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婷半清
-
2 # 使用者103852142270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由於寫了兩部在當時有錯誤傾向的長篇小說,張愛玲與胡適取得了聯絡,並獲得一個啟示,何不像胡適那樣走得更遠呢,雖然離熟悉的家園遠了,但也許會擁有一個精神的家園,她早已養成了這樣的生活習慣:“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
張愛玲決定,去美國尋找她的精神家園,找回她生命的歡悅。1955年秋天,正是香港花團錦簇的熱鬧季節。三十四歲的張愛玲,身穿深色綢緞旗袍,外罩一襲奶色流蘇披肩,只攜帶一具非常陳舊但質地上好的隨身皮箱,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離開香港,於十一月中旬到達美國的第一大都市一紐約。
剛到紐約,張愛玲住在職業女子宿舍。這裡面住著的皆是一些生活比較窘困的女子。因為該宿舍是救世軍辦的,而救世軍又是出名救濟貧民的。這裡的房間陳舊,光線陰暗,只有一個公用客廳,又像一個黑洞洞的大禮堂,不時有冷風從門外吹進。張愛玲在這裡接待了前來回訪她的胡適先生。因為在此前,她曾約在紐約的女友炎櫻同她一起拜訪過胡適。沒想到這卻是她與胡適的最後一次見面。1956年2月,張愛玲得到Edward Mar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在二月間搬去Co Lony所在的紐英倫洲。這個寫作基金會主要是為作家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作家在生活安逸、沒有負擔的情況下完成作品。
這是一個頗為僻靜的帶有古典風格的莊園。一直延續了十幾年,在這裡有不少美國作家在此孕育出新的作品,張愛玲當時得到的是為期兩年的獎金,呈報的寫作計劃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從激烈的政治環境中走出,進入緊張的謀生掙扎,又遇剛到美國後的各種生活調整,直到此時,張愛玲才算心身全部放鬆起來。她無需再去為了謀生而硬接一些她並不熟悉的題材。張愛玲夜來寫作,近午時分起床,生活得優閒自在,平靜舒適。張愛玲雖不喜歡在草地散步,但將帆布椅放在大平臺上,漫無目的地放眼綠色莊園,靜聽叢林中各式鳥兒的啼叫便覺人生至此似乎已經停格。有這樣長的一段時間來觀察時空,真是生命的奢侈。張愛玲在這段時間裡,感覺心中存積多年的陰翳不知不覺飄走了,換上的是一種輕鬆、恬淡的平靜心緒。僅半年的時間,她的面容圓潤豐滿起來,氣色健康紅潤,神情平靜如水,加之她喜歡顏色對比強烈款式古樸雅緻的衣著,在這片靜謐的莊園裡,顯得格外有神,氣質高貴。將近有半年的時間,每當張愛玲出現在平臺上看天聽風的時候,總有一個舉止靈活、神情開朗、氣質高貴的美國老人走來向張愛玲問安。無論天冷天熱,他總是白衣白褲,吊帶穩穩地托住衣服,神情極為愉快,一種骨子裡的紳士之氣。他的笑聲極其豪放,手指叉在吊帶上,邊講著有趣的笑語,邊兀自忍不住地暢懷大笑,讓張愛玲單是為了他這愛笑而忍不住含笑迴應。張愛玲是喜愛這笑的,因為她自己也是幾經母親修正也沒有改掉這不笑則已一笑便大笑的習慣。這位美國老人不僅性格吸引人,他還是一個美國頗負盛名的著名戲劇家.張愛玲發現他的來往信函、印刷郵件是這裡作家中最多的,也總是有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前來看望他。一聽見他的笑聲,就知道他那裡又是高朋滿座,他正在充當主講人。只要沒有客人朋友來,美國老人便會到張愛玲這裡繼續當主講者,使張愛玲聽得常常忘了去寫作。
這位老人就是美國著名戲劇家賴雅(Fedinand Reyter)。他1891年出生於Philadelphia(費城),比張愛玲大整整三十歲。賴雅的父母是德華人。他與張愛玲一樣是個早熟的天才。還在1914年賴雅二十幾歲時,就有一部戲劇入選Mac-Dowell Colony的戲劇節,並於同年夏天獲哈佛大學文藝碩士學位,隨後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17年,賴雅用一夜時間完成一則短篇小說,在當時很有聲望的《星期六晚郵》上刊登。
同年7月與美國著名女權運動家Reheces Hourwich結婚。從此他不斷有各種文藝作品問世,並來往於大西洋兩岸,與不少以後成為大師的文友交往,這些文友當中有龐德、喬哀思、福特、康拉德等。1927年客寓柏林時,與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初會並相交,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賴雅是一位才思敏捷、觀點新穎的作家,年紀比他小三十歲的張愛玲對之深為欽佩。賴雅卻常常自我解嘲說,當年他的老朋友,獲得1930年諾獎的辛克萊爾-路易斯(Sin-clair Lewis)曾預言他會一夜出名。但這預言卻落空了,他把這成功的一夜無限期的延期了。他的才華和他的創作曾使所有與他合作過的製片人和導演無不讚嘆。但自1931年賴雅住進南加州為好萊塢寫劇本,沒想到寫了十二年,賴雅卻被好萊塢一週五百美元的高薪消蝕了他的才華,中斷了他的文學創作。賴雅的興致轉到另一方面,在好萊塢,他的觀點受到了根本的影響,成為我黨主義的忠實信徒。因為五十年代的好萊塢也是左翼思潮的大本營。不過,賴雅沒有加入美國我黨,只是親密的同路人。
賴雅的才華還不僅在於他本身的創作,也表現在他的慧眼識人。三十年代賴雅初識佈菜希特時,他的名氣要比佈菜希特大得多,但他卻對佈菜希特的戲劇才華非常欣賞,於是就在美國大力推薦布萊希特,並在1941年布萊希特舉家避難美國時贊助他路費。賴雅是布萊希特在美國所有作品的正式代理人,也是布萊希特後來成立的著名的“柏林劇團”中唯一被正式邀請赴德成為永久團員的美華人,兩人關係非常友好密切。他們的創作還很相似,以至後來賴雅的一部戲透過布榮希特的安排在柏林演出後,竟被報社界和評論界誤認為是布萊希特用筆名創作的劇。
當賴雅初識張受玲對,並沒有看過張愛玲的小說,卻在他與張愛玲的交談中,發現了張愛玲慧中秀外的東方女子的魅力。幾乎是只認識張愛玲的那一天起,除了會見朋友,他總是要在張愛玲身邊講一些文學藝術的事情,瞭解他感興趣的我黨和從我黨的領導下居然跑出來的上海女人。他的熱情的我黨信仰使張愛冷大為吃驚,而他爽朗豪俠般的作家風度也使張愛玲另死列一片天地,他的才華和他對藝術的獨特見解,使張愛玲覺著他就是一部完整的美國戲劇史,讀他便讀懂了美國的文化。雖然兩人也有見解不甚相同之處。比如政治信,一個認為我黨主義才是世界的希望;另一個認為這不過是一些烏托邦的理想主義罷了,人類的前景不是哪個主義能夠左右的。相比較起來,年長的賴雅倒比年輕的張愛玲更為樂觀、理想主義,而張愛玲對人生及生命的深刻體悟,對藝術及其人類文明的獨特見解,也使賴雅大為吃驚。
1956年8月,夏風送爽,氣侯宜人,張愛玲與賴雅的對話已上升到具體而又神聖的時刻。“是否願意將這種交談永遠繼續下去?"一貫富於理想主義色彩的賴雅笑吟吟地關切地問道,他那滿頭白髮與血色紅潤的面容搭配起來,就是典型的中國喜慶圖:鶴髮童顏。張愛玲莞爾一笑,覺著在賴雅的腦子裡,真是一個充滿了新奇之念的理想世界,她很願意聽賴雅就這樣爽朗地講下去,永遠坐在她的身邊,聽著世界上最聰慧的大腦編說出的最有智慧的話語。對張愛玲來說,這是她旅美生活中最好的一道甜點了。她望著賴雅殷殷期望的眼光,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呵,她希望這世界不要再有什麼變化了,就讓他們這樣靜靜地享受著智慧相交、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喜悅吧。
與賴雅的結婚,對張愛玲來說,無異於實現了她的一個夢。她向來願把沒有見過的過去與未來時光比做一個夢。新中國的解放對於總是沉浸在舊時代夢中的張愛玲來說,是一個刺激,這樣一個轟襲烈烈的紅色的未來之夢,張愛玲覺著恐懼大於好奇。賴雅狂熱的共產主義信仰,好比是這個夢的延續。瞭解賴雅,也許就是了解那個紅色的夢吧,張愛玲朦朧地想。當然,最重要的是,她非常欽佩賴雅的才華,在她所見的華人和美華人中,具有這種才華的人頗為罕見。自然,還有賴雅的性格,那種使她能忘記舊時惡夢的開朗,還有今後的生活,等等等等。這是緣份吧,她想。
從張愛玲與賴雅的結婚,可以看出張愛玲不問政治的一貫立場。她的第一個丈夫是惡人,而第二個丈夫又是我黨主義的忠實信徒。從政治上來理解張愛玲,這也許是一個永遠的未知數。只能從喜好上看,張愛玲喜歡的是賴雅的才華和學問,而非他的政治觀點。而賴雅的政治觀點對張愛玲則好比是舊日的一個夢,張愛玲願意走進去。從這時開始,張玲便逐漸被她的另一個稱呼所代替:“賴雅”太大。
-
3 # 布衣荊釵
張愛玲晚年離群索居,應該是個性使然。有人說張愛玲晚年在美窮困潦倒是誤傳,張愛玲不缺錢,她的稿費足以讓她度過餘生,她傲然不羈的個性,對母親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對弟弟的冷落,一切都與她的經歷和性格有關。晚年不斷的搬家,是因為她患上了面板病,“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上面爬滿了蝨”,這句經典名言也是應了景,面板病和跳蚤的折磨,讓她苦不堪言。
與人斷絕來往是張愛玲自己的選擇,包括她的好朋友宋淇夫婦都沒有她的聯絡電話,張愛玲曾經說過:“在沒有和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喜悅。”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只是為了謀生,為了更好的生活,好多人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相比之下,張愛玲是一種高階的存在,她活得更坦蕩,更瀟灑,看看她三十萬的美元存款,她的CROWN版稅收入,所謂的窮困潦倒實在是可笑至極,她不斷的搬家是在逃避蝨子,是確實存在的蝨子,也是心理上的蝨子。
1995年秋天,張愛玲在洛杉磯一座出租房內逝世,終年75歲,這位滿腹才華的奇女子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也選擇一個人面對,可見她的特立獨行和一般人無法企及的才情。
-
4 # 自在撰稿人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一語成讖,她晚年正是被跳蚤侵襲的不得不反覆的搬家。
後來在友人的幫助下才得知,愛玲是在心裡得了蚤,因為面板的疾病才總覺得有跳蚤,在醫生的治療下終於康復不用總是搬家了。
也有些時候是在躲人,躲那些好奇她的人,她似乎就想這樣一個人孤獨終老,誰都不想見。
經歷過幾次“騷擾”終於她的的地址誰不知道了,甚至於她弟弟也不知。
她是偉大的,創作的話劇和小說一時風頭無兩,她也是落寞的,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
受夠了世人的眼光,她只想安靜一個人。
-
5 # 優心館
見兩本書信記錄: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莊信正《張愛玲莊信正書信集》。
以及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一文。
搬家蟲蚤原因,常人多從孤寂、焦慮、少安全感等心理層面推測。
-
6 # 戒在小智
張愛玲,有著絢麗驚世的成名過往,卻命運多舛;有著痴心不悔的愛情經歷,卻一步一孤獨,包括她晚年在美國的生活亦是如此。這在一九八九年一月她寫給弟弟張子靜的信中可見一二。"……傳說我發了財,又有一說我是赤貧,其實我勉強夠過。……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唯有祝安好"。
一九六零年,四十歲的張愛玲取得了美國的公民身份。
一九六六年,被聘為邁阿密大學駐校作家。
一九六九年,出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一九七一年被解僱。
一九七三年遷居洛杉磯,開始離群索居的生活。《色.戒》丶《海上花》丶《相見歡》等都是這以後的作品。
當然,關於張愛玲晚年在美國是怎樣度過的?她為什麼要到處搬家?我等既未生在那個年代,更不可能與她毗鄰而居,也只能從她的作品中獲知。
據說,張愛玲到處搬家,其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因,競然是因為跳蚤。美國氣候潮溼,十分適宜跳蚤生長,而跳蚤是不會說走就走的,那張愛玲就只能夠搬家嘍。雖然這個理由聽來讓人哭笑不得,但這真就是有那麼一段時間裡張愛玲的生活。“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忙看病"。(張愛玲的面板特殊敏感)。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七十五歲的張愛玲在她的洛杉磯公寓死後一星期才被發現。曾經的繁華落盡,終以蒼涼而落寞謝幕。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張愛玲走了,但她的作品時至今日,卻仍被很多人喜愛。她豐富多彩的一生,也仍是一個傳奇。在波瀾曲折的流年裡,在她眾多的經典作品裡,留下了她無數斑駁的印記。
-
7 # 南柯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說個題外話,張愛玲的老家是唐山!是唐山!是唐山!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大家腦補一下趙麗蓉老師的口音,張愛玲的樣子。
張愛玲晚年在美國是晚景淒涼,孤獨終老。到處搬家是因為確實經濟困難,居無定所。
張愛玲是百分百名門之後,不過確實是沒落貴族。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是清末名臣,奶奶是李鴻章的大女兒,父親張志沂和母親黃素瓊都曾留學海外,就連張愛玲的名字都是取自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ileen。不過在張愛玲8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
張愛玲13歲就發表文章,23歲憑《沉香屑》聲名鵲起,確實是“出名要趁早”的典範。24歲,張愛玲愛上了已婚男胡蘭成,一見卿卿誤終身。胡蘭成離婚再娶,張愛玲飛蛾撲火般的嫁給了胡蘭成。豈不料三個月後,胡蘭成離開上海前往武漢,兩地分居的胡蘭成移情別戀,和一個周姓護士同居了。世事變遷,如電光火石般等不及滄海桑田。胡蘭成和周護士同居四個月後回到了張愛玲的身邊,和張愛玲廝守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胡蘭成向張愛玲坦白了周護士的戀情。此事隨著胡蘭成的再度離開而不了了之,而張愛玲的心中的傷疤卻再也抹不去了。三個月後,日本投降,胡蘭成以漢奸的身份開始逃亡。
下一次相見是在日本投降的四個月以後,張愛玲在溫州找到了胡蘭成。此時,胡蘭成身邊的女人是範秀梅。溫州傾盆大雨,張愛玲心如灰,落寞而去,從此不再相見。
在此後的八個月裡,這個痴情的笨女人,每月都給胡蘭成寄錢,一直到1947年胡蘭成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她最後一次寫信給他,告訴他,“我再也見不到你了”,隨信送他30萬元。此後,他去了臺灣,她去了美國。她低到塵埃裡的愛情是滿滿的慈悲,而他卻只是一個浪子。
在感情的世界裡,張愛玲此刻就已經死了。她的身體去了美國,她的心永遠留在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張愛玲頂著漢奸老婆的名字逃跑似的來到了美國,彷彿身體被掏空,終日裡疾病纏身。落魄的張愛玲在文藝營(為知名文藝人士提供的暫時居所)遇見了同樣落魄的美國劇作家賴雅,相識半年,張愛玲以待孕之身嫁給了比自己大29歲的賴雅。兩人無力撫養孩子,在賴雅的要求下,張愛玲只能墮胎流產。屋漏偏逢連夜雨,婚後兩個月,65歲的賴雅中風了,婚後第二年,張愛玲的母親去世(張愛玲的父親已經去世)。張愛玲四處奔波賺錢為賴雅治病,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1年,1967年賴雅去世。這一年,張愛玲47歲。
賴雅拖累了張愛玲,但是失去了賴雅的張愛玲在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了親人。兩任丈夫都負她良多,一個是人間浪子,一個明知道自己中風卻不告訴自己。
張愛玲將自己關在美國的某個房子裡,這間或者那間,每一間都是自己的牢房。她的文章裡沒有紐約,沒有加州,沒有洛杉磯,一字一句全是上海,但是美華人是不看上海故事的。
在《對照記──看老照相簿》中,關於自己後期在美國的生活的照片幾乎是空白的,當然沒有賴雅,更沒有胡蘭成,或許這些都傷透了她的心。她最後生活的地方,連同她曾經愛過的男子,都不再值得她懷念。
“生命是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世間再無可留戀,生命只剩下無盡的傷痛。
身著赫紅色旗袍的張愛玲,十分安詳地躺在出租屋中一張相當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長逝,旁邊是一疊展開的稿紙和一支未合上的筆。
-
8 # 妳之國小文
張愛玲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1955年赴美國定居,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賴雅去世後,晚年的張愛玲就自己獨住,張愛玲以後頻頻搬家,她對大家說是為了“躲跳蚤”,張愛玲說是南美種的蟲子殺不淨,為了躲一直在搬家,她去看醫生,醫生不相信懷疑她有心理疾病,而且張愛玲怕生喜歡獨居,想要無人打擾。總之張愛玲的晚年過得不怎麼好,最後死在家裡幾天才發現,屋裡幾乎很簡陋。
回覆列表
1.張愛玲為什麼要去美國生活
張愛玲是一代傳奇女性,她一生都在追求自我生活,不迎合大眾,不委曲求全,不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只為自己而活,那種自由和豁達,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去美國,也是有預兆,有一次在上海她受邀參加一個藝術大會,她看到在座的都是灰藍中山裝,只有她自己穿著旗袍,那一刻她就害怕,長此以往,她會丟失自我,因為她曾說,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所以後來,張愛玲去了美國,並認識了作家賴雅,同年便結婚了。很多人不懂,為什麼要嫁給一個糟老頭呢?
張愛玲經歷了胡蘭成那段悲催的婚姻之後,只想找到志同道合,能一起生活的人,而賴雅正是那樣,和他一起生活的十年,張愛玲生活平靜,創作熱情也很高,後來賴雅去世,張愛玲就開始她的獨居生活。
2.看似悽慘的晚年生活
在外人眼中,張愛玲的晚年非常悽慘,沒有子女,孤身一人,住的公寓家徒四壁,沒有任何裝飾品,房間也只有一張桌子,一臺電視機,幾本書,平常穿一次性衣服,經常吃方便食品和罐頭。
其實,張愛玲並沒有那麼窮,每個月都會收到稿費,身後的遺產近35萬美元。她這樣做,只是對自己的人生作減法,就像現在都極簡主義。不想過於複雜,這在她和我林式同的信中可以看出來,“身外之物丟得還不夠徹底”。她預料到自己回孤身一人死去,所以一早便做好了準備,乾乾淨淨地走,不帶給別人麻煩。
3.為何頻繁搬家?
她最後的十年,而是在全心研究紅樓夢,最後寫出了《紅樓夢魘》。
所以,我們認為的晚景悽慘,並不是現實所迫,而是張愛玲主動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