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去醬
-
2 # 華清宮
夏至,日光長至,日影短至,因此為夏至。
夏至這一天,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所以,夏至要去吃碗麵哦!
-
3 # 中醫吳蘭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節,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前後。“日長之至,日影至短,至者,極也,故曰夏至”,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
正是這一特點,古人認為“夏至一陰生”,即夏至陽氣達到頂點,開始重陽轉陰,陰氣漸生。
唐代詩人韋應物名句“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說的正是這個現象。
夏 至 三 候
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大概持續15天左右時間,每五天稱為一候,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秉陽氣所生之物,鹿角乃陽盛之極,感陰氣而脫落。
二候蟬始鳴:蟬當溫度到了一定程度才會開始鳴叫,此時溫度排便增高。
三候半夏生:半夏,則是一種中草藥,多在此時採收。夏至剛好是夏季六個節氣第三個故此時也稱為“半夏”。
夏至養生三宜
俗話說,冬至養生,夏至治病。一個安內,一個攘外;熱極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所以夏至養生是極為重要的,快來看看如何正確養生吧!
飲食宜清淡、多吃“苦”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等疾病。
除此之外,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溼、清涼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勞乏、消炎退熱、清心明目、促進食慾等作用。
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屬於清瀉類食物,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 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可以比平時適當的晚睡和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執行。
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午睡醒後,還可以活動活動洗洗臉,一下午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
出行宜清涼,居室宜通風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顏色儘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衣服的布料儘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
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開啟,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夏至養生“三避”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進入了盛夏時節。此時溫度高,對人體會造成某些負面影響,容易造成損傷。夏至養生應遵循“三避”原則,即避暑、避溼、避寒,使身體保持在健康穩定的狀態。
一、要注意避暑
高溫環境下,人容易發生體溫調節機制紊亂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時處理,還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紊亂,如意識混濁、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狀。
避暑應當注意採取的主要措施:
1、中午前後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曬;
2、避免劇烈運動和強體力消耗;
3、保證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損傷汗腺;
4、藉助自然風、風扇、空調等降溫;
二、要注意避溼
高溫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條件下空氣中的溼度也與中暑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在夏季不僅要注意避暑,還要注意避溼。
避溼的主要方法:
1.遠離潮溼環境;
2.藉助飲食利溼(具有去溼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鯉魚、赤小豆、金針菜、萵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3.空調裝置除溼;
4.藥物去溼。
三、要注意避寒
中醫認為:夏季為了散熱,人的面板毛孔開洩,最易感受風寒、風溼及溼熱之邪,罹患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1、防腹中寒
一是要注意儘量進食溫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
二是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
三是早餐時適當吃點生薑,民間所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2、防軀體寒,防止軀體受寒主要是要正確使用電扇和空調。
3、防頭、腳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頭,衝腳,易導致各種疾病。
夏至養生藥膳齋
五味枸杞飲
原料:醋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適量。
製作:五味子和剪碎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片刻,再入白糖,攪勻即可飲用。
功效:滋腎陰、助腎陽。適用於“虛夏”之症。
龍眼痠棗仁飲
原料:龍眼肉 10 克,炒棗仁 10 克,芡實 12 克。
製作:炒棗仁搗碎,用紗布袋裝。芡實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時後,加入龍眼肉和炒棗仁,再煮半小時。取出棗仁,加適量白糖,濾出汁液。
功效:養血安神,益腎固精。
教你數“夏九九”
你可能知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可你知道與“冬九九”形成鮮明對照的“夏九九”嗎?
“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北方農村的“夏九九”歌是這樣的: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溼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樹頭清風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
4 # 樸素愛屋
夏至未至,明天就是夏至日了,關於夏至的詩詞有很多,此外同時還有一個九九節氣歌,你知道嗎?
一、夏至簡述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1日~22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90度。夏至日,太陽的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這個區域,因此,北半球出現白天最長而夜晚最短的一天。這是極其具有標誌性的一天。
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從夏至之日始,百官們可以放假三天。“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各三日”;元日、寒食節、冬至節、上元節、天慶節這五個大節放假七天,而夏至、中元、臘日等七個重要節日則放假三天。
又“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務焉”。即立春、立夏等普通節日則放假一天,每月的上中下旬又各放假一天。
可見,在宋代以前,夏至是被列為國家的重要節日的。
1 夏至日的時與度
夏至度數信:以五月中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以土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每年6月21日~22日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90度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實為第13個
前後節氣:芒種,夏至,小暑
夏至的黃經度數
2 夏至天氣氣候
一年裡,我們在年週期律中經歷了秋涼、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後的初熱,到了夏至,才意味著真正進入炎熱的季節,正如人們常說的,“不過夏至不熱”。夏至後,氣溫將繼續升高,並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
伏天也稱三伏,為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需水較多,缺水將產生乾熱風,影響作物生長。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故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當然,雨水過多也會造成一些損失和傷害。
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載有一首《夏至九九歌》:
夏至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
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最能反映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刻在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早在幾千年以前,人們在內文明的實證經驗中,就已經對自然環境中火與水的平衡關係、降雨的重要性有了明確的認識。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指出:“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只有表現出了能量上水火陰陽的徵兆,萬物才開始進入到“三生萬物”的狀態,並且歷代相傳,治人事天,治物事天,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與秩序。
《夏至九九歌》有很多版本,告訴我們夏天氣象的變化和熱量的變化特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後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又稱為初庚,立秋後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夏至九九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入伏後從炎炎酷暑到逐漸秋涼的天氣變化。這些變化其實在我們體內,都是有所對應的。
二、夏至三候
中國古代將夏至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如《禮記·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鹿角解(音駭)。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當然,現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鋸掉了。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脫落。
二候蟬始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音調)始鳴(《月令》註疏作蟬始鳴)。蜩,蟬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脫殼而成,雄者能鳴,雌者無聲,今俗稱知了是也。按:蟬乃總名,鳴於夏者曰蜩,即《莊子》雲‘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蓋蟪蛄夏蟬,故不知春秋。鳴於秋者曰寒蜩,即楚辭所謂寒螿也。故《風土記》曰:蟪蛄鳴朝,寒螿鳴夕。今秋初夕陽之際,小而綠色聲急疾者俗稱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釋其義,然此物生於盛陽,感陰而鳴。”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蟬鳴,是因為它感知到了乾卦裡面的一陰之氣開始生成了,這是一個重要特點。
三候半夏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上爻動,乾變為兌。五上兩爻為半離,離為夏,故曰半夏。離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半夏生。半夏,藥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三、夏至的民俗文化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屬於民間慶典祭祀感恩的重要節日。夏至有很多稱謂,古時又稱“夏節”或“夏至節”。甚至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都超過了端午節。
在《遼史·禮志》中記載:“夏至之日,俗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可以用於納涼,加入藥粉的香囊可以除去汗臭,帶來清新一夏。
1 各地食俗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傳統飲食習俗中,京城的節日熱鬧非凡,民間的百姓家家戶戶在夏至當天都要吃夏至面,有的地方還要吃用新麥做的餅、饃等麵食,謂之嘗新。
即使時至今日,各地在夏至節仍然還保留著各種趣味盎然的飲食習俗。
如:北京人在夏至日這天講究吃麵,並且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山東也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
而在江蘇等地,夏令時卻有三鮮之說,其中還分為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等。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則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指的是海絲、鯽魚和鹹鴨蛋;而在陝西等地夏至則喜歡食粽子,等等。
2 祭祀感恩
夏至日,正是土運開始的時節,古時人們常常透過樂舞祭地、祭王母等方式祈求災消年豐。
《周禮·春官》裡記載:“以夏日至 ,致地方物魈。”《史記·封禪書》亦曰:“夏至日,祭地祇。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祭地風俗,見於《周禮·春官宗伯》中的記載:“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這些記載都說明,傳統節日期間,祭祀感恩由來已久。
又載:“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祇之居,辨其名物。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國之凶荒、民之札喪。”並且這種祭祀感恩活動還做得細緻周詳,不僅“辨其名物”,還分別層次,冬至祭祀感恩“天神人鬼”,夏至祭祀感恩“地祇物魅”。
當然,周代夏至祭地,還為了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到了夏至這一天,各地的農民都在忙著祭天,北求雨,南祈晴。所以,從周代起,夏至日就已經有了祭神儀式,一直到了清代還仍被視作“國之大典”。
另外,夏至還有祭王母的習俗。《管子·輕重己》記載:“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於太宗,其盛以麥。麥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殊族者處。皆齊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諱也。”可見,祭王母是在立春後約九十多日的夏至,正值麥子成熟的時節。
《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曰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可見古人在夏至時節,全民敬天愛地,尊道貴德,“慎起居,多忌諱”,祭祀感恩,是普遍遵從的習俗。
別忘了點在看支援德慧智哦!
文章選自《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 中央編譯出版社 熊春錦先生著
國學 | 親子 | 食品安全 | 健康 | 慢性病 | 心靈療愈| 排毒 | 達人 |樂活| 斷舍離 | 愛動物 |正能量 | 食譜 | 公益 | 助農| 身心靈 | 養生 |
新人關注領紅包,天天有免單!
-
5 # 學國學網
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過了今天,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長。
-
6 # 古城聽泉
民間自有冬至餃子夏至面,
今日「夏至」「二十四節氣·夏至」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在北京,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這天要吃麵條;[嘻嘻]什麼炸醬麵、西紅柿打滷麵、茄子汆兒面、芝麻醬麵等,講究些的一定要吃手擀麵,又分“過水兒”和“鍋兒挑”。[饞嘴]聊到這兒小編都聊餓了,今兒中午就來碗炸醬麵吃!
回覆列表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夏至的到來意味著酷暑的來臨。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的一天。當然在咱們江南,夏至到來時總伴隨著惱人的梅雨季,小夥伴們紛紛表示太陽公公不出來衣服都沒得穿啦。對於吃貨來說夏至也是一個不錯的節日哦,俗話說“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你們家鄉有什麼特別的夏至面美食嗎?一起來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