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良論史

    完璧歸趙可不僅僅是藺相如的個人表演,而是秦趙兩個超級大國的互動!在紙上談兵的趙括打長平之戰失敗,並被秦國坑殺40萬戰國軍隊以前,趙國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

    但是趙國畢竟還是弱於秦國,所以秦王跟趙王要和氏璧可不單單是貪圖一塊寶玉,更是一種試探:你趙國敢不敢忤逆我秦國!從後來趙王的表現也可以看出來這點:給吧,怕秦國騙自己,丟了玉事小,丟了國家的臉面才是大!不給吧,秦國要是打自己怎麼辦?所以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秦國的時候,其實是把兩國背後的較量搬到了臺前。

    秦王連趙國都不怕,還怕藺相如?其實不能這麼理解,在藺相如去秦國以前,秦王那種傲慢是在試探趙國,如果趙國不敢反抗,這一次要和氏璧,下一次就讓你割讓城池。但是秦趙畢竟實力相差不大,如果把趙國逼急了,他自己也落不下好。所以當藺相如一副:你別逼我,你逼我我就和你拼命的姿態時。秦王就慫了,因為這不僅是藺相如的姿態,更是趙國的姿態。殺了藺相如反而會讓趙國更加仇恨秦國!

    所以不是秦王怕藺相如,而是秦王怕趙國的實力。如果秦已經統一天下,那有一百個藺相如也早被殺了!

  • 2 # 大副月月

    秦王是王,藺相如是(外)臣;

    秦王富有四海(其實一海還沒靠上),藺相如有二畝薄地;

    秦王任當時世界500強排名第一公司Quattroporte兼董事長,藺相如靠發工資度日;

    故事發生時秦王已名震天下,藺相如靠完璧歸趙才有了名聲;

    秦王殺你是暴君,放你是調戲,沒人會說秦王怕你。

    如果真有那麼一點點怕,大概是怕藺相如血濺當場,弄髒了新袍子……

  • 3 # 立志成蟲

    遇到不怕死來拼命的秦昭襄王當然也害怕,不過秦王在藺相如面前認慫並不完全是因為藺相如的智勇雙全。“完璧歸趙”這個事兒藺相如燦爛奪目的一舉成名,只是秦王的目的不在和氏璧而是藉著和氏璧想試探趙惠文王對秦國的態度,因忌憚趙國同樣強盛的軍力秦國至少有20年沒有進攻趙國。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出使秦國,暴露了趙惠文王不願得罪秦國的心理,缺乏對秦國強硬的膽識和魄力。如果趙惠文王態度強硬的拒絕哪怕不理不睬,秦昭襄王還得老老實實繼續忌憚趙國,所以“完璧歸趙”第二年秦軍就開始攻趙。再過一年,秦昭襄王約趙惠文王到澠池會盟,秦王的目的就是認慫,因為楚國大舉反攻進攻巴蜀,秦國的後院起火了,必須要掉頭去對付楚國穩住趙國。秦王的認慫是趙王正需要的,也是在這一年,田單橫空出世一舉擊退燕軍收復70多座城池齊國復國了,5年前樂毅率燕軍伐齊,趙國也參與了,趙國要防備齊國的報復不能再跟秦國死磕了。“澠池會盟”,秦王色厲內荏讓趙王鼓瑟,藺相如以命相搏,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打壓了秦王囂張的氣焰,順利達成了這次秦趙兩國暫時相互妥協讓步的會盟

  • 4 # 起起落落快樂

    對於秦王來說,我覺得他不怕藺相如,這是在秦王宮是他秦王的地面,他哪裡高手如雲,他是不懼這個強硬的書生的,在說在那次會盟上被藺相如逼著擊缶

    也不是真的懼怕他,一來是為了看一看趙國君王對秦國是什麼態度,也是在強調秦國強大,但是遇見了這一個狠角色,他也只能放下他的面子,因為這是是個公共場合,一但不妥協的話,那可是讓六國有口實了,在加上這次來的目的就是展現國力,也是探路的,更多是有點忌憚趙國,他藺相如這是為國,如果不屈服的話,那直接把趙國不放在眼裡,那趙國當時情況有實力和你對抗,激怒了趙國,他連和六國攻打你秦國,你秦國能扛得住嗎?這兩者不是怕而是知道形勢,這樣做對他的好處,對於藺相如更多是欣賞,在後來我是沒聽說秦王對藺相如有什麼記恨的,要是怕的話,對秦國和秦王來說,他完全可以透過政治手段和刺客殺了他,在其他國在殺了藺相如,在怎麼也很抓住把柄的,就算抓住了,死不認賬,那其他國家不可能為一個藺相如來攻打秦國呀。但是對於一個君王來說要是怕一個人的話,能不讓他死嗎。

  • 5 # 史論縱橫

    對戰國的歷史,基本都是碎片化的,不是連在一起的,是以個別人物的視角去看的,關於藺相如的事情,主要出現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繩池之會和完璧歸趙兩個故事展示的。

    所以,當然有誇大藺相如的嫌疑,而且,無論是史記還是戰國策,都很大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戰國縱橫家書裡面的記載,縱橫家書,主要是描寫縱橫家和遊說家的事蹟,因此,對於張儀、蘇秦、范雎這樣靠嘴吃飯的人會多說一點,誇大一點,而藺相如也是如此。

    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藺相如一再強調,趙國弱小而秦國強大,實際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完璧歸趙的事件是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當時的秦王不是別人,正是秦昭襄王,當時的趙國經歷胡服騎射成為戰國時期,耀耀生輝的新星,唯一可以和秦國比肩的存在,要知道,秦昭襄王能夠登上王位,完全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支援。可以說,趙國當時已經強大到可以干涉秦國的內政了!

    而藺相如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就是處在趙國最強大的時期!如果趙國不能與秦國匹敵,在公元前269年趙奢不可能率軍在閼與擊敗秦軍,更不可能在公元前260年與秦國為敵發動長平之戰,從始至終,趙國根本就不虛秦國。

    尤其是請注意時間節點,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83年,不巧的是,前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國和三晉一同伐齊,其中秦國和趙國都十分出力,因為當時的局面是秦、趙、齊三國爭強的局面,開始是齊國聯合趙國攻打秦國,後來因為齊國單獨吞併了趙國,於是五國伐齊。

    可以看出,當時的趙國在戰國中的地位,尤其是在長平之戰前,南韓獻出上黨,不獻給秦國而獻給趙國,就說明當時的南韓認為,趙國應該是可以和秦國一戰的!

  • 6 # 一輩子的偽君子

    弱國無外交!

    事實上,秦昭襄王並不怕藺相如,秦昭王怕的是藺相如背後強大的趙國!

    弱國無外交,中國近代的外交屈辱更加說明了這一句話,同樣,藺相如的外交能力固然出色,但他能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上能這麼義正言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趙國的強大。要是換個弱小的國家,藺相如早不知道已經死了多少回了!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發生在公元前283年,當時秦國攻打魏國成功,氣勢大漲,據此向趙國用15座城換和氏璧。事實上,是此時的秦昭襄王想要對趙國動手了,用城換璧是不可能的,這只是個藉口,想讓“以城換璧”一事成為挑起秦趙戰爭的一個禍端。當然,理得要在秦國這邊才行,畢竟理直才能氣壯,不能師出無名。對於“以城換璧”一事,趙國一個處理不當,虧了理,秦國就會藉此事攻打趙國。

    不過藺相如也看出了秦昭襄王的用意,才執意要去以璧換城的,《史記》裡有記載其中原因。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即藺相如認為不答應秦國換璧之舉,則趙國理虧;答應秦國換璧,而秦國不給城的話,則秦國理虧;兩者衡量一下,寧願讓秦國理虧也不要讓趙國理虧。

    而秦昭襄王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時候,並沒有選擇殺藺相如的原因也在於此——不願秦國理虧。斬來使,理虧的終究是自己,秦昭襄王自然不肯幹了,要是理虧,還怎麼理直氣壯地去攻打趙國?

    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死逼迫秦昭襄王擊缶(一種樂器),可謂大義凜然,秦昭襄王也只好擊缶,可關鍵問題是秦昭襄王擊缶是因為怕藺相如嗎?不是!為什麼?

    我們可不要忘了澠池之會外面的情況,廉頗一直在外駐兵觀望,稍有意外,就會全軍出擊,而此時,秦國正派白起攻打楚國,大部隊根本不在澠池,秦國可不想跟趙國鬧起矛盾來。

    所以藺相如以死相逼時,秦昭襄王是不得不照做,因為藺相如作為趙國來使,此時是不能殺的,自己的大部隊不在,而趙國的部隊就在附近,殺藺相如就是找死!

    秦昭襄王召開澠池之會本來就是為了要趙國軍隊在澠池附近駐紮,好讓他們難以救援遠處的楚國。所以說,此時該理直氣壯的是趙國,而非秦國,可最終雙方在宴會上也不過鬥了個平手罷了。

    秦昭襄王怕的從來不是什麼藺相如,而是趙國。俗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秦趙兩國的外交亦是如此,假若沒有強大的趙國為藺相如撐腰,恕我直言,藺相如帥不過3秒。

  • 7 # 君山話史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藺相如要拼命,秦王怎麼會不怕?

    大家一說到秦王,感覺很牛X的樣子,其實秦昭王內厲外荏,大家想想,他當了四十年的傀儡皇帝,如果不是范雎,恐怕要當一輩子傀儡。大家認為秦王是什麼英雄角色嗎?

    藺相如跟秦王鬥了兩次,第一次是完璧歸趙,第二次是澠池之會。說秦王怕藺相如,不是第一次,而是第二次的澠池之會。原因很簡單,藺相如要跟他拼命。

    秦國與趙國搞澠池之會,主要是秦國想搞楚國,又怕趙國在背後搞破壞,所以兩國君主就一起開個會,立個盟約。

    本來秦、趙兩個君主歡聚一堂,談笑風生,氣氛融洽。但是秦王想像特朗普那樣,抖抖威風。就假裝有點醉意,便提議說:“我聽說趙王十分喜好音樂,不如就在這裡奏瑟一曲。”瑟是古代的一種大型樂器,長約三米,規格有多種,從五十弦到十六絃不等,常見的是二十五絃。

    趙惠文王喝了酒後,興致也頗高,便當場奏瑟一曲。不料秦國御史故意這樣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喝酒,命令趙王奏瑟一曲。”邊寫還邊喊,喊給趙華人聽,這不是擺明羞辱趙國嗎?

    這涉及到國家的尊嚴,絕不能讓秦人得逞。只見藺相如站起來,手持一盆缻,走到秦昭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精通秦國音樂,請准許我獻上盆缻,大王也露一手,相互娛樂一下。”

    缻就是裝酒的瓦罐,秦人經常擊缻而歌,李斯在《諫逐客書》曾這樣寫:“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藺相如十分聰明,因為當時趙國使團出行,未必準備有各種樂器,這酒罐可是現成的樂器,隨便拿起一罐來就可以用了。

    藺相如這麼一說,秦昭王當然曉得他的用意,趙華人不想吃虧嘛。秦昭王堅決不肯擊缻,他一臉怒氣,把頭撇一旁,不理會藺相如。藺相如向前走幾步,跪在秦王面前,高捧著缻,堅決要求秦王敲打。

    秦王怒髮衝冠,藺相如大聲喝道:“我與大王僅五步之遙,大王要是不答應,藺相如頸部的鮮血就要濺到大王身上了。”你要不擊缻,我就自剄身亡。言外之意,我藺相如把命豁出去了,你要不答應,我就跟你拼命。

    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要上來殺藺相如,藺相如怒目一睜,高舉盆缻,誰敢上來,我就砸到秦王的腦袋上!衛兵們不敢上來,大臣們不敢吭聲。雖然秦昭王是天下至強秦國的君主,可是他也沒練過鐵頭功啊,萬一藺相如這個瘋子真的把盆缻砸下來,我堂堂一國之君豈不被砸死。

    最後,秦王服軟了,勉為其難地在缻上敲打一下。

    藺相如站起身,喚來趙國御史,讓他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這個酒宴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雖然沒有鮮血四濺,卻是鬥智鬥勇的舞臺。威震天下的秦王,卻被趙國大夫藺相如羞辱,這也太沒面子了吧。於是有一位秦國大臣便想一招:“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來為秦王賀壽。”藺相如迴應道:“請秦國用咸陽城給趙國獻禮。”在大堂之上,藺相如舌戰群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在外交戰中不可一世的秦華人,居然討不到半點便宜。

    可以說,這回秦王輸得真沒面子了。

  • 8 # 南方鵬

    藺相如二個比較有名的對秦外交案例是《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件事發生的背景人物有必要理清一下。時秦國昭襄王嬴稷在位,趙國國君趙惠文王趙何,就是餓死他爸趙武靈王的那個。趙武靈王在時,採取靈活外交,避開各國混戰自己置身事外進行胡服騎射、勤修內政、攻打北方樓煩異族和心腹大患中山國等事,對外借燕國子之之亂,迎公子職回國,燕趙聯盟,在秦武王死後三年季君之亂後,與燕國出兵護送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回國,強行把他推上君位,趙國與燕國成為秦國在東方的盟國和代言人。

    這一年發生了秦趙的澠池之會,會上藺相如不改爭小節不顧大局的本色,玩小聰明而不明敵國戰略,兩國國君奏樂和祝酒都是枝節,哪裡比得上天下大勢?其時,樂毅攻齊已出現雜音,將見失敗。而秦國的南北戰略推進已完成,打擊東方四國避免齊國被強國所吞而讓敵國強大的策略也已奏效。嬴稷才不管什麼祝酒誰先的問題,他此刻只想消化吃下肚子的東西,於是秦趙和談,秦國戰略方向重調,狂打楚國魏國,九年後270年,秦國又再出兵攻打趙國。以此看來,昭襄王對藺相如的兩次會見讓步,只是為了達成戰略目的而不在小枝節上糾纏,並非怕藺相如。

  • 9 # 一道知衡

    這個問題我知道,其實秦王不殺藺相如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口才好。

    藺相如是戰國時候趙國的一個門客,他因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壯舉,出類拔萃,被趙惠文王封為趙國的上卿(相當於丞相)。這件風險極高的事體現了藺相如極高的口才、反應能力,令人歎為觀止。我們一起來看看,藺相如到底對秦王說了什麼才沒有被殺!

    前言——卞和寶玉 左右為難

    說楚國一個農民卞和看到鳳凰盤踞,認定有寶,果然發現了一塊美玉,獻給楚王后命名為“和氏璧”。後來和氏璧輾轉被趙王得到,正高興呢,秦王派使者來見:我秦國願意拿15座城池來換這和氏璧。當時秦國勢力極大,趙國想:寶玉給秦國,秦國欺人肯定不給城池。寶玉不給秦國,秦國有理由發兵打趙國。其實這件事仔細一分析,左右為難實在讓人難辦。這時候,當門客的藺相如出場,主動請纓去獻寶:我去,如果秦國給城池,我就給他玉。秦國不給,我肯定把玉完好的帶回來。

    過程——雄辯秦王 寧死不屈

    藺相如帶著玉來到秦國,秦王只在小宮殿接見他。拿到玉,秦王讓左右美女輪流觀看,大家熱鬧無比,藺相如一見此情,估計秦王肯定是騙人的,忙說:這玉有個裂縫,我告訴你在哪!秦王信了,真把玉還給了他。

    藺相如卻突然把美玉舉過頭頂,滿臉漲紅的大喊:大王想要得到這和氏璧,派使者去告訴趙王,趙王趕緊找群臣議論。大家都說,秦國很貪心,仗著力量強大,想空手套白狼,說以城池交換,估計是得不到城池,千萬不能給秦和氏璧。我卻說,平民百姓都相互守信,那麼大的秦國能反悔?一塊玉就讓秦國不高興,這樣不對。於是,趙王齋戒5天后,讓我拿著玉,帶著拜帖來。這是為什麼?因為大國的禮儀和威嚴。今天我來,你們準備的禮儀欠缺,還把玉給周圍舞女、奴婢觀看,這是逗我呢?我看你是沒有想把城池給趙國,今天你要逼我,我就和玉一起撞死在石柱上!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秦王看他剛直,又怕玉毀了,就趕緊安撫了他,然後喊官員帶地圖進來,畫城池給藺相如看。藺相如深知這秦國不可能為了一塊玉就讓15個城池給趙國,心思趕緊轉動,用起緩兵之計。他對秦王說:秦國是大國,要用城池換和氏璧,趙國不敢不給。我出來的時候,因為和氏璧是珍貴神奇的寶貝,我們家大王都是齋戒五天後舉行送玉大典,我才出發的。現在,這高貴的和氏璧送到秦國,秦王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接玉大典才行。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怕這小子又要把玉給摔了,只好同意五日後再接。但是當天晚上,藺相如就讓隨從穿布衣,懷揣和氏璧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五天後,秦王倒是真的準備大典,把藺相如喊到殿上。

    藺相如說:秦穆公以來,秦國有20多個君王,沒有一個守信用的。我害怕你也不守信用,那我趙國可就辜負了我家大王,所以讓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你們派個使者,趙國就得把和氏璧送過來,可以看出秦國太強大了,趙國卻太弱了。不如這樣,你們秦國先給趙國15個城池,趙國絕對不敢不給和氏璧,你們也體現一下大國風範。你們商量下,我知道我騙你有罪,你可以殺了我。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一聽心裡這個恨啊:這小子太鬼了,把玉偷偷送回趙國,又說出一大堆大道理。這殿上都是王卿貴族,我要是殺了他,就顯得我太沒風度了,還落了個欺人、無信的名聲。這時候,有人要把藺相如拖出去殺了,秦王只能阻止說道:殺了他,玉也拿不到,而且還會影響我們和趙國友好的外交關係。還不如好好招待他,放他回去。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玉就騙我們秦國嗎?這也就給秦國和秦王自己一個臺階下了。

    後續——完璧歸趙 官拜大夫

    之後,藺相如完好地回到了趙國,趙王認為他真的是個人才,就封他為上大夫。其實,最後秦國也沒給趙國15座城池,趙國也沒給秦國和氏璧,雙方對此事避而不談,只能當作沒發生了。

    資料來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西是怎麼成為球星的,付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