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017867070520
-
2 # 豫鑑白酒
因為人是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只有人人都參與了某一項社會活動,藉此才會有機會了解他人,同時也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感情。我們必須與他人保持頻繁的接觸。只有在社會活動中才能有機會去展露自己的才華;從而讓更多的人透過一件事認識你;
社交也不是純粹的認識人而認識人,只有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你幫我,我幫你,才能凸顯社交的意義;當然在社交活動當中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也是自己做人的底線,社交不是義氣用事,不能為了朋友義氣而做違法的事情,否則後果大家都很難堪;同時我們在社交中應當保持自信和從容,我們不卑不亢,助人為樂,只有這樣才能在社交中體驗到那種快樂!生活才會更加的精彩和美好!謝謝!
-
3 # 孜然先生
社交的意義在於互相利用資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什麼樣的人脈才有價值?
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
如果別人沒有看出你的價值,
為什麼要預支價值(自己的時間和經驗)給你?
當你開始發展人脈,
一定要記得用各種方式塑造自己能夠提供的價值才可以被認為是可以進行價值交換的人。
人脈一定追求品質而不是數量.
好的人脈是願意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甚至是資源好的人脈是結果。
你越是成功你的人脈就越高大上,
而不是你找個高大上的人脈圈你就能成功.
人脈有兩個作用:降低資訊成本和降低交易成本.
人脈也是你成功路上的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找到讓自己值錢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價值,再接觸一些高質量的圈子。
-
4 # 騎著豬看日出77552086
1.
參加團體活動,總害怕自己衣著不得體,表現太low;遇到了喜歡的姑娘,總感覺自己完全配不上對方所以一開始就放棄了追求;去飯店吃飯,總感覺別人在偷偷看自己,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引來別人質疑的眼光。
再往更深的層次探究,社交恐懼症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
我們大部分人的自我認同感的建立,其實是需要來自於童年時家長、老師、社會的鼓勵與認同,這些來自外界的認同會給予不成熟的個體以滋養和鼓勵,從而使個體感到被外界接納,感到社交環境是安全的,他敢於去誠實的表達他自己。
他知道誠實的表達自己不會被否定,不會受到傷害,所以他的人格能夠得到釋放與外界環境的正向反饋,從而逐步建立起對自己的認同,他會相信,他自己真實的姿態是被肯定的,是值得被愛的。
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或者說世界上大部分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理念不是那麼發達的地方,人們的自我認同度與自信心普遍不高。
尤其是在中國這種有些扭曲的教育背景之下,大部分父母並不懂得如何照顧、關愛子女,如何給予子女以正確的引導與包容,如果給予子女愛的滋養,所以,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憾與創傷。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傾向於透過“誘導”“威嚇”“打罵”“作比較”來令我們達到父母的期望。
比如: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用指甲刀殺人的風騷殺手,我爸卻希望我成為一個優秀的皮條客。
我爸為了讓我按照他的預期來成長,他就會“誘導”我:
當殺手很辛苦的哦!特別是要做一個風騷的殺手更累的,據說每天有嚴格規定只能吃一粒米飯呢!而且殺手還不能和美女XXOO,你得一輩子做處男呢!多可憐呀~還是做皮條客好,又輕鬆,還每天都有漂亮美眉讓你看!
或者“威嚇”我:
當個毛線殺手?知不知道多少小孩一說想當殺手呼啦啦一下子就被郭德綱抓走燉粉條了?殺手殺手,多沒出息!以後別人要是知道你當殺手啊,那我們全家就都得被嘲笑死啦!哪有當皮條客瀟灑?又光榮又有正式編制!
或者“打罵”我:
一招降龍十八掌拍我腦袋上,當殺手?
一招獨孤九劍,我讓你當殺手!
一招九陰白骨爪,還當不當?
一招火球術,還當不當?
一招猴子偷桃,再敢提當殺手,我打死你個小兔崽子!
或者拿我跟隔壁的孩子“作比較”:
什麼?當殺手?你作業寫完了嗎?你看看人家隔壁于謙,每晚七點準時把作業拿給他父親趙老爺子看!
當殺手?你看看人家隔壁李大貓,從三歲起就開始學拉皮條,到現在都會“倒立拉雞”的絕技了!天上人間早就給他發了offer,說一畢業就錄用他!你看看人家,光宗耀祖啊!再看看你!唉……
我都不稀罕說你!你看人家隔壁梁邊妖,身高一米八三點五,雞雞大的破了吉尼斯紀錄,這麼好的身板要當殺手那綽綽有餘了吧?但你看看人家,還不是在兢兢業業的拉皮條?所以啊,一個人的命運還是要靠自我奮鬥,當然也要考慮到歷史的程序哇!
大部分的父母在一開始就給孩子設了限,他們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孩子的未來和人生,並自認為他們規劃的路線就是最好的。
一旦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意志,家長就會判定那是“幼稚的”,“危險的”,直接否定、打壓孩子的想法。
最開始的來自父母的“管教”“否定”與“打壓”是大多數人不自信、不認同自己的最原始的原因,父母在兒童的心目中扮演的是權威的角色,因此這種打壓與否定首先對兒童造成的就是自我懷疑。
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自我意志逐漸完善,會在一定程度上“自愈”自己以往的創傷。
但是,因為整個大的教育環境都有些不可避免的扭曲,個體在上初中、上高中的正值青春期的敏感時期會受到欺凌、負面的對比、扭曲的引導與鼓勵,而令我們大部分人越來越偏離自我認同,(或者說在國內的教育體系中並不鼓勵個體自我認同感的建立,而是強調集體主義扼殺個體的個性),轉而不得以的去追逐社會認同。
在教育文明程度越落後的地方,初中、高中的校園暴力、欺凌就越嚴重。並且在校園裡,學生之間會無形的分出許多不同的【階級】,這些階級甚至比成人社會的階級更加涇渭分明。因為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普遍十分的敏感,相信經歷過那個階段的人都能明白那種感受:
家裡有錢的比家境貧寒的階級更高;長的好看的比長的平庸的階級更高;人脈廣認識的混混多的比老老實實的學生階級更高。
並且那些“高階級”的孩子因為沒有充分的同理心,也需要自我表現和透過欺凌、或在心理上壓倒他人來獲得自我認同感;而那些“低階級”的孩子又因為心理邊界不清晰,沒有足夠的能力也不甘去反抗,所以在初中與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最容易形成社交恐懼與社交焦慮的時期。
不僅如此,許多人還因為在初中高中校園裡被欺凌、在心理上總覺得敵人一等而導致直到他成年後還一直無法擺脫從前的心理陰影,還總是會不自覺的覺得自卑,並且如果他在初高中階段有過特殊的被欺壓的體驗的話,當時的情境甚至有可能會成為一種心錨,變成他永久的心理陰影。
比如霍建華分明是個同性戀,他喜歡同班的班長鬍歌,但班裡的大混混王寶強卻強迫他和班花楊冪上床,從此以後就給霍建華造成了心理陰影,他只要聞到臭腳,就會不舉。
社會認同永遠會是金字塔結構,能得到社會認同的人將永遠只是一小部分。
對於兒童意志的錯誤灌輸,令個體沒有關注於自身的發展與自我的認同,是現在大多數人不幸福、感覺生活沒有意義的重要原因。
因此,解決社交恐懼最根本的在於,建設自己的心理邊界,逐步剔除社會認同給你造成的影響,建立自我認同。
2.
因為這種自卑多是產生於個體童年的性格未定型,人格未完善的時期,因為對個體精神、三觀、意志所造成的傷害與陰影會非常的大,並且很難消除。
這種自卑還會演化成習得性無助與習慣性逃避,令個體在人格發育的時期,不敢嘗試,不敢迎接挑戰,無法得到有利的成長與歷練,從而使個體的心智不但沒有得到提升,甚至會慢慢的“萎縮”。
社交焦慮會令你在和別人交往,走路,逛街,上課甚至打電話時都會感到不舒服,緊張,恐懼,臉紅,心慌。
最可怕的還在於,這種焦慮如果在初期得不到緩解或轉移的話,它會逐漸擴大化侵蝕你生活更多的層面,你會因為這種“焦慮”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最終這種焦慮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變成精神疾病的一種,令你一旦出現在社交場合,就會全身發抖,頭暈,噁心,顫抖,手足麻木,無法再進行正常的生活與人際交往。
15歲,與29歲左右是大眾普遍會產生社交焦慮的兩個年齡段。
15歲這個年齡段是在人格未完善時的自卑導致,如前文所述,在初高中收到“階級”的歧視與打壓,或是因父母的不正確教育而導致個體的不自信。
29歲這個年齡段,則是在心智基本成熟卻在社會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或家庭、職業、理想等有長期矛盾而逐漸產生挫敗感與焦慮感。
在成人階段形成的社交焦慮比在幼年階段形成的社交焦慮會嚴重的多,原因在於,1.心智基本成熟之後人就會習慣性給自己“定型”,很難自愈。
2.成人階段要承擔的責任很多,所以他既不“敢”改變自己,因為一個成年人“改變”自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與風險;又會因這種焦慮影響了他的生活而承擔更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又會令他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3.
如何解決社交恐懼和社交焦慮?
被社交恐懼和社交焦慮的朋友們,我十分理解你們的心情,我知道你們可能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急迫的想找到解決的方法,能在短期內馬上解決這個問題;或是你希望我能夠給予你一個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做就一定能夠解決目前的困境的方法。
但是你必須先意識到,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在細微處有著千差萬別,並且在生活中形成的思維習慣也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你現在因為焦慮而無比痛苦,但是打破惡性焦慮的迴圈你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痛苦才能徹底走出過去的陰影。
1.建設自己的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個體”與“外界”之間的一條清晰的界限,從而令你明確自己的責任,明確那些是你能夠控制的,哪些是你不能控制的。
對於你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別人的看法,外界的評價,社會的價值觀等與你個人的意願相悖時,你會明確的意識到這是你心理邊界之外的東西,所以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比如我認為光棍節那天把一條紅色內褲外穿在外面能給我帶來桃花運,於是那天我紅內褲外穿去上班了。全公司的同事都對我嘲諷,指指點點。但我既不會為此羞愧,也不會為此憤怒。
因為我知道我所做的是我“自己”想做的事,別人的嘲諷,別人的不屑那都是別人的事情和我無關,所以即便我穿著紅內褲給我們公司的美女表白被她大罵變態我也不過一笑了之。沒錯,鳳大人的內心就是這麼強大。
而心理邊界對內,你能夠意識到哪些是你能夠控制的,所以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你會知道沒有人能夠幫你,沒有別人能夠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取決於你自己做了哪些努力,你受到的傷害與損失那也都是由於你自己的失誤與不足。
你會意識到自己是孤獨的,只有你自己能夠為你自己負責,所以你就不會再懶惰下去,不會再拖延,不會再得過且過。因為你知道懶惰和拖延最終傷害的是你自己。
然後你就會變得自律,這種自律是不需要壓抑慾望,不需要強逼自己的自律,而是由你自己的價值觀與思維習慣自然而然產生的“心理邊界內對自己百分之百的控制”。
因而當你建立了自己的心理邊界之後,對內你能夠積極的去改正和提升自己,彌補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外你會不再受到別人的看法,社會的評價的傷害與嘲諷,你意識到了自己是孤獨的這個事實,所以自卑也就根本不會存在了。
你也許看過許多的雞湯文教你要努力,要奮鬥,要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但是那些激勵和鼓舞是並沒有任何卵用的。
最本質的還是在於你要徹底認清自己的責任,轉變自己的思維,意識到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當你對自己和外界都有了清醒的認知之後,你根本不需要別人教你怎樣努力,怎樣奮鬥,怎樣不在意外界的評價,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已經到達了那樣的程度,你本身就已經是在自然而然的努力著、自然而然的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了。
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
很遺憾,心理邊界的建立並不是可以教授的。並且心理邊界的建立只有在生活中透過不斷的經歷才能完善。
但幸運的是,你看到這裡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心理邊界”是怎樣的,你已經理解到了心理邊界會帶跟你怎樣的轉變和幫助,你只要把我上面的關於心理邊界的描述收藏或複製下來,經常閱讀,那麼在你今後的生活中你會自動的去思考你自身的邊界所在、自動的去劃清你自身與外界的界限。
你只需要在你的生活中時常去思考心理邊界的含義,思考你自己的心理邊界應該是怎樣的,一年以後你就會有巨大的轉變與成長。
(你有哪些特別的生存法則? - 鳳紅邪的回答也可以再參考我這篇文章)
2.改變關注點,打破焦慮惡性迴圈
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其實取決於對過往記憶的關注點。
一個消極的人評價他自己的時候想到的都是他過去那些負面的、恥辱的、令人羞愧的記憶;一個積極的人評價他自己的時候想到的卻都是他過去那些正面的、快樂的、榮耀的記憶,每個人的過往必然都有積極的,也都有消極的經歷,自我評價的區別其實就在於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
有一本叫《秘密》的書闡述了“吸引力法則”,就是說你關注什麼就會吸引來什麼,患有社交焦慮的人你自己反思一下,你是否每天都會花許多的時間關注自己的焦慮,關注自己的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受到社交焦慮的影響?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社交焦慮這回事,他們也不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他們根本不會去想焦慮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社交焦慮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對你的影響並不大,但是下一次社交的時候你忽然想起了自己上次社交的失敗或失誤,然後不自覺的開始擔心這次的社交自己能不能表現好,這種擔心會令你恐慌,恐懼,思維紊亂,令你這一次的社交又受到了影響,到了下一次社交的時候你有會因上次的失敗而產生更大的焦慮和擔心……於是就陷入了死迴圈之中。
打破焦慮噁心迴圈的唯一方式就在於改變你的關注點,不再擔心自己是不是焦慮的,不再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大不了破罐子破摔,去他喵的,愛咋咋地。
你不再關注自己是不是焦慮的時候,焦慮就不會對你的社交產生影響,你越是擔心自己的焦慮,越是想“改變”,想“解決”,整天滿腦子都是“啊我又焦慮了怎麼辦”“我有社交焦慮這是一種很大的障礙啊”這種想法,那你將永遠現在這種死迴圈裡。
So,現在你至少抽出十分鐘來審視自己所有的生活層面,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愛玩的遊戲,你喜歡的女優,你愛吃的飯館,whatever,想一想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你關注,值得你熱愛的事,你又何必把時間浪費在那種傷害你的焦慮惡性迴圈裡呢?
當然,我很清楚無論我把這個道理說的多麼清楚,你也能夠明白,但在你的現實生活中你還是控制不了自己,你還是會無法轉移自己的關注點,你還是會不由自己的擔心自己的焦慮,甚至可能你看到這裡會更加急於透過改變關注點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最終卻更加適得其反。
不用擔心,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和焦慮本身,和你的關注點在哪並沒有關係。你看下面這一條。
3.建立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指: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關鍵詞在於“反思性”與“理解到”,所以你對自己的反思與理解是要基於你對自身對外界都能夠有一個正確、客觀、理性的認知的前提下,才能夠產生良性的自我認同,客觀和理性的自我認知,又需要你建立了完善的心理邊界。
當你認清自身與外界的界限,學會了為自己負責之後,你才有資格問自己這些問題:
1、我是誰?我的本質是什麼?
2、我是怎麼樣的人?我的個性、特長與能力如何?
3、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的願望和理想是什麼?
4、我應該做怎麼樣的人?我的道德和價值觀是什麼?
你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過程,就是你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對大部分人而言,也許你追尋了一生最後還是沒有得到答案,但得不到答案並不意味著痛苦,因為在你追求答案的過程中,你能夠獲得許多的“意義感”,因為這種意義感是來自於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所以能夠令你對自己產生很大的自信與自我認同。
當你走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時,無論是焦慮,是自卑,是在意他人的評價,在意他人的看法等等,任何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你的人格會自行的越來越健全,你的心智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並且因為你做的是滿足自身最高層次的需求的事,所以你根本就不會再去在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活中那些負面的情緒與阻礙也不會再困擾到你。
最後,推薦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一個公開課《幸福公開課》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
願你心靈富足,不再被焦慮和恐懼折磨;
願你擁抱真實的自我,獲得真正的成長。
-
5 # Nyosu
社交的意義在於滿足自身的心裡需要,不讓自己空虛孤獨抑鬱。
我的話多數時候因為學習工作很忙,無法跟朋友長期見面,所以會選擇透過社交網路,最近常用的有知乎 微密圈 豆瓣,跟朋友聊天,也能透過系統匹配隨機陌生人交談,雖然不認識,但是在交談中也能收穫許許多多的快樂,還可以學到各種無法接觸的領域知識。
總之,只要能滿足自身需求的社交那一定就是讓人滿意的社交。
回覆列表
俗話說,交人交心,澆花澆根的時候是看著他的金錢也是不看他的許可權,只有一顆心,能和他長遠的交流,長久的交流交流,DOS,這是我的交流方式,大家看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