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煮稻草心
-
2 # 老百姓的歷史
個人觀點:我覺得首先要明白朱棣造反的原因--皇位,這不是兩個民族或者是兩個國家在為了奪取一塊地盤在爭鬥,即時有一方不敵那他只要求和讓出這一塊地盤基本事情也能解決。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們兩個人爭奪的是皇位這個全天下只有一個的東西,在戰爭初期朱允炆認為自己必勝無疑,所以他也不會考慮求和安撫的問題,可是當朱棣真正兵臨城下時求和又有什麼用,我想不在乎兩種結果:第一永遠囚禁,第二可能不知道某一天就悄悄黑了他。我想身為一個名正言順的皇帝,他是斷然不會求和的,求和就意味著屈辱而且也並不一定能夠保證他的性命。
-
3 # 彈史官
朱允炆拒絕投降,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朱允炆的皇位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皇位繼承合法,朱棣是篡逆,要的就是皇位!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允炆過度哀傷,朱元璋看在眼裡,遂決定立宅心仁厚的孫子朱允炆為皇位接班人。
朱允炆繼位後,看到叔叔權力膨脹,恐怕以後難以掌控,決心削藩。
周王、代王、湘王、齊王相繼被削,燕王朱棣不想束手就擒,遂打著“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皇明祖訓》說要天子密詔才可以靖難,天子尚在,謊言一戳就破!朱棣興兵篡位無疑!以正統像謀逆議和,有失國體!
況且朱棣就是奔著皇位而來,朱棣也不會真心接受求和!
二、朱棣勢弱,朱允炆對朱棣有壓倒性優勢,求和?不存在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朱棣靖難早期才幾萬兵馬,而且只有燕郊小塊地盤,即使加上朵顏三衛,中央可集全國資源,依然有壓倒性優勢。
即使朱棣後來長驅直入打到了南京,朱允炆依然有資本死守。
“今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
而朱棣深入復地,必然不敢久留,前有追兵後有堵截,北平老巢也在中央軍的高壓之下岌岌可危。朱棣雖然兵臨城下,朱允炆依然有很大翻盤的機會!沒必要求和!
三、朱允炆的三位老師:齊泰、黃子澄、方孝儒都有文人風骨,也不可能讓朱允炆議和!
朱允炆的這三位老師,雖然飽讀詩書,但是把書讀死了,接二連三的給朱允炆出餿主意。削藩雖好,但用力過猛,導致朱棣起兵。
但朱允炆的這三位老師,絕對的忠君!
大家來看朱棣入城後,三個老師的結局。
齊泰在朱棣入城朱允炆下落不明後,依然奔走於各地,組織兵馬以圖興復朱允炆基業,後被燕軍抓住,不屈而死,滅九族!
黃子澄的結局和齊泰類似,被抓後由朱棣親自審問,寧死不屈,被肢解而死,滅九族!
而方孝儒作為文壇大佬,在燕王入城後,拒絕跪拜朱棣,而朱棣也有拉攏之意,希望方孝儒能幫助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儒大罵燕賊,不屈於燕王淫威,終被滅十族!
三個有骨氣的老師,怎麼可能教出軟弱的學生!朱允炆不求和,最主要是受了老師的影響吧。
只可惜上天選擇站在朱棣這邊,南京城門大開,隨著一場大火,朱允炆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
4 # 雜看世界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朱允炆為何拒絕求和?要說清楚這個事情,先搞清楚一件事,朱允炆和朱棣兩人之間的這場戰爭屬於什麼性質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戰爭的性質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侵略戰爭
農民起義
自衛反擊
新老政權交替戰爭
當前政權爭位戰爭
那麼,朱棣和朱允文的戰爭屬於哪一種呢?
很明顯,屬於第5種。
這一種,存在什麼特性呢?
從人民來說,對於此類戰爭勝負多數屬於漠不關心。
除了己方嫡系,絕大多數中立臣子都不會太過深入摻和。
畢竟,對於臣子來說,不管誰當皇帝,只要自己沒有太過的罪過新君,以後的日子照常過。
那麼,有幾種情況之下,皇帝可以求和呢?很明顯,只有第一種,第三種和第四種才有可能。
農民起義就不用說了,本來就是衝著你去的,求和和自殺沒分別;而奪位之爭呢?
歷史上,最出名的奪位之爭莫過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了。
當時發生了什麼呢?
在被接連削弱勢力之後,當時還留在秦王府的人還剩下了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車騎將軍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遲恭等人。
他們做了什麼事呢?
史書記載:尉遲恭等人,日以繼夜地勸說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猶豫不決。
而在《資治通鑑》之中,這樣記載:
尉遲恭說:“如今大王處理事情猶豫不定,這是不明智的;面臨危難,不能決斷,這是不果敢的。況且,大王平時畜養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現在都已經進入宮中,他們穿好盔甲,手握兵器,起事的形勢已經形成,大王怎麼能夠制止得住呢!”看到了吧,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老大說的算了。底下的人在就已經開始駕著領頭人繼續前進了。
就如同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如果他那個時候膽敢說一個不字,那麼最先完蛋的就是他自己。
同樣的道理,造反的那個沒辦法,被搶的這個也一樣。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朱允炆這邊,他身邊有三位心腹大臣: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
其中,前兩位正是朱棣靖難之中所提到的必須誅殺的“奸臣”。
方孝孺這位理想主義的倔梆子就不說了。
你覺得前面那二位被朱棣點了名的,如果落到了朱棣手裡會是什麼下場?
如果說,晁錯是一個標杆,那麼毫無疑問的,對於當時的黃子澄和齊泰而言,這個榜樣可不是多美好。
這種情況之下,他們當然會極力鼓動朱允炆死撐到底了。
況且,朱允炆本身也沒有將皇位拱手想讓,自己落得個階下囚甚至一杯鴆酒的下場。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當時的朱允炆和他手下大臣對自己的實力太過於自信了。
或者說是對李景隆的水平太過相信,總覺得將門世家,怎麼也會有點本事。
沒想到,李景隆完美的給他們解釋了一把什麼叫豬隊友,什麼叫紙上談兵、虎父生犬子。
於是乎,在大臣慫恿,將領坑爹的綜合之下,可憐的朱允炆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走向了不歸路,以至於後面想求饒,都沒可能了。
因為,即便是朱棣能放過他,朱棣手下的人都不會放過他。
以上,便是朱允炆不肯求和的原因。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事實上還不真是朱允炆拒絕求和,相反的拒絕求和的是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只當了四年的皇帝。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他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朱元璋稱帝以後一直想為他的王朝立下一個標杆,那就是為了避免他的後代爭權奪位,他將自己的長子立為太子,但是朱標卻在朱元璋活的時候就死去,於是朱元璋再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只當了四年皇帝
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稱帝改年號為建文,因此被稱之為建文帝。為了改變爺爺在位期間大封諸王的弊病,朱允炆開始了他的削藩政策,將他的叔叔們以違法亂紀為名,進行治罪,而此時的朱棣受封為燕王,鎮守北平,實力不俗,而眼見自己兄弟藩王逐個被削藩,深感兔死狐悲,加上本來就有野心,於是在建文元年,就發動了叛亂。
此時建文帝作為全國的皇帝,實力上遠超過朱棣,朱棣雖然搞定了遼王,奪取遼王所依仗的朵顏三衛騎兵,但是幾次南下與朱允炆的正規軍交鋒,並沒有佔到大便宜,手下戰將也沒少死,雖然朱允炆的軍隊也損失不小,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朱允炆與朱棣都是在河北、山東一帶糾纏。
直到建文四年,雙方的戰爭仍沒有結果,此時朱棣終於放棄他無法攻取的濟南等地,而是率軍直接南下江淮地區,到達長江北岸。
眼見朱棣的燕軍殺到江北,朱允炆終於大驚失色,派出使者前往朱棣營中求和,希望與朱棣裂土而治,甚至可以將長江以北完全劃給朱棣,但此時朱允炆宮內的太監逃亡到朱棣營中,已經將南京城內的情況盡數告知了朱棣,胸有成竹的朱棣當然拒絕了朱允炆的請和要求。
此後朱棣率軍南下包圍南京,建文帝手下大將李景隆開啟城門投降朱棣,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篡位的靖難之役取得了勝利。
-
6 # 五柳狂歌
朱棣在濟南城下碰了個灰頭土臉,一個鐵鉉就讓他進退不得,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轉道南京。以全域性之力對一隅,朱允文壓根就沒想過自己會輸吧
-
7 # 楊朵的花世界
朱允炆就不能求和,因為即使他想苟活,他叔叔朱棣也不會讓他活。
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主。
朱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從小不受父親待見,自己一路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夜夜睡不著的時候,特別是冬天寒風呼號、暴雪肆虐的時候,他會不會惦記著南京的暖和秦淮河畔溫柔的女人。會,但是更惦記南京皇宮內的那把龍椅。要知道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惦記、惦記萬一成了呢?同是朱家的子孫,為何他坐得,我坐不得,關鍵是我比他更有能力做得。
所以,朱棣必須堅定地“反”。只要他“反”了就再無退路,一個沒有退路的人會輕言放棄嗎,即使他想放棄,他身邊的人也不會啊,我們跟著你造反,你半道兒上不幹了,你想鬧哪樣?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所以朱棣必須上且一定得把朱允炆那小子弄死。否則不會在登基後還要為了驗證這小子是死是活折騰出那麼多么蛾子來。
看吧,朱允炆面對這樣一個“狠”叔叔,他能求和嗎?只能是魚死網破。
假如朱允炆求和,朱棣念在兩人都姓“朱”的份上,留下他的命,今日留、明日留,後日還會留嗎?最後總會尋個錯處搞死他。
另外,朱允炆的驕傲也不允許他求和。
來看一下朱允炆是個什麼情況?其實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順利當好皇上也是煞費苦心的,只要這孩子啥也不幹估計能穩穩地坐幾年皇帝。但初生牛犢不怕虎,甫一登基就急吼吼地抬高文臣地位,然後麻溜削藩。自古說“文治武略”,為啥?因為文治和武略是同等重要的地位。更何況大明的武將那是一般的武將嗎?就連趙匡胤那樣的主兒都得“杯酒釋兵權”,朱允炆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一登基就大刀闊斧的搞,也算是個“狠”的。
既然叔叔狠,侄子也狠,倆個狠人碰到一起,只有一個結局: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所以,朱允炆不會求和。
-
8 # 奮筆疾史
開局一個碗,結局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皇帝。當然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平民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死後把皇位給了他孫子朱允炆,為什麼不給他兒子呢?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兒子朱標早年體弱多病,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受封建主義嫡長子思想影響,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朱允炆繼位後,年號建文,廟號惠文帝。
繼位後的朱允炆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位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削藩,削藩政策實行後,多為藩王被削,待到削燕王朱棣時候,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打著“清君側”的口號造反了。最後還打進了南京城,還坐上了皇位。
( 圖:朱棣畫像)
那麼,失敗之前,朱允炆怎麼不求和呢?
一、當時實力懸殊,碾壓朱棣,十分自信當朱棣造反時,朱棣只有區區幾萬人馬,再看朱允炆這邊,單中央就能調動50——70萬兵馬,這麼一對比,可是說是相形見絀。這就像一個大人和一個孩子打架,你覺得一個大人會向那個孩子求和認輸嗎?答案是否定的。
二、你死我活的鬥爭,成王敗寇朱允炆可是正統皇帝,是天子,那是上天派下來的。再看朱棣,朱棣是謀權篡位,亂臣賊子,在封建社會里,尤其是正統的統治階級,你覺得會向一個叛逆者妥協求和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放到鬥爭層面講,這戰爭本來你死我活的鬥爭,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朱棣接收求和的話,最後等朱允炆實力恢復後,還是要收拾他的,哪個皇帝眼裡能容下一個叛逆之徒。而朱允炆呢,他也知道,縱觀歷史長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一個投降後的皇帝即使不是過著生不如死的階下囚生活也得最後被斬草除根。
(圖:朱允炆劇照)
三、受三位老師影響我們來看看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三位,哪一位不是當代的鴻儒大師,滿腹經綸,在文壇那可是十分有影響力的。當然,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呢,也正是他們的胡亂出主意削藩,紙上談兵,也導致了被討伐的局面。當然,書生意氣也是讓人敬佩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典故,伯夷叔齊就是兩位書生,但是他們身上的氣節還是可歌可泣的。同樣,朱允炆的這三位老師也是同樣的氣節,齊泰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後依然在外地呼喚勤王,最後被朱棣手下抓住,寧死不屈,被誅九族,黃子澄同樣寧死不屈,被誅九族,方孝孺呢?他有著更大的影響力,朱棣想要拉攏他,他卻口誅筆伐大罵朱棣,最後被誅十族。根據三位老師的氣節,自小受三位老師影響的朱允炆是不會妥協求和的。
(圖:方孝孺劇照)
-
9 # 臨石觀海
朱允炆為什麼拒絕求和?
那麼朱允炆為什麼會求和而朱棣為什麼不同意呢。因為這時候朱允炆已無回天之力,而朱棣也已經看到皇位唾手可得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登基後,初生牛犢不怕虎,本著新皇上任三把火的原則,在幾位心腹文臣的鼓勵下,貿然實行削藩,而因為削藩手段過於激烈,藩王人人自危,最終逼反燕王朱棣,於是靖難之役拉開序幕。
本來作為一個偏居一隅的藩王想要造反成功是很難的,但朱棣不是一般的藩王,朱允炆也不是一般的皇帝,於是在朱棣的強硬和朱允炆的軟弱下,戰局一步步的扭轉,最後朱棣成了握有優勢的一方。
朱允炆無奈求和而當朱棣邁過長江之後,朱允炆也已經感覺到了朱棣的勢不可擋,於是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派了李景隆等人去朱棣軍營,談判求和,請求劃江而治。但朱棣何等人物,好不容易冒著生命危險造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要成功的時候,怎麼會接受劃江而治的提議。於是斷然拒絕。
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明史》李景隆開城門迎朱棣而等朱棣過了長江,基本上朱允炆已經無力也無心抵擋了,本來身為京城的南京,城牆堅固,物資充盈,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往往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
於是就到了既是朱允炆心腹又是朱棣功臣的李景隆大放異彩的表演時刻,李景隆帶兵打仗不行,開門溜鎖很麻利,他開啟金川門,迎接朱棣入城。朱棣輕鬆的登上了帝王之位。而朱允炆自此失蹤,成為千古之謎。
總結:在靖難之役中,前期朱允炆佔據優勢,但由於朱棣精通戰爭,性格狠辣,而朱允炆太過仁慈,用人失誤,造成了戰局扭轉,而當朱允炆想要求和的時候,朱棣已經兵臨城下,為時已晚。
-
10 # 告別有情天
朱棣靖難成功,攻陷了南京後,他的對手建文帝朱允炆選擇放火自焚。朱棣聞訊痛哭道:”痴兒,叔叔至,何至於此!” 一派骨肉深情。
問題是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也沒跑,被他的好皇叔堵在宮裡,就真的能保全性命嗎?
我們的看法是絕對不可能,自古從來沒有投降後不死的皇帝。他是朱元璋親自選的皇位繼承人,尊照朱元璋的遺詔登的基,這是有目共睹的,無可爭議的正統。
如果朱允炆不死,朱棣是不敢強行登基的,除非他不承認是朱元璋的兒子。因為他來南京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那麼清完君側,他就該靠邊站了。
問題是朱棣能靠邊站嗎?當然不能。老子折騰好幾年,頂風冒雪,九死一生,為的是什麼呀?
我帶著這幫兄弟從北打到南,死了那麼多人,我幹嘛來了?就算朱棣風格高這幫兄弟也不能同意呀。
所以,朱允炆必須死,他肯自殺當然好。如果自己不願自殺,就得被殺,還要被人偽裝成自殺的樣子。因為殺害皇帝是大逆,十惡不赦,就算他是皇叔也不能倖免。
所以朱允炆要是想活命就只能逃跑,留下來只有死路一條,就算是想被軟禁也不可能。求和只能是自取其辱,沒有任何意義。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名正言順的繼承的正統皇帝會向謀逆的朱棣求和? 成何體統!而且人家本來就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打進京師的!就算求和,朱棣也會說旁邊奸臣妖言惑眾需速速打進京師拯救皇帝!所以不存在求和這一說!逮到就是死!然後昭告天下是奸臣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