人,即使是有膽量做了在當時被認為是惡行的舉動,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擔心自己後世的評價,也曾試圖干預當時史官的正常記錄。就這方面而言,唐太宗不是試圖干預史官客觀記錄的第一人,但是,他干預的手段和方式卻是開了帝王的先河,帶了一個不好的頭。

    試圖干預史官記錄,自古有之,但大多不會如願

    春秋戰國時期,史官作為各國重要的國家事務記錄人員,恪守職責,不畏強權,較好地客觀記錄了當時的重要事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掌握權力的君主或大臣們沒有試圖為自己美名遮掩,但大都不能如願。以春秋時期,齊國權臣崔杼弒君為例。公元前548年,齊莊公與大臣崔杼的老婆棠姜私通,並把崔杼的帽子賞賜給其它人,崔杼憤而埋伏人手殺死了齊莊公。事後,崔杼招來了太史,要求其不能如實記載齊莊公被殺的真實原因,要改為齊莊公暴病而亡。齊國太史不肯答應,如實記載了這件事,即崔杼弒君。崔杼大怒,殺了太史。又把太史的兄弟們陸續招來,太史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先後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莊公之死按照得暴病而死來寫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崔杼無話可說,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另外一位史官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打算繼續實寫此事。

    唐太宗李世民先後兩次打算干預史料整理工作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依靠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逼父退位登上皇位的,內心有愧的李世民一直對後世史書會怎麼評價自己的作為念念不忘。但按照歷代史官的慣例,皇帝本人不可以接觸與自己有關的史料記載。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後世說李世民更改史書有一定道理。因為關於唐朝帝王的史料整理工作分為三類:起居注、實錄和後世修定的官方史書如《舊唐書》和《新唐書》。其中,起居注是記錄帝王日常言行的資料,也是後世撰寫史書最原始的依據。實錄則是依據起居注整理得出的系統性歷史資料。而後世編撰的《舊唐書》和《新唐書》關於帝王的本紀都是以實錄為基礎資料,畢竟起居注的內容實在是太繁雜了。而李世民至少先後兩次打算參閱起居注和實錄,並對關於自己的實錄做出了修改的指示,這可以算是篡改了史料,畢竟實錄是後世編撰官方史書的基礎材料,基礎材料被修改無疑會影響史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李世民第一次打算干預史料整理工作是在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當時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問曰:“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 大抵於人君得觀見否 朕欲見此註記者,將卻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畢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李世民打算調閱起居注的理由是“觀所為得失,以自警戒”,聽上去很是冠冕堂皇,可是褚遂良知道李世民的動機絕非如此單純!退一步說,就算天子的出發點真的是要“以自警戒”,褚遂良也不願輕易放棄史官的原則。

    李世民第二次打算介入史料整理工作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記載,“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這裡李世民說得可謂是大義凜然,“削去浮詞,直書其事”,這可與他火急火燎地要求參閱起居注有點不相稱。從記載唐朝初期的其他資料來看,李世民無疑是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歷史貢獻,美化了自己的形象。這一點從在唐高祖李淵時期擔任書佐的溫大雅所編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對比得知,在後者的記載中,對唐朝建立過程中李淵本人和李建成的多次決策戰績都予以詳細記載。

    李世民本是一代英主,雖然上位手段不太光彩,但政績卓著,可是為了凸現自己得位的正當性,李世民不惜插手起居注和實錄的編寫,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同時代知曉史事的大有人在,李世民此舉反而給自己的形象抹黑,也為後世帝王開了個壞頭。

  • 9 # 詳侃歷史

    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回答:

    一、在李世民之前,改史書的大有人在。

    漢武帝就是典型的例子。

    據《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記載:

    帝(魏明帝曹叡)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王朗之子王肅)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據此看,漢武帝在看了司馬遷《史記》的孝景本紀和今上本紀之後,很生氣,把這兩個本紀全都銷燬了。

    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殺害,事有明審。魏史若以為大惡邪,則宜隱而不言,若謂為小惡邪,則不應假為之辭,而崇飾虛文乃至於是,異乎所聞於舊史。推此而言,其稱卞、甄諸後言行之善,皆難以實論。

    二、說李世民改史的,沒有任何史料證據支撐

    任何史書,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李世民改史。

    見於正史的記載是,李世民在看過了《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之後,發現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記載很隱晦,於是提出了“直書其事”的原則要求。

    就是這個要求,被後來的有些陰謀論者附會成了李世民要求改史。實際上,某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可能不知道,李世民提出這個要求以後,首先就得到了魏徵的支援。根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在聽到李世民的這一要求後,馬上表示贊成:

    臣聞人主位居尊極,無所忌憚。惟有國史,用為懲惡勸善,書不以實,後嗣何觀?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

    魏徵就是玄武門之變的親身經歷者,且為人正直,如果李世民授意改史,魏徵會贊成嗎?

    此外,目前相關的墓誌資料出土的那麼多,透過比對唐初的墓誌材料,我發現,墓誌記錄的資訊,與根據實錄編成的《舊唐書》等的記載沒有明顯矛盾之處,這就充分說明,李世民沒有改史,貞觀時期的史料,在經過歲月檢驗之後,被證明是合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科普一下如何做個能“拎得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