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鵝不愛吃飯

    其實,英法打了100多年的首要因素,就是沒錢。英國在愛德華一世時期,還是那種封建采邑制度的騎士,但是騎士們作戰有時間限制。

    就是每一個騎士每年只有40天兵役,這點時間根本不足以進行一場戰役。而且,很多人還不願意出戰,因為大家都已經是中產階段了,有錢有閒,有生意有農莊。

    寧可花一點盾牌錢,自己就不用去服兵役了。因此,愛德華只能召集到5000-6000名騎士和騎士隨從,那還打什麼大戰?後來,英國開始讓各地貴族提供弓箭手,步兵和騎兵。

    英法百年戰爭為啥打那麼久?為啥明朝去5年就能結束戰鬥?

    國王支付軍餉,這些人可以長期作戰,而且人數也多,但是英國國王窮。一年收入只有最多10萬英鎊。而動員5000-8000人出去打2個月戰鬥,就要花費7萬英鎊。

    也就是說,英國的實力就是一年一場小型戰役的能力。再多打一場,就要破產了。就是防禦不動,同樣花費巨大,修建一個要塞需要1萬英鎊,一年的收入,修10個要塞就沒有了。

  • 2 # 心向青山

    英法百年戰爭,發生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從1337年到1453年,共116年。

    百年戰爭發生的原因,要從英法兩國的形成說起。

    1,法國的形成

    今日的英國和法國原本都在羅馬帝國版圖之內,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整個西歐幾乎全部被日耳曼人佔領。

    進入法國的日耳曼人是法蘭克人,進入英國的日耳曼人則是盎格魯撒克遜人。

    法蘭克人後來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被譽為“歐洲之父”,查理曼死後,其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中法蘭克、東法蘭克,這便是今日法國、義大利、德國的雛形。

    2,英國的形成

    與法國不同,盎格魯撒克遜人並沒有一統英格蘭,而是建立了七個國家。

    之後,英國不斷被丹麥和法國入侵。

    公元1016年,丹麥人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入侵英國,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 ,史稱“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一般被認為是第一個統一的英格蘭國王。

    英國在諾曼王朝之後是金雀花王朝,這同樣是一個法華人建立的王朝。

    公元1154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亨利二世加冕為英格蘭國王,金雀花是亨利二世的父親的綽號,據說其帽子上插有金雀花,王朝因此得名(史上又稱為安茹王朝)。

    所以,英國的統一其實是由法華人完成的,但這些統一英國的卻並非法蘭克人,而且諾曼人,同屬日耳曼人,但卻是不同的分支。

    3,百年戰爭的起因

    其一是法國王位的繼承問題

    從英法兩國形成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英國國王原本是法國的公爵。

    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卡佩王朝絕嗣,而此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要求繼承法國王位。

    法國三級會議則以女子及其後裔無繼承權為由,推舉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即位,矛盾就此展開。

    其二是英法的領土糾紛

    英國的諾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本就是法國公爵所建,因此英王室在法國有大片領地,但隨著血緣關係的疏遠,法國想完成統一,英國想擴大領地,戰爭遂不可避免。

    公元1337年,英法兩國互相宣戰,百年戰爭就此爆發。

    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局(公元1337-1360年):英國勝

    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此時的法國均不是英國的對手,法國節節敗退,幾乎亡國。

    第二局(公元1369-1380年):法國反敗為勝

    這一時期法國的國王查理五世勵精圖治,苦練軍隊,組織了炮兵,改組了海軍,至公元1380年,法國幾乎收復了全部失地,英國只保留沿海一些據點。

    第三局(公元1415-1424年):英國大勝

    這一階段的英國國王是亨利五世,他是英國曆史上的一位卓越的統帥,其親自率軍攻入法國首都巴黎。

    公元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之子亨利六世同時為英國和法國之王,原來法國國王查理六世之子退守南方,伺機再起。

    第四局(公元1424-1453年):法國取勝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便是聖女貞德,最著名的一戰便是公元1429年貞德擊敗英軍的奧爾良之戰,此戰扭轉了英法戰局。

    公元1431年,貞德在被俘後被英軍燒死,但她的英勇精神促使法華人民族意識不斷加強。

    公元1453年,英國除在法國保留加來一港外,撤出全部法國領土,法國在付出了慘重的損失後取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

    1453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千年拜占庭滅亡。

    所以,百年戰爭的爆發源於諾曼人成為英國國王的同時,還是法國的公爵,英國想要擴大其在法國的領地,而法國則想要收回。

    英法戰爭的曠日持久,促進了兩國民族意識的覺醒,並最終形成了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

  • 3 # 愛獨史書

    在近代,英國和法國是兩個鐵桿盟友,也是西方列強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開拓海外殖民地的兩個頭號“強盜”。總而言之,英法兩國給世人的感覺是關係非常好,在近代總是合夥幹“壞事”。

    把歐洲歷史往前推到中世紀,當時的歐洲相當混亂,除了王室關係、家族關係混亂,還經常發生戰爭。在近代關係非常好的英法兩國,曾經進行過一百多年的戰爭,準確來說是英國入侵法國的戰爭,這段時期算得上是法國曆史最黑暗的一段,因為整個法國因為英國的入侵,差點淪為廢墟。

    英國對法國發動了一百多年的侵略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之所以爆發,原因錯綜複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法國王位繼承問題。公元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駕崩,因為他沒有兒子,導致卡佩王朝直系絕嗣,由卡佩家族的旁系瓦盧瓦家族的腓力繼承王位,稱腓力六世,瓦盧瓦王朝取代卡佩王朝統治法國。

    但是,腓力六世成為法國國王引起了英國金雀花王朝極度不滿,當時的英國國王是愛德華三世,他的母親伊莎貝拉王后正是查理四世的的姐姐,也就是說愛德華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他以自己跟法國卡佩王朝有血緣關係為由,要求繼承法國王位。

    愛德華三世要求繼承法國王位,目的非常明確,他想透過此舉來吞併法國,擴大英國的領土。儘管歐洲歷史經常發生王室和家族聯姻,但是一個國家想利用聯姻來吞併另一個國家,還是很難實現的,特別是在像英國、法國這樣的強國之間更難實現,所以愛德華三世的無理要求遭到法國拒絕。

    法國國王腓力六世拒絕了愛德華三世,令愛德華三世極度憤怒,他見談判不成,決定用武力迫使法國接受,於是在公元1337年,愛德華三世親率英國軍隊入侵法國,開啟英法百年戰爭。

    愛德華三世是英國曆史上一位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的國王,既然他的武功出色,說明他的軍事才能出色,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充分展現出來,即使是主場作戰的法國軍隊,也被他率領的英國軍隊擊敗。公元1347年,愛德華三世擊敗並生擒了法國國王腓力六世,法國北部大片領土被英國侵佔。

    原本愛德華三世打算乘勝追擊,率軍攻入法國首都巴黎,奪取他夢寐以求的法國王位,但是這個時候一場自然災害阻礙了他的計劃,那就是黑死病。黑死病的突然在歐洲肆虐,連英國也不能倖免,愛德華三世為了回英國平息國內的恐慌,只能暫且放棄征服法國。

    公元1350年,腓力六世駕崩,傳位兒子約翰二世,他對英國入侵法國深惡痛絕,不願向英國臣服,親率軍隊抵抗英國的入侵,但是約翰二世跟父親一樣悲劇,被愛德華三世的兒子黑太子愛德華擊敗並生擒,法國的領土進一步被英國侵佔。

    公元1364年,約翰二世駕崩,兒子查理五世成為瓦盧瓦王朝第三代國王。此時,英國對法國的入侵仍未結束,查理五世在危機關頭起用貝特朗·杜·蓋克蘭,讓他擔任法國軍隊統帥,在他的指揮下,法國軍隊逐漸扭轉了戰局。公元1377年,英國一代英主愛德華三世駕崩,英法百年戰爭的勝利向法國傾斜。

    愛德華三世死後,由於他的兒子黑太子愛德華比他早死,只能給孫子理查二世繼承王位,但他年幼無法親政,英國因此發生貴族叛亂,只能暫時與法國休戰。

    公元1399年,以亨利四世為首的英國貴族廢掉了理查二世,自己當上英國國王,金雀花王朝結束,蘭開斯特王朝開始。公元1413年,亨利四世駕崩,兒子亨利五世繼位,他重啟入侵法國的英法百年戰爭。

    此時的法國國王,早已從英明神武的查理五世換成他的兒子查理六世。查理六世的能力遠不及亨利五世,法國再次被重創,很多城鎮幾乎變成了廢墟,整個法國陷入崩潰的邊緣。眼看快要征服法國,亨利五世甚至提出了建立“英法帝國”的構想。

    公元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先後駕崩,英國國王變成亨利五世的兒子亨利六世,法國國王變成查理六世的兒子查理七世。這一次,換成了英國國王昏庸無能,法國國王英明神武,並且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的出現,給法國取得最後的勝利注入了強心劑。

    直到公元1453年,查理七世帶領的法軍徹底打敗了亨利六世帶領的英軍,把所有被英國侵佔的法國領土收回,法國取得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

    雖然法國取得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但法國比起英國付出了無比慘痛的代價,因為戰場都在法國,整個法國幾乎變成一片廢墟,至少要一百多年才能完全恢復過來,而且法國遭受了巨大的傷亡。

    英法百年戰爭,可以說是法國曆史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 4 # 李建秋的世界

    百年戰爭並不是說打了一百年,實際上這個詞是19世紀中葉才出現的,百年戰爭一直斷斷續續的在打,其實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把漢朝和匈奴之間,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71年的戰爭稱之為“漢匈百年戰爭”,只不過史學界一般不這麼叫罷了。

    百年戰爭表面上是英法兩國圍繞著法國國王王位繼承的問題張開的爭霸戰,實際上裡面夾雜了很多其他原因,包括封建領土的爭奪,英國對於法國支援蘇格蘭的報復,英國對法國財富的垂涎等等。

    王位繼承權

    自諾曼征服以後,威廉一世成了英國國王,1154年法國伯爵亨利又成了英國國王,是為亨利二世,不管是威廉還是亨利,他們都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法國國王的封臣,另外一方面他們又是英國國王,這樣英國和法國之間就產生了一種貴族上的聯絡。

    在英王愛德華二世娶了法國腓力四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以後,等於英王和法王之間出現了聯姻關係,如果法王能夠正常生育,那倒也沒什麼,問題在於查理六世去世後,加佩王朝絕嗣,實際上歐洲各個王朝滅亡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絕嗣。

    絕嗣以後怎麼辦?當然是從旁支去找,於是腓力六世繼位,這時候就很有意思了,愛德華三世是腓力四世的外孫,是伊莎貝拉的兒子,按道理說他是有資格繼位法國國王的,問題是當時的法王接著註釋法律的而機會,宣佈法國國王傳男不傳女,不承認愛德華三世的繼承權,一下子把愛德華三世惹火了。

    蘇格蘭問題

    英格蘭和蘇格蘭長期不和,愛德華一世就是以殘殺蘇格蘭人聞名的,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法華人深諳這個道理,法國每年提供給蘇格蘭補助金5萬英鎊,條件是蘇格蘭必須每年和英格蘭打上四個月,英格蘭為此深恨法國。

    經濟戰

    按照馬克思主義原因,經濟決定政治,兩國不和很有可能是經濟之間的爭端,就如同現在同為美國盟友,日韓之間越來越激烈的互鬥一樣,就是因為日韓之間的產業越來越重合,競爭越來越激烈。

    這是加斯科尼地區,當你搜索“加斯科尼”的時候i會發現,這地方生產葡萄酒,一直盛產到現在,實際上在百年戰爭時期,加斯科尼就是以葡萄酒聞名的,葡萄酒的生產需要地中海氣候,該乾燥的時候乾燥,該溫暖多雨的時候多雨,而不幸的是英格蘭屬於溫帶海洋氣候,一年溫差不大,註定產不了好的葡萄酒,因此英格蘭大量進口來自於加斯科尼的葡萄酒。

    加斯科尼對於英格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歐洲橋頭堡,不但盛產葡萄酒,而且英國的出口物資,包括穀物,羊毛,魚類,武器等等也需要透過加斯科尼,正如同上面所介紹的,加斯科尼雖然盛產葡萄酒,但是不利於穀物生長,因此加斯科尼同時也進口大量的英格蘭的糧食。

    除了加斯科尼以外,還有弗蘭德爾,加斯科尼是葡萄酒出名,而弗蘭德爾是由於紡織品出名,英格蘭盛產羊毛,而弗蘭德爾是當時歐洲的富庶地區,英格蘭每年透過初九到弗蘭德爾的羊毛獲得大量的利潤,而弗蘭德爾紡織品在英格蘭也非常受歡迎,弗蘭德爾有整個歐洲最最好的呢絨產品。

    弗蘭德爾地區和加斯科尼對於英格蘭的影響還不僅僅是貿易的問題,而是關稅的問題,僅以弗蘭德爾地區的羊毛關稅為例:

    可以看到,僅羊毛就為英國王室帶來大筆的收入,這兩個地區對於英國王室來說是絕對不能丟掉的,著也是英法之間百年戰爭打的如此長久的重要原因。

  • 5 # 歷史戰爭

    在歷史上數不清的戰爭中,有這麼一場戰爭,被成為史上最長的戰爭,它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發生於1337年到1553年間,主要參戰國就是在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法兩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百年戰爭的起因也是錯綜複雜,包含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等各種因素。同時,這場大戰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程序產生重大影響,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歐洲的軍事和政治制度。

    首先,英國和法國之間積怨已久。早在金雀花王朝時期,因為英國國王也是法國的安茹伯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境內就擁有大量的土地,但這就為法國國王和王室所不喜了。隨著法國國王勢力的不斷增強,法國王室就想把在英國王室—安茹伯爵名下的法國領土從英華人手中奪回了。當然英國國王是不會同意的,因為他認為這就是屬於自己的領土。這樣,兩位國王都不願在領土上讓步,使得英法兩國矛盾加深。

    其次,英法兩國在經濟上也有著極大的矛盾。其中典型的就是“羊毛”事件了,大家都知道,英國是賣羊毛髮家的,而它的主要出口城市就是法國的弗蘭德斯。最重要的是,雖然統治這裡的伯爵是法國國王的忠實擁護者,但是弗蘭德斯的商人們都很支援英國把羊毛賣到這裡。然後他就想方設法地要去損害英華人的經濟利益,於是乎,兩國之間衝突更加劇烈。

    最後,王位的繼承是直接的導火索。自11世紀“諾曼征服”以後,英國與法國之間便一直有著聯姻的關係。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沒有王子,法國貴族會議便推舉他的侄子腓力為王,稱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國的英王愛德華三世憑藉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孫,向法國發難,聲稱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腓力六世對愛德華三世的囂張氣焰十分氣憤,暗下決心尋機報復。1337年5月24日,經過一番準備的腓力六世宣佈收回英屬領地基恩,英國自然無法接受。同年10月,愛德華三世不顧法國的反對,自稱身兼法國國王,並率部隊進攻法國。於是,法國王位繼承爭端終於演變為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

    此外,戰爭的緣起還有其他一系列別的原因。比如說在國際關係上,多年來法國一直為蘇格蘭提供援助,為此蘇格蘭人始終不願臣服於英國並經常越境偷襲,這也使得英法兩國之間累積了多年的恩怨。

    英法百年戰爭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英國大獲全勝,強迫法國定下了一系列不平等合約。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黑死病橫掃了整個歐洲。對於這種起源於中亞的鼠疫,歐洲人完全沒有抵抗力。當時,1/3的歐洲人都死於這場黑死病,英國和法國也元氣大傷,宣佈停戰十年。之後,英法兩國繼續不斷交戰,在第二,三階段發生了諸多區域性戰爭,如蒙鐵兒戰役、阿金庫爾戰役等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戰役。

    到第四階段時,由於法國聖女貞德被英軍用酷刑致死,激起法國民憤,再加上之前與英國聯盟的勃艮地叛變,轉而與法國聯盟,英軍節節敗退。1453年,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所有領土,持續了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終於宣告結束。500年後,貞德被梵蒂岡封為聖女。英法百年戰爭雖然是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法國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場戰爭無論對英國還是法國的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正逢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兩華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經濟也大受打擊。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之下西方世界陷入了一片動盪之中,英法百年戰爭期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客觀地來評價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果,英國和法國在這場戰爭中都是輸家。

    戰爭一直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是戰爭是矛盾的匯聚點,百年戰爭給英法兩華人民造成的災難我們體會不到,但對戰爭的厭惡我們可以從書籍中感受。《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法蘭西組曲》等都是震撼人心的戰爭於和平方面的著作。

    參考文獻: 《吳子》 吳起

    《百年戰爭-法國的英華人1337~1453》 戴斯蒙德·蘇厄德

    《西線無戰事》 雷馬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小麥如何科學施肥?